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就代表这个人有素质吗,你怎么看?

中国的是我家


素质是文化,教养,品德,气质,待人接物,开言吐语,举止穿衣等各面融合在行为方面的体现。有文化仅是素质提高总体一个重要方面,有文化不等同于你有素质!


吕向正539


我在当兵时,舰上政委许登文,文化很高,说话看问题就不一样。我开玩笑说,政委啊,水火相融,政委笑笑,我说,你水平高,我火气大,政委咵了我,小鬼调皮得很,我很佩服政委说事,回忆当兵岁月,四十多年过去,好象就在昨天。


李谦洪


素质、代表着、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素质,是后天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 素质的高低不以人种而划分,任何地方都有素质高的人或素质低的人。

我个人而言,觉得(道德第一位),特指有没有公德心和道德修养。假如思想龌龊没有公德心那就是缺乏素质教养。

而(有文化)是特指接受过高等文化教育的人、通常文化教育含有素质教育,会影响人的综合素质,但并不代表有文化就有素质。

其实“有文化人在公共场合吐痰、丢垃圾、行为粗鲁”,“有农民工下工地后,感觉自己形象会影响别人不去搭乘公交车而走路回家”等等事迹。

目前来说、接受过高等文化教育的群体他们的素质略高于未受过高等文化教育的群体、这是客观事实。

高素质的体现,是不论做事处人,都应该有温良恭俭让谦和的态度。

结束语:文化教育路任重道远他不应该只是看重学分制而应该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匠心道韵


有文化代表不了,这个人就有素质。当今社会出现沒多少文化却很有素质,反而有文化却显得很没素质的现象很多。

有一个农村老太太在自家的屋檐下的台阶做针线活儿,抬头看见有人从远处向自家走来,便起身回到家里照了照镜子,紧了紧头上那块花格头巾,抖了抖散落在衣襟上布毛,笑容满面的去迎接那位客人。老太太没有啥文化,甚至斗大的字也不识几个,但是从她的举止是很有素质的,她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这样不仅展现出自身应有的魅力,而且也体现出自己懂礼和对别人的尊重。

然而,有一位女大学生书已读到本科,在商场买东西,因为一位顾客不小心将她的包包碰掉在地上,便出粗口骂对方眼瞎了,对方连忙道歉!她还不依不饶的。这位大学生是有文化,但是太没教养了,围观的人对她使出卑视的眼光。

这种现象随意观察一下,比比皆是。文化是后天修为,而素质是包括文化在内的多种因素形成。


手机用户文化产业作者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读书越少,越容易对环境不满;读书越多,越容易对自己不满。

读书少的人,看问题往往主观臆断,简单感性,归咎外因,牢骚抱怨;书读多了,人变得谦逊、沉着、明晰,更知道自己的短处和缺陷在哪里。

一个读书少的人,他总以为自己什么都懂。而书读的多的人,则会视野提升,心胸开阔,拨云见日,迷途知返。

关于读书与学习的格言警句有很多,顺手拈来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与大家共享;

水无积无辽阔,人不学不成才;

今天不充电,明天靠边站;

不怕水平低,就怕不学习;

读书越少胆越大,读书越多胆越小;

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来不及;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同一位哲人通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可惜当下的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金钱至上”的物资社会,“读书无用论”一直在猖獗横行。在这个时代,会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学习的人可谓是越来越少了。社会上那些已挣到钱的和想挣钱的人总是会这样说:

干嘛要天天捧着本破书在那啃呀?捧着手机玩游戏多好玩啊。

干嘛要熬夜看那些永远也看不完的书呀?早早躺下睡觉多好。

干嘛要花几千上万的钱去参加什么学习班?花钱去旅游多好。

干嘛要天天逼迫自己去努力学习用心看书?安逸呆着有多好。

古人“学而优则仕”,所以他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真的会有这些美好的东西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但是一个喜欢读书、坚持读书、读过很多书的人,他一定是个重礼节、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多读书,是为了待自己老了,和自己的老伴在一起时,即能讨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价,也可以讨论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雅。

多读书,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在变幻无常的现实生活中,拥有一颗处变不惊的强大内心。

多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真正接受自己的平凡与无为,淡看俗世的喧嚣与浮躁,真正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活出个繁花似锦万紫千红。

认真去读书吧,好好的去学习。人生无时不学习,生活无处不学习。好好学习,做自己!


牛哥谈人生


首先要解释清楚素质一词,素质指一个人的德智体的全面表现,如这三方面有涵养,其表现称为这个人素质好,反之则表现为差。

有文化,文化高,知识全面,则对事物、对社会、对人情往来处理合情合理,是素质好的表现。

受过高等教育德行好,为国为民,不自私自利,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这是素质好的主要表现。

对人和气,语言文明,尊老爱幼,团结群众,能带领大家共同富裕,这也是素质好的表现。

素质用于体质:遗传基因好身体健康,称为身体素质好。

文化高不一定素质好,没有很好的德行,目中无人骄傲自大,把自已的知识用于损害人民,某私利,违法乱纪,就将落得遗臭万年。先例有之,不必列举。

文化高多数人素质好;文化高素质差的是少数。

德智体全面发展,做一个高素质的文明人吧!



用户心快活


这倒不一定,素质只是一种人生修养,一种人生的体验。人们不是常说这样一句话吗?有文化不一定有素质,没文化不代表就没素质。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我在部队时就处理过这样一件事:我们司令部直属队一个驾驶员去拉萨出差的途中,开车行至工布江达县境内时,由于车速过快,不小心将横穿公路的一头牦牛撞死了。按理说,他应下车察看情况,向放牧的藏族同胞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可他倒好,二话不说开着车子跑了。他认为没人知道,可他还没从拉萨返回单位,地方电话就到了。结果这驾驶员被吊销了驾驶执照,行政记大过处分,还赔偿了1000元,年底就退伍了。这战士是一个高中生,八十年代初的高中生啰,竟然不如一个连汉话都说不好的藏族牧人。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素质不是由文化程度来决定的。

还有就是我在部队时,很多基层干部都是从军事院校出来的,有文化有知识,总体不错。但也有个别的,自恃文化程度高,表现出来的就是对连队战士不尊重,对文化程度低的领导也不尊敬甚至看不起,夸夸其谈,自认为高人一等,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种优越意识。当然这种人在工作中是要碰很多钉子的,随着时间推移,慢慢也会成熟起来,素质一旦提高,表现就会平和而又不失威严,真的!


读走西藏


你有文化不一定在你身上体现出素质。素质是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忠义仁孝,社会道德而体现出来的文化修养,素质与有文化没有必然的联系,你有文化只能说你文化知识过硬,能说会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你却不懂尊老爱幼;动手欺人,岀语伤人;不文明随处吐痰,抽烟;如博士高铁霸座,教授掌掴农民;做官不为民作主,贪财贪女人,侵吞国家财产等等恶行能与素质对得上号,这样的博士、教授、官员的文化含量高的人,可他们的素质涵养又在哪里?所以素质是一个人做人的准则,修养和道德规范的体现,一个人既有文化而又有较高的素质品德,那才是一个完美的人。这里举例子:雷锋同志是国人学习的一面镜子,他的文化不高,但他的素质是国人永远学习的榜样。



天马行空128039981


有文化当然就有素质!

首先要搞清楚文化的定义,梁晓声对文化的定义就很好: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文化乃文而教化,除了学识的积累还要有道德的修养,所谓德才兼备,不就是素质吗?

有人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这里的“文化”仅能代表学识,与修养无关,流氓能有什么素质!

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也曾提到过“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概念: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所以,没文化真的可怕!


千古文人侠客梦


个人认为,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有素质,正如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一样。

01 “有文化”也就是“有才能”, “有素质”也就是“有道德”

根据个人的理解,这里的“有文化”主要的是指 “有知识”,也就是形容一个人知识储备非常丰富,所谓的博学多识、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有文化”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有才华、有才能、有才干,等等。

而“有素质”这一概念,则比“有文化”这一概念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素质”包括人的道德品行、知识智慧、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内容,但是,更侧重于指人的道德品行、文明素养。

因此,“有文化就代表这个人有素质吗”这一问题,其实也可以转换为:有“才”就代表这个人有“德”吗?对于这一问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有“才”的人,不一定有“德”,有文化也不能代表这个人有素质。

02 “才”与“德”辨析

《资治通鉴》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高大魁梧是长处,精于骑射是长处,才艺双全是长处,能写善辩是长处,坚毅果敢是长处。虽然如此,却很不仁厚。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那么,谁还能与他和睦相处呢?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

智瑶英俊潇洒、才华出众、能言善辩、文武双全、坚强勇敢,这些都是他的长处,也就是非常有“才”。但是,他却有一项致命的短处:不仁,即没有仁厚爱人之心,贪得无厌、飞扬跋扈,也就是十分缺“德”。智瑶这一致命的弱点,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国家,而且自己的脑壳还被敌人做成了酒壶。

对此,《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还专门作了评论:“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在司马光看来,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有德有才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

也就是说,智瑶虽然贵为国君,但其实只是一个有“才”而无“德”的小人,他最终落得个一事无成、身死国灭的下场,也是历史的必然。

03 有“才”无“德”危害极大

即便是在今天,有才无德者,也还大有人在。比如,时常见诸媒体的非礼女学生事件,这其中,就有个别大学教授。既然是大学教授,你能说他没有“才”、没有文化吗?显然不能。既然那么有才能、那么有文化,都成为大学教授了,反而却没有“德”,不仅丧失了教师职业道德操守,而且突破了作为教师的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这样的人,能说他有素质吗?

可见,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有素质,有才能的人也不一定有道德。

对于一个人而言,如果没有了道德,那么,他越是有文化,越是有才能,其危害也就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