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全民自我隔離中的孩子們笑了:爸媽,你們終於有時間陪我玩了


疫情全民自我隔離中的孩子們笑了:爸媽,你們終於有時間陪我玩了

最好的禮物是“父母在家”

近日,朋友圈裡有個話題挺有意思:這個年誰過得最開心?

答案基本一致:孩子們。

因為新型冠狀肺炎的出現,這個年過得異常冷清,全民實行自我隔離,所有的聚會活動、節日禮節往來都取消了。

爸爸媽媽們被迫跟孩子長時間呆在家裡。

出外打工的父母也推遲了返鄉的時間,離別比往年來得晚一些,孩子們的快樂便長一點。

有個寶媽說,自從2017年,自己就離開不到兩歲的兒子去打工,每年年初五離家,孩子都哭得撕心裂肺的。

疫情全民自我隔離中的孩子們笑了:爸媽,你們終於有時間陪我玩了

今年的離別推遲了十天,是孩子這些年過得最開心的一個春節。

其實,何止是留守兒童,就算是帶在父母身邊的孩子,這些天的陪伴也是他們夢寐以求的。

每天傍晚,小區裡的草坪和球場上,都有不少父母帶著孩子活動。

鄰居張姐站在走廓裡看著草坪上追逐玩耍的丈夫和孩子,戴著口罩也掩蓋不住滿臉的幸福和知足。

疫情全民自我隔離中的孩子們笑了:爸媽,你們終於有時間陪我玩了

孩子更是笑開了懷,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過是“在家陪我”。

朋友老符是個三天兩局的大忙人,即便在家裡,電話也是不斷,往年過年,從年初一到年初十都不曾在家吃過一餐飯。

昨天跟我通電話時,電話那頭傳來孩子歡快的笑聲,他說正跟孩子玩智力遊戲,已經在家呆了近十天。

父母是孩子們的全部,他們不會因為疫情而擔憂,也不懂得生活為何總要分離。

他們需要的是陪伴,是父母在身旁時的快樂和安全感。

當我們焦慮地在家裡期盼著疫情得到控制的消息,孩子們卻在慶幸:爸媽今天又在家裡陪我。

疫情全民自我隔離中的孩子們笑了:爸媽,你們終於有時間陪我玩了

疫情全民自我隔離中的孩子們笑了:爸媽,你們終於有時間陪我玩了

“不懂事”的父母都沒時間陪孩子

都說疫情是一面照妖鏡,人性的善與惡都彰顯無遺,其實,也是父母和孩子間的一面鏡子。

看著孩子因為你的陪伴而快樂無比的笑臉,不知你是否會有所反思。

小乖乖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反覆問一句:媽媽,你明天幾點起床,我醒來的時候能看到你嗎?

他眼裡充滿期待和惶恐,小用緊緊抓著我的衣襟,生怕一鬆手我就又跑出去上班了。

真的很是心酸,自從他懂事以來,陪他的次數一隻手都數得過來。

我們總以為拼盡一切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世界,而從不知,我們才是他的全世界。

就像那位留守兒童在作文《我太愛那件禮物了》中,所寫的:

任何東西都比不上父親給我的那一個眼神;

那個擁抱和那句話,一直給我力量;

我抱著爸爸說:你做的玩具是世界上最好的玩具。

對孩子來說,多看我一眼,多跟我說一句話,多陪陪我,多抱抱我,這就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禮物。

孩子是最容忍的人群,多半不太善於表達內心的渴望。

當他們以哭、喊、鬧的方式表達他們渴望陪伴時,換來的只會是我們的教育和埋怨:為什麼你就不能懂事點呢?

其實,真正“不懂事”的是我們,沒有聽從過他們的內心,不懂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美國思想家艾默生說: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裡所接受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範。

陪伴令孩子更懂愛和感恩,對完善孩子健全人格極具有幫助,因而增強生活的能力和創造力。

即便我們窮盡一生,犧牲所有一切和孩子們相處的時間也無法保障他們一生無虞。

疫情全民自我隔離中的孩子們笑了:爸媽,你們終於有時間陪我玩了

疫情全民自我隔離中的孩子們笑了:爸媽,你們終於有時間陪我玩了

父母對孩子最大的責任是陪伴

其實,每天清晨,看著睡夢的兒子,小臉蛋微紅,我多想抱著再睡多一會,好好享受這美好的時光。

可是,生活的壓力每一分一秒都在催促著我,醒來後,在床上多睡一會就如坐針氈。

有太多的擔子等著我們去挑,有太多的責任不允許我們放鬆片刻。

直到我看到《窮爸爸,富爸爸》裡的一句話:

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任何職業角色都可被替代,唯獨父母角色無可替代。世間回報率最高的投資,就是親子關係。

我突然醒悟了:就算為孩子打下整個江山,不能陪伴他成長,我們仍然是一個失敗的父母。

沒有陪伴教育好孩子,他日必定為缺席孩子成長而支付雙倍代價。

《地球上的星星》中的8歲男孩伊夏是所有人眼裡的熊孩子。

他的成績不好,在班上的排名靠後,腦子裡還充滿了各種匪夷所思的鬼點子,還總愛闖禍。 在一次闖下大禍後,忍無可忍的父母將他送去一個離家裡很遠寄宿的學校。

疫情全民自我隔離中的孩子們笑了:爸媽,你們終於有時間陪我玩了

伊夏變得更加叛逆而孤僻。

新來的美術老師尼克發現伊夏患有閱讀障礙,但卻有非凡的繪畫天賦。

於是耐心地陪伴他,教導他,漸漸讓伊夏找回了自信,也重新點燃了認真學習和好好生活的樂趣。

疫情全民自我隔離中的孩子們笑了:爸媽,你們終於有時間陪我玩了

伊夏的鬼點子、小動作,其實都是在引起關注,想喚醒大人的理解與陪伴,但是父母的誤解和放棄,卻將他一點點推遠。

如若不是尼克老師多少填補了伊夏內心的空缺,他將會變成什麼樣?

多少事業有成,家產萬貫的家庭卻因自小忽略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而家無寧日。

再多的錢也填補不了孩子渴求陪伴的空缺,因而造就一個揮霍無度,對父母絲毫不懂感恩的孩子,這將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劇。

疫情全民自我隔離中的孩子們笑了:爸媽,你們終於有時間陪我玩了

疫情全民自我隔離中的孩子們笑了:爸媽,你們終於有時間陪我玩了

最好的陪伴是父母和孩子間的彼此成就

“一個月能見你們幾回?好不容易我的成績有了提升,你們看不到也聽不到。”

“你能在外面和人聊天,但我們很少有機會講話。

“我一直以為,手機才是你們的孩子。每次抬起頭看你們,你們只是盯著手機。”

這些《少年說》中孩子的吶喊,不知戳中了多少人的心。

什麼叫陪伴?

只是在身邊嗎?

不,這只是陪著,而不是陪伴!

疫情全民自我隔離中的孩子們笑了:爸媽,你們終於有時間陪我玩了

多少父母明明是在孩子身邊,卻不能讓他們感到被愛的溫暖,那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用心。

2017年《親子報告調查報告》中有這樣一組數據:

97.2%的家長願意花時間陪孩子,但在過程中經常開小差;

49%的家長陪伴時只會旁觀,不會參與到孩子的世界裡面去;

51.9%的家長在工作和陪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選擇了工作…...

視頻《陪著≠陪伴》中的一段話:

總以為你還小,察覺不到我對你的敷衍;

總以為你一個人,就可以玩得很開心;

總以為每天陪在身邊,就夠了。

而你,卻在我們的以為裡習慣著孤獨。

疫情全民自我隔離中的孩子們笑了:爸媽,你們終於有時間陪我玩了

真正的陪伴不是在身邊就好,我們需要與孩子們互動、交流,需要傾聽他們的內心,也需要向他們敞開心扉。

有效的陪伴是彼此都能感應到的溫暖,是心無旁騖的交流。

疫情終就會很快過去,我們也即將在各自的生活裡奔忙,但,不管從事什麼工作,我們都有著同一個職位,那就是“父母”。

願即便疫情過去,陪伴孩子的溫暖會一直持續下去,這是一場對“不亂吃野生動物”敲響的警鐘,也是對全世界父母的一個警示:多陪陪孩子吧,生活會因此更加美好。

疫情全民自我隔離中的孩子們笑了:爸媽,你們終於有時間陪我玩了

作者簡介:雪兒,富書專欄作者;嚮往遠方的詩意也沉溺眼前的苟且,喜歡寫有溫度的文字,願在溫情的歲月裡,你我共勉。本文首發爸媽精讀,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注:文章配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