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中国被欺辱,欧美国家都想捞好处,为何德国却帮中国强军?

李振亚love


清政府倒台之前国家政权一片腐败,慈禧太后独揽政权,对于国际政治军事形势一窍不通的她只顾贪图享乐,也因为尝过权力的甜头之后再也不愿意放下手上的权力,本来就摇摇欲坠的清政府在她的肆意挥霍下再也难见起色。

随后鸦片战争爆发,在英国人的逼迫下,中国被迫赔掉了大量白银也割让了重要的香港岛,从那之后西方列强得知了清政府的懦弱,于是纷纷排着队来中国分一杯羹,就如后面的八国联军直接打到了北京城,烧掉了圆明园,但为何当时同样属于西方霸主的德国,却在清朝灭亡之后给予中国非常多的帮助。

一 、中德双方无利益矛盾

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方,同样赔付了大量的钱财,而要恢复一个国家的元气,最重要的一点是经济。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当时的德国甚至鼓励老兵前往战乱地区赚钱,而这时混乱的国内变成了德国出售武器装备的大好市场,从那时开始,德国不仅在中国指导建立了不少武器工厂,同时也派出专人指导中国军方。

再者,德国和中国当时并没有利益瓜葛,反观美、英、法等都或多或少地在中国有殖民势力,所以即便他们有多余的军火也势必不可能帮助出售给中国,因为中国倘若强大起来了,最先就会将矛头指向他们。

二、德国急需盟友

当时的德国在亚洲地区阵容实属单薄,众所周知二战期间德国在欧洲、非洲甚至是印度地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盟友,但是在东亚地区最初德国没有一个盟友,至于日本也是在后来才加入德国阵容,双方关系算不上多么亲密。

甚至德国和日本还有过一段时间的敌对关系状态,当时第一次世界打仗中,将德国在太平洋所属岛屿占领的就是日本人。同时日本当时的实力已然很强了,野心也极大,虽然对于德国还不足以造成威胁,但日本作为一个搅屎棍常常作妖,很是让希特勒讨厌。

不同的是当时的中国实力式微,世界地位也是出于边缘,虽然国力较弱但是却地大物博有着庞大的资源和人口,潜力很大。这时候拉中国一把很有可能将中国发展为自己在东亚的同盟,退一万步说,卖武器给谁都是卖,赚的钱都是自己的。

三、德国急需中国资源

钨是电子军工产业的生命之源,作为稀有金属钨不仅能升高金属的熔点,提高枪管、炮管的使用寿命,被广泛运用在汽车、航天、导弹等产业的重要部件上,同时也被大量运用在造穿甲弹头上,任何一个想发展军工的国家都不会嫌多,自然德国也是极其稀缺。

钨是战略资源,作为敌对关系的英美自然不会出售给德国,后来甚至有着一战德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钨矿资源的稀缺,而生产钨的西班牙等国闻到了战争的商机,将原本仅仅七十五美元一吨的钨飙升到了一万六千多美元。

这个价格不仅是德国难以承受的同时也抢不过同样稀缺资源的盟国。恰巧中国拥有丰富的钨资源,看似德国给与了中国极大的帮助,其实是合则两利,再加上凡尔赛条约将德国的军队限制到了十万人,派遣到中国的指导的大量军事专家其实也是在帮德国练兵。

四、希特勒对中国的好感

希特勒的自传中讲述到了他的童年,有一户中国人家在他奥地利生活期间不仅资助了他上学的学费,也时常将他喊道家中一起吃饭留宿,在周围这一片冷冰冰的环境中,这户中国人家给了他最纯粹的帮助,也给结下了对于中国的善根。

在他看来那个时候的帮助是无私的,是善意的,尽管最后希特勒吞并了奥地利,但是再也没找到这户人家。二战时期德国对中国的友善和这件事不无关系,这或许就像是蝴蝶效应吧,原本一家人的淳朴善意给让德国给了中国莫大的援助。

虽然从利益层面上来看,德国帮助中国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本国的发展,无利不起早,希特勒不会做亏本的买卖。但是就从国军最初的德械师,后来的各种援助来看,德国确实给了中国莫大的帮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汗青正浩


在二战那时的国民党军队,他们给人的印象小到手枪、钢盔,大到飞机、大炮、坦克始终都有德国的影子在。

确实,德国在二战前对国民政府的各种军事“援助”源源不断,不但向当时的国民政府出售了许多先进的武器装备,更是还直接派出了大量的军事顾问团辅助国军训练军队。

可以说在二战初期装备德式武器、使用德军战术的国民政府军队,那在当时是绝对的精锐部队所在,德国对国民政府的各方面军事援助直到1939年才彻底结束。
不过,


德国对中国军队的一切所谓的军事援助,怎么会是真正的帮助国民政府呢,都是建立于各自的利益上。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殖民地大多都不复存在,而当时的英美列强在世界各地还都拥有着自己的势力或者殖民地。

自从希特勒上台后的德国更是野心勃勃,非常想在世界各地培养友好的势力,而在东亚地区的国民政府与日本貌似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德国也知道日本这一个国家的德性,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会在背后插你一刀,所以在德国人眼里当时的国民政府无疑是最佳选项。
而德国当时大量向国民政府出售武器、帮助其训练军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也是中国国内有着德国急需的矿产资源。

所以作为交换,国民政府也向德国提供了大量钨矿等优质的矿产资源,这些中国国内稀缺的资源,也为当时德国制造更加先进的坦克、飞机、大炮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不过,德国人对中国的军售历史早已悠久,早在晚清时期,清朝军队的大部分武器装备都来源于德国出口。包括清朝著名的北洋海军,其多艘主力战舰都来源于德国建造,甚至晚清时期的许多枪械等轻武器也都进口自德国,所以中国一直以来都非常热衷于德国所制造的武器。再者,国民政府当时的国力薄弱,根本没有能力自己制造武器装备,就算德国人不对民国政府出口武器,民国政府也很可能会像欧美等列强寻求进口,这是德国所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在二战前期,大量对民国政府实施所谓军事援助的德国,技能在东亚地区拉起一个友好势力,又能从中获得中国与之交换的大量自身所需的矿产资源,这对德国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头条“军器战位”报道!

发布:牧小明

作者 : 感谢我们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愿世界没有战争。

军器战位:关注每天为你讲解军事武器装备知识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军器战位”每天讲解军事知识


军器战位


希特勒曾说:“中国人并不能等同于靼鞑人和匈奴人,他们是特殊的人种,是比较文明的人种。”希特勒他对中国,远好于当时要杀光有色人种的3K党盛行的美国和视有色人种非人的英国。希特勒对中国的好感很大程度来源于他曾经被中国人无私帮助过。

希特勒在他的自传中描述童年在维也纳的生活时,曾经提到过,在自己贫困潦倒时受到过一家旅居奥地利的中国家庭的无私帮助,这个中国家庭曾无偿的一次提供给他500奥地利帝国先令作为他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还常常邀请他到家里吃饭留宿。当知道希特勒有很好的绘画天分时,这个善良的中国家庭还主动帮他联系了闻名的维也纳大学,希望能资助他进入大学学习。“他们的帮助是无私的,是让人无法忘怀的……”希特勒曾在谈起自己往事的时候感叹道。希特勒掌权后合并了奥地利,但那时无论他用什么方法都再也没有找到过这家善良的恩人们。

二战前的德国和中国关系良好和此事也不无关系,德国对中国的帮助远好于英、美,当时的中国军队里有德械师,军队有德国教官,有德国克虏伯榴弹炮,中华民国向德国派了大量的公费留学生,甚至蒋公次子蒋纬国还是德军军官,希特勒还承担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全部费用。直到抗战开始后还不顾日本的强烈反对,小规模给中国军事援助,南京大屠杀也让希特勒鄙视日本,他曾私下对自己的秘书长阿姆施太朗说过:“和日本这种国家结盟简直是耻辱,他们只配在海边打鱼!”


大唐陌刀


这也许就是很多中国人对二战德国存在好感的原因吧,1937年12月7日作为中华民国首都的南京沦陷,而德国人拉贝拉出的那张被欧洲人深深唾弃的纳粹党旗却拯救南京25万同胞的生命。自清末以来,中国对德国就有着著名的一股好感,并且一直存在着军贸联系,上至军舰、大炮、武器,小至枪械口径、军队制式都是采用德国制式,所以德国和中国进行军事合作并没有什么大问题,更何况这个时候的德国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资源去投入生产建设。


电影《拉贝日记》

剧照

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德国并没有像英国那样在海外拥有大量的殖民地,所以也就没有像英国那样拥有大量的海外资源,而德国发展工业所需要的资源都比较少,所以德国需要一块不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能供应自己资源、但是不是很强大的国家,当时放眼全球,能符合这个条件的也就只有中国。德国钨芯穿甲弹、以及强化装甲的稀土资源德国都需要进口,既然橡胶资源大多被英国控制,那么就寻找另一种能替代橡胶的资源,那就是桐油。所以,德国有资金和需求,中国则穷得只剩下这些资源,所以一直保持着传统军帽,联系的中德两国,这时也就一拍即合。



也许有人会说双方这都是为了利益,但是,你有钱我不卖给你资源,你有资源我也不卖你的东西。在国际政治上就是间接的打压,合作是双赢的,都是为了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合作。所以,得中国卖资源给德国,德国卖军备给中国,并且派出军官帮助中国的军队建设。我们都说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关系看待问题,虽然德国在欧洲挑起了世界大战,但是人家也的确间接的帮助中国抗日啊。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德国和中国没有什么矛盾。

除了庚子事变中,义和团清军杀死德国公使克林德,导致德国大举出兵报复以外,中德没有什么矛盾。

一战以后,德国战败退出青岛后,中德更是基本没有瓜葛,德国连在中国的殖民地也没了。

所以,德国可以随意军售甚至军事援助中国,没有政治上的顾虑。

相反,英法美苏日等列强,全部在中国都有殖民地和各种势力。

他们如果擅自帮助中国,让中国强大,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强大以后,必然会驱赶他们,废除他们的特权,收回殖民地。

第二,德国在东亚没有势力,急需找一个盟友。

众所周知,德国在欧洲、非洲包括中东、印度等地区,都有一些盟友。

但是,德国在东亚本来是没有势力的。

自然,日本后来成为轴心国成员,但开始日德关系并不能算亲密。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将青岛德军打败,并且将太平洋德国岛屿都占领的,就是日本。

日本当时实力很强,又有强大的侵略野心,以希特勒的智力自然明白日本只是利用德国,随时可能防水或者坑德国一下。

实际上,就是日本战这根搅屎棍,让美德成为敌人。对德国而言,日本是危险的朋友,不能信任。

相反,中国国力较弱,但潜力大。以中国目前的国力,他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和德国作对。

所以,德国因国际政治在东亚找部署一个盟友,中国就是很适合的。

事实上,即便1941年中国对德国宣战,实际上也没有对德国造成什么损失,只是查封了一些德国商人的财产而已,战争结束后还归还了一大部分。

第三,中国有德国急需的一些资源。

其他资源不提了,中国具有大量优质钨矿资源。

钨矿是军工的骨骼。

钨及其合金是现代工业、国防及高新技术应用中的极为重要的功能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航天、原子能、船舶、汽车工业、电气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含钨高温合金主要应用于燃气轮机、火箭、导弹及核反应堆的部件,高比重钨基合金则用于反坦克和反潜艇的穿甲弹头。

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军事工业,就必须得到大量钨矿资源,德国也不例外。

而钨矿属于战略资源,英美法苏是不会随便卖给德国的,只能从中国购买。

一种说法认为,德国最后惨败,以匮乏钨矿有关系。

在中德钨矿贸易停止后,德国只能以高价向西班牙、葡萄牙购买钨矿。

同时,英美也参与购买抢购西班牙钨矿。

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坐地起价,从1942年初开始,英美开始联合买断西班牙所有的钨矿出产。结果该年的钨砂产量几乎比前年翻了一倍,增至近2000吨,价格也从原来每吨75 美元飙升至16800美元。

盟国以巨大的代价,获得了其中将近一半的钨砂。

德国这边即便也出了高价,却买不到多少钨矿,军火的巨大需要得不到满足。

到了1944年西班牙判断德国将会战败,基本停止了钨矿供应,由此德国军工产品质量一落千丈。

第四,中德有军贸传统。

大家也许不知道,清末中国三分之一的武器都是从德国进口的。

北洋水师中的大量军舰,包括定远号、镇远号两艘铁甲舰,都是从德国购买的。

当时北洋新军很多是德式装备,用着德国大炮,抬着德国重机枪,拿着德国毛瑟步枪,挎着德国手枪。

而德国的武器质量非常好,成为价格略高但质量极佳的代名词。

以定远号、镇远号为例,黄海海战中两舰被日军中大口径舰炮击中近400发,换成普通军舰早就给打成渣了。

但因为德国武器优质的质量,它的装甲堡自始至终未被日舰击穿,主炮到战斗结束时仍可使用。两舰出航时合计仅携带12英寸主炮弹197发,其中大部分尚为不适于攻击巡洋舰的穿甲弹,共打出172发。

所以,中国军人对德国武器有好感。




萨沙


一个说法是希特勒当年在维也纳流浪期间,曾得到过一家张姓中国人的接济,从此对中国怀有感恩之心。但此说法未经正史收录,而且果真如此的话 希特勒十几年后发迹后直接找来那家人进行报答,不是更方便吗?而且在希特勒早年颠沛流离的经历中,他没少接受各方的援助,包括犹太人的,所以,对于这个说法咱就只能呵呵了。

真实的情况,首先,一战结束之后,德国只能保留十万国防军,德国,大家都知道,那可是军队掌管下的国家,一下子前容克贵族出身的军人都纷纷失业了,而部队的有限容量,又不能保证尚武传统的传承,咋办?那就只好搞军事输出,仗着普鲁士军人上百年攒下的名头,这些前军官们纷纷收拾行装外出打工,其中最重要的德国军事民工集散地就是刚刚完成形式上统一的中国国民政府。中国近代军事本身就基于德式操典,各级军官中德粉众多,基本不用换教材德国民工就能异地上岗。而脱下本国军装,在异国他乡能重操旧业 还有丰厚的佣金,这对于战后囊中羞涩的德国军人来说 也是不错的机会。

其次,1933年希特勒的上台和德国经济奇迹般的复苏,使得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在当时国际舞台上甚为抢眼,各国都不乏希特勒的拥趸和法西斯主义的鼓吹者。在中国,蒙陈氏兄弟的嫁接,蒋介石也发现了法西斯与民国事业的有利结合点,于是国民党上下大兴法西斯主义研发热情,成立了许多各类会社,比较著名的就有AC团,蓝衣社等组织,他们也学纳粹德国那套,鼓吹一个政党 一个领袖。这文化输出不花一分钱,希特勒德国当然乐见其成,作为回报,自然在对华军事援助上肯下大力气。

第三,日本在三十年代末法西斯轴心彻底形成之前,一直都以英国在远东的铁杆盟友身份晃荡,对此德国也心知肚明,要不是英国放手 日本一战时不敢去撩德国虎须,趟德国殖民地的浑水,所以,在武装中国这一问题上德国也是有想在远东扶持一个亲德战友,来抗衡日本的现实考虑。


石海钓沉


这个说法过于武断了吧。有没有考虑到像当时的事实吧,一战结束时,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出现的,德国失去了在中国的特权,压根就没有机会欺负中国了,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特权没有被削弱。

德国也谈不上帮助中国,德国向中国提出的提供的一切东西,包括:服务都是作为一种交易,而不是援助进行的,德国需要中国提供一些战略物资,也需要中国这个市场,所以德国才派出了自己的军官,到中国提供所谓的援助,实际上这是做生意。

那时中国不是一个工业国,每年都必须要从国外引进大量的武器装备的,也需要别人提供各类的服务等等,在这种背景之下,不是德国帮助了我们,而是我们选择了德国,即便没有德国,也可以从其他国家获得这些东西。

因此,抗战之前的中国的军事交流,没有任何援助的意义,而是一种生意。


浴火


说白了就是国家利益驱使德国帮助中国,另外一点可能是同病相怜的缘故!我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详说。

一、国家利益: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亲兄弟之间都明算账,何况两个不同民族的国家之间。希特勒上台后,要重振德国的雄风,必须要发展军备,发展军备就少不了战略物资和军事人才。但是因为一战的缘故,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军备被削弱。那么德国想要拥有战略物资和大量的军事人才就必须另辟蹊径,而处于战乱并且贫穷落后却资源丰富的中国就成了德国的选择。

德械师

德国看上了中国的丰富资源,比如钨矿、锑矿、锰、锡、桐油等等都可以从中国获得,这个钨矿是生产武器的重要资源,它可以提高枪炮管的熔点,提高使用寿命,不至于因为枪炮的连续发射产生的高温而软化,因此在生产时可以在钢铁中加入钨矿来提高它的熔点。而中国则看上了德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两者各取所需,中国的武器市场很大,非常利于德国出口军工用品。

军备人才,毕竟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的军事力量被缩减到10万,有非常多的军人被迫退役。德国外派大量的军事顾问,一来可以保证他们的军事素质,以待日后有用;二来为他们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省着这些大兵们整日无所事事,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马克斯.鲍尔

二:同病相怜;

其实这点题主已经说了,当时的中国受到欧美大国的欺负;而德国也因为一战的缘故,在欧洲也是被欺负的主。因此两者同病相怜,在当时互相帮助。

基于以上原因中德两国在1928年达成了协议,德国的首批军事顾问团由马克斯.鲍尔率领前往中国。

我是铁血军史1927,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铁血战史1927


一战结束后,德国成为战败国。按照战后签订的和约,德国除了承担高额的战争赔款之外,还按照英法等国的要求,解散了其军队,导致德国原先的军队将领大量下岗失业。而且,德国的军事工业也在英美的要求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拆和限制。而在1920年之后,由原来的军队将领主导的军事工业系统仍然悄悄的复苏,并且,军队将领大量承担外交使命,在多个国家进行沟通,为德国的军事工业和其他工业产品寻求出路。

德国最开始的主要合作对象包括苏联和拉美的一些国家,包括巴西、阿根廷,都从德国采购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其他工业产品。苏联更是和德国进行了大量的军事工业合作,德国企业向苏联转移了一部分技术。而从孙中山在世的时候开始,德国就开始在中国进行开拓,先后和孙中山、北洋政府、陈炯民都有过接触,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和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常态化的军事和工业合作,为德国的军工产品寻找出路。

到1930年之后,国民政府对全国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德国与国民政府之间开始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当时,德国和国民政府高层进行了比较多的商讨,希望能够建立起比较全面的合作,德国不仅要向中国提供军工产品,还要在中国建立一部分合资工厂,其中的重心是在湖南建立一个重工业基地,包括一个中型的钢铁厂和一个汽车厂。到1933年后,德国和国民政府还商定了一个军事培训计划,也就是帮助中国武装和培训三十个德械师的计划。

德国之所以如此热衷于与中国合作,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从自身的方面来说,德国作为一个战败国,受到了各种限制,因此不太可能与列强平等合作,而中国当时积贫积弱,深受列强欺辱,过敏症完成表面统一之后,正是百废待兴,需要进行建设的时候,所以德国愿意以平等的姿态和中国交往,并和中国进行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合作。这样,双方就一拍即合,很快建立起了全面合作关系。

当然,当时的中国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资金,无论是购买德国产品,还是和德国建设合资工厂,最大的问题都是没钱。之前的北洋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是大量出卖全国各地的各种权益,而德国提出的办法相对来说要更加平等和公平一些,也就是以中国能够出口的物资来抵偿,尤其是中国当时主要的出口物资桐油和钨砂等产品。这其中,中国出口的钨砂占到全世界产量的90%,是武器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物资。而钨砂的主要产地就是在江西南部的赣南地区,也就是当时的中央苏区,这也是国民政府急于剿灭中央苏区,控制赣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军事方面的合作更加直接一些。德国向国民政府和国军派出了大量的顾问,帮助国军进行德国式的训练,并在一些战争中为国军提供作战指挥方案。比如国军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时,红军方面的指挥者为奥地利人李德,而国军方面的作战方案则主要是由德国顾问冯·塞克特将军提供的。一直到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期间,德国顾问也在为国军提供作战指导。比如初期作战中,国军始终坚持以八十七、八十八和三十六等几个已经完成德械装备改造的部队担任第一线作战,后续部队进入战场后,以小部队分散补充到第一线部队去,而不是成建制的替换第一线部队,这就是德国顾问法肯豪斯的意见。

一直到德国入侵波兰,二战在欧洲战场都已经爆发后,德国还曾经考虑过和中国结盟,还是与日本结盟的问题,但最终还是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之下,德国选择了以日本为盟友。但德国在抗战初期仍然按照战前和中国签订的协议,提供了大量的重要军需物资,只是在滇越路被日军切断后,囤积在越南的大量物资都被日军缴获了。在中国抗战进入比较困难的1939年和1940年期间,美国对援助中国态度消极,中国也曾有一部分人鼓吹过与德国结盟。但因为各种因素,这种论调只是昙花一现,并未成为主流。

在这个过程中,德国派到中国工作的各种顾问留给国民政府各级相关工作人员和国军各级军官和将领的印象都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德国顾问和后来的苏联顾问一样,都比较本分,只做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情,顾问就是只做顾问的事,而不会去指责国民政府官员腐败,军队无能,将领水平低,这和后来美国顾问的做法完全是相反的。所以,国军将领和国民政府官员普遍对德国和苏联顾问印象更好,没有出现类似史迪威问题这样的争端。


萧武


这个命题有问题。说的好像当年的德国出淤泥而不染,全世界大国只有他们愿意和中国做朋友一样。事实上,国与国之间说到底都是利益,哪来的什么帮不帮,朋友不朋友。


但不知道从哪年起,网上就有一股吹德风越刮越大,甚至还制造出“希特勒早年受过中国老夫妇接济从而对中国人心怀感激”这样的世纪谣言。


其实希特勒本人对中国的态度虽然不比对犹太民族那样深恶痛绝,但也绝对谈不上友善。



接下来说说民国时期的中德合作。


实际上在希特勒上台之前,中国便已和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建立起了不错的外交关系。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在国际地位大为降低,与此同时还肩负巨额的战争赔款,只有全力发展经济,而工业原料又因为战败国身份难以获得补充,这时渴望工业化并且地大物博的中国便是德国最好的贸易对象。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德国退役上校马克思·鲍尔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任德国军事顾问,这些顾问也为工业以及军队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由此可见军事顾问与军武贸易并非希特勒一人推行,而是在此之前早有先例。


毕竟德国若想要东山再起就必须重整军备,然而德国本土的战略资源储量比较贫瘠,除了煤炭可以自给自足外,85%的石油,80%的铁矿,70%的铜,90%的锡,98%以上的钨和锑都是来自于国外进口。而我国则拥有者丰富的资源可以进行出口,对于德国来说放眼全球可能只有中国最适合作为贸易伙伴!


并且即使中国拿出如此之多的原材料以及物资,换回来的武器很多都与德军现役武器水平有一定差距,从机枪的角度来说,德军自己用的是MG-34通用机枪,而卖给中国的则是抗日剧中常见的捷克ZB-26机枪。后期交易给中国的坦克,也是被2号坦克完全淘汰的“中古”1号坦克,甚至连日军的坦克都打不过……



看不懂上面这张图里门道的,请自行补习一下什么叫贸易顺差和逆差。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即使只是交易来说,国民政府这边也可以说是亏得要死,到手的军备可以说和想象中的相去甚远,但是迫于当时国内羸弱的军备,也只好捏着鼻子收下了。


另外,当时可不是像题主说的那样,只有德国原因与中国进行以资源换军火的生意。


比如说苏联。苏联在北伐战争时期就曾经提供给中国大批的援助,而自北伐战争后苏联光飞机就曾移交给中国800余架,各种火炮近千门在此之外还有重机枪1300挺以及轻机枪5300挺。


仔细观察一下下图中的机枪,相信喜欢玩“吃鸡”的同学一眼就能认出来,这不就是吃鸡神器大盘机嘛,这款苏联“大盘机”DP-28可装47发子弹,是苏军最先进的轻机枪,相较之下,德国是绝不会将他们最先进的MG32卖给中国的,所以虽然都是做生意,但谁诚心谁鸡贼,就可以看出来了。


最后再说一句,在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中,根本没有写到过接受中国夫妇的援助这档子事儿,甚至还因为中国落后而带有相当的鄙夷,而对华军售实际上更多是因为国家利益而不是个人感情。咱们得明白一个道理,这世界上从来没有过无缘无故的好,从国家的角度讲更是如此,只有自强自立才能,才能获得他国的认同和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