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看待农村的婚丧嫁娶中的铺张浪费现象?

宛西新农人


在城里办的大点就是有能力,在村里办的大点就是铺张浪费?这是什么逻辑呢,农村现在条件好了就不可以办的好点吗,俗话说婚殇嫁娶是人生的大事,人一辈子就这几件大事,办的有意义隆重点挺正常吧。


勤奋的劳工


在农村人眼里,婚丧嫁娶都是重大的事项,没有人不去重视。

只是,眼下的一些情况,实在是重视的有点过了头。

去年回农村老家参加了一场婚宴,那场面,那排场,简直叫人叹为观止。

事后和主人啦起来,他竟然大倒苦水。

说:儿子结这婚,就象过一个关口,操心劳肺累得半死不说,饥荒(外债)也拉了屁股……

这是事主家,再看看“局外人”吧。

和一位来喝喜酒的啦起来,也是苦不堪言:

交了腊开始到这年底,已经随了八家了,一家二百,这是一千六百块……都随嘴走了……

……

其实,你看,收礼的,随礼的,都不满意,都不高兴,为什么就没有个两全之策呢?


笨刨


对于农村普遍存在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的事我说说自己的看法,先说婚嫁,女孩家认为彩礼钱不能少(万紫千红一片绿,现在干脆是二十万不能少,外加一动不动,车子房子,没有楼房不结婚),自己不比别人丑,不比别人矮一头,酒席是赚足面子和红包;男孩为了儿子可以说是砸锅卖铁的达到女方满意。


丧事,边老人咽气那边几乎惊动半个村子跟着忙碌,转眼间村里布满了穿白带孝的身影,棺椁也送来了这棺椁几万十几万不等,现在农村丧事的奇景是不见孝子贤孙哭嚎,只见花钱雇人哭灵,代替哭夫或妻,代替女儿、儿子、儿媳哭灵,所有亲人在旁边看着;一边请佛道一起念经,一边请艺人搭台唱戏,不见亲人逝去的悲伤只见攀比排场。



赚钱不容易,不应该这样铺张浪费,婚嫁喜庆热闹新人们美满幸福就够了;丧事,老人健在的时候多尽孝比什么都强,活着不孝死了孝有什么意义?就两个字:糟钱!


wang曾经沧海难为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时候语文老师让我们背诵的诗句,到现在都滚瓜烂熟。饭碗里的米粒,是农民经过三季辛苦劳作才产生的得来不易的食物。于是三年级的我,当时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自己的碗里绝不剩下一粒米饭。现在回想起来,这大概是自己唯一一直坚持且没有违背的誓言。然而坚持这件事并不容易,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的时代里,虽然没有在碗里剩饭,但我曾一度陷入铺张浪费的热潮当中。

在我初中时候(2008年),家里父母外出打工的同学不少。开家长会时,有一部分同学是爷爷奶奶过来参加的。那时农业开始不赚钱了,像普通的老百姓只顾干农业,是养不活一大家子人的。家里务农的人少了,剩下的幼年老年人养不动很多猪狗鸡鸭等家禽了。平日里吃不完的饭菜,量少的话喂家禽刚刚好,遇到家里聚餐的、或者摆设宴席的时候,解决不了的剩菜剩饭就只能倒掉。即使像我家这样父母没有外出务工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珍惜粮食的意识减弱,家里也时常会倒掉一些还能吃但不想吃的食物。

受计划生育影响,家里只有我一个独生子。少年时每每看到别人穿好看的新衣服时,就会哭着喊着让我妈给我买,不买哭得就更厉害。我以为大人们一直是成熟理智的,但发现并非如此。红白喜事酒宴上,大人的攀比心理甚至比小孩还要严重。主人家大规模摆设宴席,桌数宁超勿少;有不仅挂礼还要送贵重礼物的客人,比如茅台、中华香烟等;还有一些主人甚至邀请一些大伙都喜爱的名人过来演出,瞬间提高酒宴的档次。农村平日里大家都朴朴素素,一到酒宴上,受邀的人都会精心打扮一番,穿着靓丽。

农村社会是依赖人情网络而存在的,乡里乡亲基本上都认识,生活里大伙都是互帮互助,所以一旦有什么婚丧嫁娶的事情,就会邀请村里大部分人。酒宴正好是大家人情往来的一大平台,帮忙的帮忙,该吃饭的吃饭。主人家只用花费场地费、厨师酬劳等基本费用,洗碗端菜的任务都是亲朋好友在做。于是为了面子,主人会购买更多的食物。因为哪家的排场大,就说明他家的人际关系就越好,也就最有脸面。因此农村里普遍不在乎食物的浪费,而小时候的我,同样也不懂节俭,甚至开始挑三拣四。

于是那几年,各级政府引起对酒宴铺张浪费现象的重视,并加大消费宣传教育与引导力度,街头巷尾都能看到相关宣传画报。虽然这个举措让很多人为难,因为有的家庭兄弟姐妹很多,限制人数让他们头疼。但我觉得这样能减轻大家的生活负担,不用把摆设酒宴也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压力。

上了大学以后(2014年),假期回家还是总需要参加一些亲戚邻居摆设的酒宴。那时候我发现摆设宴席的人开始精打细算人数和桌数,尽量刚刚好地摆设桌数。在食材方面也结合荤素搭配,有菜有肉有汤,有凉有热综合搭配,菜色多样但数量不会过多。宴席后主人家也主动让宾客把菜带回家,每人分一些,绝不浪费。

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农村的观念已经在渐渐改变。农村的铺张浪费看起来是一件疯狂的事情,但是里面蕴含了复杂的人情关系,如果盲目制止说不好会造成农村社会关系的反弹。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村观念的成长,婚丧嫁娶的铺张浪费都会改善。


雲小南MM


我对婚礼的浪费从来没有过反感,但对丧事铺张浪费特反感,老话讲,活着不孝死了乱叫,就是形容这种假的孝子贤孙们。我老爸今年七六岁,过完七十七了,五十岁那年被车碰了,腰椎压迫截瘫,一晃二十七个年头了。我爱人常说我,咱平时多照顾,多陪老人唠唠嗑,老人如果走了那一天,不许你哭的死去活来的,咱在活时候尽好孝心就行。



我你猜呢


你是怎样看待农村婚丧嫁娶中的铺张浪费现象?

人生在世生老嫁娶为大,人从闯亲娘胎一尺三寸坠下地,抚育子女成长,子女到了婚嫁年龄,父母托媒给儿子找对,给女儿找婆家,长期以来在农村儿子结婚,女人出嫁,婚礼隆重热闹,办得很风光。父母认为:"子女是自己养,无钱借钱打肿脸充胖子,也要办得风光。

2012年腊月初八,我村村民李金苗,花一万元钱购置了席梦思,洗衣机等家电,还花三万元钱给女儿配了面包车,而自己开的是小手扶拖拉机,一个儿子读高中,家庭经济也不宽裕,他就是一个要面子的人。

2015年正月六,我地农民刘奎的儿子刘小兵结婚,这个刘奎在市区为儿子买的婚房花去了五十五万,儿子二十八岁,出入社会每年挣不了一万元,儿子的结婚花的十万元彩礼也是借货的。结婚这天,刘奎在车队租来了十辆"宝马",贴上红喜子迎所娘,在农村市区跑两趟来回,一辆车喜钱五百,十辆花去五千元,每辆车两包软"中华",花了一千二百元。农村人就是这样为子女争光。

在农村人们办丧事也要面子,人生都是父母养,生不孝顺死后,办丧事讲摆场。

2017年七十五岁的徐大爷去世了,徐大爷原来是公社中学当校长,他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成人,都通过人脉关系安排了工作,大儿子在供销社工作转为正式工,二儿子在县农机局工作,小儿子顶职当上了教师。三个儿子家中都有楼房空着,母亲去世多年,父亲高压血支气管炎,三个儿媳,不愿让老人住在家里,老人住在老瓦房里,这年秋天的一个深夜,老人高压血压复发,跌倒在床地下身亡。出殡这天,三个儿子请来道士和吹鼓手,儿媳哭得泪流满面,全家人大摆宴席,把老人风风光光的送上了山。农村人办丧事也讲究摆场。

你地农村红白喜事也是这样操办吗?欢迎关注评论。


安徽农村广播听评员


近年来,在农村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的想象比较普遍。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是有目共睹的,农村这种风气归根结底是“虚荣心”在作祟,不管家里有没有条件都要去办宴席。而且宴席烟酒都不能买便宜的,一定要高档的,这样一摊子事情下来需要大约2~5万元之间。有的甚至花费十几万之多,可想而知这不是一笔小费用。有些家庭条件不好的,面子上是风风光光的,其实苦了自己以后的日子,搞的负债累累。我来分享一下发生在我身边真实的事情

我们村有一位老人,有三个儿子,老人生前住的房子还是土房子,三个儿子都住的小洋房,没有一个儿子愿意让老人住他家,生病了,也是你看我看你都不愿意给老人看病。俗话说“一母可以养七儿,七儿难容一母”。后来老人去世了,几个儿子商量要大操大办,把老人的葬礼办的风风光光。这就是我们农村经常有老人家说的一句方言“生前不行孝,死后当老调。个人觉得在父母生前好好对待父母,等父母过世之后,尽自己的能力为父母办个葬礼,没必要在多余的地方铺张浪费。这才是真正的孝子所为。但是我们作为子女,对待父母始终要有孝心,以报答他们辛辛苦苦养育自己成人的恩情。所以趁现在父母还在世的时候,尽最大努力多陪陪父母,这才是最大的孝顺。





吴家女将


你是怎样看待农村的婚丧嫁娶的铺张浪费的现象?

我是农村人,我来说一下农村的婚丧嫁娶的情况。现在农村的婚丧嫁娶的情况,基本上都是出现了菜吃不完。人来的少。很多主家都是为了迎接宾客的时候能吃好一点食物。而花费很多金钱在办酒席。这这也是一种现象,就是攀比成风。农村人呢是比较爱面子的,如果说你家办酒席的时候菜好酒好,那我下家里面有事的时候呢,我就要比你们家还好。这样别人才不会说三道四主要的一个。理由就是怕邻居街坊邻居说三到四。

我前段时间参加一个婚礼,又参加了一个白事。正常的在我们农村娶媳妇的时候菜要好一点,办丧事舍得菜要差一点。我们一个桌坐十个人,我数了一下菜品,大概有20道菜在我们农村那连凉菜带热菜都算上。大概有20个。基本上我们十个人是吃不完这一桌菜的,很多剩的菜呢,都让主家到了,然后我留到下次吃。也不能说是铺张浪费,喜事嘛办的好一点很正常,吃不完在我们这地方现象是很普遍的,不可能说你来参加婚宴的时候,做了十个人,然后不够吃的,这会被别人说闲话的,谁赴宴不可能说不吃饱就走。农村人赴宴呢,特别有一个习惯,就是要吃饱吃好喝好。他不会跟城里面的豪华夜宴比较,城里面的一桌菜在我们农村可以坐几桌,我们这地方是一实惠为主。

实际上农村的菜以实际为主,我感觉不叫什么铺张浪费,有的能吃完有的吃不完,这很正常,在乎个人能吃多少东西,他跟城里面比不了,城里面一桌菜都要上千,呃,大概要几千,这都很正常,但我们农村一桌菜大概就是300多块钱,400多块钱。这有什么可以说是铺张浪费的呢?难道农村铺张浪费城里就不铺张浪费吗?今天那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城里面的我们小县城里面的婚礼。菜是好也多,但是呢就是不够吃,他做的少怎么会够吃呢?农村实际上是一种实惠为主的特点。城里面那一精致为主,但是近我感觉还是实惠的好一点,精致的不填饱啊,对我们农村人来说吃饱是最好的。

最后一点我就想问一下,城里面一桌菜要几千,我们农村的一桌菜也就是几百块钱,还是过办喜事的时候才能吃得到,这怎么会叫铺张浪费呢?谁家办事不想叫来宾吃饱啊,吃好啊!这个问题希望大家都能思考一下。







我是农民大攀


每到春节来临时,农村中的红白喜事多了起来,就拿我身边的情况来说,明天需要参加两个丧礼以及一个结婚的,后天人家孩子满月酒,再后天孩子“剪岁头”,总之每天都要参加酒宴。

农村中的铺张浪费现象,其实还是比较多见的,特别是在这几年里,更是十分的普遍,在形式上十分豪华,就拿我们村一家人结婚来说,他们将家里置办成酒店的婚礼一般,在装饰上十分的豪华,但第二天就将其拆除,1万多元白白浪费掉了。

还有一户人家,老人火化时,竟然派了28辆车子前去送行,普通人家也不过才4-6辆,这让人不是很理解,但不得不说这家人的面子是赚足了,大家都夸赞这家人孝顺,也称赞他们有钱,人人都去巴结。

至于为啥会有这些铺张浪费的现象,笔者认为还在于以下这几点:

1、为了面子

其实很多人家大摆酒宴就是为了能显摆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只有比普通人家的酒宴更隆重奢华,才能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当然那些酒宴办得比较隆重的,多半还是有钱的人家,他们更在乎自己的面子。不过这些人家也确实有钱,他们能够承担得起这笔花费,没人会抱怨什么。

2、攀比心理

有钱人为了面子会大摆酒宴,但普通人家也会进行攀比啊。他们的经济压力本身就很大,但为了能够让别人称赞自己,也会进行攀比,这样在人前自然是更有面子。可他们在背后却默默流泪,毕竟一场宴会花费了好几万,等于一年的收入,谁不心疼钱呢?

铺张浪费的现象并不是太好,国家也进行了各种调整和约束,让大操大办之风得以停歇!


惠农圈


现在我们农村办酒席稍微少了点,但是还是有点偏多,有些是懒得办,省点麻烦。也有喜欢办的,可以赚点礼金(说实话)。但像红白喜事,上梁乔迁是必办的,礼金也是要偏高一点的。还有像满月,周岁(还有二胎的),又是逢十周岁。反正我每年都要随礼好几千,辛辛苦苦在外要打工一个月差不多。也不知道这样的风气以后会不会有点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