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做個內心平靜而豐盈的人,歡迎評論留言?

君泰老酒坊


研究國學經典和教授國學經典,是我最喜歡的工作。“四書” 、“五經”《千字文》《增廣賢文》《幼學瓊林》……都是極好的文章。浸潤其間,讓人內心平靜而充實。然後把閱讀體會和教學後記整理出來與同行分享,內心是喜悅的。是國學讓我把讀書、教書、寫書,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這實在是人生一大樂趣。


滿分作文劉世軍


俗累的生活,總會讓人感到疲憊。想要做個內心豐盈的女子,那就要按照自己的喜好培養一個好的愛好。閒暇時學學烹飪,看看書,聽聽音樂,養養花,寫寫字,畫畫,手工,這些都是可以修心養性的愛好。

本人平時喜歡烹飪,養花,看書,練毛筆字,做手工。平時勞累一天一般吃飯很將就,有空閒的時候我會為家人做一頓可口的飯菜,當單調的果蔬在我精心的烹飪後像一個個美麗的文字端坐在餐桌上時,當家人圍坐一圈興高采烈品味它們時,我的內心是幸福的,這一刻,所有的累都煙消雲散…我還把陽臺打造成了一個陽臺花園,按照開花季節分類種植,這樣一來一年四季花開不斷,所有的朋友都喜歡到我的陽臺花園拍幾張照片發個朋友圈[捂臉]然後我還喜歡做手工,不穿的舊衣服動動手就變成了一個漂亮的抱枕,十幾二十年的舊皮衣,裁裁剪剪縫縫就是一個華麗蛻變,一條條漂亮的皮裙不亞於商場買的,幾塊錢買的布頭,動動手又變成了一個個漂亮的包包…

這些看似簡單的愛好,其實也是需要靜下心來用心思考,仔細研究的。如果不能靜下心是無法完成的。當一個人可以安靜下來的時候,內心所有的不安,煩惱,糾結都會一點點的消失,在看到自己為之努力所得到的成果時,你的內心是滿足的,自豪的,有成就感的,豐盈的!









綠薔薇感悟人生


陌上,煙涼……

陌上的風

無情的吹皺了漸涼的煙火

那些被時光撫過的舊時畫面

可會拼湊起舊日裡的碎碎念

刻畫銘心的眷戀

寫不盡昨日淡淡的憂傷

走在字裡行間

又幾多淒涼

在沒有結局的故事裡

寫不出絢爛如花的序言

淡淡回望

想以一朵雪花的飄零

獨守一縷眷戀

來暖這一窗的寒

而後

提筆

寫下淡淡的小字

靜聽寂寞光陰裡的潺潺思念

隔一卷西風

讀一頁光陰的故事

一季詩韻撩亂的心扉

苦苦臨摹著老去的時光

隔著時空的念想

為你寫盡一紙清愁

從凋落的孤獨走到歸隱的塵封

那款款的千嬌百媚

依舊停留在百轉輪迴的舊樓臺……




青青子衿一清兒


我個人看法

內心豐盈,無非是你內心的慾望,小於你實際擁有的,如果你只祈求溫飽,那米缸有米,就是內心的豐盈,如果你祈求奢華生活,那有房有車也不能滿足你。

簡化,內心豐盈=內心滿足=內心慾望

1、降低慾望;2、增加物質條件或精神滿足感。

慾望不一定就非常難實現,不一定就是錢啊事業啊什麼的,也許就是有伴侶有家,也許就是玩遊戲,也許就是吃好吃的等等,你多找一些樸實的且自己喜歡做的事做,會讓你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增加的,不要整天跟別人對比然後失望,要麼去努力,要麼就安逸。

物質條件麼,就是你的工作生活奮鬥了,精神和心態也是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的,所以該努力的還是要去做,起碼要能滿足自己的胃口。

首先要集中精力,重視眼前。佛家有一用語,“活在當下一瞬間”,意思是說,我們應當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中,不要太多追悔過去,不要沉溺冥想未來,而應全力以赴把握眼前,重視當下所從事的工作和事務,把手下每件事情處理圓滿,才能把握生命的內核,擁有充實愉快的生活。

其次需要排除干擾,穩定情緒。每個人的心理能量都是有限的,如果過多雜務干擾,心

緒煩亂,情緒不穩,我們就容易渙散注意力,就很難做到全神貫注。要真正做到細心謹慎,必然要處理好自身的各種心理困惑,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正所謂

“寧靜而致遠”。








種地小胖


首先,你要會分身術,就像孫悟空一樣,再飄出一個身體,但是最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思維帶出來,思維不分身,分出來的身體是一具不會思考的木偶也不行。

然後,你要對原來的你進行一番捉弄,你要請一個心眼狹窄、滿腹怨毒、舌刀唇劍的人來激怒原來的你。你請的這個人滿身陰氣,說出的每一句話都非常刻毒,字字都像刺一樣紮在你的情緒上。他的每一句話,都對你是一種打擊、都對你是一種貶低,都對你是一種汙衊。因此,原來的你毫無懸念地被激怒了,和這個人大吵大罵、甚至扭打在一起。

原來的你以激烈的態度對他進行反擊,實在是太正常了,道理上也是非常對的。對別人的欺辱不敢吱聲,那還有什麼尊嚴,還有什麼骨氣?換一百個人過來,有九十九個人都會像原來的你這樣發起反攻。誰也不會認為這樣不對。

但是接下來,那個激怒你的人是不按道理行事的,無論你怎樣辯白、怎樣想表明自己的無辜、怎樣想表達自己的委屈,你和他就是糾纏不清,你百口莫辯,心中無比地憤慨,冤屈已經沒有訴說的方式。

原來的你氣得,氣成什麼樣子,這個你自己想象,此處就省略一萬字。

後來你發現,你和他吵這些,爭這些,都毫沒什麼意義、毫沒什麼價值,那個人就是個痞子、是個社會渣子、是個很賤的人,你卻和這樣的人鬧得轟轟烈烈是不是覺得非常幼稚、非常可笑呢?讓這樣人把原來的你氣得還出了種種情況,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傷害,是不是非常地愚蠢、非常地小家子氣、非常地不值呢?

所以呢,要想內心平靜,古井無波,就要學會分身術,從原來的老格局中跳出來,站在高格局的思維中,冷靜地對待干擾,不要讓外界的情緒左右你的情緒。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不要和低格局的事物站隊,你站在低窪的地方,看到的就只是這一點底窪,限制著你的思想,你想不到更高更開闊的天地。外界的情緒,干擾,都是虛假的,你自己處變不驚的風度才是你應具備的品質。不能讓那些負能量的、低格局的人和事迷失你的方向,你的主見得始終屹立不到,不要理會妖風邪雨的騷擾。那些實際上都是毫無力量的,真正有力量的是你自己。

你跳出了固有的思維,你的內心就會平靜,然後你就得不斷地學習,要讓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知識豐富再豐富。學習會讓你的眼界變寬、思路清晰,態度正確。然後,你也必須在社會的風雨中歷練自己,獲得豐富的處世經驗,而不能忘記的是你要以一流的人品真誠對人。

格局加知識加實踐加人品。何愁你不平靜不豐盈呢?浪濤再大,你卻微笑著駕馭人生。


散一個


看開,看淡,看透,一本書,一首歌,一杯咖啡。


王曉花


時下,有許多人都想尋一處僻靜之地來安放這個久已疲憊的肉體一一它可以是市井中的一所獨院,也可以是郊外的一處豪宅,還可以是山中的一間茅屋……這樣的地方也許唾手可得,但安放了肉體,是否亦安放了靈魂?有時我們的肉體雖安寧了,但我們這顆心卻依然像洪水猛獸般的喧囂洶湧,不得寧然。

其實,我們大多人對”內心寧靜”有一個誤解,認為只有讓身體躲在僻靜處,內心才能靜下來。古人說,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也就是說不管在什麼地方都能使內心寧靜,不必太在意環境。毛澤東在長沙一師求學期間,他特意到最喧鬧的地方去讀書,為的就是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讀書學習時不受外界的干擾。陶淵明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是呀,當我們的心遠離了紅塵的紛擾,內心自然就會寧靜。

但真正能把自己從喧囂浮華的紅塵中剝離出來是很難的。即便是一個人獨處一室、一院、一別墅、一茅屋……卻因心中還貪戀著紅塵的名利食色睡,不免會生出貪嗔痴慢疑這五毒,而使自己的內心終究不能安靜。

內心不能安靜之人就像缺氧的魚兒,躁動不安,終因耗氧過多而翻肚死亡;更像野馬被一隻吸血蝙蝠在腳上叮了一口便暴跳狂奔一樣。最終導致野馬死亡的不是失血過多也不是病毒感染而是暴怒狂奔之後的力竭。而蚌在沙粒進入體內後,覺得不舒服,但又無法把沙粒排出,但蚌卻不怨天尤人,而是逐步用體內的營養把沙粒包裹起來,最後這沙粒就變成了美麗的珍珠。所以一個人要想獲得內心的寧靜,就要學會忍耐逆境,在逆境中儲備自己的能量,最終將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其實要想內心寧靜還要學會過簡約的生活。擁有太多隻會讓我們的思想麻木。有這麼一對退休的老夫妻,平時最大的消遣是看電視。他們一起討論新聞,週末就守著電視等待晚上八點的電影。他們的女兒很孝順,知道父母喜歡看電視,便對他們說:爸,媽,你們現在看的電視只有三個頻道,不如我幫你們申請安裝有線電視吧。不但有上百個頻道,而且一天24小時都播放電影呢。

老父妻一聽,連忙催促女兒請人安裝。

過了三個月,女兒卻接到父親的電話:我跟你媽討論了一下,還是決定拆掉有線電視。

為什麼呢?女兒感到十分詫異。

說也奇怪,父親說,以前電視只有三個頻道,我們覺得許多節目都很好看,有了一百多個頻道後,我們拿著遙控器轉來轉去,不知道該看哪個臺,也不覺得節目有以前好看了。

父親又說,以前只有星期六有電影可看,我們總是很期待,現在24小時都能看電影,我們卻無法靜下心看,拆掉有線電視,才能找回看電視的樂趣。

是呀,生活中的我們總期待擁有很多,想要很多,永不知足,卻從沒想過擁有太多會讓我們的思想麻木,並擾亂我們寧靜的生活,其結果是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其實真正的內心寧靜是放下名聞利養,這些東西在我們的心中如果太熾,就會像烈焰般燒燬我們的肌體,讓我們永無寧日。

人生不僅僅享受順境,還要學會品嚐苦難。鮮花和掌聲固然讓人欣喜,而屈辱與磨難卻常給人以砥礪。春有春的美豔,夏有夏的豪放,秋有秋的豐碩,冬有冬的沉靜。每一個季節都是別樣的風景。在每一個季節裡我們都能閒庭信步,笑看落花,淡看風雨,內心閒適,那麼生命中的每一天就都能擁有一個寧靜的心境,這樣才能收穫一個豐盈的人生!



半緣君雷雷


內心平靜而豐盈,是精神層面的一種和諧美好而強大的存在。

物質決定意識,做到內心平靜而豐盈,需要滿足基本需求:吃飽,穿暖。否則,就是麻木和逃避。

基本需求滿足之後,不為物質所困,追求更高層面的東西:愛人,被愛;尊重,被尊重。等等。

閱讀,運動,音樂,旅行,助人,利社會,都能幫助我們做一個內心平靜而豐盈的人。



老劉叔叔


真正要做一個內心平靜而豐盈的人是一種知識點,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得到的你會想盡辦法去得到,但是,你會選擇一種平靜的心態而不會去強求任何人或事物,不會去觸犯法律,這樣的人才會獲盈。所以說 人一生中就有許多凹凸不平出現,你能做得到就是臨危不亂,有著豐富的素養去面對。


國夢醫緣


這個選項主要兩點進行討論。

一、不能停止的思維

不能停止思考是一個可怕的煩惱,不停的思維活動使我們無法到達內心的寧靜,而我們每個人都深受思維的困擾。不信?只要1分鐘,我們一起試試什麼都不思考。

1分鐘計時開始。

Time's up!

這一分鐘內你的腦袋裡究竟冒出了多少種想法?

“Come on!You can do this!” bang!出局。

“xx,你要試著別去思考啊。” bang!出局。

“咦?好像剛剛什麼都沒——啊!” bang!出局。

“這個真的有意義嗎?” bang!出局。

“真無聊。” bang!出局。

“Summer you little bitch!” bang!bang!bang!出局。

還有站著的嗎?

這下你應該明白了,我們的腦海裡無時無刻不在播放著各種嘈雜的聲音,我們所謂的「正常人」與那些被當作精神病患者的喃喃自語的「瘋子」的區別,只是我們沒有說出來而已。

事實上,那個聲音在你的大腦中不停地在推測、批判、懷疑、比較、抱怨、罵娘等。在這樣的背景音樂下,你能夠做到平靜嗎?

更多的時候,這種聲音與當下無關,而是關於過去或未來。如果你不幸遭遇愛人的背叛或欺騙,你是否會經常在腦海裡回顧歷史?導致你飯吃不下,書看不進,遊戲玩不好,工作學習無法專心,動不動就腦補未來,幻想以後對方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傷害。在這樣的背景音樂下,你能夠做到平靜嗎?

即使這種聲音和當下的情況有關,它也會以你過去的經歷和看法,以及繼承下來的集體文化思維模式,來判斷現在的事情。這種學習機制固然對我們有好處,它能夠幫助我們規避很多危險,但更多的時候,它是我們最大的敵人。許多人在自己大腦中的念頭的折磨下度過一生,任由它攻擊和歪曲外界,消耗自身能量。

所以,想要獲得平靜,首先要從自己的思維中解放出來。

How?

1. 聽。

做一個觀察者,經常傾聽你大腦中的聲音,特別要關注的是那些反覆出現的思維模式。當你在聽的時候,不要對你所聽到的聲音做出任何判斷、譴責,因為這樣做意味著同樣的的聲音又繞到背後趁虛而入,你就失去了觀察者的身份。

你很快就會意識到,腦袋裡有一種聲音,而我在這裡傾聽它,觀察它。一種新的意識層面就由此產生,那是比你的思維更深的一層意識,是你更深的自我,我稱她為“真我”。

這樣,你就能做一個有意識的觀察者,而不是無意識的思考者。

在這個意識層面,你也許會發現短暫的思維中斷,(恭喜!)當這種空白出現時,你的內心就會感覺到一種平和與寧靜。多加練習之後,空白會變長,感覺會加深,甚至會體驗到一種內心深處的喜悅。

在這種「無念」的狀態下,我們往往比平時更加敏感,這種敏感是你的「真我」對環境實實在在的觀察,而不是思維對於事實的過度加工。

你會注意到路邊花草的芬芳,會看見孩子臉上天真的微笑,你會享受陽光的和煦,會感動於情人相視的眼神……

這是我的「真我」感受到的。

2. 關注當下。

除了做一個有意識的觀察者,你還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這一刻,在思維中創造空白。

很簡單。記住,當你洗手時,你和洗手在一起;當你擦桌子時,你和擦桌子在一起;當你跑步時,你和跑步在一起。

具體來講就是,比如當你洗手時,你關注與洗手相關的所有感覺:水的聲音、洗手液的香味和質地、手的動作等,認真感受這個過程,慢慢的就會心無雜念。這樣的小練習可以在一天當中的任何時候進行。

活在當下,就是有覺察力地活在當下的每一刻。

我們的問題在於,總是把自己的過去和未來塞到當下這個沒有問題的間隙裡,或者依靠過去的經驗來judge當下,所以總是難以得到內心的寧靜。

二、管理失當的情緒

當代心理學家將情緒定義為一種軀體和精神上的複雜的變化模式,包括生理喚醒、感覺、認知過程以及行為反應,是個人對知覺到的獨特處境的反應。德國作家託利說,情緒是身體對思維的反應。無論如何,情緒和思維都是密切聯繫的。

未完待續。。。

================================================

時隔半年之久我終於回知乎了,第一件事就是把沒更新的文章更完,抱歉各位,這個坑挖的有點大^_^

===================2月14日更新======================

上面說到,無論如何情緒和思維都是密切聯繫的,而不是由引發我們情緒的事件引起的。大家都知道ABC理論:

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以下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從上面的圖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對於相同的事件A,不同的信念B,則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情緒和行為C。你被你大腦中不斷出現的喜好、判斷、以及分析(這些都是你思維運作的結果)控制得越多,你的情緒所攜帶的能量相應的就會越大。

我們既然追求的是平靜,就一定不希望自己的情緒像坐過山車一樣,完全不受自己控制地忽高忽低。簡單來說就是“寵辱不驚”。

How?

1、長鏡頭。

假裝自我不存在,把眼前的景象和你的體驗當成一場電影,一段長鏡頭,而你是這場電影的觀眾,觀看包括你自己在內的所有角色的演出。拋棄長久以來執著的自我感,當你放掉緊抓不放的心緒和思想後,觀察你的生命自身如何呈現。

這實際上也可以作為感受「真我」的練習,這個方法貴在簡單省時且效果立竿見影,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

在長鏡頭練習的基礎上,希望你可以意識到自己才是這場電影的編劇和導演。我們常常根據不同的情節編造不同的故事,結果把自己弄的非常悲傷或憤怒。這時你就要利用在上文中學到的「觀察者角度」在當下監查自己的思想,聽你腦袋裡的聲音在跟你訴說什麼樣的故事?這個故事是真的嗎?你要相信它嗎?有沒有更理性更符合事實的版本?你能否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詮釋它?

通常情況下我們總是選擇自己想聽的版本,符合自己“需求”的版本,包括你對“被背叛”、“被欺騙”、“被拋棄”的需求(別懷疑,大部分的痛苦都是自己找的,這個以後有機會再說)。很顯然,你選擇的版本未必是最好的版本。那麼,你這個編劇+導演是要用故事來愛自己,還是要用故事來折磨自己呢?

ABC理論中,最核心的環節是自己內心的Belief,我們卻總是汲汲營營,左顧右盼,企圖讓周圍的人事物滿足自己全部的需要,得到了就感受到幸福快樂,得不到就是各種負面情緒。

在這裡我想多說一句,這世界上沒有誰的生命是為了滿足你的需求而存在的,就算是非常愛你的家人、愛人和朋友,也只不過是個有著喜怒哀樂、侷限和人性弱點的普通人。與其苛責、抱怨和憤恨,不如轉過身去擁抱他(她)吧!\t:)

2、接納。

那麼,負面情緒真的來了怎麼辦呢?

答:當你有不舒服的感覺時,全然接納它,感受它。

這個步驟看似簡單,對很多人來說操作起來卻相當困難,因為這與我們平常的處理方式是相反的,很多人(尤其是男性)一有不舒服的感覺,就立即鑽進防禦措施,不去理會自己的真實感受。防禦措施包括a.用各種方式逃離自己的情緒,包括做別的事情轉移注意力,強行壓制,不負責任地發洩或假裝自己很OK;b.去應付、修正那些造成我們情緒的外界的人事物。我很喜歡的一位心理學博士張怡筠女士曾經說過“先處理情緒,再解決事情”,這句話也超級適用於小兩口吵架時的情形。^_^

希望你試著去歡迎負面情緒的到來。就算你做不到去擁抱它,至少可以承認它,完全地接納它,允許它的存在。這樣做的一個好處是保持一份對自我的覺知,不會把你的情緒和你自己混為一談,拉開了情緒和你的距離,你還可以觀察情緒在自己身體上是怎樣運作的。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內在,而不是放在那個引起你負面情緒的外在的人事物上。感覺你的身體哪裡緊繃?心中央是否抽痛?身體是否顫抖?這些都是情緒在你身上作用的結果。全然地去經歷它,不要抗拒,然後有意識地用愛和慈悲的力量去安撫它。你會發現,你的全然接納和全然經歷,會讓它更快消失,甚至轉化為平靜和喜悅。而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

希望你擁有透明的靈魂,讓所有的情緒都能毫無阻礙地穿越你而離去。

3、四個轉念問題。

來自拜倫·凱蒂的《一念之轉》(Loving What Is by Byron Kathleen Reid),包括四個問題和一個反轉:

1. Is it true?

這是真的嗎?

2. Can you absolutely know that it is true?

你能確定這是真的嗎?

3. What happens when you believe that thought?

當你相信那念頭的時候,發生了什麼?

4. Who would you be with out the thought?

沒有那個念頭,你是誰?

5. Turn it around.

把那個念頭反過來。

四個問題和一個反轉,能夠讓你瞭解到你從未了解的真相,也能夠幫你消融生活中大部分的不良情緒。具體請看百度百科裡對這五個步驟的解釋,包含了許多例句。拜倫·凱蒂的功課

這裡還有凱蒂的一個簡短卻發人深省的視頻,分享給大家

拜倫.凱蒂:你是你一生的摯愛

我覺得這個答案寫到這裡可以結束了。“如何才能獲得平靜”真的是一個太大的問題,因篇幅有限,我已經努力把最重要最切題的一些信息分享給你們了,真正的改變絕非僅此。雖然這個問題絕不是我們看一兩篇文章,做幾次練習就可以解決的。但是你只要體會過那種發自內心深處的喜悅、平靜和愛,生活就再也不會回到從前混亂、失控、被潛意識牽著鼻子走的模樣。不管在怎樣絕望的境況下,你永遠都能感受到,心底有一團暖暖的倔強的光明,一直在默默陪伴並照耀著你前行,會在某個需要的時刻大放異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