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蘇稱“美國老太太與中國老太太買房故事是編的”,這是真的嗎?

彭國放


中國人與美國人的消費習慣確實不同。其中,前者熱衷於存錢,往往不敢借錢貸款,總以為這是不安全的激進行為。至於後者,卻熱衷於提前消費,很少發現美國人尤其是美國年輕人有存錢的習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對於中國人不敢借錢、不肯借錢的原因,一方面離不開傳統觀念的約束,另一方面則是缺乏完善有效的福利保障體系作為保證,存錢也是一種被動的選擇。至於美國人,因長期處於低利率的狀態,貸款利率不高,且擁有較為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進行保障,借錢的壓力反而不大,借錢的意願卻高於存錢的意願。

對於中美老太太的故事,不排除有編撰的可能,因為這也是引導群眾貸款購房的需求,而從當時的社會發展角度思考,確實存在引導的需求。但是,到了當下,借錢購房的成本不少,且高居不下的房價足以壓倒貸款購房的人,而如今澄清當時的故事,也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郭施亮


第一次聽到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買房的故事,我就知道這是編的。它和我們聽過的預言故事是一樣的,只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而已。

相信你一定聽說過的東郭先生和狼,你會認為東郭先生和狼真的能對話嗎?

美國老太太說的提前消費的事情,這是一種西方的消費觀念。這個故事在住房貸款剛剛推出時,特別流行,其實就是在推銷提前消費。

現在談論這個故事的人已經很少了,為什麼?

第一,我們已經接受房貸這種提前消費了,我的房子也是按揭貸款購買的。現在已經不在需要這個故事。

第二,過去中國老太太積攢三十年,能夠買一套房子,但現在積攢三十年,不一定能購買一套房子。因為房價上漲速度遠遠超過了工資的上漲速度。

如果我們不按揭貸款,我們可能一輩子都買不了一套房子,所以按揭貸款成為人們獲得屬於自己房產的最主要方式。

第三,現在的“丈母孃”讓房子成為剛需,沒有全款買房能力的小夥子只能去選擇按揭貸款。

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買房的故事,在當今已經形成提前消費習慣的時刻,已經沒有市場。說這個故事是編的,還是真實的?真的過時了,有冷飯熱炒的嫌疑。


紅楓財俠


確實是編撰的。


孟曉蘇的原話說得比較清楚了,這是一位叫顧雲昌的教授杜撰出來的。公開資料顯示,顧雲昌現任全國房地產商會聯盟執行主席、中國商業地產聯盟理事長,是中國非常著名的房地產專家。(如下圖示)



一位知名的地產專家,為什麼要杜撰這個故事?


是因為在20年前,中國才正式推動房改,房地產市場化真正開始。即便是那個時候,人們雖然有點積蓄,但要全款買房也是不可能的,需要到銀行去貸款、做按揭。但當時的中國人沒有借貸的習慣,更多是喜歡存起來。顧雲昌編撰這個故事,無非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金融知識教育”,讓按揭貸款儘快普及開來。


其實,我們經常耳熟能詳的故事,都是杜撰的,且杜撰的目的並非純粹地為了好玩,而是帶有很強的目標。比如我們熟知的“四大發明”,其實當年國民政府編撰的出來的,是為了提升民族榮譽感,後來根據古代典籍還原司南都還原不出來,而活字印刷術實則遠不如古騰堡的印刷機好用。


事實證明,這個杜撰的故事效果是非常好的。比如四大發明就成了中國古代科技的經典代表;老太太的故事也讓房貸很快就被大眾所接受,中國房地產也迎來繁榮發展的20年。


在所有產業當中,房地產可能是與金融聯繫最緊密的行業,搞房地產本身就是在玩金融。相比美國,中國的房地產金融產品其實還是比較單一的,比如美國有國家層面支持的住房貸款機構房地美、房利美(當然也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核心風險來源);比如美國有大量的房地產信託基金,可以將商業地產間接變現;美國還有很多房地產次級貸款等等。


但是,和美國相比,我們的住房抵押貸款也存在比較明顯的問題:房貸承受人力超出可承受的水平。相信大家都遇到過很多人銀行流水不夠,要通過作假的方式去銀行貸更多的款。在房價正常的時候,或許還能維繫,一旦房價下跌,這樣的把戲就玩不下去了。


注孔方財經,讓你第一時間瞭解熱點財經事件背後的經濟原理。


孔方財經


“美國老太太與中國老太太買房故事”是不是編的其實並不重要,但是故事的核心內容是提前消費,屬於西方經濟思想。擁有自己的住房,乃華夏民族的傳統習俗;中國民間向來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安居才能樂業”等民族風。

開始的時候,去借錢買房子的事情世俗社會勿能接受,另外也沒有地方可以借錢。但是,開發商以及商業銀行,巧妙地將此嫁接到貸款買房,於是一舉獲得了成功。恐怕沒有再好的故事能夠打動廣大民眾,使得老百姓敢於去透支消費。


“美國老太太與中國老太太買房故事”始於開發商及銀行兩大利益集團;前者因此做大,成為一代天驕;後者因此做強,銀行壞賬大幅度減少,成為業界大贏家。而房地產相關行業,因此蓬勃興起;而老百姓則能夠提前幾十年住上公寓房;現在全國人均居住面積領先世界平均水平。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美國老太太與中國老太太買房故事”演化成神話之後;全社會開始走偏,諸多消費者不顧自己的償還能力,片面追求高消費。特別是槓桿炒房,使得樓市懸在半空之中,住房剛性需要無法得到滿足。

目前國內的90後已經開始大量透支消費;信用卡消費、P2P個人貸飛速發展。社會大眾每天都會收到很多銀行“獲得信用卡貸款額度”的短信;騷擾電話則都是“要不要貸款”,此乃民間的“高利貸”組織所為。

我們不能妖魔化提前消費,也不能過度消費,欠下大量債務。美國華爾街次貸危機教訓可能早就被遺忘,如果不趕緊踩下剎車;恐怕難逃消費者違約,銀行壞賬等經濟危機的覆轍。

插圖選自網絡,侵權必刪。願天下有所人安居樂業!


陸燕青


出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國居民儲蓄率高企,大家熱衷於將錢存銀行。所以這個故事並不只是為了欺騙人,某種意義上,故事有其宏觀需要。經濟學界對於儲蓄率這個問題一直兩看,儲蓄率高,意味著投資活躍度低,在需要投資來拉動經濟的時候,儲蓄會導致通縮,會減緩發展,會讓錢更值錢。但是儲蓄帶動不了經濟。

在日本就是如此,由於老齡化和生活不安定擔憂日漸加重,日本老人大多數是抱著存款死去的。(典型人死了錢沒花了)日本政府想過各種方式刺激經濟,想要老人拿出錢來消費,奇怪的是,無論政府如何調高老年人福利,無論如何解決老人的後顧之憂,無論政府如何壓低利率,甚至是負,日本老人就是不拿錢出來消費。

中國的儲蓄率,用數據可能並不明顯,我們查閱了一部分中國統計年鑑,得到一些數據:

雖然這些數據說明了中國人越來越少拿錢出來儲蓄,但是由於一些因素的存在,儲蓄率整體上還是增長態勢,比如以下幾點:

1、由於高淨值人群的增加。財富集中者更容易選擇儲蓄這種低利率的方式。

2、由於通脹。儲蓄絕對金額一般呈現增長的態勢。

3、統計口徑沒有完全考慮債務的問題。既有儲蓄又有債務,那麼我們最好使用的是儲蓄淨額。

所以,實際上我們的儲蓄率表面在增加,但是主要是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儲蓄率上升。而居民儲蓄率通過現時感受,是在很明顯的下降。所謂銀行存款搬家。而在銀行貸款結構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住房貸款在銀行貸款份額中佔據了非常巨大的比例。

房貸佔貸款比重2009 年底是 9%,2017年大約提升到了18%。而在消費貸款比重中,房貸佔據消費貸款比重大約75%。也就是說,儲蓄大多數被匹配還房貸了。

再回到那個老太太的故事。事情已經發生了轉變。美國老太太雖然也在貸款買房,但是他的房貸佔他收入的比重並不高。而中國老太太因為房貸過重,反而減少了消費。出行多用公共交通,買菜會去討價還價。

什麼時代,有什麼時代的故事,什麼時代需要什麼時代的改變。故事就是為了迎合一個時代的需要,不管他是編的,還是確有其事。在十多年前,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的故事確實符合當時的背景。然而一切都已經轉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