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醫對瘟疫,是一人一方的辯證治療,還是萬人一方?為什麼?

夜見晨曦


中醫對待病人講究的是“因病施治”,正常情況下都是“一人一方”,可是當出現瘟疫等大範圍疾病的時候,“一人一方”就不那麼容易實現了。

古代的醫療水平遠不及現在,但從記載來看也治療方式都是以“隔離治療”為主,治療藥物多為各有不同,比如宋代蘇軾記載“用姜、蔥、豉三物,濃煮熱呷,無不效者”,蒙元初年,軍隊發生疾疫,以大黃療治為主,救活近萬人等等。

那麼古代中醫對瘟疫,是一人一方的辯證治療,還是萬人一方呢?我認為此時的中醫治療不會出現“萬人一方”的現象,會制定出不同的治療方案。

資源條件的限制,“一人一方”不可能實現。

在古代,中國沒有出現“醫院”的概念,人們有個頭疼發熱的,需要找郎中開藥,藥鋪抓藥,自己熬製,郎中的也多是世家傳承,這也就限定了醫療資源的配置,沒有現在這樣合理,有出現“萬人一醫”的可能性。

一旦出現瘟疫等大規模的疾病,即便是召集全國各地的郎中來此,也根本無法完成整個地區的診治,況且“一人一方”就必須“一人一診”,這樣顯然會加大傳染的幾率,我認為這樣的方式不可取的。

相對於“一人一方”,“一群一方”更具操作性,“萬人一方”可能性不大。

無法診治全部患者,但是可以將患者按照不同的群體進行大致的分類,比如婦女、老人和孩童,每種群體對於藥物的耐受性是不同的,可以按照群體做出不同的藥方,適合不同的群體,這種方法在瘟疫出現時,是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

也就是說,“萬人一方”是很難出現的,而且按照“一群一方”處置方式更加具有針對性,也符合中醫“因病施治、因人而異”的理念。


談天說地評歷史


以我所學過的,有資料記載的,沒有看到有哪個朝代,對一種流行瘟疫有統一發放,一種治療方劑藥,這也許與當代朝政環境有關。但從東漢未期張仲景,創建(傷寒論),編著(金匱要略),從中有對瘟疫的治療方藥劑,是對症配方,不同症狀不同方劑。至以後各朝代至清代早期的(溫熱病)理論。都有記載瘟病的藥方,都是以辨證施治為重。只知道這些了。

依本人的見解,在已知性質的瘟疫,只要抓住重點,主治君藥對症,求大同,存小異。在佐藥中適當調和,而不影響藥效及身體素質,是可以統一配方應用。

本人也曾因有的患者,路途,時間不便,不可能常面診,就開一個藥方,儘量調到適應各階段身體素質,一劑藥方,在沒有特殊情況下,多次服用至病康復。


無憂草2775


又是古代中醫,古代哪裡有中醫,中醫之稱至今也不超過185年。歷史有真象嗎?沒有,有的只是思想和教訓。近代的1910年的鼠疫三十幾天六萬多人喪生,肺結核上千萬國人故去,急性肝炎暴發郎中們又是如果做的,治好了幾個?一個都沒有。


用戶8077005654304


古代中醫對瘟疫因該萬人一方,原固代人沒有現代人講究,也許個別有錢人家請得起醫學者,才能得到一人一方,也許就用普濟消毒飲,例如現在的疫癘可能也行,但不是最好的,剛開始用散寒解毒,中期發熱用清熱解毒,才是正確方法。


朱分才


百人一方。一人多方。因地域決定。因疫病情況決定。是活的。不是不變的。溫病條辯亦是多家學說。


夢圓村


應該是一人一方,因為感染的都是一種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