古代人打仗為什麼要舉那麼多旗子?

黑白圈圈


我們知道,在古代冷兵器時代,人手就是戰鬥力。人手越多,越容易打勝仗。但是,古代打仗卻又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軍隊裡會有很多旗幟。軍旗獵獵,隨風招展,遠遠望去,簡直就是一片旗幟的海洋。這麼多的旗幟,顯然是需要人來扛的。士兵要是有很多人扛旗幟,打仗的人就少了,手也少了。這不是自找麻煩嗎?既然如此,為什麼古代軍隊裡,還會有那麼多旗幟呢?旗幟在古代軍隊中,究竟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呢?

(古代戰役)

一、信息傳遞作用。

古代的信息傳遞很不通暢,在戰場上,要想和自己的友軍取得聯繫,打擊敵人,就得有一個識別標誌。沒有識別標誌,就容易誤打,自己人就和自己人殺起來了。殺了半天,才發現殺錯了。那樣的話,可就麻煩了。

有人說,沒有關係啊,可以通過穿不同的戰袍來區別啊。

誠然,穿不同的戰袍,不同的鎧甲,確實可以把軍隊區別開來。但是,古代打仗的地方,多是平原地區,如果站得遠的話,就很不容易看清楚了。

再說了,如果全是裝備精良的正規軍,士兵們自然會有統一的戰袍。如果經濟條件限制,裝備不好,就無法使用統一的戰袍了。同時,士兵們穿的鎧甲,很有可能是從敵人那裡奪過來的。奪過來了,就穿在自己身上。總不可能還要對鎧甲進行一番改裝吧?或者說,在鎧甲外面再塗一些什麼顏色。也沒有合適的顏色用來塗啊。

所以,用戰袍鎧甲在戰場上起信號作用,是不可靠的,最可靠的,還是用旗幟。旗幟又高又多,遠遠地就能看見。而且旗幟只是一塊布,做起來也很方便。

(揮舞戰旗的士兵)

二、精神鼓舞作用。

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話是這麼說的:工具是長長的手。

當我們的手不夠長的時候,我們就會使用工具,用以增加手的長度。當我們的手不夠結實,不夠鋒利,不夠有力的時候,我們也使用工具,讓我們的手結實、鋒利、有力。

旗幟所起的作用,也是一樣的。士兵不夠高,不夠威猛,但是旗幟舉起來以後,這支軍隊的士兵,就顯得特別高,特別威猛。同時,旗幟很寬闊,又有很多飄帶。被風吹起來,旗幟一下就佔據了整個天空。同時飄帶的飛舞,讓旗幟動感十足。布匹在吹拂的時候,還會發出獵獵的聲響。

因此,當旗幟舉起來的時候,人的精神也會被鼓盪起來,顯得特別激情澎湃,豪情萬丈。

我們知道,在戰場上打仗,除了身體素質很重要以外,精神狀態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旦精神狀態好,就算是疲弱之兵,依然能夠爆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戰勝強大的對手。所以,很多軍隊在上戰場之前,將軍都會做戰前動員。在打仗的時候,也會想辦法激勵士兵。

我們知道,擊鼓向前,鳴金收兵。為什麼要用擊鼓的方法讓士兵向前呢?因為密集的鼓點,會讓人產生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極好地激發士兵們的精神力量。

當鋪天蓋地整齊有力的旗幟舉起來的時候,隨著旗幟的飛揚和凜冽的聲響,將士們的精神頭,自然就起來了。

要起到這樣的作用,顯然只有旗幟很多,效果才會明顯。

(韓信劇照)

三、排兵佈陣作用。

由於最早的戰爭,都是選擇開闊的地方捉對廝殺。因此,就發展出了各種各樣的打仗陣圖。什麼一字長蛇陣、九宮八卦陣、北斗七星陣等等。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排兵佈陣”。

排兵佈陣,並不是把陣型擺好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在打的過程中,要產生陣型的變化。只有產生了陣型的變化,陣圖動起來,才能把敵人捲進陣圖的包圍中,有效地消滅敵人。

要讓陣型產生變化,最重要的,就是指揮。但是,當陣型動起來的時候,士兵該往哪個地方走,該怎麼打,在一片昏天黑地之中,如果沒有參照物,士兵們是根本沒辦法行動的。而如果有大片的不同顏色的旗幟,士兵們望著旗幟,自然就知道往哪個方向去,怎麼打了。只要忠實地執行變陣安排,最終必然會打敗敵人。

事實上,聰明的將軍,還會充分利用旗幟,來打心理戰,最終戰勝敵人。韓信一生所打的仗中,有兩次採用了“拔旗易幟”的方法。一次是和趙國打仗,一次是和項羽決戰。這兩次,韓信把旗幟在戰場上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冷兵器時代,要想在戰場上有效指揮“大兵團”作戰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而如果沒有有效的指揮手段,那麼不管軍隊裝備多麼精良,也只不過是一堆烏合之眾,還停留在銅鑼灣扛把子的水準上。

為了能夠有效指揮作戰,我們能征善戰,機智勇敢的華夏民族就發明了旗幟這種通訊工具。古代中國軍隊用聯絡旗指揮全軍行軍趕路,主將在牙旗下發號施令,各部將領得令後揮動將旗命令士兵準備佈陣進攻,士兵在號旗的帶領下衝鋒殺敵。軍隊在旗幟的指揮下,才能紀律嚴明,有條不紊地進行作戰,發揮出強悍的戰鬥力。

在三國的大舞臺上,諸侯爭鋒、狼煙四起,打仗殺伐成為家常便飯。興平二年,曹操和呂布在定陶擺開戰場,一邊扛著“曹”字軍旗,一邊扛著“呂”字軍旗,在短兵相接中,呂字旗幟呼啦啦倒地,曹軍士氣大漲,呂布倉皇而逃。戰鬥結束,曹操的軍旗迎風招展,士兵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光芒。

如果說,早期軍旗注重的更多是精神激勵層面的作用,而隨著時代變遷,軍旗的實用性愈發顯現出來——引領軍隊。戰爭的發展導致了參戰雙方的人數越來越多,在軍陣最前方使用軍旗,可以讓後方的軍隊也看得見軍隊的行進方向,防止隊伍散亂。而通過軍旗也能夠表明自己身份,分辨友軍、敵軍。


獨秀文苑


最初的時候,這些旗幟主要作用就是用來嚇唬人的,在上面畫上虎、熊這些猛獸的樣子,以震懾對手,《周禮》有曰:“熊虎為旗”,不過,隨著人越來越多,戰場上的士兵也越來越多,旗幟的作用也開始發生了變化,而且在戰爭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戰旗的作用

我們知道,行軍打仗有各種陣法,像什麼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等等之類的,怎樣來實現佈陣?又怎樣來實現變陣?那就只能通過“旗語”,正所謂“人上一萬,無邊無岸;人上十萬,徹地連天“,戰場上人那麼多,要怎樣才能管理,並實現戰略意圖。只有通過旗語和傳令兵的不斷傳達才能實現了。

這個有點像現代的體育運動,比如足球、藍球、排球之類的,因為現場聲音比較大,所以主教練或者戰術發起者會用手勢來指揮所採用的戰術,而古代就是通過這一級級的旗語來實現迅速傳達指令的。帥有帥旗、將有將旗,一軍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最高長官的旗幟,這就相當於人的大腦,指揮旗沒了,軍隊會陷入徹底的混亂,那樣即使你有人數上的絕對優勢,也很有可能輸掉這場戰爭。

奪旗之實戰

古代的很多名帥,也非常善於利用這一點,痛擊對手,尤其是在以少對多時。最經典的莫過於韓信的背水一戰。

當時,韓信受命攻打趙國,對方號稱二十萬大軍,兵力明顯佔優。於是,韓信在正面對敵的同時,另派一支兩千人的小分隊,多多帶上漢軍旗幟,從側面小山包抄。就在趙國軍隊,以為韓信背水一戰“找死”,全力出擊的時候,這支小分隊直插趙軍營地,迅速將趙軍的旗幟換成漢軍旗幟。

趙軍雖有號稱二十萬大軍,但這並不妨礙他們誤以為自己的大營已經被對方佔領了,頓時全軍亂成一鍋粥。韓信的隊伍順勢追殺,取得一場漂亮的大勝仗,並一舉擊潰對手,佔領了趙國。


現在,我們在玩軍棋大戰或者四國大戰之類的遊戲中,軍旗都有著非常高的戰略地位,也可見一斑。


水一白聊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古代沒有今天這種高效的通訊設備,所有的通訊聯絡主要依靠傳兵令和旗幟。

古人打仗的旗幟絕對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用於軍事上的指揮聯絡,是性命攸關的大事。

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未來水世界》?

海盜在攻打環礁作戰時,完全依靠指揮船上的旗幟進行指揮。

在指揮船爆炸以後,海盜立即陷入混亂。

道理是相同的。

古代軍事旗幟非常複雜,簡單來說分為這幾類:

其一,單純的聯絡旗幟。

這種旗幟主要用於平時行軍、宿營、訓練等等的聯絡工作。

打個比方:先鋒的部隊古代還要負責工兵工作。如果遇到路障或者道路有問題,先鋒部隊就要打起聯絡旗幟,後面部隊也一樣打起來,這樣整支部隊就知道這麼回事,暫時停止行軍或者選擇別的路。這種旗幟傳遞速度非常快,且不容易失誤,比傳令兵有效的多。

其二,戰時指揮。

戰時的指揮很多依靠旗幟。

主帥下令進攻,中軍會打起專門的旗幟,各部就開始進攻了,當然也有擂鼓等其他輔助方法。

主帥下令暫停,中軍又有其他的旗幟,部隊就暫時停止前進。

另外還有包抄、側擊、攔阻等等,都有專門的指揮旗幟。

古代大戰基本都是白天,旗幟是最有效的。

所以,很多小說裡面說武將帶著部隊衝入敵人中軍砍旗,就是破壞敵人指揮的意思,意義非常重大。

其三,識別旗幟。

古代部隊之間的識別以及主帥對部隊的識別,主要依靠旗幟。

大家看日本戰國電影,發現武士作戰的旗幟非常多,顏色還五顏六色。

這不是耍酷,主要是為了識別。

其四,牙旗

這是什麼?

資料上這麼說:牙旗者,將軍之旌。謂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飾之,故云牙旗。

牙旗是軍隊的象徵,也是軍隊的榮譽。

古代出徵前,都要祭旗。

周瑜出兵赤壁時,就殺了蔡中蔡和祭旗。

牙旗對於部隊是一種象徵,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倒下。

一旦牙旗倒了,也就意味著部隊完了,軍心士氣都會遭受毀滅性打擊。

著名電影《影子武士》中,影子武士冒著敵人槍林彈雨,也巋然不動,目的就是保持牙旗。

前方激戰中,如果牙旗沒了,前線士兵一定會大亂,戰鬥也就必敗了。


薩沙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大家可千萬不要小瞧這種旗子,這種旗子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支部隊的生死存亡。

事件回顧

三國演義當中有這樣一段,曹操在經歷赤壁之戰失敗之後,著急忙慌的往回跑,甚至連屁股後面究竟有什麼都顧不得了。

可即便這樣,一個小兵突然之間丟了旗子之後,曹操依然非常生氣,並且質問他你跟隨我多久了?

然後那個小兵滿臉委屈的說道,我實在是扛不動這個棋子了。曹操厲聲道,既然你跟隨我這麼久你就知道,旗子對於咱們部隊來說的重要性,這個時候你把它丟掉,你難道想讓我軍心不穩嗎?

當然在後期的時候,曹操看清了形勢,也命令這個小名丟掉旗子,可是曹操的態度已經明確的表示出來了:我可以命令你丟掉棋子,但是你絕對不可以沒有經過我同意的前提之下把旗子丟掉。

沒錯,這就是事實

一個小小的棋子而已,曹操至於這麼緊張這麼激動嗎?答案是至於,非常至於。

因為古代的旗子主要作用有兩點,第一點是鼓舞士氣,但凡有旗子的地方往往代表著一種信念,這種信念往往是必勝的信念。

除了這一點之外,第二點經常會被人忽視。那就是行軍打仗的時候,每一個執掌著旗子的人,他們走向一個方向,這個旗子後面的士兵也會跟隨著前面這個人走到一個方向,我們統籌來說叫排兵佈陣。

期待各位爺的關注,小弟給跪了!

趣談唐宋元明清


“彩旗飄飄,軍心不搖;旗幟一倒,軍心潰散”。古代戰場一眼望去,除了最為龐大陣勢軍隊以外,便就屬軍中旗幟最為顯眼了。



你以為人家那是花裡胡哨的?其實不然。

所舉之旗,自然有其內在道理,總不可能舉那麼多旗,一點兒用處沒有吧?那倒是不太可能的。相反,兩軍對壘,旗幟反而能起到很大的作用,這種作用不可忽視,當然也不可取代。那我們現在就來說說為何古代戰場要舉那麼多的旗幟,究竟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呢?

古代戰場上所舉的旗子,可以鮮明地當做冷兵器時代的標誌和象徵。《周禮·春官·司常》記載:“凡軍事,建旌旗。”從這句話當中我們不難理解到,早在西周時期旗子就已經被當做軍事上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了。由先秦時代一直貫穿到明清時期,旗子都是軍事上必不可少的產物。



第一點,旗子對於將帥指揮具有獨特作用。在瞬息萬變的冷戰場時代,根本不具備如今先進快捷的通訊工具,那麼作為起著樞紐作用的統帥來說,究竟該如何憑藉一己之力來準確無誤的調控千軍萬馬呢?這無疑於是個極其棘手的問題。

在古代“五人為伍,五伍為什”的兵役制度,通常統領都會有屬於自己的一個帥旗,然後各個行伍長都有自己隊伍的小旗,然後根據制定的規律,帥旗統帥著屬下各小旗,這樣“一旗動,眾旗隨之動”,隊伍裡的兵卒就可以靈敏迅速地根據旗幟來有效行動了。還有類似的便是元朝典型的“以戶為長”的兵役制度,通常有百戶長、千戶長、萬戶長,也就是按照官職大小依上一級的旗語為準而動。



第二點,旗子飄飄不僅可以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震懾敵軍的作用,說到這裡,未免就有些“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的苗頭了。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一下,如果一支僅有幾桿大旗的軍隊面對一支“旌旗十萬”的大軍時,是否會有一些膽戰心驚、不戰而慄。陳毅元帥當年說過“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雖然這兩者有些出入吧,但僅從字面意思上來看,還是說明了旗子多的好處的。還有當年韓信帶兵作戰時,雖然人數和實力不及趙國,但是韓信所巧妙地利用了“虛張聲勢”,就在趙國的軍隊一時之間攻伐不下韓信時,韓信卻早就派人將傾巢而出的趙軍大營遍地插上了自己旗子,在趙軍準備回家修整之際,他們到營地前的時候卻發現大營插滿了漢軍大旗,趙國人以為漢軍已經佔據自己大本營於是開始潰逃,韓信趁機抓住了這個機會,將趙軍一網打盡。



第三點,有時候旗子所在的位置那便也就是敵軍老大所處之地。正所謂“擒賊先擒王”,在古代戰場人,一軍之將可謂是整個軍隊的軍心所在,如果將帥應聲倒地,那麼此軍軍心定當潰散。南宋名將岳飛曾經率軍攻打新鄉時,在王彥久攻不下的前提下,岳飛“奪其纛(旗)而舞。諸軍爭奮,遂拔新鄉”。

綜上所述,旗子在古代還是大有所用的。


小鎮月明


古代打仗為什麼要舉那多旗子?

我的回答如下:

第一:杏黃旗,此旗為杏黃色。是軍中主旗,軍隊出征、開戰、必須祭旗,以壯行色,祝福勝利。

第二:帥旗。上書斗大”帥”字。顯示主帥的威嚴,帥子旗在方陣中心,鼓號手列於主帥兩邊,主帥下令掩殺,帥旗揮動,炮角連天,摧動大軍衝鋒掩殺。

第三:將旗。將旗是傳遞大將姓名的旗幟,如:水滸中有:雙鞭將呼延灼,九紋龍史進。豹子頭林沖……等等旗幟,表明大將是誰,馬步統領旗幡招展,助軍戚,鎮敵膽。

古代打仗的旗幟多無非是壯軍威,添殺氣,迷惑敵人,鼓舞士氣以打勝仗。




天高雲淡839


對於這個問題,歷史君以前也挺納悶兒的,我們在看古裝戰爭劇的時候會發現一個現象,不管交戰雙方人數有多少,旗幟的數量卻一點都不含糊。

<strong>

特別是日本那些當兵的,甚至可以達到一人一旗,那麼古代打個仗為什麼要安排這麼多旗幟呢,不嫌累的嗎?


為此我還專門去了解了一下,最後總結出了這些結論,給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一點是為了信息的傳達。

古代不像今天,各種無線電網絡充斥著我們的生活,那個時代想要傳遞一個信息是很困難的。而在作戰的時候軍令的傳輸又關乎整個戰局的發展,如果將令傳達的不夠全面,那麼整個部隊在作戰中就不能做到協調一致。


如果只是一支小規模的部隊也就算了,士兵們可以只跟著主將移動,可古代的戰爭動輒幾十萬人,這麼龐大的規模如果沒有全面的信息傳導系統,肯定會在戰場中陷入癱瘓,那麼戰爭也只能以失敗收場。所以旗幟在作戰中就扮演著傳導信息的作用,其關鍵性不言而喻。

古代戰場上,判斷敵我軍隊的陣營和數量,軍旗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其次是象徵意義。

古代很多的戰爭片拍的比較熱血,很多部隊明明都要全軍覆沒了,可還有一部分士兵拼死護住大旗不讓它倒下。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旗幟非常神聖的存在,古代的作戰旗幟種類比較多,有將旗、帥旗以及國家名稱印成的旗幟。

這些旗幟就代表著相應對象的尊嚴,所以在戰場上戰鬥的時候,士兵們是要用生命來守護的,如果最後大旗倒地,那也就意味著自己這邊全面潰敗,相應國家和將領的尊嚴也不復存在。

最後是虛張聲勢鼓舞士氣。

不管怎麼說,旗幟多了總會給敵人一種自己這邊人數很多,整體也很有氣勢的感覺。所以旗幟多的一方在戰爭開始之前,就已經具有了心理優勢,敵人看到這樣的氣勢以後也會降低獲勝的心態,更何況我們看一些小說故事時,也會經常看到有些將領用旗幟布疑兵,敵人看到以後也不敢隨便的就衝過去,所以將領通過一些旗幟就可以完成一定的戰略目標。

比如說當年的張飛在長坂坡接應趙雲的時候,就在後方的樹林裡安排疑兵,讓軍士插上旗幟來回跑動,曹軍看到這種情況以後也果然沒敢上前。

雖然旗幟在古代作用很大,但是今天這種工具基本不怎麼使用了,不過那種“視旗如命”的思想還是保留了下來,如今每個國家的國旗也是任何人都無法侵犯的神聖象徵,而軍旗更是軍人需要用生命去守衛的旗幟!

白話歷史君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冷兵器時代,要想在戰場上有效指揮“大兵團”作戰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而如果沒有有效的指揮手段,那麼不管軍隊裝備多麼精良,也只不過是一堆烏合之眾,還停留在銅鑼灣扛把子的水準上。

為了能夠有效指揮作戰,我們能征善戰,機智勇敢的華夏民族就發明了旗幟這種通訊工具。

古代軍隊用聯絡旗指揮全軍行軍趕路,主將在牙旗下發號施令,各部將領得令後揮動將旗命令士兵準備佈陣進攻,士兵在號旗的帶領下衝鋒殺敵。

軍隊在旗幟的指揮下,才能紀律嚴明,有條不紊地進行作戰,發揮出強悍的戰鬥力。

具體說來,古代中國軍隊的旗幟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大類:聯絡旗聯絡旗在行軍時用於前軍與後軍的聯繫。

古代因為信奉五行學說,所以聯絡旗的顏色各有所指。

青色,屬木,如果先頭部隊遇到山林障礙需要開道時,就會舉起青旗。

赤色,屬火,如果軍隊遇到地勢險要,高山峽谷之地時,便需要防敵人火攻,舉紅旗示警。

白色,屬金,一旦遭遇到敵兵,就要迅速集結兵力,擺開陣型迎戰,舉白旗為令(白旗表示投降其實近代之後的概念,而且更多的是表示休戰)。

黑色,屬水,如果行軍路線上有沼澤或者溪流等,就會舉起黑旗。

黃色,屬土,如果前方一馬平川,暢通無阻,舉黃旗示意。

號旗當軍隊衝鋒時,號旗在哪裡,士兵們就一窩蜂地衝向哪裡。由於號旗可以大量攜帶,以此來顯得己方兵多將廣,所以揮舞起來氣勢如虹,能鼓舞士氣。

指揮將領根據號旗所在的方位可以判斷出戰線推進的進度,並能清楚地看清戰果以及軍隊戰損情況。

有的號旗上會繡有國號。混戰時,士兵通過號旗的顏色就可以區分敵我,以免誤傷友軍。

韓信背水一戰時,就曾率2000騎兵攜赤色號旗遍插趙軍大營,敵軍誤以為大營被端,全軍潰敗。

陣旗將旗在戰場上,軍隊分為五大營,即前營,中營,後營,左營,右營。

將旗則代表各營將領,將領就在將旗之下,一般情況下,將領不會放棄指揮衝鋒殺敵,否則會發生混亂。

只要將領揮動己方陣營的旗幟,士兵就會立刻準備迎戰。將旗有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每種顏色都有各自的屬性。面朝的方向是前方,即南方,五行屬火,火為紅色,所以前營用紅旗;

腳下所立之處為中央,即五行屬土,土為黃色,所以中營用黃旗;左手的方向即東方,五行屬木,木之色屬青,所以左營用藍旗;右手方向即西方,五行屬金,金之色為白,所以右營用白旗;面所背的方向為後,即北方,五行為水,水之色為黑,所以後營用黑旗。

作戰時,士兵要拼死保衛將旗,一旦將旗被砍,這支部隊就不復存在了。

總之,如前所說,任何一支軍隊,如果沒有統一協調的指揮就是一群烏合之眾。而旗幟的發明和運用讓軍隊的戰鬥力得到了質的提升。

如果再有人猜想古羅馬軍隊和中國軍隊哪個戰鬥力更強,從一支軍隊最重要的指揮方面來看,中國軍隊對部隊的掌控水平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層面,而羅馬軍隊對於部隊的掌控在細節方面還存在缺陷,兩者高下立斷!


江水趣談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戰爭需要。

古代是冷兵器時代,戰鬥講究近距離搏殺。

兩幫人馬呼啦啦打成一塊,雖然有各自的軍服可以識別。

可是打到後面,衣服不是撕扯壞了,就是沾上血跡,不那麼容易辨認了。

更何況,碰到窮點的,像起義軍之類,沒有整齊的軍服的呢?

這時候,旗幟的作用就出來了。

旗幟更多的作用是表明己方人員的所在,你在戰場上抬頭一瞧,就知道自己的部隊主要集結在何處。

還有在遠處或者高處觀戰的統帥,看旗幟就可以明白戰局的發展,作出指揮判斷,如果但看軍服,兩方人馬一交戰,塵土飛揚,還看得清什麼呢?

而大家也看到過日劇裡,日本戰國時代,除了大將,幾乎士卒人人背上一面旗子,這就是為了辨識敵友來的。

眾多旗子當中,中軍主帥的大纛旗是最為重要的。

大纛旗是整個軍隊的核心所在,如果大纛旗倒了,就表明主帥淪陷了,整個指揮系統就會癱瘓,軍隊的士氣會瞬間瓦解。

因此,往往扛大纛旗的不是普通士兵,而是一定級別的軍校,甚至是將軍了。

除了大纛旗,還有形形色色的各式旗子,隊伍由小到大,都有旗子。

一支大軍,真的是旌旗招展,呼啦啦一大片。

所以,這就是古代打仗要舉那麼多旗子的原因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