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建築多以木結構為主,古希臘意大利的古建築多以石頭為主?

華熵營


在談論中西方建築文化中,我們會想起中國亭臺樓閣的寧靜典雅,也會想起西方教堂的莊嚴肅穆,會想起巴黎聖母院,也會想起佛光寺大殿。不同的建築藝術風格帶給人不同的氛圍感受,追根究底,兩方的建築差異先是來源於建築用料的不同,即木與石的差異。那麼為什麼古代建築中國以木建築為主而西方以石建築為主呢?

根據常識,人們在開展工程的時候是會根據建築需要來選擇建築材料的,古代也不例外。所以選材不同首先在於木石的使用便捷度不同:在古代技術交通條件不便捷的情況下,加工運輸石材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勞力。工程完工更是需要大量的時間,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的。像著名的巴黎聖母院教堂的建造工期就用了一百八十多年,西班牙一座家族大教堂至今未完工。而中國古代被人使用且經常改朝換代的宮殿卻不能承受住這細水長流的緩慢施工,因此就會趨向選擇便於加工運輸的土木。

木石的耐久性不同也導致了這樣的差異:我國《古詩十九首》中收錄了這樣一句:“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磚石結構的建築保存期限是比木結構的建築要長的,即使大興土木,古代帝王貴族陵墓的修建也還是會選擇穩定性更好的石材。在古代中國,為了存放神像,木結構的寺廟是會經常翻修的,而歐洲不像中國,不能像中央集權那樣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去修繕教堂,大多是地方出錢建造,為了恆久,選擇石材更為合理。

除了物質的需求,人類社會還有對文明的崇尚,這也是建築起源發展不可離開的動力。所以建築用料的選擇不同還在於中西方文明推崇的觀念的不同。在古代中國,國人體現出淡薄的宗教意識,中國傳統建築藝術也展現出一種“現世主義”特質。在選擇上,國人會傾向於過“樂天知命”“享受天倫之樂”的生活。在西方的宗教理念上,則是會選擇投入後世希望。儒家思想也提到“學而優則仕”,提倡投身現世建設,追求進取,承擔責任。

在空間範圍上我們沒有刻意去營造森嚴的宗教氛圍,即使是寺廟除去使用功能,大致上也與普通民居同貌,使用靈活性好,便於鑲嵌貼合的木材,也是溫和許多。在巴黎聖母院遭遇大火後,教授卡萊爾·史密斯作了這樣的評論:“(巴黎聖母院)這種損失讓人如此沮喪,部分原因是人們沉浸在西方的思維模式中,認為「真實」就等同於完全保留建築物的原始工藝和原始材料。”其實不論中西方的建築,承載著古老歷史的它們,都是經過一年年的整修保護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其背後的文化符號超越建築本身。在西方哲學觀念中,石材才是永恆,是真實,在英國的巨石陣中人體驗說,會感到時間的流走,石頭是時間的承載者。而在中國傳承的五行木德觀中,木能化育萬物,君主制度下,也是相信“木德帝世”“木應其運也”。

建築,是技術,是藝術,也是人世人生。木與石的選擇,是不同文明的歷史烙印,是差異也是美麗。作為建築材料的木與石,歷經風雨考驗,在建築物整體中,依舊展現著它們的光彩。


鄧海春


希臘建築其實是從木結構演變成石結構的-、-而羅馬建築石材其實已經開始淪為立面裝飾的,火山灰混凝土才是羅馬主要的建築材料!中國古代也有過石材建築時期,春秋戰國時代的高臺建築就是石材! 後來嘛,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材料和認知兩方面!a、材料限制:大理石質地柔軟便於加工,其他石材相對於古代生產力並沒有這麼好的特性,希臘量產優質大理石,因此在發現大理石以後,逐漸由木構建築轉向磚石建築!中國古代盛產木材大理石稀缺其它石材又不好加工,所以後來逐漸從材料上放棄了磚石;b、空間認知:因為材料問題,導致兩地建築必然採取不同空間形式,即便是希臘最後也從樑柱走向了拱券結構,強調內部空間組合;中國這邊則開始向內外交融空間組合發展;而這兩種空間認知方式從生活上又反過來影響到了材料的選擇!所以才會出現你的問題!


catcherryer


可能是宗教信仰和經濟能力的原因,歐洲的教堂建設年頭都比較長,有的長達幾百年才建成。還有要求高達宏偉堅固耐用的原因,如果不用專木或木結構不能保存長久,如果不用石材,建設時間長達幾百年,還沒等建成就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