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會因“買了書卻不看”而感到苦惱?

買書的人未必都喜歡看書,人們家中囤積的書的數量也未必他熱愛閱讀和知識的程度成正比。

正如有些人看到清潔用品就喜歡買,但他們卻不愛整理房間,不喜歡做家務;有些人會辦健身卡,但幾乎不去健身房。

有些書並不是購買者真正需要的,當然今天這個話題我們不深入討論,假設人們買的書都是自己想買的,畢竟沒有人會強迫誰必須要看哪一本書,決定都是自己做的。

有人說他們總是喜歡給自己找各種藉口,其實這樣說也不完全正確。如果找藉口是一個人的常態,那麼只能說明他下決心做某件事的時候做出了一個高於自身認知及行為能力的決策。

也就是說他們對自己做出了一個承諾,這個承諾就需要自己對後續的行為負責,而當他們需要履行承諾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根本不具備做這件事應有的意志力、耐性、動力等基本條件。

你是否會因“買了書卻不看”而感到苦惱?

那麼這是他們在為自己找藉口,還是說他們承諾了一件自己明知無法立刻改變、且又需要持續付出行動的事情。

是否下了決心、對自己做出了承諾,就真的能做到呢?事實上,人們對自己未來的行為總是無法給出相對客觀準確的評估,因此建議不要承諾太久遠的事情,包括對自己及他人。

人們的內心都是對自己滿懷信心的,總是認為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可以變得很優秀。

但這種想法轉瞬即逝,可以說在買書的那一刻,人們確實會承諾自己“我這次一定會看”,可是這個被打了雞血後的興奮勁兒,在買完書後就會被擱置。

買書這個行為本身似乎可以讓人變得安心,“我買都買了,難道還會不看嗎?”這個對話看上去有沒有很熟悉?“我健身卡都辦完了,你放心吧,我這次肯定好好鍛鍊

人們潛意識裡把買書當作是進步的前奏了,認為後續看書的動作會是自然而然發生的,這其實是個美麗的誤解。

你是否會因“買了書卻不看”而感到苦惱?

激發人們看書行為的是:大家發自內心的喜歡讀書,想從中獲取知識或信息,而不是指望把書買回去就順理成章地進入讀書的狀態。

買書時的一時興起,不是一種常態的表現,但我們可以想辦法讓這種感受持續下去。

買書的那一刻會讓人感到興奮,讓人產生“我正在進步”的感覺,這種狀況我在很多朋友身上發現過。

事實上我也跟很多朋友一起逛過書店,他們都會買書,但是買回去後,就沒有後續閱讀的行為了。

其實最好的調整辦法就是在書店的那一刻,看書的興奮勁上來了,就馬上去看,能看多少就看多少。

書店為讀者提供了很棒的閱讀氛圍,周圍的人都在專注看書時,你走進那個環境裡,會不自覺地就被影響,也隨手拿起一本書,找個角落坐下來,這時候時間過得會非常快。

你是否會因“買了書卻不看”而感到苦惱?

當你漸入佳境時,你就會覺得手上拿的這本書很有意思,接著你就想到“如此意猶未盡,不如一會就把它帶走吧”,在這種狀態下買回去的書才容易被持續閱讀。

如果你是經常購買一些從未瀏覽、翻閱過的新書,你對其內容一點都不瞭解,也沒有通過什麼渠道進行了解,只是有人推薦或是看到它在暢銷書榜單上,那麼即便你把它買回去了,也未必會想得起來去看。

去書店,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裡的讀者們對知識充滿渴望的氛圍,這種氛圍你通過網購是無法感受到的。

你只要用手觸碰過的書,就會對其有印象,但凡你會將它拿起來翻一翻,默讀一下目錄、序言或是正文的一小部分,你就與這本書產生了連接,簡單說就是緣分使然,讓你們遇見了。

就好比公司來了個新同事,你們相互之間只是做了個自我介紹,但是他與路邊的陌生人就是不一樣。

當你處在被一群讀者包圍的環境中時,你會變得主動想要讀書,這種下意識地舉動,只是影響力在起作用,並非是你真的進步了。

你是否會因“買了書卻不看”而感到苦惱?

不過別急,如果你經常逛書店,你就會頻繁被這種環境所感染,愛上讀書也可以由“進入了閱讀的環境和氛圍”開始。

有時候你只是被加入到一個讀書會的群聊中,你的身邊似乎就多了一些讀書的氛圍;有時你只是逛了一次書店,卻發現你也可以做到靜下心來專注幾個小時在讀書這件事上。

換個場景,你與朋友聚會,一群人都在玩手機,你是不是也會不自覺地拿起手機呢?讀書需要營造閱讀環境及氛圍,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那個能讓你持續閱讀、且興趣不減的環境。

如果這個輕鬆愉快的閱讀感受能夠保持住,你還會買了書不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