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影在中國

中國與印度同屬文明古國、人口大國、都有漫長被殖民歷史,目前又同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地理、歷史、經濟、文化上具有許多共性,兩國之間有很好的互鑑基礎。同時,作為接壤的鄰國,兩國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與合作享有得天獨厚的近便條件。因此,中印兩國之間經濟、文化上的相互交流與合作由來已久,且日漸深入。

隨著近一兩年印度電影連續在中國市場取得票房“驚喜”,中國業已成為繼北美(美國、加拿大)、英國之後印度電影海外拓展的第三個“重鎮”。同時,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沿線國家,印度在我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中的意義也日益提升。

1950年4月1日中印正式建交,1955年印度電影開始與中國觀眾見面,此後,除了特殊的歷史時期,我國幾乎每年都引進了印度電影。在我看來,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的傳播,一共經歷了三次熱潮。

第一波熱潮發生於1955年至1957年間。1955年是建立不久的新中國和獨立後的印度在電影領域友好交流的關鍵年。這一年中印電影界代表進行了雙邊訪問。

1955年10月,在新德里舉辦了“中國電影周”,放映了《山間鈴響馬幫來》等影片,觀眾盛況空前。同時,“印度電影周”在中國北京開幕,放映了《流浪者》《暴風雨》《兩畝地》三部故事片,之後又在中國其他24個城市放映。這些影片民族特色鮮明,有美妙的音樂又都是充滿對底層階級關懷的現實主義作品,對那時中國的文藝界人士和普通觀眾來說,既新穎、樸實、親切,又符合那個時代的潮流。

三部影片迅速在各大城市引起熱烈的反響。當時的許多報刊雜誌都紛紛發表評論和介紹印度電影的文章,《流浪者》的插曲《拉茲之歌》迴盪於大街小巷。我國興起了第一次“印度電影熱”。1956年《旅行者》和1957年《章西女皇》等的上映延續了這一波熱度,直到中印關係惡化才嘎然而止。隨後十多年裡,兩國文化交流一度被迫中斷。

印度電影在中國

圖為印度電影《章西女皇》電影海報。

第二波熱潮則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

70年代末《流浪者》《兩畝地》相繼復映,受歡迎程度不亞於50年代的初映。而1980年公映的《大篷車》以其絢麗的色彩、精彩的歌舞、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喜劇元素一改50年代以《流浪者》《兩畝地》為代表的印度黑白片壓抑、悲慼的基調,帶給中國觀眾全新的感受。加上時值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觀眾對外國文化與藝術如飢似渴,於是很快席捲全國。它的電影歌曲也迅速風靡全國,從而掀起了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的第二波熱潮。

印度電影在中國

圖為電影《大篷車》在中國上映時的海報。該片由吉滕德拉、阿莎·帕雷克和阿魯娜·伊拉尼主演。

緊隨其後,相繼引入中國市場的《奴裡》《啞女》《迪斯科舞星》等印度影片都非常受歡迎。一時間印度電影歌曲行銷一時。《迪斯科舞星》中的《吉米,來吧》作為進入80年代印度音樂與國際流行音樂融合的起點和標誌,不僅在印度本土非常流行,隨著電影在中國放映,迅速成為當時最流行的迪斯科舞曲。

印度電影在中國

圖為《摔跤吧!爸爸》電影劇照。

由《摔跤吧!爸爸》帶動的印度電影熱潮則是第三波。2017年《摔跤吧!爸爸》在中國拿下了12.99億元的票房,是印度本土票房(50多億盧比,摺合人民幣5億多元)的兩倍多,是迄今為止印度電影海外最高票房紀錄的保持者。《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取得口碑與票房上的超高人氣,標誌了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的強勢迴歸。

《摔跤吧!爸爸》對於印度電影在中國的傳播具有里程碑意義,它在助推印度電影進入中國市場方面具有全方位的影響:重燃了中國觀眾對印度電影的熱情;開啟了印度電影界對中國市場前所未有的重視。

據業界透露,由於《摔跤吧!爸爸》激活了中國市場對印度電影的需求,繼該片之後印度電影的批片價格至少上漲了10倍。而中國對印度電影的引進也從一年一兩部一下劇增到了2018年的10部。《摔跤吧!爸爸》之後,2018年一年裡《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線》《嗝嗝老師》等10部影片陸續在中國公映,其中大部分都票房過億。尤其是《神秘巨星》,它在印度本土票房只有9億盧比左右(摺合人民幣9000萬元),而在我國最終收穫了7.47億元人民幣,是印度本土市場的8倍多。

中國市場持續成為印度電影海外市場的最大票倉。

本文作者付筱茵為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電影學教授,印度甘地大學訪問學者。



以中印為方法 以世界為目的


www.chinaindiadialogue.com

微信號:China-India-Dialogu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