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稱為燈節的由來


正月十五稱為燈節的由來


人人都知道正月十五是元宵節,而又叫燈節。那麼,燈節這個稱呼是啥時候出現,又是怎麼來的呢?還得從與燈節有著緊密聯繫的有趣故事和歷史事件說起。

相傳,在久遠的古代,王母娘娘過生日,召開了盛大的蟠桃會,各路神仙帶著自己心愛的神鳥來祝壽慶賀。有一隻神鳥因迷路意外降落人間。由於當時猛禽惡獸頗多,到處傷害人和牲畜,大家就組織起來去捕殺。一位獵人不知情就把這隻神鳥給射死了。夭帝知道後,大為不快,憤慨地下旨:"天兵天將於正月十五晚上到人間放火,將人類燒死焚燼!"以解心頭之怒。天帝的三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黎民百姓無辜遭此卻難,就冒著生命危險,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大家聽了,尤如五雷轟頂,不知如何是好。

正月十五稱為燈節的由來


過了數月,一位有經驗的老者,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每戶人家到了晚間都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焰火。天帝就會認為凡間的人都被大火燒死了。″大家聽後覺得是個好辦法,就分頭進行準備。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天將從南天門往下一看,發現人間一片火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便即刻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就這樣人們保住了生命和財產。為紀念這次避災的成功,後來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就自動懸掛紅燈籠、點炮、放焰火來紀念這個日子。從此開啟了燈節的先河。以上雖然是個神話故事,但也充分說明了元宵賞燈在我國由來已久。

正月十五稱為燈節的由來


據傳說,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元宵賞燈即已成形。在漢文帝時就已下旨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燈節。到了漢武帝,將"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因天官喜樂,故燃燈觀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燈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到東漢明帝時期,因提倡佛教,正月十五有了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傳旨這一夭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燈節就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各地的發展過程。

正月十五稱為燈節的由來


到了唐朝,元宵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正月十五稱為燈節的由來


宋代更重視元宵賞燈活動,場面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15天。燈的樣式也更加豐富。到了宋朝的南宋時,"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燈節時又新增加的一項活動。在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燈節時,制謎、猜謎的人數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們猜。因為燈謎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歡迎。

正月十五稱為燈節的由來


明代更是自正月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連,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清代元宵賞燈活動,雖然只有三天,但觀燈賞燈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正月十五稱為燈節的由來


新中國成立以後,全國各族人民仍把元宵燈會這一民俗活動作為喜慶豐收,抒發歡樂的象徵。全國各地多在街道、廣場、公園、遊藝場等公共場所,舉辦大型的花燈會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在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抬閣、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的民俗表演。使元宵燈節的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爭奇鬥豔。

正月十五稱為燈節的由來


尤其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出現了現代化的電動花燈,燈型製作更加逞奇鬥巧。使燈展花樣繁多,場景壯觀。個個花燈造型優美,動作靈活,表情豐富,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魅力無窮。給人以無限的欣賞美感和精神享受。

正月十五稱為燈節的由來


元宵燈節,這個已有2000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喜慶不衰,成為了華夏兒女的寶貴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