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面花

华州区南街小学 马建丽

华州面花,是华州民间艺术的瑰宝,又称“花花馍”,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风俗礼馍,“华州面花”和其他地方的面花相比,它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不着色,洁白如玉,保持了面食自然的白、香、甜,造型质朴厚重,内涵丰富,追求神似。捏制的形象种类繁多,有大个“谷卷”、卧虎、立虎、双虎等形象最具有代表性。制作面花的工具十分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枣、各种豆类等,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一个鲜活的面馍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我与-面花

为了响应“非遗”进校园的号召,让更多学生了解“非遗”,热爱“非遗”,激发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信心和热情,我们将“面花”这一逐渐走向边缘的华州地方文化特色技艺引进学生的课堂,并开设了面花工作室,成立面花社团。作为面花社团的负责人,我不断学习、收集传统面花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当我把自己捏制的小作品带到课堂时,孩子们沸腾了,跃跃欲试。趁着他们兴致高涨之时,我拿出几个不同形状的卡通猪花馍,指导孩子们具体的捏法。由卡通花馍身体开始,选择合适的颜色,将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手心滚动面团形成球体,接下来进行点缀耳、鼻、眼……讲解完之后便是实践操作了,孩子们选好各自喜欢颜色的面团后开始滚球形做身体。有的孩子面团黏在了手上,有的面团在案板和手心间打滑,有的面团把接口朝上,就是滚不出想要的效果来。于是,我一次又一次告诉自己,毕竟这是第一次,万事开头难嘛!我把手搭在孩子的手背上,给他们施加力,让面团慢慢地滚起来,让孩子感觉到力度要多大,面团才能滚动起来,才能滚地光润……身体成功了,孩子们一下子有信心了,掐黄豆大的面团做鼻子,然后用筷子戳两个小洞就是猪鼻孔了,再给它装饰不同形状的耳朵、用黑豆点上眼睛……一步步,一步步,一只活灵活现的卡通猪就做成了。随后,孩子们放开手脚大胆想象、灵巧的青蛙、憨厚的小牛、可爱的小女孩等等一件件栩栩如生,造型别致的卡通形象在孩子们的手中产生了。30分钟后,馍馍出锅了,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一个个都不敢相信这些精致的作品出自自己灵巧的小手,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当老师把馍馍分给孩子们品尝时,孩子们居然像宝贝似的珍藏起来,舍不得吃。

一次又一次,我和孩子们揉、推、捏,更多栩栩如生的作品呈现出来。现在,这些作品摆放于社团活动室,每逢检查,专家组都对其给予高度赞赏。“即将消失的民间工艺又在我们的课堂上‘复活’,这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新时代下课程理念的变革与更新。”专家们表示:这样的体验课非常有意义,不仅增强了孩子们动手创作能力,而且激发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孩子们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及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其实,面花是工艺,也是艺术,是农耕社会人们交流感情的桥梁,是乡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民俗的“活化石”。我们的社团课堂,让古老而质朴的民间艺术焕发出崭新的光彩。孩子们在捏制面花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观察、思考、创造,陶冶审美情操,锻炼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爱家乡、爱生活的优良品质,让孩子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乐在校园,也使华州面花得以发扬和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