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馬遠,字遙父,號欽山,原籍河中,僑居浙江錢塘,南宋畫院待詔。馬遠出身於繪畫藝術世家。遠祖馬賁,是“佛像馬家”之後,以擅長寫生馳名於當時,曾畫百雁、百猿、百馬、百牛、白羊、百鹿等圖,可見是善於觀察禽獸的生活動態的能手。祖父馬興祖,是畫院待詔,善於鑑別名畫真跡。伯父馬公顯、父親馬世榮、兄馬逵都是有名望的畫院畫家,他們的專長都是繪畫花鳥。在宋代畫壇上,馬遠一家被人稱“一門五代皆畫手”。

馬遠擁有較好的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他還吸收著名畫家李唐的畫法。由於家學淵源以及畫院諸位前輩的影響和指教,馬遠在青年時期就已經顯露出出眾的藝術才華,他在20多歲時繪製的人物畫,就得到過宋高宗的御筆題詩,可見他在繪畫上進入成熟時期是比較早的。馬遠的藝術成就以山水畫最為突出。他作畫獨闢蹊徑,自成一家,下筆嚴正,用雄奇簡練的筆法,水墨蒼勁大斧劈皴以堅實、爽朗有力的淺染來描寫江南雄偉壯麗的山川,兼畫人物、花鳥,作人物有軒昂嫻雅之氣。用筆多用水墨,筆法雄奇簡練。特點是佈局簡妙,線條硬勁,或用“斧劈”,水墨蒼勁,意境深邃清遠,標誌著南宋山水畫的時代特色。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提字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提字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提字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提字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局部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局部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局部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局部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局部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局部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局部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局部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局部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局部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局部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局部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局部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水圖卷》局部

《水圖卷》絹本,淡設色,每段長約26.8*41.6cm,共十二段,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幅《山水卷》除了首幅只剩小半卷外,其它十一段均為整幅,而這十二幅皆全是水,但畫家卻畫出了水的不同姿態,每幅圖上據傳有南宋寧宗皇后楊氏題寫圖名,分別為:寒塘清淺、洞庭風細、細浪漂漂、層波疊浪、雲生蒼海、黃河逆流、雲舒浪卷、長江萬頃、秋水廻波、湖光瀲灩、曉日烘山,詩情畫意之名與細膩澎湃之圖結合營造出不同意境。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西園雅集圖》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西園雅集圖》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西園雅集圖》局部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西園雅集圖》局部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西園雅集圖》局部

《西園雅集圖》絹本,設色,29.5*302.3cm,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此圖左半斷缺失,又名《春遊賦詩圖卷》,繪春遊山水之景。山腳下河面平靜,岸邊趕馬人肩扛油布大傘,領著三五頭馬匹趕路;一人撐著小舟於水上忙碌,山腳翠竹如抹油般深綠,春風吹來,春雨過後,山中春景融融。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寒江獨釣圖》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寒江獨釣圖》局部

《寒江獨釣圖》絹本,水墨淡彩,26.7*49.8CM,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圖上畫了漂浮於水面的一葉扁舟和一個在船隻上獨坐垂釣的漁翁,漁翁身體略前傾,全神貫注俯身垂釣,船旁以淡墨寥寥數筆勾出水紋外,再無其它景色,應合了唐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之意。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雕臺望雲圖》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雕臺望雲圖》局部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雕臺望雲圖》局部

《雕臺望雲圖》絹本,設色,25.2*24.5CM,波士頓美術館藏。畫頁右側山峰高聳,懸崖峭壁,左側樓閣亭臺,長廊欄杆,雄偉氣派,四周樹木蒼翠。馬遠筆下所繪山峰如刀削過瘦削,宛如水石盆景,靈動輕盈。鈐“李在銑印”“芝陔”“壺公心賞”等印。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石壁看雲圖》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石壁看雲圖》局部

《石壁看雲圖》繪溪流石壁、烏雲遮天,一老者持杖舉目看雲,兩岸山石聳立,翠竹、樹木生機勃勃。技法上,烏雲用濃墨渲染,配景用筆豪放簡率,人物衣紋了了幾筆,亦形神兼備。此畫與梁楷《澤畔行吟圖》(大都會博物館藏)極相似。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秋江待渡圖》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秋江待渡圖》局部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秋江待渡圖》局部

《秋江待渡圖》此幅圖題有:馬遠秋江待渡圖。風格確似馬夏一派,石皆方硬,危崖峭壁,筆力勁利闊略;樹木彎曲勁挺,堅韌聳立。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舉杯邀月圖》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舉杯邀月圖》局部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舉杯邀月圖》局部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舉杯邀月圖》局部

《舉杯邀月圖》絹本,設色,24.1*24.6CM,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藏。繪遠處山色迷朦朧,近處懸崖峭壁,古木野樹石縫中生長,彎曲剛勁,山下一人在月冷風清裡,嚮明月舉杯,有種孤獨寂寞之意境。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觀瀑圖》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觀瀑圖》局部

《觀瀑圖》絹本,設色,30×30cm,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繪遠處山餘茫茫,懸崖峭壁,雲霧蒼蒼;近處蒼松山壁生長,杆粗葉茂,一泓泉水從山上蜿蜒而下,穿過橋面向下傾瀉,二人拄杆觀瀑,似乎聽著瀑布的嘩嘩聲,一邊童子執傘而立。

喜作邊角小景,代表“殘山剩水”,卻依然怡然自得

《山徑春行》

《山徑春行》絹本,設色,43.5x121.7cm,臺北故宮博物館。繪一個怡然自得的文人,一手捋著鬍鬚,一手移動衣袖,慢步進行在春天的山徑上,面向遠方。柳條發芽,飄動的柳枝,雀躍嬉戲的小鳥,一邊的桃花灼灼,處處透出春意盎然之景。

關注工筆小強,後續更新更多作品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