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樣看待農村的婚喪嫁娶中的鋪張浪費現象?

宛西新農人


在城裡辦的大點就是有能力,在村裡辦的大點就是鋪張浪費?這是什麼邏輯呢,農村現在條件好了就不可以辦的好點嗎,俗話說婚殤嫁娶是人生的大事,人一輩子就這幾件大事,辦的有意義隆重點挺正常吧。


勤奮的勞工


在農村人眼裡,婚喪嫁娶都是重大的事項,沒有人不去重視。

只是,眼下的一些情況,實在是重視的有點過了頭。

去年回農村老家參加了一場婚宴,那場面,那排場,簡直叫人歎為觀止。

事後和主人啦起來,他竟然大倒苦水。

說:兒子結這婚,就象過一個關口,操心勞肺累得半死不說,饑荒(外債)也拉了屁股……

這是事主家,再看看“局外人”吧。

和一位來喝喜酒的啦起來,也是苦不堪言:

交了臘開始到這年底,已經隨了八家了,一家二百,這是一千六百塊……都隨嘴走了……

……

其實,你看,收禮的,隨禮的,都不滿意,都不高興,為什麼就沒有個兩全之策呢?


笨刨


對於農村普遍存在婚喪嫁娶鋪張浪費的事我說說自己的看法,先說婚嫁,女孩家認為彩禮錢不能少(萬紫千紅一片綠,現在乾脆是二十萬不能少,外加一動不動,車子房子,沒有樓房不結婚),自己不比別人醜,不比別人矮一頭,酒席是賺足面子和紅包;男孩為了兒子可以說是砸鍋賣鐵的達到女方滿意。


喪事,邊老人嚥氣那邊幾乎驚動半個村子跟著忙碌,轉眼間村裡佈滿了穿白帶孝的身影,棺槨也送來了這棺槨幾萬十幾萬不等,現在農村喪事的奇景是不見孝子賢孫哭嚎,只見花錢僱人哭靈,代替哭夫或妻,代替女兒、兒子、兒媳哭靈,所有親人在旁邊看著;一邊請佛道一起唸經,一邊請藝人搭臺唱戲,不見親人逝去的悲傷只見攀比排場。



賺錢不容易,不應該這樣鋪張浪費,婚嫁喜慶熱鬧新人們美滿幸福就夠了;喪事,老人健在的時候多盡孝比什麼都強,活著不孝死了孝有什麼意義?就兩個字:糟錢!


wang曾經滄海難為水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時候語文老師讓我們背誦的詩句,到現在都滾瓜爛熟。飯碗裡的米粒,是農民經過三季辛苦勞作才產生的得來不易的食物。於是三年級的我,當時在心裡暗暗發誓,以後自己的碗裡絕不剩下一粒米飯。現在回想起來,這大概是自己唯一一直堅持且沒有違背的誓言。然而堅持這件事並不容易,在生活水平越來越好的時代裡,雖然沒有在碗裡剩飯,但我曾一度陷入鋪張浪費的熱潮當中。

在我初中時候(2008年),家裡父母外出打工的同學不少。開家長會時,有一部分同學是爺爺奶奶過來參加的。那時農業開始不賺錢了,像普通的老百姓只顧幹農業,是養不活一大家子人的。家裡務農的人少了,剩下的幼年老年人養不動很多豬狗雞鴨等家禽了。平日裡吃不完的飯菜,量少的話喂家禽剛剛好,遇到家裡聚餐的、或者擺設宴席的時候,解決不了的剩菜剩飯就只能倒掉。即使像我家這樣父母沒有外出務工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珍惜糧食的意識減弱,家裡也時常會倒掉一些還能吃但不想吃的食物。

受計劃生育影響,家裡只有我一個獨生子。少年時每每看到別人穿好看的新衣服時,就會哭著喊著讓我媽給我買,不買哭得就更厲害。我以為大人們一直是成熟理智的,但發現並非如此。紅白喜事酒宴上,大人的攀比心理甚至比小孩還要嚴重。主人家大規模擺設宴席,桌數寧超勿少;有不僅掛禮還要送貴重禮物的客人,比如茅臺、中華香菸等;還有一些主人甚至邀請一些大夥都喜愛的名人過來演出,瞬間提高酒宴的檔次。農村平日裡大家都樸樸素素,一到酒宴上,受邀的人都會精心打扮一番,穿著靚麗。

農村社會是依賴人情網絡而存在的,鄉里鄉親基本上都認識,生活裡大夥都是互幫互助,所以一旦有什麼婚喪嫁娶的事情,就會邀請村裡大部分人。酒宴正好是大家人情往來的一大平臺,幫忙的幫忙,該吃飯的吃飯。主人家只用花費場地費、廚師酬勞等基本費用,洗碗端菜的任務都是親朋好友在做。於是為了面子,主人會購買更多的食物。因為哪家的排場大,就說明他家的人際關係就越好,也就最有臉面。因此農村裡普遍不在乎食物的浪費,而小時候的我,同樣也不懂節儉,甚至開始挑三揀四。

於是那幾年,各級政府引起對酒宴鋪張浪費現象的重視,並加大消費宣傳教育與引導力度,街頭巷尾都能看到相關宣傳畫報。雖然這個舉措讓很多人為難,因為有的家庭兄弟姐妹很多,限制人數讓他們頭疼。但我覺得這樣能減輕大家的生活負擔,不用把擺設酒宴也當作生活的一部分壓力。

上了大學以後(2014年),假期回家還是總需要參加一些親戚鄰居擺設的酒宴。那時候我發現擺設宴席的人開始精打細算人數和桌數,儘量剛剛好地擺設桌數。在食材方面也結合葷素搭配,有菜有肉有湯,有涼有熱綜合搭配,菜色多樣但數量不會過多。宴席後主人家也主動讓賓客把菜帶回家,每人分一些,絕不浪費。

這是時代發展的結果,農村的觀念已經在漸漸改變。農村的鋪張浪費看起來是一件瘋狂的事情,但是裡面蘊含了複雜的人情關係,如果盲目制止說不好會造成農村社會關係的反彈。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農村觀念的成長,婚喪嫁娶的鋪張浪費都會改善。


雲小南MM


我對婚禮的浪費從來沒有過反感,但對喪事鋪張浪費特反感,老話講,活著不孝死了亂叫,就是形容這種假的孝子賢孫們。我老爸今年七六歲,過完七十七了,五十歲那年被車碰了,腰椎壓迫截癱,一晃二十七個年頭了。我愛人常說我,咱平時多照顧,多陪老人嘮嘮嗑,老人如果走了那一天,不許你哭的死去活來的,咱在活時候盡好孝心就行。



我你猜呢


你是怎樣看待農村婚喪嫁娶中的鋪張浪費現象?

人生在世生老嫁娶為大,人從闖親孃胎一尺三寸墜下地,撫育子女成長,子女到了婚嫁年齡,父母託媒給兒子找對,給女兒找婆家,長期以來在農村兒子結婚,女人出嫁,婚禮隆重熱鬧,辦得很風光。父母認為:"子女是自己養,無錢借錢打腫臉充胖子,也要辦得風光。

2012年臘月初八,我村村民李金苗,花一萬元錢購置了席夢思,洗衣機等家電,還花三萬元錢給女兒配了麵包車,而自己開的是小手扶拖拉機,一個兒子讀高中,家庭經濟也不寬裕,他就是一個要面子的人。

2015年正月六,我地農民劉奎的兒子劉小兵結婚,這個劉奎在市區為兒子買的婚房花去了五十五萬,兒子二十八歲,出入社會每年掙不了一萬元,兒子的結婚花的十萬元彩禮也是借貨的。結婚這天,劉奎在車隊租來了十輛"寶馬",貼上紅喜子迎所娘,在農村市區跑兩趟來回,一輛車喜錢五百,十輛花去五千元,每輛車兩包軟"中華",花了一千二百元。農村人就是這樣為子女爭光。

在農村人們辦喪事也要面子,人生都是父母養,生不孝順死後,辦喪事講擺場。

2017年七十五歲的徐大爺去世了,徐大爺原來是公社中學當校長,他含辛茹苦把兒子撫養成人,都通過人脈關係安排了工作,大兒子在供銷社工作轉為正式工,二兒子在縣農機局工作,小兒子頂職當上了教師。三個兒子家中都有樓房空著,母親去世多年,父親高壓血支氣管炎,三個兒媳,不願讓老人住在家裡,老人住在老瓦房裡,這年秋天的一個深夜,老人高壓血壓復發,跌倒在床地下身亡。出殯這天,三個兒子請來道士和吹鼓手,兒媳哭得淚流滿面,全家人大擺宴席,把老人風風光光的送上了山。農村人辦喪事也講究擺場。

你地農村紅白喜事也是這樣操辦嗎?歡迎關注評論。


安徽農村廣播聽評員


近年來,在農村婚喪嫁娶鋪張浪費、相互攀比的想象比較普遍。我從小生活在農村,是有目共睹的,農村這種風氣歸根結底是“虛榮心”在作祟,不管家裡有沒有條件都要去辦宴席。而且宴席菸酒都不能買便宜的,一定要高檔的,這樣一攤子事情下來需要大約2~5萬元之間。有的甚至花費十幾萬之多,可想而知這不是一筆小費用。有些家庭條件不好的,面子上是風風光光的,其實苦了自己以後的日子,搞的負債累累。我來分享一下發生在我身邊真實的事情

我們村有一位老人,有三個兒子,老人生前住的房子還是土房子,三個兒子都住的小洋房,沒有一個兒子願意讓老人住他家,生病了,也是你看我看你都不願意給老人看病。俗話說“一母可以養七兒,七兒難容一母”。後來老人去世了,幾個兒子商量要大操大辦,把老人的葬禮辦的風風光光。這就是我們農村經常有老人家說的一句方言“生前不行孝,死後當老調。個人覺得在父母生前好好對待父母,等父母過世之後,儘自己的能力為父母辦個葬禮,沒必要在多餘的地方鋪張浪費。這才是真正的孝子所為。但是我們作為子女,對待父母始終要有孝心,以報答他們辛辛苦苦養育自己成人的恩情。所以趁現在父母還在世的時候,盡最大努力多陪陪父母,這才是最大的孝順。





吳家女將


你是怎樣看待農村的婚喪嫁娶的鋪張浪費的現象?

我是農村人,我來說一下農村的婚喪嫁娶的情況。現在農村的婚喪嫁娶的情況,基本上都是出現了菜吃不完。人來的少。很多主家都是為了迎接賓客的時候能吃好一點食物。而花費很多金錢在辦酒席。這這也是一種現象,就是攀比成風。農村人呢是比較愛面子的,如果說你家辦酒席的時候菜好酒好,那我下家裡面有事的時候呢,我就要比你們家還好。這樣別人才不會說三道四主要的一個。理由就是怕鄰居街坊鄰居說三到四。

我前段時間參加一個婚禮,又參加了一個白事。正常的在我們農村娶媳婦的時候菜要好一點,辦喪事捨得菜要差一點。我們一個桌坐十個人,我數了一下菜品,大概有20道菜在我們農村那連涼菜帶熱菜都算上。大概有20個。基本上我們十個人是吃不完這一桌菜的,很多剩的菜呢,都讓主家到了,然後我留到下次吃。也不能說是鋪張浪費,喜事嘛辦的好一點很正常,吃不完在我們這地方現象是很普遍的,不可能說你來參加婚宴的時候,做了十個人,然後不夠吃的,這會被別人說閒話的,誰赴宴不可能說不吃飽就走。農村人赴宴呢,特別有一個習慣,就是要吃飽吃好喝好。他不會跟城裡面的豪華夜宴比較,城裡面的一桌菜在我們農村可以坐幾桌,我們這地方是一實惠為主。

實際上農村的菜以實際為主,我感覺不叫什麼鋪張浪費,有的能吃完有的吃不完,這很正常,在乎個人能吃多少東西,他跟城裡面比不了,城裡面一桌菜都要上千,呃,大概要幾千,這都很正常,但我們農村一桌菜大概就是300多塊錢,400多塊錢。這有什麼可以說是鋪張浪費的呢?難道農村鋪張浪費城裡就不鋪張浪費嗎?今天那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城裡面的我們小縣城裡面的婚禮。菜是好也多,但是呢就是不夠吃,他做的少怎麼會夠吃呢?農村實際上是一種實惠為主的特點。城裡面那一精緻為主,但是近我感覺還是實惠的好一點,精緻的不填飽啊,對我們農村人來說吃飽是最好的。

最後一點我就想問一下,城裡面一桌菜要幾千,我們農村的一桌菜也就是幾百塊錢,還是過辦喜事的時候才能吃得到,這怎麼會叫鋪張浪費呢?誰家辦事不想叫來賓吃飽啊,吃好啊!這個問題希望大家都能思考一下。







我是農民大攀


每到春節來臨時,農村中的紅白喜事多了起來,就拿我身邊的情況來說,明天需要參加兩個喪禮以及一個結婚的,後天人家孩子滿月酒,再後天孩子“剪歲頭”,總之每天都要參加酒宴。

農村中的鋪張浪費現象,其實還是比較多見的,特別是在這幾年裡,更是十分的普遍,在形式上十分豪華,就拿我們村一家人結婚來說,他們將家裡置辦成酒店的婚禮一般,在裝飾上十分的豪華,但第二天就將其拆除,1萬多元白白浪費掉了。

還有一戶人家,老人火化時,竟然派了28輛車子前去送行,普通人家也不過才4-6輛,這讓人不是很理解,但不得不說這家人的面子是賺足了,大家都誇讚這家人孝順,也稱讚他們有錢,人人都去巴結。

至於為啥會有這些鋪張浪費的現象,筆者認為還在於以下這幾點:

1、為了面子

其實很多人家大擺酒宴就是為了能顯擺自己的家庭經濟條件。只有比普通人家的酒宴更隆重奢華,才能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當然那些酒宴辦得比較隆重的,多半還是有錢的人家,他們更在乎自己的面子。不過這些人家也確實有錢,他們能夠承擔得起這筆花費,沒人會抱怨什麼。

2、攀比心理

有錢人為了面子會大擺酒宴,但普通人家也會進行攀比啊。他們的經濟壓力本身就很大,但為了能夠讓別人稱讚自己,也會進行攀比,這樣在人前自然是更有面子。可他們在背後卻默默流淚,畢竟一場宴會花費了好幾萬,等於一年的收入,誰不心疼錢呢?

鋪張浪費的現象並不是太好,國家也進行了各種調整和約束,讓大操大辦之風得以停歇!


惠農圈


現在我們農村辦酒席稍微少了點,但是還是有點偏多,有些是懶得辦,省點麻煩。也有喜歡辦的,可以賺點禮金(說實話)。但像紅白喜事,上樑喬遷是必辦的,禮金也是要偏高一點的。還有像滿月,週歲(還有二胎的),又是逢十週歲。反正我每年都要隨禮好幾千,辛辛苦苦在外要打工一個月差不多。也不知道這樣的風氣以後會不會有點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