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情 做隔離群眾的貼心人,致敬碑林堅守陣地的振興社區守望者

戰疫情 做隔離群眾的貼心人,致敬碑林堅守陣地的振興社區守望者

22:30 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望城小區內一位年輕的母親因為一歲半的孩子突發高燒,向振興社區徐海波書記打來了求助電話。22:35 在確認了母子的基本情況後,徐海波立即同碑林區疫情防控指揮部進行聯繫。

22:56 多方協調後,疾控部門的救護車趕到小區,徐海波陪著這對母子一同上車趕往西安市第九醫院。
0:36 診斷結果顯示孩子只是普通的感冒,並無大礙。

0:52 把母子倆送回小區,站在小區門口的徐海波長舒了一口氣。

與時間賽跑的社區書記——徐海波

這是2月3日晚發生在望城小區的一次突發情況,也是碑林區長安路街道振興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徐海波連續第三個不眠之夜。

2月1日南門望城小區採取封樓措施以來,徐海波帶領著振興社區全體人員夜以繼日奮戰疫情。從對樓內189戶居住業主逐一排查登記到建立兩個人員全覆蓋的業主信息群,從積極安撫業主們緊張情緒到解決大家的訴求,從迅速收集業主們生活所需到安排人員進行採買,從安排專業人員一天兩次樓內消殺到協調小區物業增加消殺頻次,徐海波的每一天都在同時間賽跑。


剛開始封樓的時候,一些業主情緒激動,小區裡就有三位烏克蘭籍的租戶給社區打電話說發燒。徐海波也很緊張,多方聯繫疾控部門並協調醫生上門進行測溫,最後測溫的結果顯示體溫正常。“作為我們來說,我們沒有什麼埋怨的話,我們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但是非常時期,為了大家和更多人的安全,我們必須執行嚴格的隔離留觀措施。”對於部分業主表達出的急切情緒,徐海波從無怨言。

由於缺少防護設備,給小區業主們採買的生活用品暫時只能分好後送到單元樓內,徐海波一直在為這個事情向上級部門呼籲。2月5日,兩套防護服終於送到了社區。這也讓物品配送打通了最後一米。徐海波高興的拿起手機在群裡給大家通知,“各位望城小區的業主們,我是徐海波,上級部門為我們協調配備了兩套防護服,經過社區和物業協商,從今天開始,物業將會把給大家採買的生活用品送到每家每戶的門口,也感謝大家對社區和物業工作的支持,我們繼續共同努力!”

除了為南門望城小區內接受隔離留觀的業主們搞好服務外,徐海波還需要統籌考慮社區轄區內其他21個小區院落,特別是6個“三無”院落的安全。中午13:00,徐海波一邊快速的往嘴裡撥著盒飯,一邊跟社區的工作人員交待著當前的工作,“咱們的各個院長這幾天還要加把勁兒,院落的檢查執勤和清理消殺都不能耽擱…”其實徐海波的家離社區並不遠,但是從過年到現在,他從沒有在家裡吃過一頓飯。


業主採買的“勤務員”——劉靜廬

劉靜廬是振興社區居委會副主任,也是一名老黨員、老社區,今年已是他在社區工作的第12個年頭。從大年三十兒開始,夾著本子挨家挨戶上門排查,騎著三輪走街串巷進行消殺就是他的工作常態。最近幾天,因為望城小區封樓,他又成了為業主採買生活用品的社區勤務員。

“我現在每天最主要的事情就是給大家把最急需的生活物品買好,再通過小區物業給大家送去。”

面對突如其來的封閉管控,很多業主們都因為沒有足夠的物品儲備而心急如焚,工作群內大家急需的生活物品一條條如同流水一般羅列開來。根據社區同事們的摘錄,劉靜廬細心的對所有業主的基本需要再進行分類,第一時間進行採買。無論是米麵油、蔬菜水果、藥品還是其他日常用品,劉靜廬總是盡最大所能去給大家辦。附近的大小超市、便利店每天都能見到他奔跑的身影。為了買到大家需要的物品,他還跑到過李家村的華潤萬家,也不止一次通過菜販給大家聯繫購買新鮮的蔬菜。每一筆支出都是自己先墊錢,每一包物品都會標清房間號送到樓下,每天不下10次的往返採買,劉靜廬的每一天都排得滿滿當當。


小區有一對上了年紀的老夫妻,兩人均有殘疾,行動不便,又不會使用微信。劉靜廬通過兩人的孩子瞭解老人的情況,給他們購買了米、面、牛奶還有青菜、蘿蔔、土豆和許多饅頭,並通過反覆的溝通協調,由物業送到了老人家門口,確保了他們近期的基本生活。還有一位業主是一名懷孕5個月的準媽媽,封樓前就預約好了近期的全面產檢,劉靜廬又多方協調聯繫,最後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落實好相關事宜,確保她能夠在約定時間去所在醫院進行產檢。

“後面物業會增加採買的人員力量,我這兒的擔子也能松一點,我們社區還有不少三無院落的消殺工作需要我去做。”一邊說著,劉靜廬已經背上了噴壺,拐向了社區旁的小巷子裡。

社區裡的最忙“話務員”——柴華

“我這幾天在社區幫忙,也想抽空跟柴華說說話,可是從早到晚,我都沒辦法插一句嘴。”提起這幾天柴華的工作狀態,黨建辦的肖媛媛既心疼又心急。

柴華是振興社區黨支部副書記,既是一位有著12年黨齡的年輕黨員,也是一個3歲孩子的母親。在街道發出疫情防控工作動員令之後,柴華毅然將孩子交給父母照看,同社區其他黨員一起衝在了抗擊疫情的最前線。

在望城小區施行封樓管控之後,肩負著眾多工作任務的柴華一下子就成了社區裡最忙的“話務員”。她負責著小區189戶468名隔離留觀人員的身份信息統計錄入。為了確保每一個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柴華得根據物業提供的初步名單挨家挨戶打電話詢問,半天下來嗓子就已沙啞。時間緊、任務重,打完電話後還要立即錄入核對,連續幾天從早忙到晚,中午從沒有吃過一口熱乎飯。

柴華還負責著隔離樓棟1到16層住戶的生活保障,在數個工作微信群中,業主群始終被她設置為置頂聊天。手頭工作再忙,只要這個群一響,她就會立馬拿起手機查看住戶有什麼需求。無論是買菜買藥還是業主提出的其他特殊訴求,柴華都一點不敢怠慢,總是第一時間幫助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柴華也負責處理著社區疫情防控中其他臨時性工作,有時候是人員安排、有時候是物資申請調配。重負荷的工作下,柴華從來沒有訴苦過、推諉過,她說:“我是一名黨員,我就應該帶頭衝在前面,做出表率”。不時會被誤會,偶爾也被埋怨,但柴華對待居民、同事始終熱心、耐心,她說:“沒事兒。我胖嘛,我心寬體胖。疫情當前,就是體現我們黨員、社區工作人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時候。”


默默無聞的社區工作者——嚴敏

“這個年第一次沒有在家過,但是我們社區所有人都在一起,這個年很特殊,也很有意義。”

提起振興社區居委會委員嚴敏,很多人都沒有很深的印象,因為在社區眾多工作人員裡,嚴敏總是默默無聞的那一個。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嚴敏作為教委家屬院、太白商廈家屬院兩個院子的院長,每天堅持入戶排查並做好院落的消殺工作,同時還要對個別“三無”院落進行執勤檢查,她的工作一直是滿負荷。當身邊的同事因為身體原因暫時無法到崗時,她又主動請纓,擔起了數據報送的重任。沒有一句怨言,沒有一句牢騷,嚴敏用嚴謹的工作作風認真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

隨著望城小區施行封樓管控,社區傾盡力量為望城小區進行服務。嚴敏作為一個業主工作群的管理員,負責核實排查36戶人員的信息。第一天晚上她就接到小區內一名85後女孩兒的電話,因為房貸壓力,又遭遇14天的隔離期,女孩兒的精神壓力極大,向她哭訴了近半個小時。嚴敏耐心傾聽,用同齡人能夠接受的言語安撫著對方的情緒。


還是那一天的晚上,2名在小區租住的美國外教給社區打電話,因為風寒感冒要去醫院複診,由於溝通不暢,嚴敏情急之下找到自己一位熟悉英語的同學,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和這兩名外教反覆交流溝通。在準確掌握情況之後,又多方聯繫疾控部門,終於在第二天中午由疾控部門將兩人送去了指定醫院。

和徐海波他們一樣,還有何麗雅、朱學明、張嵛等其他黨員和工作人員也都在堅守著,努力著。有區街各部門的支援,有望城物業全方位的保障,更有望城小區幾百位業主的支持理解,對於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振興社區信心滿滿!

大南門外,圍牆巷裡,道路一邊是因為疫情采取隔離留觀的望城小區,另一邊則是擔負著管控和服務重任的長安路街道振興社區。7名黨員和7名工作人員在抗疫一線連續奮戰超過18天。他們是望城小區的守望者,也是振興社區的守護者。他們用夜以繼日的堅守和無怨無悔的付出,踐行著黨員的初心,履行著社區人的職責,向疫情發出了戰鬥最強音。 (通訊員 趙晨 肖媛媛 記者 楊小麗)

戰疫情 做隔離群眾的貼心人,致敬碑林堅守陣地的振興社區守望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