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在不懂粵語的人眼裡是怎樣的存在?

刺蝟七七


現代粵語保留大量古代漢語的特色。一些詞語,儘管全國各地方言幾乎都有,但粵語卻保留了古義,如“走”在古代漢語中並不指“步行”,而是“跑”的意思,粵語依然保留了這個意義,根據這個意義還衍生出了其他詞彙,如“走佬”指“逃跑”,“走鬼”指流動小販。這些詞在人們喜歡看的粵語電影裡頻繁出沒。 粵語的“古色古香”更體現在語音方面。現代廣州年輕人所講的粵語,依然存在九調,如“詩”“時”“史”“市”“試”“是”六個字,聲母與韻母完全一樣,但聲調分別是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六種聲調,因此廣州人一聽就知道是六個不同的字。這可以比喻為字音在五線譜上的舞蹈,不通此道的人則很難感受其中的美感。 巧妙的還有韻尾,很多看似同音的字,實際要用不同的韻尾加以區分,如果不能理解,很容易鬧出笑話,比如把“閒書”聽成“鹹書(黃色讀物)”,前者為-n韻尾,後者則為-m韻尾;又如把“八”聽成“百”,前者為-t韻尾,後者則為-k韻尾,這些特點普通話裡沒有,但與古代漢語接近。

所以粵語是有很悠久的歷史,而且詞彙豐富無比,又很接地氣。千年來,從百越、中原漢地、西方舶來到網絡語言,粵語兼容幷蓄,總能夠將其他詞彙,形象、動感又有趣地會編入自己的體系當中去。證明粵語在古代時期就已經是很重要的語言了。

我就拿香港電影或者電視劇來說,用普通話播放和用粵語來播放,完全是兩個不同感覺,普通話就很難表達出粵語當中特有的那種氛圍感和粵語語調所營造的觀感體驗感受,所以我身邊很多北方的朋友,在看香港電影或電視劇時,即使聽不懂粵語,但也會選擇用粵語來播放觀看,他們說如果聽普通話配音的就像是看好萊塢大片時,大片是用普通話的配音,簡直沒法看,太彆扭了。就算再高分的電影,都會因為這個配音而減分。

還有歌曲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用了普通話來再翻唱,完全就變成了兩首歌的感覺,實在沒法聽。

因為自己的廣西人,大部分粵語都會說,只是沒廣東那邊說的那麼好。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在北方工作,因為我的口音問題,他們就知道我是兩廣這邊的,所以在與客戶他們交流時,能帶來很多便利和加分,他們非常的樂意能接觸到懂粵語的人。覺得很好聽,他們告訴我這與他們接觸到的香港電影和粵語歌曲有關,他們覺得以前的香港電影和歌曲太經典太好聽了,所以他們聽到我會說粵語,進而就容易引起他們的懷念情緒吧。

雖說自己的地地道道的廣西人,會說粵語的人,但由於工作原因,一直工作在北方,現在不是北方但也離南方很遠。已經很少有機會說了,只有回家的時候,才能說上。還是蠻遺憾的,這個粵語真的很溫和優美,但現在會說的人越來越少了,希望不會隨著社會發展而消失掉啊。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彭彭彭先生


從漢朝到明朝的古漢人的史料都有記載南方風土人情百越部落,史料為證。

  • 西漢《南州物志》中關於百越的記載稱其為“賊“:我朝番禺,去國都萬里,境轄群蠻,此蠻賊北據五嶺,南抵大海,地方數千裡,賊有數種,中州人皆曰其百越。
  • 唐 韓愈 《送區冊序》:“小吏十餘家,皆 鳥言夷面。”

  • 唐代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噪”。

  • 唐 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瘴地難為老,蠻陬不易馴。

  • 北宋蘇東坡:“苦鴃舌談,爾汝不相酬,未著絕交書,已嘆交遊絕,門前空羅雀,巷語紛鴃舌” 。

  • 明代徐霖:“中原雅韻何消記,南蠻鴃舌且休題。

  • ……


鳥言夷面


第一:在八九十年代,香港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將粵語文化推向了全中國,甚至於全世界。得益於香港電影和音樂的流行,在不是主要說粵語的省份,人們多多少少都會一星半句粵語;在兩廣謀生的外地人為了融入當地,也會邊看電視劇邊聽粵語歌曲學習粵語。
第二:作為土生土長的廣東人,當我聽到外省方言的時候,我是覺得既新鮮同時也感概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樣當我說粵語的時候(大學裡一個武漢,一個山東,一個新疆的),他們也是充滿了好奇的。每次去K的時候,他們都會點一些經典的港臺粵語歌曲,讓我去演唱。

以上是我的兩點小小感受吧。


沉默小石匠


關於“粵語在不懂粵語的人眼裡是怎樣存在”這個問題,應該站在分時代、分階層、分區域等不同的維度解釋。放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港澳電視劇,歌曲風行一時,粵語成為時尚的代名詞。尤其是當時的年輕一代嚮往香港、深圳特區的生活方式,競相模仿成為時髦。其實站在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角度,語言不同、交流困難、風俗各異是再正常不過的。隨著社會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全國各地的深度交融,科技手段的日新月異,語言障礙逐漸縮小,冷不丁的冒上幾句粵語或南腔北調的方言,也正日益飛進尋常百姓家。


行進在希望的春天


任何一種語言的背後都有身份認同的因素,上海和廣州對方言有優越感,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本土的文化認同度高。當然,語言有嫌貧愛富的特徵,發達地方的語言相對來說學的人就多,而不發達地區則努力擺脫自己的一切,甚至語言。為什麼英語能夠如此普遍?也就是因為英美國家的發達,尤其是美國。新加坡百分之七十是華人,但是為什麼大家都以說英語為傲呢?也是這個原因。

話說話來,每種方言背後都有文化的負載,方言的丟失會給文化的傳承留下大的缺憾。身為一個地方土生土長的居民,我覺得會說方言是基本的要求


虞都之家笑哈哈


我是四川人。粵語在我的眼裡一直都是很洋氣,很好聽的代表性語言。



用戶CN810512


很蘇,好多粵語歌真的好聽,換了國語就沒那個味了

很搞笑,念普通話的時候eg.大家好,我是渣渣輝。[我想靜靜]



侃娛樂賞影視


粵語,用我淮南話:鳥語。決無不敬之意[祈禱],真心一句不懂[捂臉]。

在全國八大語系中,粵語獨成一派,源遠流長。據說是現存最留古義、最取古音的語言,歷屬百越。唉,反正我聽不懂!

最早接觸是港片流行時期:狼奔、狼勇。

後 羨慕 其經濟科技及高樓亮瓦。

但直到今天,粵語依然聽得雲裡霧裡,翹 舌卷嘴,特別扭。

我這人笨,尤其嘴笨,粵語?算了吧!!

捂母雞啦![流淚][流淚][流淚]


長淮474


嶺南邊陲百越的口音,從古到今沒人能聽的懂。

現代網絡發達後,百越後裔們扛著鍵盤極力“粵吹粵響”的邊陲口音。


MR杜wy


我不懂粵語,但在廣東生活多年,從一句粵語也聽不懂,到聽懂幾句,深有感觸的!

一、粵語是一種完備而古老的語言,表達的精確而優美!

二、粵語是古老的,但其生命力很旺盛,在新的社會生活中的適應與創新能力乃很強大!

三、粵語與古詩詞、古民歌、新歌曲的聯繫非常密切,有些方面甚至超越普通話,難能可貴!

四、粵語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中有相當的使用人群,不僅僅是在香港澳門佔主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