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穿山甲為新冠潛在中間宿主 專家認為需更多證據

研究稱穿山甲為新冠潛在中間宿主 專家認為需更多證據

  【財新網】(記者 楊睿 杜偲偲 趙今朝)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究竟是哪種動物,一直是個待解之謎。2月7日凌晨,華南農業大學發佈消息稱,華南農大、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沈永義教授、肖立華教授等科研人員聯合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楊瑞馥研究員及廣州動物園科研部陳武高級獸醫師開展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7日上午11時,華南農大召開新聞發佈會,肖立華教授在會上介紹,聯合攻關團隊圍繞冠狀病毒有可能的動物來源開展了溯源工作,對多種野生動物的宏基因組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樣品,鎖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繼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揭示穿山甲中β冠狀病毒的陽性率為70%;進一步對病毒進行分離鑑定,電鏡下觀察到典型的冠狀病毒顆粒結構;最後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分析,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

  “以上結果表明,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肖立華說。

  關於研究團隊是從哪裡獲得的穿山甲樣本,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教授馮耀宇表示,“我們並沒有大規模獲得穿山甲樣本的優勢,實際是應某些單位之邀,因為疾病診斷的原因,讓我們判斷病因而獲得的某些樣品,樣品量目前並不是特別大,我們也希望有更多樣品一道來驗證。它是一個特殊的群體。”

  中科院一位生物信息學領域的研究員告訴財新記者,他們也剛拿到華南農大團隊從穿山甲中分離到的病毒基因序列,發現其中大約有4000個還沒有測序、尚不明確的核苷酸(新冠病毒約有29410個核苷酸),還需進一步分析。她認為,如果是99%的基因相似度,說明穿山甲比蝙蝠離新冠病毒更近,肯定可以作為一箇中間宿主,“因為它已經比蝙蝠的那條序列離人要近了很多了”。陽性率為70%也說明病毒在穿山甲種群中分佈比較普遍了,但它是不是直接傳染人的傳染源,還需要流行病調研信息的支持。

  “得有真正的穿山甲的接觸史才行,就說真的有一個人碰了穿山甲,這個穿山甲序列也拿到了。當年SARS的時候,就是得病的人和他碰到的市場裡的果子狸都分離出來病毒進行比對,就是要有接觸史。”她說,“分子基礎是說理論上它可以有這樣一個傳播路徑,但是還需要一個真實、實際的臨床傳播的證據。”

  研究族群遺傳學及基因體學的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王弘毅告訴財新記者,99%的基因相似度,說明穿山甲確實比蝙蝠更可能是中間宿主。不過因為沒有基因序列全長,目前尚無法判斷其正確性。“要判斷穿山甲是否是潛在的中間宿主,需要確定這隻病毒是否可以同時感染人類以及穿山甲。如果確定是從穿山甲取出的,那要先看這隻動物的疾病情形,是否發病?或是症狀如何?另外也要針對人類細胞做研究,確認是否可以感染人體細胞。至少可以依據序列預測病毒結構,與已知的人類受體是否能夠結合等。”

  美國羅格斯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瓦克斯曼微生物研究所實驗室主任理查德·埃布賴特(Richard Ebright)告訴財新記者,關於上述研究結論他還需要更多的信息才能判斷。他提到,上週他曾看到一份關於馬來穿山甲冠狀病毒基因序列的報告,但其所謂基因序列97%的高度相似性僅僅是“基因組的一部分”比對的結果,而實際上該穿山甲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與新冠病毒的相似性,是低於蝙蝠冠狀病毒的。埃布賴特提醒,需注意“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基因序列相似性表達99%”,是指全基因組序列還是基因組的部分片段。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系和基因組科學系副教授、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生物信息學專家特雷弗·貝德福德(Trevor Bedford)也提到了上述馬來穿山甲基因序列報告。他告訴財新記者:“如果是在(基因組系列)部分區域內達到99%的相似性,則並不是決定性的。只有整個基因組的核苷酸相似度達到99%,才具有參考意義”。他也希望能夠看到完整的基因序列。

  一位華南農業大學動物傳染病專家向財新記者表示,穿山甲本身就可能攜帶有冠狀病毒,目前看來上述華南農大的研究仍處於初級階段,後續還需繼續研究,要判斷一個微生物是否能使某種生物致病,需要遵循“柯氏法則”——要再找幾隻未感染該病毒的穿山甲做感染實驗,看穿山甲是否發病、是否有抗體產生,再看能否從發病穿山甲身上分離出病毒,如此才能確定該病毒對穿山甲有致病性。而對於此次發現的穿山甲冠狀病毒能否感染人,還需另做實驗。該專家目前對此抱有一定的懷疑,“按照流行病學原理,那麼多販賣、撲殺穿山甲的人應該早就發病了。”

  當一種新顯病毒引起疫情流行暴發時,為切斷傳染途徑,需要搞清楚病毒從哪裡來。1月2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團隊在bioRxiv預印版平臺上發表文章“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的發現及其可能的蝙蝠起源”。該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與SARS-CoV的基因序列一致性達79.5%,與雲南菊頭蝠中存在的RaTG13冠狀病毒一致性高達96%。這表明其自然宿主很有可能是蝙蝠。

  但對疫情防控來說,更為重要的是找到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究竟是哪種動物,只有找到它才能切斷源頭,防止病毒再傳染給人。中間宿主是指天然不攜帶某種病原體,但是可以被天然宿主攜帶的病原體感染,並可以向其他物種傳播病原體的宿主。

  據沈永義教授介紹,武漢新冠疫情爆發時,菊頭蝠正在冬眠,直接感染人的概率微乎其微,這就需要一箇中間宿主。“於是我們就找來我國市場上比較常見的野生動物來進行檢測,就發現穿山甲攜帶的病毒與人的關係比較近。”他說,中間宿主是個傳染源頭,找到中間宿主對於徹底切斷病毒傳染源十分重要。但關於穿山甲究竟怎麼從海鮮市場傳染給人這一關鍵環節,他表示,從海鮮市場往前追溯難度比較大,後續還要做很多工作。

  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劉雅紅教授在發佈會上介紹,該研究項目是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科技攻關應急專項的支持下開展的。

  確定中間宿主需經過複雜而嚴格的實驗流程。2003年非典期間,現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以及流感研究中心主任管軼與其團隊在廣東發起SARS病原調查和診斷。根據管軼2013年的口述,尋找SARS中間宿主的過程中,他們曾前往深圳市東門市場去做野生動物取樣,共取了8種動物的25個標本。拿回去研究時,他要求每個標本設三對碼,代表頭、體和尾,只有三對碼的結果都是陽性的才能挑出來作為備選。這樣做的理由是,病毒在傳播中並不知道哪個動物喜歡它,哪個動物不喜歡它,因此有的動物雖然感染了病毒,但病毒不能完成複製,只有一部分存留。只有三對碼結果全部為陽性,才能證明病毒已經很好地完成了複製。

  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野生動物取樣條件受限。2019年12月31日,武漢市衛健委通報稱,近期部分醫療機構發現接診的多例肺炎病例與華南海鮮市場有關聯。次日,華南海鮮市場貼出休市公告,隨後進行了徹底的環境衛生整治。

  一些科學家因此沒能從華南海鮮市場成功取樣。管軼對財新記者稱,追溯動物源是個比較複雜的過程,需要規模和體系等科學分析,而當時華南海鮮市場封掉、洗地,“犯罪現場都沒了,沒有證據怎麼破案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也表示,“證據確鑿,病源非常清晰是野生動物,但由於市場關了,並不清楚是哪種。”

  華南海鮮市場位於武漢市江漢區的鬧市區,距漢口火車站不足一公里,被認為是此次新冠病毒疫情的起源地。中國疾控中心1月27日發佈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態勢進展和風險評估報告》中稱,目前研究認為新冠病毒可能於2019年12月初從湖北省武漢市華南海鮮市場的某種野生動物外溢及其市場環境汙染感染人,進而造成人與人之間傳播。

  據央視報道,1月1日上午8時,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團隊赴華南海鮮城,針對病例相關商戶及相關街區集中採集環境樣本515份,運送至病毒病所進行檢測。1月12日,病毒病所專家再次在華南海鮮市場採集野生動物販賣商鋪相關標本70份,並轉運至實驗室進行檢測。

  1月26日,該所公佈相關檢測結果:從華南海鮮市場的585份環境樣本中,檢測到33份樣品含有新冠病毒核酸,這些陽性樣本分佈在市場上的22個攤位和1個垃圾車,海鮮市場西區的七街和八街靠近市場內部的區域存在多家野生動物交易商鋪,而這一區域的陽性標本也比較集中,佔全部陽性樣本的42.4%(14/33),這顯示此次疫情很可能與野生動物交易有關。

  但該所並未鎖定具體是哪一種動物。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發佈於今日頭條平臺,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實時全面深入的疫情報道,請點擊下載財新App閱讀

更多對武漢肺炎疫情的相關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