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說“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為什麼?

農人李哥


當我看到這句老話的時候我就在想小時候媽媽說過的話,當時說在過年之前有錢沒錢剃頭過年,因為到了正月就不能剃頭了,就像問題當中提到的這句“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其實這都是有典故的,那麼今天我就通過典故來進行分析這句俗語。



“正月不剃頭”

想必大部分朋友大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都會想到另外一句話那就是“二月二龍抬頭”那麼這裡所講的龍抬頭就是說在二月二剃頭才是一個好日子,而正月是一年月份當中新的開始,比如說在我們當地就有一個習俗,說是正月份的時候舅舅要來看看自己的親外甥,當然來的時候要拿一些好吃的給外甥,走的時候會囑咐自己的外甥不要在正月裡剃頭,其寓意就是正月裡剃頭對舅舅不吉利,其實這句話帶有一些迷信,當然我們剃頭想什麼時候剃都是可以的,這些都是根據個人意願的,那麼今天這句話反應了當時的文化習俗。


“臘月不定親”

一般進入臘月也就是說新年來了,那麼這裡所說的臘月就是指一年當中的十二月份,至於說在臘月不定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女方家正準備一家人歡歡喜喜過年呢,但是這個時候你卻來上門定親,要知道在當時乃至於現在定親的寓意就是說女方家的人就要準備去男方家了,所以為了不影響過年的喜慶一般在農村都不會選擇在臘月定親。

綜上所述:

通過問題中的俗語可以看出一個年代的文化背景,當然這句俗語也有可以學習的一點,但是我們也要結合現在的文化背景來理解,這樣才能真正學習到其中的含義。


紀錄鄉土


農村俗語說“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為什麼?

這句俗語也是很有意思的,對於“正月不剃頭”這句話我是深有體會。

從我小時候一直到前兩年時,每年進入臘月之後,我媽就經常提醒我年前一定要去理髮,正月裡不能剃頭。

小時候我對媽的話是言聽計從,她說怎麼辦,我就怎麼辦,然後長大了,上了初中的時候,我就有點兒不理解了,我就問我媽,為什麼正月裡不能剃頭,我媽就說正月裡剃頭,對舅舅不好。

當時我還和我媽辯論了,一直說:這都是老話,沒有什麼可信價值了。結果問到最後以老媽打了我一巴掌結束了,從此以後還是乖乖的在年前臘月裡就把頭髮理好。

直到這兩年老媽年紀也大了,打也打不動了,然後我也不是特別聽她的話了,有時候過了正月十六,頭髮太長受不了就去理髮了。

現在看來,“正月不剃頭”其實就是一句俗語,關於過年和正月期間還有很多俗語,說到底都是人們對新一年的一種期望和願望。

對於“臘月不定親”我還真是沒有聽說過,可能我們老家當地不興這個吧。


結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直到現在有很多風俗仍然保留著,比如說結婚要看一下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要算一下定親的日子,查一下結婚的日子,說到底都是為了圖一個吉利。

所謂的“臘月不定親”,我感覺應該是在古時候進入臘月之後,天寒地凍,做什麼事都不是很方便。而定親在以前更是一項很重要的事情,需要準備的東西很多,非常繁瑣,需要提前很久就開始準備。

而進入臘月之後,年關臨近,很多人都忙著打掃房子,買年貨,準備過年了,這個時候定親可能就忙不過來了。

對於“正月不剃頭啦,臘月不定親”這句俗語,我覺得是幫助我們瞭解以前民間風俗的一個窗口,但是也沒有必要全部都聽信俗語所說的話。


農村養殖新鮮事


正月不剃頭

正月不剃頭這個我是聽說過的,而且一直到現在,我們當地還是沿襲著這一習俗,趁著臘月底要趕緊把頭剃了,別等著正月裡剃,正月剃頭估計舅舅會追著你打,因為這裡面有一個很有趣的說法。

每年到了臘月的時候,大概從一進臘月門開始吧,理髮店的門檻就要面臨被踩斷的風險,男女老少都要來修理下頭髮,男士們直接剃個平頭、短寸,女士們的髮型那就花花了,拉直板的,燙梨花的,剪劉海的各種各樣都有,一弄就要大半天,除了想過大年的時候美美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正月剃頭死舅舅”要剃頭趕緊剃,正月裡不能動。


其實這正月剃頭跟舅舅死活又有什麼關係呢?啥關係也沒有啊,真就有那偶爾在正月理髮的,也沒見舅舅因此而丟命的,但是大家就是都在臘月裡整理頭髮,正月理髮店的買賣蕭條的不行。以至於我們當地理髮店,進了臘月就漲價,到了正月就休假,保證一個臘月把兩個月的錢都賺回來了。

臘月不定親

主要是因為到了年底,家家都在忙碌的準備過年,雖然沒有什麼地裡的活了,但是一年勞作下來,要多準備些吃的喝的讓一大家子人過個好年。炸年貨、買對聯、禿嚕豬下貨、做大棗餑餑、掃灰等等,這些看著不起眼的小活可是費心思呢,老兩口要忙活半個月。

而定親呢,也是要精心準備的,現在不管結婚還是訂婚,講究那可多呢,一不小心哪裡沒有照顧到,人家親家就可能挑理了,到時候萬一媳婦娶不回家那不就抓瞎了嘛,所以定親跟臘月趕在一起主要就是考慮到太忙碌,怕忙中出錯,因而老話建議“臘月不定親”。其實幾月定親都是根據生辰八字來測算的,肯定有趁著外地的親戚朋友都回家臘月訂婚的,關鍵看自己家裡講不講究吧。

各位家鄉有關於“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的說法嗎?真到說不上媳婦的地步的話,光棍們還管什麼臘月定不定親的說法嗎,只要對方點頭,哪天都可以定。所以講究這類說法的人那就沿襲著說法來,不是很講究的就那麼當樂子一聽罷了。


靈子


農村俗語“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不像其它俗語那麼含蓄,而是直截了當地表達了其中的意思。俗語中的二條規矩究竟是為什麼呢?

先說一說“正月不剃頭”。第一種說法是過去的人們不管幹什麼事情都講究要有頭有尾自始至終。正月是一年的開始,如果把“頭”剃了就會很不吉利。第二種說法是以前的人們對春節過於重視,過年不但要祭拜祖宗而且還要走親訪友。這是為了提醒一些忙碌或邋遢的人年前不要忘記理髮。第三種說法是正月不剃頭是為了等到二月二龍抬頭那天再理。還有一種說法是“正月剃頭會死舅舅”。這其中的緣由要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的清朝統治者要求漢族人必須剃掉原先的頭髮,保持和滿族人的髮型一致。人們小胳膊擰不過大腿,雖然當時迫不得已剃掉頭髮但是相約以後每年正月都不剃髮。過去的人們在一年之中很看重正月,認為正月不但是一年的開頭而且還是一年的兆頭,正月不剃頭也就意味著一年沒剃頭,以此來思念過去長髮飄飄的日子,懷念當初明朝時候的衣食往行和原先的舊制度。隨之而來就有了“正月不剃頭——思舊”的說法。後來老百姓為了避免被統治者打壓,這句話慢慢地就演變成“正月不剃頭——思舅”,用來應對官府。再後來由於“思”與“死”諧音,傳來傳去,就變成了“正月不剃頭——死舅”。此話一直流傳至今。以後誰還敢正月再去剃頭了。

再說一說“臘月不定親”。第一種說法是以前的人們有個風俗叫“忙年”,說的是進了臘月門兒,家家戶戶就為過年做準備了,縫衣服納鞋底兒,蒸饅頭打年糕,殺豬宰羊,打掃衛生,忙得不亦樂乎。不像現在什麼東西都是現成的,明天過年今天也能買齊全了。臘月再給兒女定親,一來沒有時間,二來也沒有精力。第二種說法是與臘月的“臘”和“拉”諧音有關。“拉”有“拉倒”“拖拉”的意思,聽起來有點兒不吉利。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臘月是一年的結尾,以前的老百姓有“寧做蛇頭不做龍尾”的說法。所以也認為臘月定親不吉利。

以上說的就是這個俗語的來朧去脈。我們知道俗語都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形成的。所以現在再來解讀它,就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言廣


華夏的文化歷史悠長,而且中華民族是個多愁善感又善良的人們。有些東西總是流傳不息,人們又總是喜歡文字和數字的和音。前幾年,為一付“8888”,“6666”的車牌號,不惜重金…。“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正月不定親,定親肯定分”,這些都是一種應變而不變的俗氣!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革,將來會有很多人就不信或打破了這個俗氣了。但是我覺得吧,這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的?

(一家之言,是否正確?請斧正🙏)


一片雲101511871


“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這句俗語,說的完全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正月不剃頭是老百姓情感的寄託,臘月不定親則略帶一些封建色彩。

正月不剃頭

這句俗語,源於清朝征服在1644年頒佈的剃髮令,當時清朝剛剛入關,為了加強統治,強令全國人民改著滿族服飾、改剃滿族髮型。

但是你知道,漢族人自古就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信仰,三國時期曹操犯了軍令,理當斬首,但作為主帥也不能真給一刀砍了,於是割發代首,由此可見,頭髮對漢族人的重要性,你要強行讓漢族人剃頭,那不相當於要人命嗎。

清朝統治者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於是玩了個黑色幽默,剃髮令背後有一個明確的標準: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這叫剃髮易服,從身體外在的改變,達到對內心的改變,從而讓滿族以外的人,逐漸被同化,這樣就能使滿漢一心,江山永固。

唯一不在剃髮易服範圍內的,只有出家人,但你也別想鑽空子,為了躲避剃頭假裝出家是不可行的,因為要持證上崗。

在這一高壓政策下,老百姓為了活命,只好含淚剃頭——明末朝廷腐敗,老百姓過得苦啊,於是各地紛紛起義,為了爭得一個太平盛世,過幾天好日子;紛亂的時代過去,江山易主,天下再度統一,終於不亂了,老百姓卻更苦了。

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正月,是一年的開始。

中國人做事兒,都講究個好兆頭,討個彩頭,人們認為,正月裡發生的事情,往往預示著這一年的運勢,在高壓奴役下的老百姓,開始思念前朝,但生活在一個“清風不識字”都會被殺頭的時代,人們只能選擇更加隱晦的方式來表達思念,於是乎,在一年的頭一個月不理髮,以此表達對祖宗的思念,就有了“正月不理髮——思舊”這句話。

這是老百姓心中無聲的反抗。

但是俗話這玩意兒,傳來傳去會變味兒的,又或者是時間太長,思舊的情感愈來愈淡了,總之,“思舊”變成了它的諧音——死舅。

正月剃頭死舅舅,倒也更貼近老百姓的生活。

臘月不定親

有句民諺說:正不娶,臘不定。就是正月不娶親,臘月不定親的意思。

臘月為什麼不能定親,氣候上來說,臘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此時陽氣衰減,陰氣滋生,萬物肅殺,缺少生機。婚姻講究紅紅火火,熱熱鬧鬧,臘月這肅殺的氣氛,跟婚姻八字不合。

另外,男屬陽、女屬陰,臘月間陰盛陽衰,此時定親的話,日後小兩口家中難保不會出現女強男弱的情況,用古人的思想來說,這就不符合綱常了。

當然了,這都屬於封建思想的餘毒,是中國文化中的糟粕,早該摒棄。

你要放到現代來說,大多數中國人定親娶親也會翻下老黃曆,選個黃道吉日,圖個彩頭討個心安,也不是什麼原罪,不用上綱上線到封建的層面。

話說回來,臘月正月辦婚事,受苦的還是新人,不管是傳統的中式婚禮、還是現在流行的西式婚禮,你見過誰裡三層外三層把自己裹得跟熊似的舉辦婚禮?特別是穿著婚紗,薄薄的那一層,何必在嚴冬下去遭那份罪呢。



也可自話


正頭不剃頭,臘月不定親”這句俗語相信很多人都聽村裡的長輩談起過,這句俗語現在其實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習俗,一種風俗存在。

“正月不剃頭”的習俗,其實古代和現在的訛傳是不同的,我為什麼說“正月不剃頭”的含義在現在是訛傳呢?且聽我慢慢分析。

我國古代信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一般情況下都不會輕易傷害,但是在清朝入關之後便有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頭政策,為了懷念以前的舊君,民間便有了正月不剃頭,用於懷念故人,所謂“思舊”。

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正月剪頭髮變成了“死舅”,正所謂“正月不剃頭,剃頭傷舅舅

;二月剃龍頭,剃頭變龍鳳”。小時候跟舅舅開玩笑,正月的時候給舅舅打電話說“我要去剪頭髮了”,然後舅舅就會拿出個大紅包笑著說“莫剪莫剪”。

說白了這就是訛傳,現在人們生活節奏快,很多人已經不太在意正月剃頭了,有的人過完年就要外出打工,過了正月初六就開始剪頭髮。不過村裡的理髮館一般正月開門的還是少,主要是臘月大家都剪了頭髮過年的,到了正月其實頭髮還沒有那麼長,而且天氣又冷,所以剪頭髮的人並不多。但往年正月十五一過村裡的理髮館也就全部開始營業了。

而老輩人認為“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剪髮最好,一來是天氣轉暖,二來是討個吉利。

“臘月不訂親”的說法,我覺得多半是與一句老話分不開,農村有“正不娶,臘不定”的說法,意思是說正月不適合結婚,臘月不適合定親,否則不好,不吉利。

而且在定親和結婚的日子選擇上,老輩人也都是謹慎講究,往往拿著兩個人的生辰八字,看著老黃曆一點點對照選取“好日子”,其實這是老輩人對婚嫁的重視和對一對新人美好生活的祝福。

不過如今很多人都已經不太在意這些,但在臘月定親,在正月結婚的依然少之又少。

總之,“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放在現在雖然並沒有什麼道理可言,但作為一種風俗,老人們覺得不好年輕人也沒必要較真,一家人健健康康,和和美美的比什麼都強。


李阿冰


哎呀,要說這農村習俗還真是多呀,哪天能剃頭哪天不能剃頭,什麼時候可以定親,什麼時候不能洗臉不能洗頭,都有嚴格的規矩規定,有人就會說了,哪來那麼窮講究,自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其實這個東西如果不講究也就真的沒什麼了,但是我們當地還是挺在意這句老話的說法的。


正月不剃頭。一年當中有12個月,這十二個月裡哪個月都可以剃頭,只要家裡有舅舅的,是不允許在正月裡剃頭的,這樣舅舅一定會追著你滿院子打。不知道在農村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為什麼在正月的時候剪頭髮只是對舅舅不好,姑姑姨姨姑父之類的都不受影響,說實話至今我沒有搞明白這一點。

不過呢,正月裡面也確實沒有人,或者說很少去剪頭髮的,基本上在臘月的時候大家就會去剪了,因為正月裡要出門嘛,串親戚的時候誰都希望精精神神、漂漂亮亮的,而髮型對一個人的影響那可是很大的,因此大家臘月的時候就都剃頭了,正月裡基本上不需要剃了,這樣也免得舅舅們擔驚受怕。


臘月不定親。有說臘月不能定親的,也有說臘月不能搬家的,進入臘月門就還有一個月過年了,按理說到了年底大家都高高興興的準備過大年,這個時候也很清閒,沒有地裡的農活需要幹,是定親搬家的好時節,為什麼還能說臘月裡面不定親呢?這“正月不娶,臘月不嫁”也是老傳統習俗了。

老人們說臘月訂婚的夫妻很難白頭到老,不知是怎麼得出來的這個結論,在南方很多地方的說法是臘月二十三之後不宜定親,這之前是可以的。不管怎麼說,反正他們就認定了在臘月裡,訂婚不好,所以只要家裡比較在意這個的,一般都會避開臘月和正月裡這兩個月婚假。話說好像還真的是如此,一般每年結婚的時候都是在五一、十一這些時間段比較多,正月結婚的還真是沒有。


不知道大家當地農村有沒有這些說法呢,歡迎大家也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品小十六


”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是過去農村流傳的俗語。非常適合當時農村的生產生活習慣。當然也有傳統說法的約束。

先說正月不剃頭吧,農村人過去把過年看得比現在隆重的多。頭過年一個多月就開始忙活過年的事。忙完了年事,趕緊整理自己,剃頭洗澡換新衣。然後高高興興過大年,那個時候人們大部分剃光頭。頭年才剃的頭正月就不用剃了。

再說還用個說法”正月裡剃頭死舅舅”。人們避諱給長輩帶來不幸儘量避免正月剃頭。

”臘月不定親”也有生活中的實際道理。臘月大家都忙著準備過年。定親是個需要謹慎對待的大事,在那個時候需要講究三媒六証,門當戶對。需要經過一定的程序,一個是自己忙,別人也沒有時間。匆忙定親難免過於草率,容易對對方瞭解不全面。

再說那個時侯農事繁忙,大部分結婚儀式都放在農閒季節。過完年到明年農閒還有多半年時間。何必匆匆忙忙放在臘月定親呢?

所以就有了”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的說法。


朱增林呀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就要推開臘月的門。忙碌了一整年的人們,年底的時光也不清閒。生活就是如此,忙忙碌碌,簡單重複。

進入臘月門,結婚的逐漸多起來,人們貪圖佳節喜慶,雙喜臨門。但農村有句俗語“臘月不定親,正月不剃頭”,聽起來卻有點怪異,為什麼在春節之前的臘月不能定親,春節後的正月不能剃頭呢?感覺詫異的朋友聽我來聊一聊俗語的意義。

俗語大多產生在古代,由於科學技術並不發達,經驗的總結未免缺乏深度和廣度,有的本身也沾了迷信的色彩。就比如這句“臘月不定親”,絲毫不沾一點科學的邊。

臘月,在過去被稱為祭祀月,臘本身就是祭祀的名稱。在過去,人們講究在臘月舉辦祭祀結婚等活動,而對於像定親之類帶有生意開張之類的活動卻有所避諱,有人說不與太歲爭風頭,有人講萬木蕭瑟,容易犯衝而失敗,更有人說臘月的“臘”與拉倒的“拉”諧音,人們是為了追求吉祥,理由奇葩,眾說紛紜,其實哪裡沒有科學的道理。至於有人言,臘月定親,容易帶來敗家和克婆婆的厄運,更是無稽之談。

下面再說說“正月不剃頭”這句俗語,它其實源於一個悠久的歷史故事。清朝初期,滿人入關,號召人們剪去長辮。作為歷代祖訓中毛髮生於父母,毛髮堪比命重的清漢人來說,剪髮無異於莫大的侮辱,招來很多人的反對。傳言有個孫姓的大臣在大年初二上書提議剃頭,漢族官僚商議,共同決定,在正月初二剃頭日不剃頭,一切照舊。於是,後來有了正月初二剃髮——思(死)舅舅的說法。


無論是臘月不定親,還是正月不剃頭,在社會發展的今天,這些說法早已經失去了借鑑的意義和指導作用,所以,對待農村俗語,我們還是辯證地繼承為好,拋去糟粕,吸取精華,朋友,您說對嗎?

您覺得這句農村俗語如今還有意義嗎?歡迎留言評論,大家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