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说“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为什么?

农人李哥


当我看到这句老话的时候我就在想小时候妈妈说过的话,当时说在过年之前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因为到了正月就不能剃头了,就像问题当中提到的这句“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其实这都是有典故的,那么今天我就通过典故来进行分析这句俗语。



“正月不剃头”

想必大部分朋友大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想到另外一句话那就是“二月二龙抬头”那么这里所讲的龙抬头就是说在二月二剃头才是一个好日子,而正月是一年月份当中新的开始,比如说在我们当地就有一个习俗,说是正月份的时候舅舅要来看看自己的亲外甥,当然来的时候要拿一些好吃的给外甥,走的时候会嘱咐自己的外甥不要在正月里剃头,其寓意就是正月里剃头对舅舅不吉利,其实这句话带有一些迷信,当然我们剃头想什么时候剃都是可以的,这些都是根据个人意愿的,那么今天这句话反应了当时的文化习俗。


“腊月不定亲”

一般进入腊月也就是说新年来了,那么这里所说的腊月就是指一年当中的十二月份,至于说在腊月不定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女方家正准备一家人欢欢喜喜过年呢,但是这个时候你却来上门定亲,要知道在当时乃至于现在定亲的寓意就是说女方家的人就要准备去男方家了,所以为了不影响过年的喜庆一般在农村都不会选择在腊月定亲。

综上所述:

通过问题中的俗语可以看出一个年代的文化背景,当然这句俗语也有可以学习的一点,但是我们也要结合现在的文化背景来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学习到其中的含义。


纪录乡土


农村俗语说“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为什么?

这句俗语也是很有意思的,对于“正月不剃头”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

从我小时候一直到前两年时,每年进入腊月之后,我妈就经常提醒我年前一定要去理发,正月里不能剃头。

小时候我对妈的话是言听计从,她说怎么办,我就怎么办,然后长大了,上了初中的时候,我就有点儿不理解了,我就问我妈,为什么正月里不能剃头,我妈就说正月里剃头,对舅舅不好。

当时我还和我妈辩论了,一直说:这都是老话,没有什么可信价值了。结果问到最后以老妈打了我一巴掌结束了,从此以后还是乖乖的在年前腊月里就把头发理好。

直到这两年老妈年纪也大了,打也打不动了,然后我也不是特别听她的话了,有时候过了正月十六,头发太长受不了就去理发了。

现在看来,“正月不剃头”其实就是一句俗语,关于过年和正月期间还有很多俗语,说到底都是人们对新一年的一种期望和愿望。

对于“腊月不定亲”我还真是没有听说过,可能我们老家当地不兴这个吧。


结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直到现在有很多风俗仍然保留着,比如说结婚要看一下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要算一下定亲的日子,查一下结婚的日子,说到底都是为了图一个吉利。

所谓的“腊月不定亲”,我感觉应该是在古时候进入腊月之后,天寒地冻,做什么事都不是很方便。而定亲在以前更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非常繁琐,需要提前很久就开始准备。

而进入腊月之后,年关临近,很多人都忙着打扫房子,买年货,准备过年了,这个时候定亲可能就忙不过来了。

对于“正月不剃头啦,腊月不定亲”这句俗语,我觉得是帮助我们了解以前民间风俗的一个窗口,但是也没有必要全部都听信俗语所说的话。


农村养殖新鲜事


正月不剃头

正月不剃头这个我是听说过的,而且一直到现在,我们当地还是沿袭着这一习俗,趁着腊月底要赶紧把头剃了,别等着正月里剃,正月剃头估计舅舅会追着你打,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

每年到了腊月的时候,大概从一进腊月门开始吧,理发店的门槛就要面临被踩断的风险,男女老少都要来修理下头发,男士们直接剃个平头、短寸,女士们的发型那就花花了,拉直板的,烫梨花的,剪刘海的各种各样都有,一弄就要大半天,除了想过大年的时候美美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正月剃头死舅舅”要剃头赶紧剃,正月里不能动。


其实这正月剃头跟舅舅死活又有什么关系呢?啥关系也没有啊,真就有那偶尔在正月理发的,也没见舅舅因此而丢命的,但是大家就是都在腊月里整理头发,正月理发店的买卖萧条的不行。以至于我们当地理发店,进了腊月就涨价,到了正月就休假,保证一个腊月把两个月的钱都赚回来了。

腊月不定亲

主要是因为到了年底,家家都在忙碌的准备过年,虽然没有什么地里的活了,但是一年劳作下来,要多准备些吃的喝的让一大家子人过个好年。炸年货、买对联、秃噜猪下货、做大枣饽饽、扫灰等等,这些看着不起眼的小活可是费心思呢,老两口要忙活半个月。

而定亲呢,也是要精心准备的,现在不管结婚还是订婚,讲究那可多呢,一不小心哪里没有照顾到,人家亲家就可能挑理了,到时候万一媳妇娶不回家那不就抓瞎了嘛,所以定亲跟腊月赶在一起主要就是考虑到太忙碌,怕忙中出错,因而老话建议“腊月不定亲”。其实几月定亲都是根据生辰八字来测算的,肯定有趁着外地的亲戚朋友都回家腊月订婚的,关键看自己家里讲不讲究吧。

各位家乡有关于“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的说法吗?真到说不上媳妇的地步的话,光棍们还管什么腊月定不定亲的说法吗,只要对方点头,哪天都可以定。所以讲究这类说法的人那就沿袭着说法来,不是很讲究的就那么当乐子一听罢了。


灵子


农村俗语“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不像其它俗语那么含蓄,而是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其中的意思。俗语中的二条规矩究竟是为什么呢?

先说一说“正月不剃头”。第一种说法是过去的人们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讲究要有头有尾自始至终。正月是一年的开始,如果把“头”剃了就会很不吉利。第二种说法是以前的人们对春节过于重视,过年不但要祭拜祖宗而且还要走亲访友。这是为了提醒一些忙碌或邋遢的人年前不要忘记理发。第三种说法是正月不剃头是为了等到二月二龙抬头那天再理。还有一种说法是“正月剃头会死舅舅”。这其中的缘由要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要求汉族人必须剃掉原先的头发,保持和满族人的发型一致。人们小胳膊拧不过大腿,虽然当时迫不得已剃掉头发但是相约以后每年正月都不剃发。过去的人们在一年之中很看重正月,认为正月不但是一年的开头而且还是一年的兆头,正月不剃头也就意味着一年没剃头,以此来思念过去长发飘飘的日子,怀念当初明朝时候的衣食往行和原先的旧制度。随之而来就有了“正月不剃头——思旧”的说法。后来老百姓为了避免被统治者打压,这句话慢慢地就演变成“正月不剃头——思舅”,用来应对官府。再后来由于“思”与“死”谐音,传来传去,就变成了“正月不剃头——死舅”。此话一直流传至今。以后谁还敢正月再去剃头了。

再说一说“腊月不定亲”。第一种说法是以前的人们有个风俗叫“忙年”,说的是进了腊月门儿,家家户户就为过年做准备了,缝衣服纳鞋底儿,蒸馒头打年糕,杀猪宰羊,打扫卫生,忙得不亦乐乎。不像现在什么东西都是现成的,明天过年今天也能买齐全了。腊月再给儿女定亲,一来没有时间,二来也没有精力。第二种说法是与腊月的“腊”和“拉”谐音有关。“拉”有“拉倒”“拖拉”的意思,听起来有点儿不吉利。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腊月是一年的结尾,以前的老百姓有“宁做蛇头不做龙尾”的说法。所以也认为腊月定亲不吉利。

以上说的就是这个俗语的来胧去脉。我们知道俗语都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所以现在再来解读它,就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言广


华夏的文化历史悠长,而且中华民族是个多愁善感又善良的人们。有些东西总是流传不息,人们又总是喜欢文字和数字的和音。前几年,为一付“8888”,“6666”的车牌号,不惜重金…。“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正月不定亲,定亲肯定分”,这些都是一种应变而不变的俗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将来会有很多人就不信或打破了这个俗气了。但是我觉得吧,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

(一家之言,是否正确?请斧正🙏)


一片雲101511871


“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这句俗语,说的完全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件事,正月不剃头是老百姓情感的寄托,腊月不定亲则略带一些封建色彩。

正月不剃头

这句俗语,源于清朝征服在1644年颁布的剃发令,当时清朝刚刚入关,为了加强统治,强令全国人民改着满族服饰、改剃满族发型。

但是你知道,汉族人自古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信仰,三国时期曹操犯了军令,理当斩首,但作为主帅也不能真给一刀砍了,于是割发代首,由此可见,头发对汉族人的重要性,你要强行让汉族人剃头,那不相当于要人命吗。

清朝统治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玩了个黑色幽默,剃发令背后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叫剃发易服,从身体外在的改变,达到对内心的改变,从而让满族以外的人,逐渐被同化,这样就能使满汉一心,江山永固。

唯一不在剃发易服范围内的,只有出家人,但你也别想钻空子,为了躲避剃头假装出家是不可行的,因为要持证上岗。

在这一高压政策下,老百姓为了活命,只好含泪剃头——明末朝廷腐败,老百姓过得苦啊,于是各地纷纷起义,为了争得一个太平盛世,过几天好日子;纷乱的时代过去,江山易主,天下再度统一,终于不乱了,老百姓却更苦了。

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正月,是一年的开始。

中国人做事儿,都讲究个好兆头,讨个彩头,人们认为,正月里发生的事情,往往预示着这一年的运势,在高压奴役下的老百姓,开始思念前朝,但生活在一个“清风不识字”都会被杀头的时代,人们只能选择更加隐晦的方式来表达思念,于是乎,在一年的头一个月不理发,以此表达对祖宗的思念,就有了“正月不理发——思旧”这句话。

这是老百姓心中无声的反抗。

但是俗话这玩意儿,传来传去会变味儿的,又或者是时间太长,思旧的情感愈来愈淡了,总之,“思旧”变成了它的谐音——死舅。

正月剃头死舅舅,倒也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腊月不定亲

有句民谚说:正不娶,腊不定。就是正月不娶亲,腊月不定亲的意思。

腊月为什么不能定亲,气候上来说,腊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衰减,阴气滋生,万物肃杀,缺少生机。婚姻讲究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腊月这肃杀的气氛,跟婚姻八字不合。

另外,男属阳、女属阴,腊月间阴盛阳衰,此时定亲的话,日后小两口家中难保不会出现女强男弱的情况,用古人的思想来说,这就不符合纲常了。

当然了,这都属于封建思想的余毒,是中国文化中的糟粕,早该摒弃。

你要放到现代来说,大多数中国人定亲娶亲也会翻下老黄历,选个黄道吉日,图个彩头讨个心安,也不是什么原罪,不用上纲上线到封建的层面。

话说回来,腊月正月办婚事,受苦的还是新人,不管是传统的中式婚礼、还是现在流行的西式婚礼,你见过谁里三层外三层把自己裹得跟熊似的举办婚礼?特别是穿着婚纱,薄薄的那一层,何必在严冬下去遭那份罪呢。



也可自话


正头不剃头,腊月不定亲”这句俗语相信很多人都听村里的长辈谈起过,这句俗语现在其实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习俗,一种风俗存在。

“正月不剃头”的习俗,其实古代和现在的讹传是不同的,我为什么说“正月不剃头”的含义在现在是讹传呢?且听我慢慢分析。

我国古代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轻易伤害,但是在清朝入关之后便有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政策,为了怀念以前的旧君,民间便有了正月不剃头,用于怀念故人,所谓“思旧”。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正月剪头发变成了“死舅”,正所谓“正月不剃头,剃头伤舅舅

;二月剃龙头,剃头变龙凤”。小时候跟舅舅开玩笑,正月的时候给舅舅打电话说“我要去剪头发了”,然后舅舅就会拿出个大红包笑着说“莫剪莫剪”。

说白了这就是讹传,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已经不太在意正月剃头了,有的人过完年就要外出打工,过了正月初六就开始剪头发。不过村里的理发馆一般正月开门的还是少,主要是腊月大家都剪了头发过年的,到了正月其实头发还没有那么长,而且天气又冷,所以剪头发的人并不多。但往年正月十五一过村里的理发馆也就全部开始营业了。

而老辈人认为“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剪发最好,一来是天气转暖,二来是讨个吉利。

“腊月不订亲”的说法,我觉得多半是与一句老话分不开,农村有“正不娶,腊不定”的说法,意思是说正月不适合结婚,腊月不适合定亲,否则不好,不吉利。

而且在定亲和结婚的日子选择上,老辈人也都是谨慎讲究,往往拿着两个人的生辰八字,看着老黄历一点点对照选取“好日子”,其实这是老辈人对婚嫁的重视和对一对新人美好生活的祝福。

不过如今很多人都已经不太在意这些,但在腊月定亲,在正月结婚的依然少之又少。

总之,“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放在现在虽然并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但作为一种风俗,老人们觉得不好年轻人也没必要较真,一家人健健康康,和和美美的比什么都强。


李阿冰


哎呀,要说这农村习俗还真是多呀,哪天能剃头哪天不能剃头,什么时候可以定亲,什么时候不能洗脸不能洗头,都有严格的规矩规定,有人就会说了,哪来那么穷讲究,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其实这个东西如果不讲究也就真的没什么了,但是我们当地还是挺在意这句老话的说法的。


正月不剃头。一年当中有12个月,这十二个月里哪个月都可以剃头,只要家里有舅舅的,是不允许在正月里剃头的,这样舅舅一定会追着你满院子打。不知道在农村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为什么在正月的时候剪头发只是对舅舅不好,姑姑姨姨姑父之类的都不受影响,说实话至今我没有搞明白这一点。

不过呢,正月里面也确实没有人,或者说很少去剪头发的,基本上在腊月的时候大家就会去剪了,因为正月里要出门嘛,串亲戚的时候谁都希望精精神神、漂漂亮亮的,而发型对一个人的影响那可是很大的,因此大家腊月的时候就都剃头了,正月里基本上不需要剃了,这样也免得舅舅们担惊受怕。


腊月不定亲。有说腊月不能定亲的,也有说腊月不能搬家的,进入腊月门就还有一个月过年了,按理说到了年底大家都高高兴兴的准备过大年,这个时候也很清闲,没有地里的农活需要干,是定亲搬家的好时节,为什么还能说腊月里面不定亲呢?这“正月不娶,腊月不嫁”也是老传统习俗了。

老人们说腊月订婚的夫妻很难白头到老,不知是怎么得出来的这个结论,在南方很多地方的说法是腊月二十三之后不宜定亲,这之前是可以的。不管怎么说,反正他们就认定了在腊月里,订婚不好,所以只要家里比较在意这个的,一般都会避开腊月和正月里这两个月婚假。话说好像还真的是如此,一般每年结婚的时候都是在五一、十一这些时间段比较多,正月结婚的还真是没有。


不知道大家当地农村有没有这些说法呢,欢迎大家也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品小十六


”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是过去农村流传的俗语。非常适合当时农村的生产生活習惯。当然也有传统说法的约束。

先说正月不剃头吧,农村人过去把过年看得比现在隆重的多。头过年一个多月就开始忙活过年的事。忙完了年事,赶紧整理自己,剃头洗澡换新衣。然后高高兴兴过大年,那个时候人们大部分剃光头。头年才剃的头正月就不用剃了。

再说还用个说法”正月里剃头死舅舅”。人们避讳给長辈带来不幸尽量避免正月剃头。

”腊月不定亲”也有生活中的实际道理。腊月大家都忙着准备过年。定亲是个需要谨慎对待的大事,在那个时候需要讲究三媒六証,门当户对。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一个是自己忙,别人也没有时间。匆忙定亲难免过于草率,容易对对方了解不全面。

再说那个时侯农事繁忙,大部分结婚仪式都放在农闲季节。过完年到明年农闲还有多半年时间。何必匆匆忙忙放在腊月定亲呢?

所以就有了”正月不剃头,腊月不定亲”的说法。


朱增林呀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就要推开腊月的门。忙碌了一整年的人们,年底的时光也不清闲。生活就是如此,忙忙碌碌,简单重复。

进入腊月门,结婚的逐渐多起来,人们贪图佳节喜庆,双喜临门。但农村有句俗语“腊月不定亲,正月不剃头”,听起来却有点怪异,为什么在春节之前的腊月不能定亲,春节后的正月不能剃头呢?感觉诧异的朋友听我来聊一聊俗语的意义。

俗语大多产生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经验的总结未免缺乏深度和广度,有的本身也沾了迷信的色彩。就比如这句“腊月不定亲”,丝毫不沾一点科学的边。

腊月,在过去被称为祭祀月,腊本身就是祭祀的名称。在过去,人们讲究在腊月举办祭祀结婚等活动,而对于像定亲之类带有生意开张之类的活动却有所避讳,有人说不与太岁争风头,有人讲万木萧瑟,容易犯冲而失败,更有人说腊月的“腊”与拉倒的“拉”谐音,人们是为了追求吉祥,理由奇葩,众说纷纭,其实哪里没有科学的道理。至于有人言,腊月定亲,容易带来败家和克婆婆的厄运,更是无稽之谈。

下面再说说“正月不剃头”这句俗语,它其实源于一个悠久的历史故事。清朝初期,满人入关,号召人们剪去长辫。作为历代祖训中毛发生于父母,毛发堪比命重的清汉人来说,剪发无异于莫大的侮辱,招来很多人的反对。传言有个孙姓的大臣在大年初二上书提议剃头,汉族官僚商议,共同决定,在正月初二剃头日不剃头,一切照旧。于是,后来有了正月初二剃发——思(死)舅舅的说法。


无论是腊月不定亲,还是正月不剃头,在社会发展的今天,这些说法早已经失去了借鉴的意义和指导作用,所以,对待农村俗语,我们还是辩证地继承为好,抛去糟粕,吸取精华,朋友,您说对吗?

您觉得这句农村俗语如今还有意义吗?欢迎留言评论,大家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