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醫療“抗疫”戰記

“用蜂毒治療新冠肺炎,可以麼?”一位用戶將這個問題拋給了春雨醫生在線義診的醫生。

從疫情爆發以來,類似無厘頭的問題,經常會出現在各大線上問診平臺。被提問的醫生卻不敢輕視,往往需要經過一番苦口婆心的科普,才能讓用戶接受正確的防護知識。

在線醫療“抗疫”戰記 | 吹響義診衝鋒號

突如其來的疫情,將互聯網醫療快速推至前臺,“在線問診”服務也很快被更多人認知和接受。更重要的是,在疫情肆虐的緊要關頭,謠言四起、恐慌瀰漫、人人自危,此時,互聯網醫療正為更多人搭建起一道穩固的心理防線。

平臺全線義診

疫情面前,大多數醫療結構正在超負荷運轉,而普通患者去醫院還會增加交叉感染概率、不利於疫情控制。此時,互聯網醫療便肩負起普及防疫知識、緩解公眾緊張情緒、病情診斷及建議的使命。

為更加有效地阻擊疫情擴散,“義診”服務也成為國內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標配。

截至目前,阿里健康、春雨醫生、平安好醫生、企鵝杏仁、醫聯、叮噹快醫、優健康等多個平臺紛紛開展線上義診或名醫直播,為公眾提供線上問診服務。與此同時,微醫、好大夫在線、丁香醫生也推出針對湖北地區的免費問診服務。

由於疫情的嚴峻形勢和線上義診的全面開放,在線問診服務也迎來訪問峰值。

阿里健康數據顯示,其在線醫療平臺輕問診服務上線24小時,累計訪問用戶數近40萬,其中97%的訪問量來源於湖北省,而64%的用戶集中在武漢市。

在線醫療“抗疫”戰記 | 吹響義診衝鋒號

一位醫生請求參加春雨義診

春雨醫生表示,目前接受過義診服務的患者已突破十幾萬,從1月24日至今,每天接受義診服務的患者都超過1萬。“我們前後累計有14,000多名呼吸科和感染科大夫在線上為患者服務。”春雨醫生CEO王語瀟表示。

優健康數據則顯示,截至2月3日,其義診頁面點擊量14.5萬次,義診人次1.7萬,心理醫生服務220人次。

接診“新冠”患者

對於在線問診平臺來說,雖然醫生與患者無法面對面交流,但卻要求每一位“在線”醫生都具備“火眼金睛”的絕技。在疫情爆發之際,如何識別高度疑似患者,又如何安撫過度焦慮的普通患者,在線問診平臺每天都在面對無數的“甄別”工作。

“有一個患者,我印象很深。她是一個北京女孩兒,症狀很輕,特別像感冒,但她不發燒。”春雨醫生CEO王語瀟介紹,當時在公眾媒體上,還沒有出現對於新冠肺炎發熱症狀的質疑。

在線醫療“抗疫”戰記 | 吹響義診衝鋒號

“當時接診的醫生比較有經驗,反覆詢問了幾項關鍵指標,乾咳、胸口有痛感等都符合,但就是不發燒,真的不發燒。最終醫生還是堅持她是高度疑似,建議她去做檢測,結果的確是一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王語瀟認為這種患者還是很危險的,“因為她是有傳染性,但看上去真的沒什麼。”

另一個案例發生在平安好醫生平臺。“在1月23日晚上八點多,醫生在諮詢中發現有一個用戶,在山東的某一個火車站候車,他自述去過武漢,而且有發燒、胸悶、乏力等症狀。”平安好醫生醫療院長望亭松說道。“經醫生判斷,不能排除新型肺炎的可能。”

平安好醫生及時上報指揮中心,通過多方協助努力,該患者在就近的前方車站下車。由救護車送到了當地有發熱門診的醫療機構,進行隔離篩查。“目前患者病情相對穩定,在進一步篩查確診當中。”望亭松透露。

在線醫療“抗疫”戰記 | 吹響義診衝鋒號

疫情期間,在線問診平臺與線下醫療結構形成默契配合:一方面,在線問診幫助醫院緩解了就診壓力,保證醫院將重點資源投入到抗疫之中;另一方面,在線問診也通過專業醫生的診斷,承擔了大量初篩工作,並及時幫助疑似病例入院檢查。

以百變應不變

類似確診或高度疑似病例,在問診中畢竟尚屬少數,而在疫情爆發階段,在線問診平臺收集最多的當屬眾多用戶的焦慮。

王語瀟透露,近期兒科的問診量非常大,疫情爆發後,孩子是一個易感人群,媽媽們就會很焦慮的去問很多問題。

“小朋友體溫高,家長不要慌,它也許是小朋友身體的自我調節過程,而且正常小朋友體溫會略高於成人。”王語瀟表示,“有經驗的醫生在接診兒科問題時,會先辨別媽媽是不是因焦慮誇大了病情,安撫媽媽情緒,然後再辨症,最後給出醫學建議。”

“我們的義診最近將心理科加上,是因為發現一個病人,他問診的話語明顯前後不連貫,他甚至認為這次疫情是因他而起,是上帝對他的懲罰。”王語瀟說,“這已經不是呼吸科的範疇,需要心理科醫生介入。”這次疫情中,春雨醫生心理科問診量也有上升,一些患者平時沒有爆發的心理問題,都集中爆發出來了。

在接診患者的過程中,在線問診平臺不停切換著自身“角色”,有時是發現疫情、阻截擴散的開路“先鋒”,有時是疫情期間的“私人醫生”“健康助手”,而有時,卻搖身一變成為消除用戶焦慮情緒的“知心姐姐”“知心大叔”。

“我們最重要的,是做一個連接的平臺——把患者需求與專業醫生進行精準匹配,以患者為中心,做到問診的及時、有效和服務標準化。”王語瀟說,“未來我們希望將這些真實醫生積累起來的問診數據AI化,提升公共衛生基層疫情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基層醫護人員培訓、推動常見病智能問診分診和AI慢病管理等領域。這些都是互聯網醫療可以履行的社會責任。”

縱然在疫情的高壓下,在線問診平臺不停“切換”客串的角色,但唯一不變的,是它連接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