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打仗为什么要举那么多旗子?

黑白圈圈


我们知道,在古代冷兵器时代,人手就是战斗力。人手越多,越容易打胜仗。但是,古代打仗却又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军队里会有很多旗帜。军旗猎猎,随风招展,远远望去,简直就是一片旗帜的海洋。这么多的旗帜,显然是需要人来扛的。士兵要是有很多人扛旗帜,打仗的人就少了,手也少了。这不是自找麻烦吗?既然如此,为什么古代军队里,还会有那么多旗帜呢?旗帜在古代军队中,究竟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古代战役)

一、信息传递作用。

古代的信息传递很不通畅,在战场上,要想和自己的友军取得联系,打击敌人,就得有一个识别标志。没有识别标志,就容易误打,自己人就和自己人杀起来了。杀了半天,才发现杀错了。那样的话,可就麻烦了。

有人说,没有关系啊,可以通过穿不同的战袍来区别啊。

诚然,穿不同的战袍,不同的铠甲,确实可以把军队区别开来。但是,古代打仗的地方,多是平原地区,如果站得远的话,就很不容易看清楚了。

再说了,如果全是装备精良的正规军,士兵们自然会有统一的战袍。如果经济条件限制,装备不好,就无法使用统一的战袍了。同时,士兵们穿的铠甲,很有可能是从敌人那里夺过来的。夺过来了,就穿在自己身上。总不可能还要对铠甲进行一番改装吧?或者说,在铠甲外面再涂一些什么颜色。也没有合适的颜色用来涂啊。

所以,用战袍铠甲在战场上起信号作用,是不可靠的,最可靠的,还是用旗帜。旗帜又高又多,远远地就能看见。而且旗帜只是一块布,做起来也很方便。

(挥舞战旗的士兵)

二、精神鼓舞作用。

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是这么说的:工具是长长的手。

当我们的手不够长的时候,我们就会使用工具,用以增加手的长度。当我们的手不够结实,不够锋利,不够有力的时候,我们也使用工具,让我们的手结实、锋利、有力。

旗帜所起的作用,也是一样的。士兵不够高,不够威猛,但是旗帜举起来以后,这支军队的士兵,就显得特别高,特别威猛。同时,旗帜很宽阔,又有很多飘带。被风吹起来,旗帜一下就占据了整个天空。同时飘带的飞舞,让旗帜动感十足。布匹在吹拂的时候,还会发出猎猎的声响。

因此,当旗帜举起来的时候,人的精神也会被鼓荡起来,显得特别激情澎湃,豪情万丈。

我们知道,在战场上打仗,除了身体素质很重要以外,精神状态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旦精神状态好,就算是疲弱之兵,依然能够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战胜强大的对手。所以,很多军队在上战场之前,将军都会做战前动员。在打仗的时候,也会想办法激励士兵。

我们知道,击鼓向前,鸣金收兵。为什么要用击鼓的方法让士兵向前呢?因为密集的鼓点,会让人产生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极好地激发士兵们的精神力量。

当铺天盖地整齐有力的旗帜举起来的时候,随着旗帜的飞扬和凛冽的声响,将士们的精神头,自然就起来了。

要起到这样的作用,显然只有旗帜很多,效果才会明显。

(韩信剧照)

三、排兵布阵作用。

由于最早的战争,都是选择开阔的地方捉对厮杀。因此,就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打仗阵图。什么一字长蛇阵、九宫八卦阵、北斗七星阵等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排兵布阵”。

排兵布阵,并不是把阵型摆好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在打的过程中,要产生阵型的变化。只有产生了阵型的变化,阵图动起来,才能把敌人卷进阵图的包围中,有效地消灭敌人。

要让阵型产生变化,最重要的,就是指挥。但是,当阵型动起来的时候,士兵该往哪个地方走,该怎么打,在一片昏天黑地之中,如果没有参照物,士兵们是根本没办法行动的。而如果有大片的不同颜色的旗帜,士兵们望着旗帜,自然就知道往哪个方向去,怎么打了。只要忠实地执行变阵安排,最终必然会打败敌人。

事实上,聪明的将军,还会充分利用旗帜,来打心理战,最终战胜敌人。韩信一生所打的仗中,有两次采用了“拔旗易帜”的方法。一次是和赵国打仗,一次是和项羽决战。这两次,韩信把旗帜在战场上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冷兵器时代,要想在战场上有效指挥“大兵团”作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如果没有有效的指挥手段,那么不管军队装备多么精良,也只不过是一堆乌合之众,还停留在铜锣湾扛把子的水准上。

为了能够有效指挥作战,我们能征善战,机智勇敢的华夏民族就发明了旗帜这种通讯工具。古代中国军队用联络旗指挥全军行军赶路,主将在牙旗下发号施令,各部将领得令后挥动将旗命令士兵准备布阵进攻,士兵在号旗的带领下冲锋杀敌。军队在旗帜的指挥下,才能纪律严明,有条不紊地进行作战,发挥出强悍的战斗力。

在三国的大舞台上,诸侯争锋、狼烟四起,打仗杀伐成为家常便饭。兴平二年,曹操和吕布在定陶摆开战场,一边扛着“曹”字军旗,一边扛着“吕”字军旗,在短兵相接中,吕字旗帜呼啦啦倒地,曹军士气大涨,吕布仓皇而逃。战斗结束,曹操的军旗迎风招展,士兵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

如果说,早期军旗注重的更多是精神激励层面的作用,而随着时代变迁,军旗的实用性愈发显现出来——引领军队。战争的发展导致了参战双方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军阵最前方使用军旗,可以让后方的军队也看得见军队的行进方向,防止队伍散乱。而通过军旗也能够表明自己身份,分辨友军、敌军。


独秀文苑


最初的时候,这些旗帜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吓唬人的,在上面画上虎、熊这些猛兽的样子,以震慑对手,《周礼》有曰:“熊虎为旗”,不过,随着人越来越多,战场上的士兵也越来越多,旗帜的作用也开始发生了变化,而且在战争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战旗的作用

我们知道,行军打仗有各种阵法,像什么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等等之类的,怎样来实现布阵?又怎样来实现变阵?那就只能通过“旗语”,正所谓“人上一万,无边无岸;人上十万,彻地连天“,战场上人那么多,要怎样才能管理,并实现战略意图。只有通过旗语和传令兵的不断传达才能实现了。

这个有点像现代的体育运动,比如足球、蓝球、排球之类的,因为现场声音比较大,所以主教练或者战术发起者会用手势来指挥所采用的战术,而古代就是通过这一级级的旗语来实现迅速传达指令的。帅有帅旗、将有将旗,一军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最高长官的旗帜,这就相当于人的大脑,指挥旗没了,军队会陷入彻底的混乱,那样即使你有人数上的绝对优势,也很有可能输掉这场战争。

夺旗之实战

古代的很多名帅,也非常善于利用这一点,痛击对手,尤其是在以少对多时。最经典的莫过于韩信的背水一战。

当时,韩信受命攻打赵国,对方号称二十万大军,兵力明显占优。于是,韩信在正面对敌的同时,另派一支两千人的小分队,多多带上汉军旗帜,从侧面小山包抄。就在赵国军队,以为韩信背水一战“找死”,全力出击的时候,这支小分队直插赵军营地,迅速将赵军的旗帜换成汉军旗帜。

赵军虽有号称二十万大军,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误以为自己的大营已经被对方占领了,顿时全军乱成一锅粥。韩信的队伍顺势追杀,取得一场漂亮的大胜仗,并一举击溃对手,占领了赵国。


现在,我们在玩军棋大战或者四国大战之类的游戏中,军旗都有着非常高的战略地位,也可见一斑。


水一白聊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没有今天这种高效的通讯设备,所有的通讯联络主要依靠传兵令和旗帜。

古人打仗的旗帜绝对不是为了好看,而是用于军事上的指挥联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未来水世界》?

海盗在攻打环礁作战时,完全依靠指挥船上的旗帜进行指挥。

在指挥船爆炸以后,海盗立即陷入混乱。

道理是相同的。

古代军事旗帜非常复杂,简单来说分为这几类:

其一,单纯的联络旗帜。

这种旗帜主要用于平时行军、宿营、训练等等的联络工作。

打个比方:先锋的部队古代还要负责工兵工作。如果遇到路障或者道路有问题,先锋部队就要打起联络旗帜,后面部队也一样打起来,这样整支部队就知道这么回事,暂时停止行军或者选择别的路。这种旗帜传递速度非常快,且不容易失误,比传令兵有效的多。

其二,战时指挥。

战时的指挥很多依靠旗帜。

主帅下令进攻,中军会打起专门的旗帜,各部就开始进攻了,当然也有擂鼓等其他辅助方法。

主帅下令暂停,中军又有其他的旗帜,部队就暂时停止前进。

另外还有包抄、侧击、拦阻等等,都有专门的指挥旗帜。

古代大战基本都是白天,旗帜是最有效的。

所以,很多小说里面说武将带着部队冲入敌人中军砍旗,就是破坏敌人指挥的意思,意义非常重大。

其三,识别旗帜。

古代部队之间的识别以及主帅对部队的识别,主要依靠旗帜。

大家看日本战国电影,发现武士作战的旗帜非常多,颜色还五颜六色。

这不是耍酷,主要是为了识别。

其四,牙旗

这是什么?

资料上这么说: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

牙旗是军队的象征,也是军队的荣誉。

古代出征前,都要祭旗。

周瑜出兵赤壁时,就杀了蔡中蔡和祭旗。

牙旗对于部队是一种象征,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倒下。

一旦牙旗倒了,也就意味着部队完了,军心士气都会遭受毁灭性打击。

著名电影《影子武士》中,影子武士冒着敌人枪林弹雨,也岿然不动,目的就是保持牙旗。

前方激战中,如果牙旗没了,前线士兵一定会大乱,战斗也就必败了。


萨沙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瞧这种旗子,这种旗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支部队的生死存亡。

事件回顾

三国演义当中有这样一段,曹操在经历赤壁之战失败之后,着急忙慌的往回跑,甚至连屁股后面究竟有什么都顾不得了。

可即便这样,一个小兵突然之间丢了旗子之后,曹操依然非常生气,并且质问他你跟随我多久了?

然后那个小兵满脸委屈的说道,我实在是扛不动这个棋子了。曹操厉声道,既然你跟随我这么久你就知道,旗子对于咱们部队来说的重要性,这个时候你把它丢掉,你难道想让我军心不稳吗?

当然在后期的时候,曹操看清了形势,也命令这个小名丢掉旗子,可是曹操的态度已经明确的表示出来了:我可以命令你丢掉棋子,但是你绝对不可以没有经过我同意的前提之下把旗子丢掉。

没错,这就是事实

一个小小的棋子而已,曹操至于这么紧张这么激动吗?答案是至于,非常至于。

因为古代的旗子主要作用有两点,第一点是鼓舞士气,但凡有旗子的地方往往代表着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往往是必胜的信念。

除了这一点之外,第二点经常会被人忽视。那就是行军打仗的时候,每一个执掌着旗子的人,他们走向一个方向,这个旗子后面的士兵也会跟随着前面这个人走到一个方向,我们统筹来说叫排兵布阵。

期待各位爷的关注,小弟给跪了!

趣谈唐宋元明清


“彩旗飘飘,军心不摇;旗帜一倒,军心溃散”。古代战场一眼望去,除了最为庞大阵势军队以外,便就属军中旗帜最为显眼了。



你以为人家那是花里胡哨的?其实不然。

所举之旗,自然有其内在道理,总不可能举那么多旗,一点儿用处没有吧?那倒是不太可能的。相反,两军对垒,旗帜反而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可忽视,当然也不可取代。那我们现在就来说说为何古代战场要举那么多的旗帜,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

古代战场上所举的旗子,可以鲜明地当做冷兵器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周礼·春官·司常》记载:“凡军事,建旌旗。”从这句话当中我们不难理解到,早在西周时期旗子就已经被当做军事上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了。由先秦时代一直贯穿到明清时期,旗子都是军事上必不可少的产物。



第一点,旗子对于将帅指挥具有独特作用。在瞬息万变的冷战场时代,根本不具备如今先进快捷的通讯工具,那么作为起着枢纽作用的统帅来说,究竟该如何凭借一己之力来准确无误的调控千军万马呢?这无疑于是个极其棘手的问题。

在古代“五人为伍,五伍为什”的兵役制度,通常统领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帅旗,然后各个行伍长都有自己队伍的小旗,然后根据制定的规律,帅旗统帅着属下各小旗,这样“一旗动,众旗随之动”,队伍里的兵卒就可以灵敏迅速地根据旗帜来有效行动了。还有类似的便是元朝典型的“以户为长”的兵役制度,通常有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也就是按照官职大小依上一级的旗语为准而动。



第二点,旗子飘飘不仅可以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震慑敌军的作用,说到这里,未免就有些“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的苗头了。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一下,如果一支仅有几杆大旗的军队面对一支“旌旗十万”的大军时,是否会有一些胆战心惊、不战而栗。陈毅元帅当年说过“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虽然这两者有些出入吧,但仅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还是说明了旗子多的好处的。还有当年韩信带兵作战时,虽然人数和实力不及赵国,但是韩信所巧妙地利用了“虚张声势”,就在赵国的军队一时之间攻伐不下韩信时,韩信却早就派人将倾巢而出的赵军大营遍地插上了自己旗子,在赵军准备回家修整之际,他们到营地前的时候却发现大营插满了汉军大旗,赵国人以为汉军已经占据自己大本营于是开始溃逃,韩信趁机抓住了这个机会,将赵军一网打尽。



第三点,有时候旗子所在的位置那便也就是敌军老大所处之地。正所谓“擒贼先擒王”,在古代战场人,一军之将可谓是整个军队的军心所在,如果将帅应声倒地,那么此军军心定当溃散。南宋名将岳飞曾经率军攻打新乡时,在王彦久攻不下的前提下,岳飞“夺其纛(旗)而舞。诸军争奋,遂拔新乡”。

综上所述,旗子在古代还是大有所用的。


小镇月明


古代打仗为什么要举那多旗子?

我的回答如下:

第一:杏黄旗,此旗为杏黄色。是军中主旗,军队出征、开战、必须祭旗,以壮行色,祝福胜利。

第二:帅旗。上书斗大”帅”字。显示主帅的威严,帅子旗在方阵中心,鼓号手列于主帅两边,主帅下令掩杀,帅旗挥动,炮角连天,摧动大军冲锋掩杀。

第三:将旗。将旗是传递大将姓名的旗帜,如:水浒中有:双鞭将呼延灼,九纹龙史进。豹子头林冲……等等旗帜,表明大将是谁,马步统领旗幡招展,助军戚,镇敌胆。

古代打仗的旗帜多无非是壮军威,添杀气,迷惑敌人,鼓舞士气以打胜仗。




天高云淡839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君以前也挺纳闷儿的,我们在看古装战争剧的时候会发现一个现象,不管交战双方人数有多少,旗帜的数量却一点都不含糊。

<strong>

特别是日本那些当兵的,甚至可以达到一人一旗,那么古代打个仗为什么要安排这么多旗帜呢,不嫌累的吗?


为此我还专门去了解了一下,最后总结出了这些结论,给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一点是为了信息的传达。

古代不像今天,各种无线电网络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那个时代想要传递一个信息是很困难的。而在作战的时候军令的传输又关乎整个战局的发展,如果将令传达的不够全面,那么整个部队在作战中就不能做到协调一致。


如果只是一支小规模的部队也就算了,士兵们可以只跟着主将移动,可古代的战争动辄几十万人,这么庞大的规模如果没有全面的信息传导系统,肯定会在战场中陷入瘫痪,那么战争也只能以失败收场。所以旗帜在作战中就扮演着传导信息的作用,其关键性不言而喻。

古代战场上,判断敌我军队的阵营和数量,军旗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其次是象征意义。

古代很多的战争片拍的比较热血,很多部队明明都要全军覆没了,可还有一部分士兵拼死护住大旗不让它倒下。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旗帜非常神圣的存在,古代的作战旗帜种类比较多,有将旗、帅旗以及国家名称印成的旗帜。

这些旗帜就代表着相应对象的尊严,所以在战场上战斗的时候,士兵们是要用生命来守护的,如果最后大旗倒地,那也就意味着自己这边全面溃败,相应国家和将领的尊严也不复存在。

最后是虚张声势鼓舞士气。

不管怎么说,旗帜多了总会给敌人一种自己这边人数很多,整体也很有气势的感觉。所以旗帜多的一方在战争开始之前,就已经具有了心理优势,敌人看到这样的气势以后也会降低获胜的心态,更何况我们看一些小说故事时,也会经常看到有些将领用旗帜布疑兵,敌人看到以后也不敢随便的就冲过去,所以将领通过一些旗帜就可以完成一定的战略目标。

比如说当年的张飞在长坂坡接应赵云的时候,就在后方的树林里安排疑兵,让军士插上旗帜来回跑动,曹军看到这种情况以后也果然没敢上前。

虽然旗帜在古代作用很大,但是今天这种工具基本不怎么使用了,不过那种“视旗如命”的思想还是保留了下来,如今每个国家的国旗也是任何人都无法侵犯的神圣象征,而军旗更是军人需要用生命去守卫的旗帜!

白话历史君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的冷兵器时代,要想在战场上有效指挥“大兵团”作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而如果没有有效的指挥手段,那么不管军队装备多么精良,也只不过是一堆乌合之众,还停留在铜锣湾扛把子的水准上。

为了能够有效指挥作战,我们能征善战,机智勇敢的华夏民族就发明了旗帜这种通讯工具。

古代军队用联络旗指挥全军行军赶路,主将在牙旗下发号施令,各部将领得令后挥动将旗命令士兵准备布阵进攻,士兵在号旗的带领下冲锋杀敌。

军队在旗帜的指挥下,才能纪律严明,有条不紊地进行作战,发挥出强悍的战斗力。

具体说来,古代中国军队的旗帜大致可分为以下五大类:联络旗联络旗在行军时用于前军与后军的联系。

古代因为信奉五行学说,所以联络旗的颜色各有所指。

青色,属木,如果先头部队遇到山林障碍需要开道时,就会举起青旗。

赤色,属火,如果军队遇到地势险要,高山峡谷之地时,便需要防敌人火攻,举红旗示警。

白色,属金,一旦遭遇到敌兵,就要迅速集结兵力,摆开阵型迎战,举白旗为令(白旗表示投降其实近代之后的概念,而且更多的是表示休战)。

黑色,属水,如果行军路线上有沼泽或者溪流等,就会举起黑旗。

黄色,属土,如果前方一马平川,畅通无阻,举黄旗示意。

号旗当军队冲锋时,号旗在哪里,士兵们就一窝蜂地冲向哪里。由于号旗可以大量携带,以此来显得己方兵多将广,所以挥舞起来气势如虹,能鼓舞士气。

指挥将领根据号旗所在的方位可以判断出战线推进的进度,并能清楚地看清战果以及军队战损情况。

有的号旗上会绣有国号。混战时,士兵通过号旗的颜色就可以区分敌我,以免误伤友军。

韩信背水一战时,就曾率2000骑兵携赤色号旗遍插赵军大营,敌军误以为大营被端,全军溃败。

阵旗将旗在战场上,军队分为五大营,即前营,中营,后营,左营,右营。

将旗则代表各营将领,将领就在将旗之下,一般情况下,将领不会放弃指挥冲锋杀敌,否则会发生混乱。

只要将领挥动己方阵营的旗帜,士兵就会立刻准备迎战。将旗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每种颜色都有各自的属性。面朝的方向是前方,即南方,五行属火,火为红色,所以前营用红旗;

脚下所立之处为中央,即五行属土,土为黄色,所以中营用黄旗;左手的方向即东方,五行属木,木之色属青,所以左营用蓝旗;右手方向即西方,五行属金,金之色为白,所以右营用白旗;面所背的方向为后,即北方,五行为水,水之色为黑,所以后营用黑旗。

作战时,士兵要拼死保卫将旗,一旦将旗被砍,这支部队就不复存在了。

总之,如前所说,任何一支军队,如果没有统一协调的指挥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旗帜的发明和运用让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如果再有人猜想古罗马军队和中国军队哪个战斗力更强,从一支军队最重要的指挥方面来看,中国军队对部队的掌控水平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层面,而罗马军队对于部队的掌控在细节方面还存在缺陷,两者高下立断!


江水趣谈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战争需要。

古代是冷兵器时代,战斗讲究近距离搏杀。

两帮人马呼啦啦打成一块,虽然有各自的军服可以识别。

可是打到后面,衣服不是撕扯坏了,就是沾上血迹,不那么容易辨认了。

更何况,碰到穷点的,像起义军之类,没有整齐的军服的呢?

这时候,旗帜的作用就出来了。

旗帜更多的作用是表明己方人员的所在,你在战场上抬头一瞧,就知道自己的部队主要集结在何处。

还有在远处或者高处观战的统帅,看旗帜就可以明白战局的发展,作出指挥判断,如果但看军服,两方人马一交战,尘土飞扬,还看得清什么呢?

而大家也看到过日剧里,日本战国时代,除了大将,几乎士卒人人背上一面旗子,这就是为了辨识敌友来的。

众多旗子当中,中军主帅的大纛旗是最为重要的。

大纛旗是整个军队的核心所在,如果大纛旗倒了,就表明主帅沦陷了,整个指挥系统就会瘫痪,军队的士气会瞬间瓦解。

因此,往往扛大纛旗的不是普通士兵,而是一定级别的军校,甚至是将军了。

除了大纛旗,还有形形色色的各式旗子,队伍由小到大,都有旗子。

一支大军,真的是旌旗招展,呼啦啦一大片。

所以,这就是古代打仗要举那么多旗子的原因了。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