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完複合肥後持續下雨怎麼辦?

浙江安吉白茶659350


複合肥一般都含有氮、磷、鉀三種營養元素,是所有農作物生長髮育最主要的營養物質。而複合肥在經過化肥廠加工成顆粒狀以後,則溶化較慢,適合作基肥(底肥)施用。如果將複合肥用作追肥施用,最好用土壤覆蓋,使其融化後不易揮發。



由於複合肥溶化較慢,因此不宜作撒施。如果在撒施以後下小雨,複合肥溶化緩慢,不容易滲透進土壤中供農作物吸收。而複合肥暴露在空氣中,緩慢溶化後的營養元素易揮發到空氣中,從而降低肥效。

題主問將複合肥撒施後遇到持續下雨怎麼辦,這要看下的雨大不大。如果持續下的是小雨,那就是好事,正是需要的結果,複合肥在溶化後滲入土壤中,不容易流失。但如果持續下的是大雨,那溶化後的複合肥就會隨雨水流失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是沒有辦法阻止的,只有重新再適量補施一些肥料。


慶雙


我們一直提醒農民朋友在施用肥料的時候,一定要穴施或者溝施、隨旋耕入肥。這樣的好處不言不喻,相比撒施可以避免很多的元素被氣化而散失。但是老百姓的傳統做法就是撒施,在遇到撒施後下大雨也只能聽天由命了,看不見的損失就是老百姓說肥料有問題的由頭。

一、為什麼撒施會減低肥效

複合肥料一般是由氮、磷、鉀等大量元素組成的,這些元素中氮的組成一般由酰銨態氮、銨態氮、硝態氮的形式出現,比如硫銨、碳銨、磷酸一銨中的氮就是銨態氮,它的氮揮發速度在空氣中是比較快的,我們打開包裝都能聞到刺激性的味道,其實就是氮的揮發;硝酸鉀、硝銨磷等肥料中的氮是硝態氮,它的氮是不揮發的;尿素中的氮是酰銨態氮,它會在空氣中和土壤中見水轉化為銨態氮,也會揮發。磷鉀的揮發度較小。

所以,除非您的複合肥料是硝態氮肥料,其它用硫銨、磷酸一銨、尿素為氮源的複合肥料在撒施後都會氮源揮發。氮揮發的結果就是氮元素減少,肥效減弱,作物吸收氮量減少,就會影響作物生長。

二、為什麼撒施後持續下雨也只能聽天由命

撒施複合肥料後下雨的情況不為少見,其結果有兩點:一是促進氮元素被氣化,肥料減弱;二是肥料被水衝入土壤中,回快肥料被吸收。

但是肥料被水衝入土壤中,要看其衝入深度。如果是下小雨,正好作物也是需要雨水滋潤的,而且雨量不大,肥料在土壤中不深,還正適合作物根系吸收營養呢;如果是您說的持續大雨,那麼其結果就是肥料會隨著雨水往土壤深處移動,這樣的結果就是最壞的了。各種作物其根系深度不一,大田作物從剛開始生長到追肥期一般根系深度在5-30釐米之間,果樹的根系深度也在10-35公分之間,這個深度之間,作物吸收營養就會正常,在雨水的衝淋下,肥料也許會被衝到土壤深層20-40公分以下,這樣,幾乎可以確定失去了肥效,作物已經無法吸收了。同時被衝到土層深部的肥料也給土壤板結帶來了隱患。

我們經常會看到農民撒施肥料,底肥撒施後旋耕還算是比較好的,至少一部分肥料已經入地,一些小麥等大田作物的追肥進行撒施,遇到持續下雨,老百姓也是眼不見心不煩,認為自己已經施了肥了,肥效怎麼樣就不知道了。當問老百姓時,會反問一句:你給一個人刨開坑施肥呀?你給錢呀?所以,老百姓這樣撒施遇到大雨也只能聽天由命了,不是農民不知道,是真不想多付出點勞動。

三、施足底肥、及時追肥的意義所在

其實好多農民跟我聊過這些事,特別是追肥時機械不好動用,人工開溝施肥又比較費勞力,只好撒施,還相對均勻呢,咱都無可厚非。一旦追肥後或者追肥時遇上大雨了,也真沒有好的辦法,只能在雨後做些培土工作。

而要預防這些問題的出現,我認為還是要注意施足底肥、及時追肥。底肥一般情況下施足後,至少磷鉀不用考慮,氮元素的量也足夠一半的水平,那麼追肥時只是考慮追氮的問題,也會避免在追肥時三大元素被全軍覆沒。在追肥後及時培土中耕也是個辦法。

每年我們都會遇到追肥季節連續下雨的問題,那也是沒的辦法,在雨前一定時期追肥或者雨後追肥是最佳選擇,因為誰也沒有後眼,知道追上肥要來大雨。好在現在天氣預報比較準確,及時關注天氣變化,雨後放睛時再追肥是最好不過的了。


農資人實錄


一般情況下,農民追施複合肥都會選擇下雨天以前進行,這對於旱區農業來說是最佳的選擇。但是,施肥以後不下雨或者降雨太多,特別持續降雨非常糟糕,農民可真的是乾急沒辦法。



肥料施入土壤以後,只要有合適的溼度,就會快速變成水溶液,要麼被土壤吸附要麼被作物根系吸收,如果土壤水分達到飽和以後,肥料就會隨著多餘的水分變成徑流,想低處流走,如果田間不平整,就會出現大小不等的水潭。如果多餘的水分能夠及時排出地外,雖然損失了一部分氮肥和鉀肥,以後再次補充就可以了,如果田間有積水,作物根系就會收到影響,根系的損傷是不可逆的。所以,不耐澇的作物栽培首先講的就是選擇地勢高燥的地塊,不選擇低窪地,做好排水溝,且保證排水溝排水通暢。

所以說,想要預防施用的複合肥不受損失,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重施基肥。不管哪種作物,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疏鬆透氣都有利於作物生長。在播種或者移栽以前,將有機肥和複合肥撒施在地裡深翻,或者作為種肥溝施,都能給作物提供長期有效的肥料來源。那些所謂的按照每個階段使用哪些肥料的理論只適宜排灌條件非常好的地塊,旱作農業根本趕不上緊,比如我們這裡種植小麥還是採用“一炮轟”的做法,很難改變。


根據苗情追肥。為了保證農作物健康生長如果出現缺肥症狀,不可能一直等著下大雨再施肥吧,適當深施也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

根據天氣預報追肥。現在的科技很發達,什麼時候下雨,降雨量多少,基本上都是差不離。根據降雨量大小來區別追肥時間比較合適。如果降雨量小,墒情達不到5釐米,最好在雨前追肥了,這樣可以通過吸收水分,最大限度地被根系吸收。如果降雨量很大,那就等到降雨結束以後,天氣放晴的時候及時追肥,就可以避免肥料流失了。

有些人習慣於開始下雨時撒施化肥,這樣做的成功率不大。如果降雨量太少,肥料完全裸露於土壤表面,等於浪費了。如果降雨量大,或者降雨時間長,肥料流失很多。


結論:如果是旱作農業,就是靠天吃飯,自然災害不可避免,複合肥施入土壤如果流失,等到天晴以後再補充氮肥和鉀肥就可以了,不必要驚慌失措。


農耕子


撒完複合肥之後持續下雨?您的複合肥是表層撒施使用呢?還是土壤深層施用呢?不同的施用方式遭遇連續的降水對肥料施用效果的影響也有差異。

複合肥,是現今農業生產中應用最為廣泛的肥料了,有添加有機質、腐殖酸或者黃腐酸的有機複合肥;也有添加一些中微量元素成分的複合肥料;也有單純的包含2-3種氮磷鉀成分的複合肥。這類複合肥的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養分釋放速度慢、肥料溶解速度慢、肥效持續期相對長,一般能達到2-3個月左右。所以,複合肥料的肥料利用率也會好一些。當然了,這也是在科學施用的基礎上才會達到的效果。


1、表層撒施。對於表層撒施的肥料施用方式來說,是最不科學的。也是對肥料利用率、肥效持續期有著較嚴重影響的施用方式。由於是表層撒施,肥料接受光照、降水,肥料溶解的速度會加快,也會出現一些肥料光解的情況。特別是在出現長期、持續性降水的情況下,肥料溶解釋放的養分大部分都隨著降水和地產徑流流失了,能夠滲入地下、供農作物吸收的量極為有限。所以,這種局面很容易造成後期農作物過早的出現養分供給中斷表現出脫肥的狀態。需要及時的追施肥料。


2、土壤深層施用。這種方式是比較科學的複合肥施用方法。肥料埋在土層以下,可以緩慢的溶解釋放養分。而且,這種使用方式即便是出現長期的降水也不會對肥料的施用效果有什麼影響。因為即便是土壤水分過量,養分也是溶解在土層之下滲入土壤,不會隨著降水而流失,與水稻的側深施肥技術類似。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您好朋友,一般施肥是在下過雨之後才是施肥的,因為這是地面潮溼有利於化肥溶解。

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剛撒完肥料就下雨了也沒事的,天晴了再覆土掩蓋就行了。理由是這樣的,您使用的複合肥料一般成為作物可吸收養分需要經過在土壤中的水分以及其他生物菌等分解轉化成為根系所能吸收的營養才行,因此遭遇下雨也算是促進肥料轉化了,就像現在作物施肥常用大量元素新陸水溶肥料使用方式都是加清水溶解直接衝施至作物根本就可了,等於說是提高了肥料轉化利用的過程。



但是雨下的比較大就不利於化肥的利用,因為這樣很多就會溶解還沒滲入到地裡面就隨著水流走了。滲透到土壤被作物根系吸收的只是極少的一部分。
希望能幫到您


艾瑪的戶外生活


對於現在農民使用複合肥基本上選擇比較省事的方式,那就是在耕地前把複合肥均勻地撒在地面上,然後再用機械進行耕地。這種方式對於化肥的利用率是比較低的,當然這樣避免了化肥集聚在農作物的根部或者是種子下面造成危害的影響。對於撒滿複合肥後持續下雨怎麼辦?這需要根據情況而定。



首先,撒完化肥以後持續下小雨的話,一般不用去管。

撒化肥就像春季綿綿的春雨,或者是秋季綿綿的秋雨,這些雨一般下的不是太大,但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對於緩解土地的旱情是非常有好處的。如果在地表上撒上化肥以後,由於雨水比較小,會讓化肥加快中化的速度緊接著就會滲到地下,面對農作物極其有利,更有利於農作物對化肥的吸收。如果對於農作物或者果樹等撒施化肥的時候,最好要再下小雨的天氣去追肥,這有利於肥料的充分利用。

其次,對於撒上化肥以後,遇到了強降雨或者是大暴雨的情況。

對於在地上撒上化肥以後,一旦遇到強降雨或大暴雨,直接降低了肥效,因為急降雨雨水比較大,會把地面上的化肥沖掉。如果說在這種情況下化化肥撒在空地的表面的話,最好馬上用旋耕機把土地耕一邊,然後讓化肥埋在地下面,這樣就避免了雨水,把化肥充足的現象至少減少了化肥的流失。畢竟現在的機械作業非常的快,有時前邊撒完了話費,後邊就把地耕了一遍。尤其對於果樹或者其他農作物追肥,一定不要在這大雨的天氣進行追肥。



第三,對於撒化肥最好選擇在陰天的情況下,不要選擇在陽光比較強烈的中午時分。

一般的化肥都具有揮發性,特別那些含氮肥的複合肥更容易揮發,尤其是在陽光的照射下加速了氮肥的揮發量。在撒化肥以前一定要觀看天氣預報,不要盲目的就到地裡撒上化肥,或者說提前把化肥撒在地裡,然後過幾天再去耕地,這樣就使得化肥的肥力大幅度的下降。

第四,對於化肥的使用,最好溝施或者是穴施利用率最高。

在過去使用化肥的時候,基本上都選擇溝施或者穴施,因為那時候的化肥比較少。現在由於化肥比較多,人們為了省事特別人工比較貴,才選擇了這撒施的方式。所以要向化肥的充分利用,最好選擇以上兩種方法,而且還能夠減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減少了農業的種植成本。



總之,對於撒上化肥遇到了持續的降雨,如果降的雨是綿綿的小雨的話,這可以不用去管,或者是直接用力去耕地。如果遇到了強降雨,就會使得化肥的溶解流失非常大,最好要及時的用機械把土地耕一遍,把化肥埋在地下面。對於其他的方式別無選擇,化肥至少要埋在地下5~10釐米,這是最好的深度。當然不要把化肥集中的埋在農作物或者是種子的根部,這有可能造成肥害燒根燒種的現象。


三農一姐


首先,撒完化肥以後持續下小雨的話,一般不用去管。

撒化肥就像春季綿綿的春雨,或者是秋季綿綿的秋雨,這些雨一般下的不是太大,但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對於緩解土地的旱情是非常有好處的。如果在地表上撒上化肥以後,由於雨水比較小,會讓化肥加快中化的速度緊接著就會滲到地下,面對農作物極其有利,更有利於農作物對化肥的吸收。如果對於農作物或者果樹等撒施化肥的時候,最好要再下小雨的天氣去追肥,這有利於肥料的充分利用。

其次,對於撒上化肥以後,遇到了強降雨或者是大暴雨的情況。

對於在地上撒上化肥以後,一旦遇到強降雨或大暴雨,直接降低了肥效,因為急降雨雨水比較大,會把地面上的化肥沖掉。如果說在這種情況下化化肥撒在空地的表面的話,最好馬上用旋耕機把土地耕一邊,然後讓化肥埋在地下面,這樣就避免了雨水,把化肥充足的現象至少減少了化肥的流失。畢竟現在的機械作業非常的快,有時前邊撒完了話費,後邊就把地耕了一遍。尤其對於果樹或者其他農作物追肥,一定不要在這大雨的天氣進行追肥。

第三

對於撒化肥最好選擇在陰天的情況下,不要選擇在陽光比較強烈的中午時分。

一般的化肥都具有揮發性,特別那些含氮肥的複合肥更容易揮發,尤其是在陽光的照射下加速了氮肥的揮發量。在撒化肥以前一定要觀看天氣預報,不要盲目的就到地裡撒上化肥,或者說提前把化肥撒在地裡,然後過幾天再去耕地,這樣就使得化肥的肥力大幅度的下降。

第四

對於化肥的使用,最好溝施或者是穴施利用率最高,在過去使用化肥的時候,基本上都選擇溝施或者穴施,因為那時候的化肥比較少。現在由於化肥比較多,人們為了省事特別人工比較貴,才選擇了這撒施的方式。所以要向化肥的充分利用,最好選擇以上兩種方法,而且還能夠減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減少了農業的種植成本。

總之,對於撒上化肥遇到了持續的降雨,如果降的雨是綿綿的小雨的話,這可以不用去管,或者是直接用力去耕地。如果遇到了強降雨,就會使得化肥的溶解流失非常大,最好要及時的用機械把土地耕一遍,把化肥埋在地下面。對於其他的方式別無選擇,化肥至少要埋在地下5~10釐米,這是最好的深度。當然不要把化肥集中的埋在農作物或者是種子的根部,這有可能造成肥害燒根燒種的現象。


我是瞎胡鬧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這句話說出了肥料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所取到的重要作用。

植物要生長,離不開土壤、營養、水分和陽光等四大生長要素,這其中肥料是提供養分的重要來源。通常在農業生產中施用的肥料有農家肥、化學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和特種單一元素肥料。肥料施用是有原則性的,它是根據不同作物的不同時期營養吸收方式來進行合理施用,並藉此達到作物增產增收的目的。

一般來說,農家肥和複合肥宜作植物的基肥,因這兩種肥料肥效長是一種緩釋性肥料。化學肥料如碳銨和尿素等遇熱易分解揮發,宜作植物生長過程中的追肥使用。單一元素肥料是促進植物地下莖塊、地上莖杆和果實膨大粗壯的一種肥料,宜在這類作物的食用部分膨大前期施用,如磷肥、鉀肥、鋅肥和硼砂等。而微量元素肥料是一種葉面噴施肥,是通過植物葉莖吸收肥料後向其它部位輸送養分來達到豐產的目的。

無論施用什麼肥料,植物要達到吸收利用,都必須通過水分作媒介物才能轉化成營養成分,這也就是我們平時發現較為乾旱的土壤裡的莊稼長得瘦弱的緣故,土壤如果墒情不足,則根系吸收養分的能力就弱,同時植物莖葉如缺少水份,則其輸導系統和葉面氣孔也會呈封閉狀態,若干旱時間過長就會造成植株枯死。

綜上所述,結合農業生產實際,施用肥料除底肥外,追肥和葉面肥都必須藉助水分進行滲透到土壤中或被葉面吸收。在我們這裡種水稻施肥直接撒施在水田中,如在旱地作物地裡施肥則採用挖穴施入後覆土,或藉助下雨時邊施肥邊讓雨水溶化掉肥料滲入土層中。如果選在晴天施追肥則有幾大壞處:一是化肥遇高溫容易揮發,造成肥效損失。二是肥料易沾貼在作物葉面或根部,肥料釋放出來的氨氣會燒灼作物葉面或根系而導致肥害。三是這樣施肥後容易造成土壤表面板結,土層通氣不暢,土質鹽鹼性增加,對作物生長十分不利。


大別山鷹


概述:複合肥料以其有效成分高,養分種類多;副成分少,對土壤不良影響小;以及生產成本低和物理性能好而深受種植戶的喜愛。但在施用的過程中,由於缺乏對複合肥料性能的瞭解,一些錯誤的施肥方法導致了肥效的降低,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

題主的問題就反映出複合肥施肥操作不當,使部分營養成分流失,讓自己在經濟上蒙受損失。

複合肥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對我這樣的老農民來說,親身經歷了肥料在農業生產應用上的發展。如果將過去生產隊時期的土肥定義為“一代肥”,那麼尿素和複合肥就是“二代肥”,現在使用的各種微肥、菌肥就算是“第三代肥”吧。

自從尿素及複合肥運用到農業生產之後,糧食產量翻番的提高,化學肥料成為了農作物的“能量劑”,速效增產效果特別明顯。

複合肥以其營養成分含量高,氮、磷、鉀三大元素俱全,心目中的複合肥成為了“全能肥”,一直以來將複合肥作為主要肥料用於生產中。對於目前的新型有機肥還在持觀望態度,從這一點就暴露出了種植戶缺乏對科學施肥的認識不足。

單一的長期使用複合肥會破壞土壤的結構及植物的生長環境,多施用有機肥從長遠和根本上來提高產量和質量,才能做到良性發展。

施用複合肥應注意那些問題

注意複合肥的使用,復活肥不宜用於苗期肥和中後期肥,以免作物貪青徒長,複合肥肥效長、宜做底肥。

注意與單質氮肥配合使用,作物幼苗期需要氮肥量較少,因此,對播種施用複合肥做底肥的作物,應根據不同作物的需肥規律,在追肥時補充速效氮肥,以滿足作物的營養需要。

注意選擇合適的濃度,市場上有高、中、低濃度系列複合肥,一般低濃度總養分在25%~30%之間中,中濃度在30%~40%之間,高濃度的在40%以上,要根據地域、土壤、作物不同,選擇使用經濟高效的複合肥。

注意避免種子與肥料直接接觸或種肥混合使用,複合肥若與種子或幼苗根系直接接觸,會影響出苗甚至燒苗、爛根。播種時,種子要與複合肥相距5~10釐米左右。

注意養分成分的使用範圍,根據土壤類型和作物類型選擇使用,含硝酸根的複合肥,不要在葉菜類和水田裡使用;含氨離子的複合肥,不宜在鹽鹼地上施用;含氯化鉀的複合肥不要在忌氯作物或鹽剪輯上使用;含硫酸鉀的複合肥,不宜在水田和酸性土壤中使用。

複合肥中各元素的物理特性

複合肥的主要成分為氮、磷和鉀,其中分解出的氮以氣態遊離狀存在。分解出來的磷和鉀為固態穩定狀存在。

植物對氮肥的吸收較為容易,它的遊動性有利於根系吸收。而磷和鉀則是固定在某一位置,有著“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意思,根系若要吸收它,必須要生長到“咬”住後才能起肥效,所以複合肥必須溝施或穴施才更有效果。

撒完化肥下來,這雨是幫了你的忙

將複合肥撒施在地面,本身就是錯誤的做法。如果沒有這場雨,你的損失更重,氮肥揮發掉、磷鉀處在地表作用不大,這場肥料基本上是白扔了。

這場雨水從根本上降低了你的損失,給你幫忙了,應該感謝它。肥料在雨水的作用下,溶解後的營養成分部分會隨雨水浸入地下,被作物所吸收,為你挽回了一些損失,是不是給你幫忙了?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天晴之後對田間進行旋耕,將地面的肥料殘留耕入土中,還可撈上一點。

建議:化學肥料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長期使用,傳統的化肥已經讓土壤中的磷、鉀堆積,影響到植物的正常吸收。建議種植戶朋友崇尚科學種植,積極優先使用有機肥、微肥和菌肥,科學的利用新型“三代肥”來改善植物生長環境,其意義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總結:科學是知識、科學是效益,現代農民離不開知識,只有掌握了種、養殖知識,運用科學管理,才會創造出價值,才會不被時代所淘汰。


鹿塬農事


撒完複合肥後持續下雨怎麼辦?

撒完複合肥後持續下雨,只要不是急雨丶暴雨,淌不出地外就沒有問題,不用擔心,肥效會隨雨水滲到地下,照樣能長好莊稼。

若真遇上急雨暴雨,暴風驟雨,把複合肥都衝跑了,那也只好聽天由命該在倒黴,只好雨住天晴再補救補撒,別無它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