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到底是腳跟先著地,還是腳掌先著地?

2019999群眾


跑步正確姿勢很重要,我為大家總結一下這兩項的優缺點!🏃‍♀️

腳尖和前腳掌先著地 如果你們放慢自己的跑步動作,就會發現腳尖和前腳掌著地時小腿肌肉是緊張的。 沒錯,它的缺點就是因為小腿肌肉是主力軍,所以如果你經常快跑,而且這樣操作就很容易讓小腿從視覺上看著更壯實。



優點: 1:不容易直接對膝關節產生衝擊 2:跑的更快更輕便

缺點: 1:如果跑的速度太快,小腿就會壯碩得很 2:因為足底筋膜受力大,所以足底筋膜易損傷。



腳跟先著地 有的人跑步就跟打樁一樣,在操場上咚咚的踩出一個個的坑...

優點: 1:小腿不容易變粗 2:姿勢簡單好上腳

缺點: 1:姿勢略醜,不優雅 2:下肢受力比較直接,所以膝蓋衝擊很大。



綜合以上來說前腳掌以及腳尖著地是在短跑中。短跑前腳掌以及腳尖著地能提高跑步速度(前腳跟著地能減小步幅,但提高步頻,總的說是提高了速度),便於衝刺。   

一般跑步(中長跑,以及長跑)都是後腳跟著地法。後腳跟著地跑法,就是在跑步中,腳首先著地的部位是腳後跟,然後過渡至前腳掌。   



腳跟著地的跑者少了踝關節與足弓的緩震,所以受力曲線幾乎是瞬間達到最高,但許多跑鞋有效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而前腳掌著地跑者,受力曲線會比較緩和,但對肌肉力量要求很高。這樣的跑法有它的優點。不少醫學人士認為腳後跟著地不但可以減緩衝擊力,還能借助大腿的肌肉力量,節省體能,保護腳踝等部位。




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加油!❤️


賽普健身學院官方賬號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以及對精英跑者的觀察,我認為應該是前腳掌先著地;

首先我一開始剛跑步時也是什麼都不懂,當然是怎麼舒服怎麼來,當時就是腳跟先著地,經過我兩年跑步後慢慢的發現很多大神,以及觀察馬拉松賽事的精英跑者,發現他們90%是前腳掌先著地,後來經過我不斷努力,慢慢變為現在的全腳掌,然後再慢慢的開始變為前腳掌,馬拉松成績也從4小時,提高到3:30分,再到後來3:08,再到現在的2:44,我相信在我不斷刷新PB的同事,改善我的跑姿有很大關係,而現在我也正在努力讓我變成前掌 腳先著地,只是過程有些艱難。

我認為前腳掌先著地的還有個原因是,人類的腳,尤其是前腳掌骨骼有多達20多塊小骨,這些骨頭就是在人類最一開始時奔跑進化來的,就是為了對身體有一個緩衝做用;

其次想想鐵三運動,以及能想到的運動,基本上都是要靠前腳掌用來發力支撐,所以跑步,對於人類最原始的運動也應該是前腳掌先著地。

以上只是我小老弟個人的思考,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Nike黑馬小老弟


跑步看似人人都會,但是能做到跑步不受傷,並且掌握跑步的正確姿勢的人其實很少。比如樓主這個問題,可能跑步很多年的老手都不一定知道,就算能說出一二三來,也未必有科學依據。

這裡我推薦一本書《姿勢跑法》,作者羅曼洛夫作為多年的奧運會跑步項目的教練,他在書中對這個問題有專業的解答。下面我就根據《姿勢跑法》書中內容,再結合自身的一些跑步經驗,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跑步時腳掌著地有哪些方式

根據腳掌首先接觸地面的部位,我們可以將跑步分為:腳尖先著地、前腳掌先著地、腳跟先著地這三種方式。

1. 腳尖先著地

腳尖先著地跑是指腳趾骨部位接觸地面,接著腳掌過渡到腳掌中間部分,腳跟還沒碰到地面時,腳掌離開地面換另一隻腳。

跑步時腳尖先著地可以利用足弓的彈性來緩衝落地時的衝擊力,並減少衝擊力向膝關節傳遞。但是這種跑法需要跟腱承受自身體重5.3~10倍的作用力,長時間跑可能會導致小腿肌肉疼痛、跟腱炎,踝關節疼等現象。

所以,腳尖先著地只適合短距離的衝刺跑,不適合長距離跑。一般短跑運動員跑步時都是腳尖先著地。

2. 前腳掌先著地

前腳掌先著地跑是指圍繞腳掌的趾骨和蹠骨的部分接觸地面,然後過渡到腳尖蹬地,腳跟幾乎不接觸地面。

前腳掌先著地跑時由於腳掌的受力面積增大,分散踝關節和膝關節的壓力,落地時關節不會鎖死,跟腱和小腿肌肉可以吸收3倍的衝擊,使得垂直衝擊速率變得緩和。另外,因為身體重心落到身體正下方,剎車效應最低。

所以,前腳掌先著地跑步適合長距離跑,或者馬拉松跑。

3. 腳跟先著地

腳跟先著地跑是腳跟先接觸地面,然後過渡到腳掌,再到腳尖部位,跑步過程中整個腳掌都會接觸地面。

這種跑法雖然穩定性最好,但是腳跟會承受3倍的衝擊力,增加腳踝和膝蓋的壓力,長時間跑可能會膝關節和踝關節疼,冰姐增加足膜炎的風險。

所以,腳跟先著地適合快走或者短距離慢跑。

總結

綜上所述,跑步腳落地方式可以分為腳尖先著地,前腳掌先著地和腳跟先著地。根據腳掌吸收壓力的方式以及跑步時長的影響分析,腳尖先著地適合短距離快速跑;前腳掌先著地適合長距離跑步;腳跟先著地適合短距離慢跑。根據不同的跑步項目選擇適合的落腳方式可以降低跑步受傷的風險。

因此,大多數人跑步推薦用前腳掌先著地的方式跑步。


開練吧,專注健身和跑步,堅持分享原創內容,有料更有心!歡迎關注!謝謝🙏

開練吧


我自己跑步是腳跟著地多,我用的咕咚智能跑鞋,可以精準地得到著地數據分析。

我也沒有刻意地去改變自己的跑步姿勢,因為我瞭解過,各種姿勢都有優缺點,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選擇。下面來簡單說說三種著地姿勢的優缺點。

一、前腳掌著地

優點:用前腳掌著地的優點是跑得快,因為它更符合人體力學。跑過短跑的小夥伴都會有這種體會,短跑時我們會身體前傾,用前腳掌著地,感覺腳下有彈簧一般。

缺點: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和系統的學習很難駕馭這種跑法,因為它對我們肌腱力量的要求很高,如果貿然採用這種方法很容易使腳掌受傷,因此不建議。

二、全腳掌著地法

全腳掌是介於前腳掌和腳跟著地之間的一種跑法。

優點:是最保險的一種跑法,不容易受傷,因為腳掌觸地面積更大,所以也更穩。如果在比賽中受了點小傷,則可以換成這種跑法。

缺點:這種跑法沒有太大的缺點,就是速度較慢。

三、腳跟著地法

優點:使用腳跟著地最大的好處就是省力,這種跑法比較適合能力較弱的新手。腳後跟著地不但可以減輕著地的壓力,還能借助大腿的力量,節省體能,保護腳踝等部位。

缺點:整個過程中小腿幾乎不發力,而且跑步速度比較慢,對能力的要求最低。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會加重膝蓋、髖關節以及脊椎承受的緩衝力,可能會導致骨膜炎、腿部關節等傷痛。

所以,對於初跑者,最好不要輕易改變自己的跑步習慣,在參加一段時間的鍛鍊後,在有經驗的小夥伴或是專業人士的指導下練習多種跑法。


小明哥A



其實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調整一下「跑步時什麼情況下腳掌先著地,什麼情況下腳跟先著地?」所以問題的答案不是二選一,而是要看什麼情況而定,這個情況包括是慢跑還是快跑、自身的身體狀況或者是個人的習慣問題等!先看兩張跑步的圖片咯

腳掌著地與腳跟著地的根本區別

腳掌或前腳掌著地的觸地點靠前,則會用到足弓和小腿吸收衝擊力,而腳跟著地的觸地點靠後,則會更多地用到膝蓋吸收衝擊力。但是不管怎麼樣,跑步時的這個衝擊力是無法抵消的,這個力要麼是你腳踝承擔,要麼是你膝蓋承擔!

那麼如果你曾經在膝蓋有過損傷,那麼最好選擇前腳掌或全腳掌著地的方式跑步;如果你腳踝或小腿有過損傷,建議採用腳跟著地的方式跑步!

快跑與慢跑的著地方式

快跑常見於比賽中或短時訓練中,平常我們一般的慢跑也就是所謂的休閒跑,以及長距離跑步。

我們常在比賽中看到運動員的跑步姿勢是前腳掌或全腳掌著地,因為前腳掌或全腳掌先著地的跑法相對於不容易受傷,這種跑姿提高了減震的能力,而且它用到了你的跟腱對能量進行儲存和釋放,因此能跑得更快。

休閒跑或長距離跑步通常我們採用快步頻、腳跟著地,因為有研究表明這樣可以省很多體力,這個時候身體的核心也會更穩!

不管是哪種方式,我們在整個訓練過程中,當腳著地的時候,著力點在身體的重心處!

更科學的跑步姿勢

這個跑步姿勢推薦的是前腳掌著地的方式,你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去選擇!跑步運動是一門學問,而每個人學習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方式,保護好自己身體的同時做到更輕鬆更健康地去享受跑步的過程!

1.頭正直,目視前方,收住下巴

2.手臂和肩膀放鬆,擺臂幅度緊湊連貫,屈肘90度,避免越過身體中線

3.腰部挺直,身體適度前傾,保持重心適度前移,利用重力產生加速前 進的動力

4.腳尖朝前,膝蓋放鬆,腳底中前部先接觸地面,使足柔和地落地,著 地點在身體重心下方,步伐輕盈,避免沉重的腳步


Iron不是鋼鐵俠


哪裡著地沒有定論,從人體結構來看,慢跑的時候可以腳跟先著地,特別是快走到慢跑連接的這個速度。

速度加快有經驗的跑者也就會從腳後掌過渡到腳前掌,偏外側著地。無氧短距離一般都會腳前掌著地。全力奔跑能夠全腳掌或者後腳掌著地也相對少見。

長距離跑大眾跑者還是保持前腳掌著地會減少受傷的幾率。






健康教練張天正


這是個看似簡一個簡單跑步姿式,但與身體健康狀態有很大的關係。

正常的跑步,都是腳尖著地。腳掌著地一是速度慢,二是顯得笨拙。沒有腳跟著地,腳跟著地叫競走。

腳尖著地有剋意的著地與無意的著地。腳尖無意的著地者,身體健康狀態好,腳的彈性大,跑步速度輕快,曰:身輕如燕。

如果跑步,腳掌先挨地,總是剋意的顛起才有腳尖著地彈力的,說明身體狀況不太好,而且能感覺到,小腿乏力麻酸,身體也覺得笨重。

腳是身體健康的一個晴雨表,一般人鞋底磨損,就能說明,大多數亞健康狀態的都先磨損鞋後跟外側,即過去釘鞋,釘"鐵雲子"的部位。

跑步鍛鍊是健身的一項優質“有氧"運動,不管是否有意無意,用腳尖都無所謂,貴在長期堅持。年輕人快點慢點無所謂,量力而行(運動員訓練除外)。中老年,就要緩慢,求質不求量。

記住宗旨,不是速度快慢,也不是非要講究腳尖腳掌誰先挨地,貴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放鬆自己,堅持一種方法鍛鍊,那才叫養生鍛鍊。否則就有害而無益。


苦善禪根1


跑步到底是腳跟先著地,還是腳掌先著地?

健康苦行僧,開講啦!

我個人的跑步經驗應該是前半腳掌先著地。如果是腳後跟先著地的話,那簡直就是硬生生的在壓迫自己的膝蓋呀,如果體會不到的話,可以嘗試著跺腳用腳後跟,相信不僅能夠感受到膝蓋的痠痛,還可以感受到一定程度頭腦嗡嗡的感覺。

所以說腳後跟先著地,很有可能壓迫膝蓋,影響膝蓋的健康。

跑步的過程中身子是略微有些前傾的,如果在前進的狀態下,腳後跟都能保持著地的話,那這個動作顯得就並不是很規範,如果你能觀察一些其他的跑步運動員的動作姿勢,你會發現他們基本上都是前腳掌著地的。

如果嘗試過腳後跟先著地的跑步方法就會明白,這樣的跑步方法,衝擊力將直接作用於後跟正上方的踝關節以及膝關節,這並不是十分健康的。當你採用前面腳掌先著地的跑法時,你會發現相對的地面的反作用衝擊力會得到有效緩解,也能更好地利用肌肉幫助緩解衝擊力。

對於以上內容的補充。

當然了,專注於前腳掌著地的跑步方法並不適合於所有人,像有些朋友他們的跟腱和腳踝有過一些傷情,那麼這類跑者就並不適合採用前腳掌著地的方法。

前腳掌著地需要利用到腳踝的緩衝力以及跟腱的回彈力,這樣才能幫助更好地幫助做到標準姿勢的前腳掌跑法。

其實我想說的一點是我們強調的前半腳掌著地的跑跑步方法,並不是全程只有前半腳掌著地,而只是前半腳掌著地,用作緩衝之後,後腳跟跟上。

一定程度上將小腿跟腱拉長,利用跟腱的回彈力將一些彈性勢能儲存起來,幫助出現向上,向前的動力,這樣的跑步方法更科學,更專業也更有效率。

當然實際嘗試時,您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

1:一般程度上,跑鞋的設計通常是後跟較厚,前半腳掌的部位較薄,這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前半腳掌著地更加困難。

2:前半腳掌著地,熟練並運用起來的人很少,一些專業運動員和一些短跑健將可能運用了相對熟練,但如果是普通人慢跑的時總會出現種種不舒適。

3:如果你每天堅持跑步訓練,堅持40分鐘左右,那麼你全程前半腳掌著地,小腿肌肉根本支撐不住。

綜上所述。如果您出現這樣些跑步過程中出現這些問題,那麼就換一雙較好的跑鞋,堅持全腳掌著地,這樣也是非常不錯的。

如果非得嘗試前半腳掌跟腳後跟著地的區別,可以拿出一天時間專門來測試,這樣才能找到跟自己最貼合的跑步方法。

如果腳後跟著地,並沒有覺得不適,並且跑步也能長久的堅持,膝蓋處並沒有受到損傷,那麼堅持這樣的跑法也並沒有什麼錯誤,因為畢竟這是適合您的跑法,這裡只是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常年跑步的經驗之談,給大家一個分享。

持續健康知識分享,希望對您有幫助,歡迎關注!


健康行僧



提到跑步姿勢,關於前後腳掌著地的問題一直都存在爭議,兩派之間可以說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無論跑步是前腳掌落地還是後腳跟落地,我們所追求的都是能夠健康長久的跑下去,所以不受傷是第一原則,其次再是追求速度。

那麼究竟哪一種姿勢不容易受傷?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思考另一個問題——

前腳掌與後腳跟先著地,哪一個更費力?

我們可以實際體會一下,使用上述兩種方法各跑上幾百米便能大致瞭解。我們可以用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利伯曼的一個研究來說明——

研究在一個附有壓力板的跑步機上進行,在相同的速度下跑者需要更換不同的跑法來進行測試。通過壓力板我們便能得知不同的跑法下,著地時所受到的衝擊力。

左側為後腳跟著地,右側為前腳掌著地後腳跟著地

以後腳跟著地時,我們可以看到衝擊的力量在短時間內迅速上升,接著下降,再上升至最高點。也就是有兩個波峰,分別對應第一次腳跟落地以及第二次腳掌完全落地。

前腳掌著地

改為前腳掌著地時,衝擊力量上升的速度變得較為緩慢(升至最高點的時間變長,曲線也較為緩和),波峰也只變成一個。

相比兩者,前腳掌先著地的跑法比腳跟先著地多花了約100毫秒才達到衝擊力的最高點。回到開頭提出的問題也便有了答案,由於前腳掌著地由於肌肉多了緩衝的工作,所以前腳掌跑起來更為費力。

那麼前腳掌與後腳跟先著地,哪一個更不容易受傷?

答案顯而易見——更費力的前腳掌著地。

前腳掌先著地可以利用前腳掌、跟腱與小腿的肌肉協助你緩和落地時的衝擊力,這就好比汽車的安全氣囊,可以保護你在意外狀況下的安全。

雖然在跑步過程中比較費力,可能導致肌肉痠痛,但這對預防下肢骨骼以及關節的運動傷害有著較好的作用。

而後腳跟先著地,跑者的跟腱、踝關節、小腿骨、膝關節以及髖關節都會受到猛烈的衝擊力量。這就好比開著一輛沒有安全氣囊的汽車撞上電線杆一樣,司機受重傷的幾率大大提高。

對於初跑者來說,從後腳跟著地先開始

上文我們可以看到前腳掌著地更不容易受傷,所以推薦前腳掌著地的跑法。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情況又變得不一樣。

剛開始跑步的人,由於跑步相關的肌肉/力量還沒有建立起來,此時貿然採用前腳掌著地的跑法容易對肌肉造成過大的負擔,反而容易出現受傷。

所以建議初跑者選擇緩衝較好的跑鞋,採用腳跟先著地的跑法,讓鞋子幫助你分擔衝擊力,從而減少肌肉受傷的分享。等到肌肉慢慢適應以及相應的力量提升之後,再講講轉變為前腳掌落地。

最後總結一下以及附上一些避免跑步傷害的小TIPS——

  • 推薦前腳掌落地跑法,但建議初跑者從後腳跟落地開始。雖然前腳掌先落地的跑法可以緩和衝擊力,也能縮短觸地時間,但是一開始就過度使用前腳掌跑法容易造成肌肉的損傷。建議在跑步4~6個月後,再慢慢嘗試從後腳跟轉變為前腳掌;
  • 對於剛開始跑步的人,選擇緩衝較好的跑鞋,從後腳跟著地開始,可以避免大部分的運動傷害。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度跨步,跨的越大(腳掌觸地時離臀部越遠),膝蓋越容易受傷;
  • 著地時膝蓋保持彎曲也是避免受傷的關鍵之一。當膝蓋保持彎曲時才能有效利用肌肉來緩衝接觸地面帶來的衝擊力;

蟹老闆鴨


兩種跑法都是正確的跑法。先了解它們的區別在哪裡。

特點

腳跟先著地時我們可以獲得更大的步幅

腳掌先著地時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加速度

能量轉化

腳跟到腳掌的過度階段友好的緩解下肢關節的壓力,並使身體存儲勢能在蹬地時釋放,以此獲得免費的動能(石弩效應)。在這種策略下跑姿態看起來會更輕鬆。也跑的更遠。
教掌跑法的



步態週期會讓姿勢快速進入下壓和蹬地的階段,相對腳跟著地犧牲了部分送髖擺腿獲得的距離,轉化成更多的勢能和動能。

所以在競賽中更多是用前腳掌著地的跑法,積極的下壓和後扒地獲得更快的加速度。維持這種跑姿相對消耗更多的體力。

注意事項

在慢跑時候建議使用後跟著地跑法

在慢跑中非專業跑者容易出現一種現象,步幅跟不上重心移動產生剎車效應。這對膝蓋會造成較大的壓力。可以通過充分送髖和向下蹬地的方式來轉化剎車帶來的衝擊力。

以上回答以腳掌或腳跟的著地方式來片面分析,實際情況因人而異需要考慮的因素也更多。就像上臺階時我們可以選擇腳跟著地或者腳尖著地,對於生活中或者業餘跑者而言影響並不大。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方式just do it

力運動。運動發現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