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中國被欺辱,歐美國家都想撈好處,為何德國卻幫中國強軍?

李振亞love


清政府倒臺之前國家政權一片腐敗,慈禧太后獨攬政權,對於國際政治軍事形勢一竅不通的她只顧貪圖享樂,也因為嘗過權力的甜頭之後再也不願意放下手上的權力,本來就搖搖欲墜的清政府在她的肆意揮霍下再也難見起色。

隨後鴉片戰爭爆發,在英國人的逼迫下,中國被迫賠掉了大量白銀也割讓了重要的香港島,從那之後西方列強得知了清政府的懦弱,於是紛紛排著隊來中國分一杯羹,就如後面的八國聯軍直接打到了北京城,燒掉了圓明園,但為何當時同樣屬於西方霸主的德國,卻在清朝滅亡之後給予中國非常多的幫助。

一 、中德雙方無利益矛盾

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方,同樣賠付了大量的錢財,而要恢復一個國家的元氣,最重要的一點是經濟。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問題,當時的德國甚至鼓勵老兵前往戰亂地區賺錢,而這時混亂的國內變成了德國出售武器裝備的大好市場,從那時開始,德國不僅在中國指導建立了不少武器工廠,同時也派出專人指導中國軍方。

再者,德國和中國當時並沒有利益瓜葛,反觀美、英、法等都或多或少地在中國有殖民勢力,所以即便他們有多餘的軍火也勢必不可能幫助出售給中國,因為中國倘若強大起來了,最先就會將矛頭指向他們。

二、德國急需盟友

當時的德國在亞洲地區陣容實屬單薄,眾所周知二戰期間德國在歐洲、非洲甚至是印度地區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盟友,但是在東亞地區最初德國沒有一個盟友,至於日本也是在後來才加入德國陣容,雙方關係算不上多麼親密。

甚至德國和日本還有過一段時間的敵對關係狀態,當時第一次世界打仗中,將德國在太平洋所屬島嶼佔領的就是日本人。同時日本當時的實力已然很強了,野心也極大,雖然對於德國還不足以造成威脅,但日本作為一個攪屎棍常常作妖,很是讓希特勒討厭。

不同的是當時的中國實力式微,世界地位也是出於邊緣,雖然國力較弱但是卻地大物博有著龐大的資源和人口,潛力很大。這時候拉中國一把很有可能將中國發展為自己在東亞的同盟,退一萬步說,賣武器給誰都是賣,賺的錢都是自己的。

三、德國急需中國資源

鎢是電子軍工產業的生命之源,作為稀有金屬鎢不僅能升高金屬的熔點,提高槍管、炮管的使用壽命,被廣泛運用在汽車、航天、導彈等產業的重要部件上,同時也被大量運用在造穿甲彈頭上,任何一個想發展軍工的國家都不會嫌多,自然德國也是極其稀缺。

鎢是戰略資源,作為敵對關係的英美自然不會出售給德國,後來甚至有著一戰德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鎢礦資源的稀缺,而生產鎢的西班牙等國聞到了戰爭的商機,將原本僅僅七十五美元一噸的鎢飆升到了一萬六千多美元。

這個價格不僅是德國難以承受的同時也搶不過同樣稀缺資源的盟國。恰巧中國擁有豐富的鎢資源,看似德國給與了中國極大的幫助,其實是合則兩利,再加上凡爾賽條約將德國的軍隊限制到了十萬人,派遣到中國的指導的大量軍事專家其實也是在幫德國練兵。

四、希特勒對中國的好感

希特勒的自傳中講述到了他的童年,有一戶中國人家在他奧地利生活期間不僅資助了他上學的學費,也時常將他喊道家中一起吃飯留宿,在周圍這一片冷冰冰的環境中,這戶中國人家給了他最純粹的幫助,也給結下了對於中國的善根。

在他看來那個時候的幫助是無私的,是善意的,儘管最後希特勒吞併了奧地利,但是再也沒找到這戶人家。二戰時期德國對中國的友善和這件事不無關係,這或許就像是蝴蝶效應吧,原本一家人的淳樸善意給讓德國給了中國莫大的援助。

雖然從利益層面上來看,德國幫助中國歸根到底還是為了本國的發展,無利不起早,希特勒不會做虧本的買賣。但是就從國軍最初的德械師,後來的各種援助來看,德國確實給了中國莫大的幫助,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汗青正浩


在二戰那時的國民黨軍隊,他們給人的印象小到手槍、鋼盔,大到飛機、大炮、坦克始終都有德國的影子在。

確實,德國在二戰前對國民政府的各種軍事“援助”源源不斷,不但向當時的國民政府出售了許多先進的武器裝備,更是還直接派出了大量的軍事顧問團輔助國軍訓練軍隊。

可以說在二戰初期裝備德式武器、使用德軍戰術的國民政府軍隊,那在當時是絕對的精銳部隊所在,德國對國民政府的各方面軍事援助直到1939年才徹底結束。
不過,


德國對中國軍隊的一切所謂的軍事援助,怎麼會是真正的幫助國民政府呢,都是建立於各自的利益上。

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德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與殖民地大多都不復存在,而當時的英美列強在世界各地還都擁有著自己的勢力或者殖民地。

自從希特勒上臺後的德國更是野心勃勃,非常想在世界各地培養友好的勢力,而在東亞地區的國民政府與日本貌似是最好的選擇。

不過德國也知道日本這一個國家的德性,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會在背後插你一刀,所以在德國人眼裡當時的國民政府無疑是最佳選項。
而德國當時大量向國民政府出售武器、幫助其訓練軍隊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也是中國國內有著德國急需的礦產資源。

所以作為交換,國民政府也向德國提供了大量鎢礦等優質的礦產資源,這些中國國內稀缺的資源,也為當時德國製造更加先進的坦克、飛機、大炮提供了極大的幫助。不過,德國人對中國的軍售歷史早已悠久,早在晚清時期,清朝軍隊的大部分武器裝備都來源於德國出口。包括清朝著名的北洋海軍,其多艘主力戰艦都來源於德國建造,甚至晚清時期的許多槍械等輕武器也都進口自德國,所以中國一直以來都非常熱衷於德國所製造的武器。再者,國民政府當時的國力薄弱,根本沒有能力自己製造武器裝備,就算德國人不對民國政府出口武器,民國政府也很可能會像歐美等列強尋求進口,這是德國所無論如何都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在二戰前期,大量對民國政府實施所謂軍事援助的德國,技能在東亞地區拉起一個友好勢力,又能從中獲得中國與之交換的大量自身所需的礦產資源,這對德國來說何樂而不為呢?

頭條“軍器戰位”報道!

發佈: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軍器戰位:關注每天為你講解軍事武器裝備知識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軍器戰位”每天講解軍事知識


軍器戰位


希特勒曾說:“中國人並不能等同於靼韃人和匈奴人,他們是特殊的人種,是比較文明的人種。”希特勒他對中國,遠好於當時要殺光有色人種的3K黨盛行的美國和視有色人種非人的英國。希特勒對中國的好感很大程度來源於他曾經被中國人無私幫助過。

希特勒在他的自傳中描述童年在維也納的生活時,曾經提到過,在自己貧困潦倒時受到過一家旅居奧地利的中國家庭的無私幫助,這個中國家庭曾無償的一次提供給他500奧地利帝國先令作為他的學費和生活費用,還常常邀請他到家裡吃飯留宿。當知道希特勒有很好的繪畫天分時,這個善良的中國家庭還主動幫他聯繫了聞名的維也納大學,希望能資助他進入大學學習。“他們的幫助是無私的,是讓人無法忘懷的……”希特勒曾在談起自己往事的時候感嘆道。希特勒掌權後合併了奧地利,但那時無論他用什麼方法都再也沒有找到過這家善良的恩人們。

二戰前的德國和中國關係良好和此事也不無關係,德國對中國的幫助遠好於英、美,當時的中國軍隊裡有德械師,軍隊有德國教官,有德國克虜伯榴彈炮,中華民國向德國派了大量的公費留學生,甚至蔣公次子蔣緯國還是德軍軍官,希特勒還承擔了1936年柏林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全部費用。直到抗戰開始後還不顧日本的強烈反對,小規模給中國軍事援助,南京大屠殺也讓希特勒鄙視日本,他曾私下對自己的秘書長阿姆施太朗說過:“和日本這種國家結盟簡直是恥辱,他們只配在海邊打魚!”


大唐陌刀


這也許就是很多中國人對二戰德國存在好感的原因吧,1937年12月7日作為中華民國首都的南京淪陷,而德國人拉貝拉出的那張被歐洲人深深唾棄的納粹黨旗卻拯救南京25萬同胞的生命。自清末以來,中國對德國就有著著名的一股好感,並且一直存在著軍貿聯繫,上至軍艦、大炮、武器,小至槍械口徑、軍隊制式都是採用德國制式,所以德國和中國進行軍事合作並沒有什麼大問題,更何況這個時候的德國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資源去投入生產建設。


電影《拉貝日記》

劇照

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德國並沒有像英國那樣在海外擁有大量的殖民地,所以也就沒有像英國那樣擁有大量的海外資源,而德國發展工業所需要的資源都比較少,所以德國需要一塊不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是能供應自己資源、但是不是很強大的國家,當時放眼全球,能符合這個條件的也就只有中國。德國鎢芯穿甲彈、以及強化裝甲的稀土資源德國都需要進口,既然橡膠資源大多被英國控制,那麼就尋找另一種能替代橡膠的資源,那就是桐油。所以,德國有資金和需求,中國則窮得只剩下這些資源,所以一直保持著傳統軍帽,聯繫的中德兩國,這時也就一拍即合。



也許有人會說雙方這都是為了利益,但是,你有錢我不賣給你資源,你有資源我也不賣你的東西。在國際政治上就是間接的打壓,合作是雙贏的,都是為了本國利益的最大化而進行合作。所以,得中國賣資源給德國,德國賣軍備給中國,並且派出軍官幫助中國的軍隊建設。我們都說要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關係看待問題,雖然德國在歐洲挑起了世界大戰,但是人家也的確間接的幫助中國抗日啊。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德國和中國沒有什麼矛盾。

除了庚子事變中,義和團清軍殺死德國公使克林德,導致德國大舉出兵報復以外,中德沒有什麼矛盾。

一戰以後,德國戰敗退出青島後,中德更是基本沒有瓜葛,德國連在中國的殖民地也沒了。

所以,德國可以隨意軍售甚至軍事援助中國,沒有政治上的顧慮。

相反,英法美蘇日等列強,全部在中國都有殖民地和各種勢力。

他們如果擅自幫助中國,讓中國強大,等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中國強大以後,必然會驅趕他們,廢除他們的特權,收回殖民地。

第二,德國在東亞沒有勢力,急需找一個盟友。

眾所周知,德國在歐洲、非洲包括中東、印度等地區,都有一些盟友。

但是,德國在東亞本來是沒有勢力的。

自然,日本後來成為軸心國成員,但開始日德關係並不能算親密。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將青島德軍打敗,並且將太平洋德國島嶼都佔領的,就是日本。

日本當時實力很強,又有強大的侵略野心,以希特勒的智力自然明白日本只是利用德國,隨時可能防水或者坑德國一下。

實際上,就是日本戰這根攪屎棍,讓美德成為敵人。對德國而言,日本是危險的朋友,不能信任。

相反,中國國力較弱,但潛力大。以中國目前的國力,他不可能也沒有能力和德國作對。

所以,德國因國際政治在東亞找部署一個盟友,中國就是很適合的。

事實上,即便1941年中國對德國宣戰,實際上也沒有對德國造成什麼損失,只是查封了一些德國商人的財產而已,戰爭結束後還歸還了一大部分。

第三,中國有德國急需的一些資源。

其他資源不提了,中國具有大量優質鎢礦資源。

鎢礦是軍工的骨骼。

鎢及其合金是現代工業、國防及高新技術應用中的極為重要的功能材料之一,廣泛應用於航天、原子能、船舶、汽車工業、電氣工業、電子工業、化學工業等諸多領域。特別是含鎢高溫合金主要應用於燃氣輪機、火箭、導彈及核反應堆的部件,高比重鎢基合金則用於反坦克和反潛艇的穿甲彈頭。

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軍事工業,就必須得到大量鎢礦資源,德國也不例外。

而鎢礦屬於戰略資源,英美法蘇是不會隨便賣給德國的,只能從中國購買。

一種說法認為,德國最後慘敗,以匱乏鎢礦有關係。

在中德鎢礦貿易停止後,德國只能以高價向西班牙、葡萄牙購買鎢礦。

同時,英美也參與購買搶購西班牙鎢礦。

西班牙佛朗哥政權坐地起價,從1942年初開始,英美開始聯合買斷西班牙所有的鎢礦出產。結果該年的鎢砂產量幾乎比前年翻了一倍,增至近2000噸,價格也從原來每噸75 美元飆升至16800美元。

盟國以巨大的代價,獲得了其中將近一半的鎢砂。

德國這邊即便也出了高價,卻買不到多少鎢礦,軍火的巨大需要得不到滿足。

到了1944年西班牙判斷德國將會戰敗,基本停止了鎢礦供應,由此德國軍工產品質量一落千丈。

第四,中德有軍貿傳統。

大家也許不知道,清末中國三分之一的武器都是從德國進口的。

北洋水師中的大量軍艦,包括定遠號、鎮遠號兩艘鐵甲艦,都是從德國購買的。

當時北洋新軍很多是德式裝備,用著德國大炮,抬著德國重機槍,拿著德國毛瑟步槍,挎著德國手槍。

而德國的武器質量非常好,成為價格略高但質量極佳的代名詞。

以定遠號、鎮遠號為例,黃海海戰中兩艦被日軍中大口徑艦炮擊中近400發,換成普通軍艦早就給打成渣了。

但因為德國武器優質的質量,它的裝甲堡自始至終未被日艦擊穿,主炮到戰鬥結束時仍可使用。兩艦出航時合計僅攜帶12英寸主炮彈197發,其中大部分尚為不適於攻擊巡洋艦的穿甲彈,共打出172發。

所以,中國軍人對德國武器有好感。




薩沙


一個說法是希特勒當年在維也納流浪期間,曾得到過一家張姓中國人的接濟,從此對中國懷有感恩之心。但此說法未經正史收錄,而且果真如此的話 希特勒十幾年後發跡後直接找來那家人進行報答,不是更方便嗎?而且在希特勒早年顛沛流離的經歷中,他沒少接受各方的援助,包括猶太人的,所以,對於這個說法咱就只能呵呵了。

真實的情況,首先,一戰結束之後,德國只能保留十萬國防軍,德國,大家都知道,那可是軍隊掌管下的國家,一下子前容克貴族出身的軍人都紛紛失業了,而部隊的有限容量,又不能保證尚武傳統的傳承,咋辦?那就只好搞軍事輸出,仗著普魯士軍人上百年攢下的名頭,這些前軍官們紛紛收拾行裝外出打工,其中最重要的德國軍事民工集散地就是剛剛完成形式上統一的中國國民政府。中國近代軍事本身就基於德式操典,各級軍官中德粉眾多,基本不用換教材德國民工就能異地上崗。而脫下本國軍裝,在異國他鄉能重操舊業 還有豐厚的佣金,這對於戰後囊中羞澀的德國軍人來說 也是不錯的機會。

其次,1933年希特勒的上臺和德國經濟奇蹟般的復甦,使得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在當時國際舞臺上甚為搶眼,各國都不乏希特勒的擁躉和法西斯主義的鼓吹者。在中國,蒙陳氏兄弟的嫁接,蔣介石也發現了法西斯與民國事業的有利結合點,於是國民黨上下大興法西斯主義研發熱情,成立了許多各類會社,比較著名的就有AC團,藍衣社等組織,他們也學納粹德國那套,鼓吹一個政黨 一個領袖。這文化輸出不花一分錢,希特勒德國當然樂見其成,作為回報,自然在對華軍事援助上肯下大力氣。

第三,日本在三十年代末法西斯軸心徹底形成之前,一直都以英國在遠東的鐵桿盟友身份晃盪,對此德國也心知肚明,要不是英國放手 日本一戰時不敢去撩德國虎鬚,趟德國殖民地的渾水,所以,在武裝中國這一問題上德國也是有想在遠東扶持一個親德戰友,來抗衡日本的現實考慮。


石海釣沉


這個說法過於武斷了吧。有沒有考慮到像當時的事實吧,一戰結束時,中國作為一戰戰勝國出現的,德國失去了在中國的特權,壓根就沒有機會欺負中國了,與此同時,西方列強在中國的特權沒有被削弱。

德國也談不上幫助中國,德國向中國提出的提供的一切東西,包括:服務都是作為一種交易,而不是援助進行的,德國需要中國提供一些戰略物資,也需要中國這個市場,所以德國才派出了自己的軍官,到中國提供所謂的援助,實際上這是做生意。

那時中國不是一個工業國,每年都必須要從國外引進大量的武器裝備的,也需要別人提供各類的服務等等,在這種背景之下,不是德國幫助了我們,而是我們選擇了德國,即便沒有德國,也可以從其他國家獲得這些東西。

因此,抗戰之前的中國的軍事交流,沒有任何援助的意義,而是一種生意。


浴火


說白了就是國家利益驅使德國幫助中國,另外一點可能是同病相憐的緣故!我就從這兩個方面來詳說。

一、國家利益: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親兄弟之間都明算賬,何況兩個不同民族的國家之間。希特勒上臺後,要重振德國的雄風,必須要發展軍備,發展軍備就少不了戰略物資和軍事人才。但是因為一戰的緣故,德國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軍備被削弱。那麼德國想要擁有戰略物資和大量的軍事人才就必須另闢蹊徑,而處於戰亂並且貧窮落後卻資源豐富的中國就成了德國的選擇。

德械師

德國看上了中國的豐富資源,比如鎢礦、銻礦、錳、錫、桐油等等都可以從中國獲得,這個鎢礦是生產武器的重要資源,它可以提高槍炮管的熔點,提高使用壽命,不至於因為槍炮的連續發射產生的高溫而軟化,因此在生產時可以在鋼鐵中加入鎢礦來提高它的熔點。而中國則看上了德國先進的武器裝備,兩者各取所需,中國的武器市場很大,非常利於德國出口軍工用品。

軍備人才,畢竟德國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的軍事力量被縮減到10萬,有非常多的軍人被迫退役。德國外派大量的軍事顧問,一來可以保證他們的軍事素質,以待日後有用;二來為他們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省著這些大兵們整日無所事事,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馬克斯.鮑爾

二:同病相憐;

其實這點題主已經說了,當時的中國受到歐美大國的欺負;而德國也因為一戰的緣故,在歐洲也是被欺負的主。因此兩者同病相憐,在當時互相幫助。

基於以上原因中德兩國在1928年達成了協議,德國的首批軍事顧問團由馬克斯.鮑爾率領前往中國。

我是鐵血軍史1927,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鐵血戰史1927


一戰結束後,德國成為戰敗國。按照戰後簽訂的和約,德國除了承擔高額的戰爭賠款之外,還按照英法等國的要求,解散了其軍隊,導致德國原先的軍隊將領大量下崗失業。而且,德國的軍事工業也在英美的要求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拆和限制。而在1920年之後,由原來的軍隊將領主導的軍事工業系統仍然悄悄的復甦,並且,軍隊將領大量承擔外交使命,在多個國家進行溝通,為德國的軍事工業和其他工業產品尋求出路。

德國最開始的主要合作對象包括蘇聯和拉美的一些國家,包括巴西、阿根廷,都從德國採購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其他工業產品。蘇聯更是和德國進行了大量的軍事工業合作,德國企業向蘇聯轉移了一部分技術。而從孫中山在世的時候開始,德國就開始在中國進行開拓,先後和孫中山、北洋政府、陳炯民都有過接觸,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和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常態化的軍事和工業合作,為德國的軍工產品尋找出路。

到1930年之後,國民政府對全國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德國與國民政府之間開始建立起比較穩定的合作關係。當時,德國和國民政府高層進行了比較多的商討,希望能夠建立起比較全面的合作,德國不僅要向中國提供軍工產品,還要在中國建立一部分合資工廠,其中的重心是在湖南建立一個重工業基地,包括一箇中型的鋼鐵廠和一個汽車廠。到1933年後,德國和國民政府還商定了一個軍事培訓計劃,也就是幫助中國武裝和培訓三十個德械師的計劃。

德國之所以如此熱衷於與中國合作,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從自身的方面來說,德國作為一個戰敗國,受到了各種限制,因此不太可能與列強平等合作,而中國當時積貧積弱,深受列強欺辱,過敏症完成表面統一之後,正是百廢待興,需要進行建設的時候,所以德國願意以平等的姿態和中國交往,並和中國進行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合作。這樣,雙方就一拍即合,很快建立起了全面合作關係。

當然,當時的中國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資金,無論是購買德國產品,還是和德國建設合資工廠,最大的問題都是沒錢。之前的北洋政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般是大量出賣全國各地的各種權益,而德國提出的辦法相對來說要更加平等和公平一些,也就是以中國能夠出口的物資來抵償,尤其是中國當時主要的出口物資桐油和鎢砂等產品。這其中,中國出口的鎢砂佔到全世界產量的90%,是武器生產中必不可少的物資。而鎢砂的主要產地就是在江西南部的贛南地區,也就是當時的中央蘇區,這也是國民政府急於剿滅中央蘇區,控制贛南地區的一個重要原因。

軍事方面的合作更加直接一些。德國向國民政府和國軍派出了大量的顧問,幫助國軍進行德國式的訓練,並在一些戰爭中為國軍提供作戰指揮方案。比如國軍第四次圍剿中央蘇區時,紅軍方面的指揮者為奧地利人李德,而國軍方面的作戰方案則主要是由德國顧問馮·塞克特將軍提供的。一直到抗戰初期的淞滬會戰期間,德國顧問也在為國軍提供作戰指導。比如初期作戰中,國軍始終堅持以八十七、八十八和三十六等幾個已經完成德械裝備改造的部隊擔任第一線作戰,後續部隊進入戰場後,以小部隊分散補充到第一線部隊去,而不是成建制的替換第一線部隊,這就是德國顧問法肯豪斯的意見。

一直到德國入侵波蘭,二戰在歐洲戰場都已經爆發後,德國還曾經考慮過和中國結盟,還是與日本結盟的問題,但最終還是在多方面因素影響之下,德國選擇了以日本為盟友。但德國在抗戰初期仍然按照戰前和中國簽訂的協議,提供了大量的重要軍需物資,只是在滇越路被日軍切斷後,囤積在越南的大量物資都被日軍繳獲了。在中國抗戰進入比較困難的1939年和1940年期間,美國對援助中國態度消極,中國也曾有一部分人鼓吹過與德國結盟。但因為各種因素,這種論調只是曇花一現,並未成為主流。

在這個過程中,德國派到中國工作的各種顧問留給國民政府各級相關工作人員和國軍各級軍官和將領的印象都還是比較好的,因為德國顧問和後來的蘇聯顧問一樣,都比較本分,只做自己工作範圍內的事情,顧問就是隻做顧問的事,而不會去指責國民政府官員腐敗,軍隊無能,將領水平低,這和後來美國顧問的做法完全是相反的。所以,國軍將領和國民政府官員普遍對德國和蘇聯顧問印象更好,沒有出現類似史迪威問題這樣的爭端。


蕭武


這個命題有問題。說的好像當年的德國出淤泥而不染,全世界大國只有他們願意和中國做朋友一樣。事實上,國與國之間說到底都是利益,哪來的什麼幫不幫,朋友不朋友。


但不知道從哪年起,網上就有一股吹德風越刮越大,甚至還製造出“希特勒早年受過中國老夫婦接濟從而對中國人心懷感激”這樣的世紀謠言。


其實希特勒本人對中國的態度雖然不比對猶太民族那樣深惡痛絕,但也絕對談不上友善。



接下來說說民國時期的中德合作。


實際上在希特勒上臺之前,中國便已和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建立起了不錯的外交關係。德國作為一戰的戰敗國在國際地位大為降低,與此同時還肩負鉅額的戰爭賠款,只有全力發展經濟,而工業原料又因為戰敗國身份難以獲得補充,這時渴望工業化並且地大物博的中國便是德國最好的貿易對象。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德國退役上校馬克思·鮑爾成為了中國的第一任德國軍事顧問,這些顧問也為工業以及軍隊建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由此可見軍事顧問與軍武貿易並非希特勒一人推行,而是在此之前早有先例。


畢竟德國若想要東山再起就必須重整軍備,然而德國本土的戰略資源儲量比較貧瘠,除了煤炭可以自給自足外,85%的石油,80%的鐵礦,70%的銅,90%的錫,98%以上的鎢和銻都是來自於國外進口。而我國則擁有者豐富的資源可以進行出口,對於德國來說放眼全球可能只有中國最適合作為貿易伙伴!


並且即使中國拿出如此之多的原材料以及物資,換回來的武器很多都與德軍現役武器水平有一定差距,從機槍的角度來說,德軍自己用的是MG-34通用機槍,而賣給中國的則是抗日劇中常見的捷克ZB-26機槍。後期交易給中國的坦克,也是被2號坦克完全淘汰的“中古”1號坦克,甚至連日軍的坦克都打不過……



看不懂上面這張圖裡門道的,請自行補習一下什麼叫貿易順差和逆差。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即使只是交易來說,國民政府這邊也可以說是虧得要死,到手的軍備可以說和想象中的相去甚遠,但是迫於當時國內羸弱的軍備,也只好捏著鼻子收下了。


另外,當時可不是像題主說的那樣,只有德國原因與中國進行以資源換軍火的生意。


比如說蘇聯。蘇聯在北伐戰爭時期就曾經提供給中國大批的援助,而自北伐戰爭後蘇聯光飛機就曾移交給中國800餘架,各種火炮近千門在此之外還有重機槍1300挺以及輕機槍5300挺。


仔細觀察一下下圖中的機槍,相信喜歡玩“吃雞”的同學一眼就能認出來,這不就是吃雞神器大盤機嘛,這款蘇聯“大盤機”DP-28可裝47發子彈,是蘇軍最先進的輕機槍,相較之下,德國是絕不會將他們最先進的MG32賣給中國的,所以雖然都是做生意,但誰誠心誰雞賊,就可以看出來了。


最後再說一句,在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中,根本沒有寫到過接受中國夫婦的援助這檔子事兒,甚至還因為中國落後而帶有相當的鄙夷,而對華軍售實際上更多是因為國家利益而不是個人感情。咱們得明白一個道理,這世界上從來沒有過無緣無故的好,從國家的角度講更是如此,只有自強自立才能,才能獲得他國的認同和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