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就代表這個人有素質嗎,你怎麼看?

中國的是我家


素質是文化,教養,品德,氣質,待人接物,開言吐語,舉止穿衣等各面融合在行為方面的體現。有文化僅是素質提高總體一個重要方面,有文化不等同於你有素質!


呂向正539


我在當兵時,艦上政委許登文,文化很高,說話看問題就不一樣。我開玩笑說,政委啊,水火相融,政委笑笑,我說,你水平高,我火氣大,政委咵了我,小鬼調皮得很,我很佩服政委說事,回憶當兵歲月,四十多年過去,好象就在昨天。


李謙洪


素質、代表著、德、智、體的全面發展。

素質,是後天形成的一種生活習慣。 素質的高低不以人種而劃分,任何地方都有素質高的人或素質低的人。

我個人而言,覺得(道德第一位),特指有沒有公德心和道德修養。假如思想齷齪沒有公德心那就是缺乏素質教養。

而(有文化)是特指接受過高等文化教育的人、通常文化教育含有素質教育,會影響人的綜合素質,但並不代表有文化就有素質。

其實“有文化人在公共場合吐痰、丟垃圾、行為粗魯”,“有農民工下工地後,感覺自己形象會影響別人不去搭乘公交車而走路回家”等等事蹟。

目前來說、接受過高等文化教育的群體他們的素質略高於未受過高等文化教育的群體、這是客觀事實。

高素質的體現,是不論做事處人,都應該有溫良恭儉讓謙和的態度。

結束語:文化教育路任重道遠他不應該只是看重學分制而應該真正做到德智體全面發展。




匠心道韻


有文化代表不了,這個人就有素質。當今社會出現沒多少文化卻很有素質,反而有文化卻顯得很沒素質的現象很多。

有一個農村老太太在自家的屋簷下的臺階做針線活兒,抬頭看見有人從遠處向自家走來,便起身回到家裡照了照鏡子,緊了緊頭上那塊花格頭巾,抖了抖散落在衣襟上布毛,笑容滿面的去迎接那位客人。老太太沒有啥文化,甚至斗大的字也不識幾個,但是從她的舉止是很有素質的,她把自己收拾的乾乾淨淨,這樣不僅展現出自身應有的魅力,而且也體現出自己懂禮和對別人的尊重。

然而,有一位女大學生書已讀到本科,在商場買東西,因為一位顧客不小心將她的包包碰掉在地上,便出粗口罵對方眼瞎了,對方連忙道歉!她還不依不饒的。這位大學生是有文化,但是太沒教養了,圍觀的人對她使出卑視的眼光。

這種現象隨意觀察一下,比比皆是。文化是後天修為,而素質是包括文化在內的多種因素形成。


手機用戶文化產業作者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讀書越少,越容易對環境不滿;讀書越多,越容易對自己不滿。

讀書少的人,看問題往往主觀臆斷,簡單感性,歸咎外因,牢騷抱怨;書讀多了,人變得謙遜、沉著、明晰,更知道自己的短處和缺陷在哪裡。

一個讀書少的人,他總以為自己什麼都懂。而書讀的多的人,則會視野提升,心胸開闊,撥雲見日,迷途知返。

關於讀書與學習的格言警句有很多,順手拈來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與大家共享;

水無積無遼闊,人不學不成才;

今天不充電,明天靠邊站;

不怕水平低,就怕不學習;

讀書越少膽越大,讀書越多膽越小;

今天學習不努力,明天努力來不及;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同一位哲人通話;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可惜當下的我們正生活在一個“金錢至上”的物資社會,“讀書無用論”一直在猖獗橫行。在這個時代,會靜下心來認真讀書學習的人可謂是越來越少了。社會上那些已掙到錢的和想掙錢的人總是會這樣說:

幹嘛要天天捧著本破書在那啃呀?捧著手機玩遊戲多好玩啊。

幹嘛要熬夜看那些永遠也看不完的書呀?早早躺下睡覺多好。

幹嘛要花幾千上萬的錢去參加什麼學習班?花錢去旅遊多好。

幹嘛要天天逼迫自己去努力學習用心看書?安逸待著有多好。

古人“學而優則仕”,所以他們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真的會有這些美好的東西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但是一個喜歡讀書、堅持讀書、讀過很多書的人,他一定是個重禮節、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多讀書,是為了待自己老了,和自己的老伴在一起時,即能討論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價,也可以討論琴棋書畫詩酒花的雅。

多讀書,是為了讓自己能夠在變幻無常的現實生活中,擁有一顆處變不驚的強大內心。

多讀書,是為了讓自己真正接受自己的平凡與無為,淡看俗世的喧囂與浮躁,真正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活出個繁花似錦萬紫千紅。

認真去讀書吧,好好的去學習。人生無時不學習,生活無處不學習。好好學習,做自己!


牛哥談人生


首先要解釋清楚素質一詞,素質指一個人的德智體的全面表現,如這三方面有涵養,其表現稱為這個人素質好,反之則表現為差。

有文化,文化高,知識全面,則對事物、對社會、對人情往來處理合情合理,是素質好的表現。

受過高等教育德行好,為國為民,不自私自利,不違背國家政策法規,這是素質好的主要表現。

對人和氣,語言文明,尊老愛幼,團結群眾,能帶領大家共同富裕,這也是素質好的表現。

素質用於體質:遺傳基因好身體健康,稱為身體素質好。

文化高不一定素質好,沒有很好的德行,目中無人驕傲自大,把自已的知識用於損害人民,某私利,違法亂紀,就將落得遺臭萬年。先例有之,不必列舉。

文化高多數人素質好;文化高素質差的是少數。

德智體全面發展,做一個高素質的文明人吧!



用戶心快活


這倒不一定,素質只是一種人生修養,一種人生的體驗。人們不是常說這樣一句話嗎?有文化不一定有素質,沒文化不代表就沒素質。這樣的事例很多,比如我在部隊時就處理過這樣一件事:我們司令部直屬隊一個駕駛員去拉薩出差的途中,開車行至工布江達縣境內時,由於車速過快,不小心將橫穿公路的一頭犛牛撞死了。按理說,他應下車察看情況,向放牧的藏族同胞道歉並賠償經濟損失。可他倒好,二話不說開著車子跑了。他認為沒人知道,可他還沒從拉薩返回單位,地方電話就到了。結果這駕駛員被吊銷了駕駛執照,行政記大過處分,還賠償了1000元,年底就退伍了。這戰士是一個高中生,八十年代初的高中生囉,竟然不如一個連漢話都說不好的藏族牧人。由此可見,一個人的素質不是由文化程度來決定的。

還有就是我在部隊時,很多基層幹部都是從軍事院校出來的,有文化有知識,總體不錯。但也有個別的,自恃文化程度高,表現出來的就是對連隊戰士不尊重,對文化程度低的領導也不尊敬甚至看不起,誇誇其談,自認為高人一等,自然而然就產生了一種優越意識。當然這種人在工作中是要碰很多釘子的,隨著時間推移,慢慢也會成熟起來,素質一旦提高,表現就會平和而又不失威嚴,真的!


讀走西藏


你有文化不一定在你身上體現出素質。素質是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忠義仁孝,社會道德而體現出來的文化修養,素質與有文化沒有必然的聯繫,你有文化只能說你文化知識過硬,能說會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你卻不懂尊老愛幼;動手欺人,岀語傷人;不文明隨處吐痰,抽菸;如博士高鐵霸座,教授掌摑農民;做官不為民作主,貪財貪女人,侵吞國家財產等等惡行能與素質對得上號,這樣的博士、教授、官員的文化含量高的人,可他們的素質涵養又在哪裡?所以素質是一個人做人的準則,修養和道德規範的體現,一個人既有文化而又有較高的素質品德,那才是一個完美的人。這裡舉例子:雷鋒同志是國人學習的一面鏡子,他的文化不高,但他的素質是國人永遠學習的榜樣。



天馬行空128039981


有文化當然就有素質!

首先要搞清楚文化的定義,梁曉聲對文化的定義就很好: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文化乃文而教化,除了學識的積累還要有道德的修養,所謂德才兼備,不就是素質嗎?

有人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這裡的“文化”僅能代表學識,與修養無關,流氓能有什麼素質!

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也曾提到過“精緻利己主義者”的概念:

“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所以,沒文化真的可怕!


千古文人俠客夢


個人認為,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有素質,正如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一樣。

01 “有文化”也就是“有才能”, “有素質”也就是“有道德”

根據個人的理解,這裡的“有文化”主要的是指 “有知識”,也就是形容一個人知識儲備非常豐富,所謂的博學多識、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有文化”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有才華、有才能、有才幹,等等。

而“有素質”這一概念,則比“有文化”這一概念包含的內容更為豐富,“素質”包括人的道德品行、知識智慧、綜合素養等方面的內容,但是,更側重於指人的道德品行、文明素養。

因此,“有文化就代表這個人有素質嗎”這一問題,其實也可以轉換為:有“才”就代表這個人有“德”嗎?對於這一問題,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有“才”的人,不一定有“德”,有文化也不能代表這個人有素質。

02 “才”與“德”辨析

《資治通鑑》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晉國的智宣子想以智瑤為繼承人,族人智果說:“智瑤有超越他人的五項長處,只有一項短處。高大魁梧是長處,精於騎射是長處,才藝雙全是長處,能寫善辯是長處,堅毅果敢是長處。雖然如此,卻很不仁厚。如果他以五項長處來制服別人而做不仁不義的惡事,那麼,誰還能與他和睦相處呢?要是真的立智瑤為繼承人,那麼智氏宗族一定滅亡。”

智瑤英俊瀟灑、才華出眾、能言善辯、文武雙全、堅強勇敢,這些都是他的長處,也就是非常有“才”。但是,他卻有一項致命的短處:不仁,即沒有仁厚愛人之心,貪得無厭、飛揚跋扈,也就是十分缺“德”。智瑤這一致命的弱點,最終葬送了自己的國家,而且自己的腦殼還被敵人做成了酒壺。

對此,《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還專門作了評論:“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在司馬光看來,智瑤的滅亡,在於才勝過德。所謂才,是指聰明、明察、堅強、果毅;所謂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輔助;德,是才的統帥。有德有才稱之為聖人,無德無才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

也就是說,智瑤雖然貴為國君,但其實只是一個有“才”而無“德”的小人,他最終落得個一事無成、身死國滅的下場,也是歷史的必然。

03 有“才”無“德”危害極大

即便是在今天,有才無德者,也還大有人在。比如,時常見諸媒體的非禮女學生事件,這其中,就有個別大學教授。既然是大學教授,你能說他沒有“才”、沒有文化嗎?顯然不能。既然那麼有才能、那麼有文化,都成為大學教授了,反而卻沒有“德”,不僅喪失了教師職業道德操守,而且突破了作為教師的最起碼的道德底線,這樣的人,能說他有素質嗎?

可見,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有素質,有才能的人也不一定有道德。

對於一個人而言,如果沒有了道德,那麼,他越是有文化,越是有才能,其危害也就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