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面花

華州區南街小學 馬建麗

華州面花,是華州民間藝術的瑰寶,又稱“花花饃”,是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傳統風俗禮饃,“華州面花”和其他地方的面花相比,它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不著色,潔白如玉,保持了麵食自然的白、香、甜,造型質樸厚重,內涵豐富,追求神似。捏製的形象種類繁多,有大個“谷卷”、臥虎、立虎、雙虎等形象最具有代表性。製作面花的工具十分簡單:白麵、剪刀、菜刀、梳子、紅棗、各種豆類等,只要掌握好發麵技術,按照式樣進行捏製,一個鮮活的面饃形象就會脫穎而出。

我與-面花

為了響應“非遺”進校園的號召,讓更多學生了解“非遺”,熱愛“非遺”,激發學生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優秀地方傳統文化的信心和熱情,我們將“面花”這一逐漸走向邊緣的華州地方文化特色技藝引進學生的課堂,並開設了面花工作室,成立面花社團。作為面花社團的負責人,我不斷學習、收集傳統面花的相關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

當我把自己捏製的小作品帶到課堂時,孩子們沸騰了,躍躍欲試。趁著他們興致高漲之時,我拿出幾個不同形狀的卡通豬花饃,指導孩子們具體的捏法。由卡通花饃身體開始,選擇合適的顏色,將麵糰放在案板上,用手心滾動麵糰形成球體,接下來進行點綴耳、鼻、眼……講解完之後便是實踐操作了,孩子們選好各自喜歡顏色的麵糰後開始滾球形做身體。有的孩子麵糰黏在了手上,有的麵糰在案板和手心間打滑,有的麵糰把接口朝上,就是滾不出想要的效果來。於是,我一次又一次告訴自己,畢竟這是第一次,萬事開頭難嘛!我把手搭在孩子的手背上,給他們施加力,讓麵糰慢慢地滾起來,讓孩子感覺到力度要多大,麵糰才能滾動起來,才能滾地光潤……身體成功了,孩子們一下子有信心了,掐黃豆大的麵糰做鼻子,然後用筷子戳兩個小洞就是豬鼻孔了,再給它裝飾不同形狀的耳朵、用黑豆點上眼睛……一步步,一步步,一隻活靈活現的卡通豬就做成了。隨後,孩子們放開手腳大膽想象、靈巧的青蛙、憨厚的小牛、可愛的小女孩等等一件件栩栩如生,造型別致的卡通形象在孩子們的手中產生了。30分鐘後,饃饃出鍋了,孩子們看到自己的作品,一個個都不敢相信這些精緻的作品出自自己靈巧的小手,臉上露出驚訝的表情。當老師把饃饃分給孩子們品嚐時,孩子們居然像寶貝似的珍藏起來,捨不得吃。

一次又一次,我和孩子們揉、推、捏,更多栩栩如生的作品呈現出來。現在,這些作品擺放於社團活動室,每逢檢查,專家組都對其給予高度讚賞。“即將消失的民間工藝又在我們的課堂上‘復活’,這不僅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新時代下課程理念的變革與更新。”專家們表示:這樣的體驗課非常有意義,不僅增強了孩子們動手創作能力,而且激發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使孩子們感受到了非遺的魅力及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提高了孩子們的審美能力。

其實,面花是工藝,也是藝術,是農耕社會人們交流感情的橋樑,是鄉土文化的載體,是中國民俗的“活化石”。我們的社團課堂,讓古老而質樸的民間藝術煥發出嶄新的光彩。孩子們在捏製面花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地觀察、思考、創造,陶冶審美情操,鍛鍊動手能力,同時培養了他們愛家鄉、愛生活的優良品質,讓孩子們學有所長,學有所用,樂在校園,也使華州面花得以發揚和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