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之根

□ 華景 整理

在不同的民族那裡,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邏輯,而這些邏輯背後又有信息的排列組合方式和表達方式上的基本規則,這就形成了不同民族自己的“密碼本”。本書深度挖掘零至九這十個數字背後的文化秘密,闡釋其在中華文化中的豐富內涵。

空無

世界從何而來,萬物從何而來,不同的民族看法大不相同。在中華文化看來,世界是從什麼都沒有開始的,也就是從無開始的,世界萬物是從無演化生成的,這就是所謂“有生於無”。

道家講無,佛家講空,其實空也就是無,只是用詞不同而已。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的意思是,世界上存在變化的萬物都是從前邊的事物生出來的,那麼最初的東西是從哪裡來的呢?最初的東西是從什麼都沒有生出來的。並且老子在《道德經》中還使用“無極”這一概念,提出人修道的目的是“復歸於無極”,也就是重新迴歸到無邊無際的空無的狀態。

強調世界萬物最初產生於什麼都沒有,在這一點上印度和中國有相似的哲學觀念,佛道兩家的根本世界觀並不矛盾,根本觀念高度一致,這是佛教能在中國廣為傳播、廣受信奉的最重要的原因。從西域傳入中國的佛教本來就強調無,而到了中國之後經過一個時期,到了唐朝發展出一箇中國化禪宗流派,其代表人物六祖慧能有一首著名偈語,也就是談佛說法的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的意思是世界歸根到底是“無”,佛教讓我們悟到這個“無”,並不是在這之外給我們另外一個世界或者別的什麼東西,而是讓我們認識“本來無一物”這個根本,達到一種毫無牽掛的解脫。

儒家原本只是談“仁”,並沒有談“無”。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根據道士陳摶《無極圖》,在其所著的《太極圖說》中對道家“無極”一詞作了新的解說,把“無極”作為萬物之本原,提出“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的命題,表達“有生於無”之意。這一哲學大大地影響了後來中國文人的世界觀。雖然宋明理學和儒學在一些基本理念上有重大差異,但畢竟理學仍然舉著儒家旗號,所以也可以說到了宋代,儒、釋、道三家的世界觀在根本上趨於統一了,對世界的解釋歸根到底都歸於一個“無”字。

中華文化中的這個無就是空無,無極就是空無終極,但很有意思的是,中國古代有和尚強調這種空又不是絕對的,所謂不是“頑空”,為此東晉時候研究佛教理論的僧肇,曾經專門寫過一篇《不真空論》,強調“真空不空”。道家和理學的無極,其實也是這個意思。這就像是無限趨近於零,但又不是絕對的什麼都沒有。於是你可以在空無之中體會出一種難以言說的東西,所以禪宗高僧讓你聽“空谷之音”,讓你在體悟空無中去實現大徹大悟。

中華文化的世界觀,除了物質世界之外還存在非物質世界,而且非物質世界還是很龐大、多層級的。中華文化中的無,顯然不是指這種非物質的世界,因為非物質世界和物質世界一樣,都屬於“有”,用現代科學說法就是“暗物質”。無是指物質世界、非物質世界的共同來源、共同的根本。

包容

因為尊崇無,而且認為“有生於無”,所以中國人的心靈領域並不侷限於物質世界,而是非常重視物質世界之外的冥冥之中的世界,以及這種冥冥之中的世界背後的狀態。中華文化並不簡單地斷言世界是某個造物主所創造,即使有這樣的說法也認為是一種初級的神話,人們總是相信有一個不可知的、當然也是不可估量的未知世界的存在或價值,並且對它總是懷有一種審慎的敬畏和敬重,不敢簡單地忽略或否定。例如,在宗教領域裡,一般不會尊敬一個神而否定其他神的存在價值,這使得中國人對外來文化有一種難以想象的包容力,甚至對外來宗教的神因不瞭解而更有一種興趣。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種宗教共處的國度。

由於這種包容,似乎中國人對於宗教、文化和科學的態度,都顯得近乎實用主義——誰能對自己目前關心的事物給出某種合理的解釋和有效的方法,就傾向於相信、接受他的說法。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大多數人的信仰很難做到堅信不疑。例如,人們相信科學,但是並不等於就是科學主義者,許多中國人依然對於科學所不能直接證明的領域抱有一份敬畏心,不會用簡單、武斷的推理去證明沒有接觸過的世界就一定是什麼。當人類用物質的手段瞭解太陽系時,中國人不會簡單地相信世界都是由同樣的物質組成;當感官只是感受到物質空間的存在時,不會簡單地否定其他空間存在的可能。當然,上面所說的是指受中華文化影響較大的中國人。確實,有一些深受西方某些理論影響的中國人,已經遠離了這些原則,那是因為這樣的中國人儘管是黃皮膚、黑眼睛,但在精神世界裡卻已經沒有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

得道

中華文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是“道”。“道”這個概念來自老子的《道德經》,孔子也使用過這一概念,不過他的使用也可能來自老子的影響。老子講“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也就是說,“道”存在於有和無之間,既像有又像沒有,卻把有和無連接起來,打通了,從而體現了無支配萬事萬物的看不見的作用,背後是無在支配有的生生不息的運行。在中國人的意識中,越是隱蔽的世界,越是起到支配的作用。所以過去國人對於冥冥之中的命運和風水的相信,似乎更甚於其他國度的人。

既然存在道,就要努力認識和接近道,如果能得到道的真諦,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事情,勝於得到人間任何東西。所以中國人嚮往“得道”。所謂“得道”,就是達到在有無之間自由行動、自由支配的狀態,所謂出神入化。那麼誰最為出神入化?中國人最喜愛的“得道”的藝術形象是孫猴子,其法名就是“悟空”,也就是了悟了空無的真諦,於是就可以在有無之間隨心所欲,隨意變化。

空無用數字來表示就是零。因此也可以說,零是中國哲人認定的世界本原,零是中華文化世界觀的根本,是中華哲學之根,是中華文化之根。零在中華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義。不知道這一點,就不可能從根本上認識中華文化。

西方文化的根

西方文化之根在於一,而不是零。每個民族的古代哲學都追究過世界的本原是什麼。古希臘哲學追究世界的本原,總是傾向於有一個實體的或者隱蔽的存在。而更多的哲學家都比較實在,泰勒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水,阿那克西美尼認為是氣,赫拉克利特認為是火,他們把世界的本原歸為水、火、氣等,或者是某種具體的、單一的物質,或者是某種物質狀態。後來德謨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論,把世界歸於一種精微的物質顆粒。

當然,古希臘的哲學家們並非都把世界歸為某種物質。例如,畢達哥拉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數,有點兒接近中國的《易經》的某些觀點。就西方大多數有影響的哲學家而言,他們的世界觀,總是認為世界要歸於一個什麼東西,或者是物質,或者是數字,而到了中世紀整個社會宗教化之後,則是將世界的本原歸於一個唯一的神,認為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全知全能的神造出了整個世界。

到了文藝復興之後,西方有一位哲學家的世界觀有了突破,他就是德國的黑格爾,他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絕對精神”。但有一種說法是,黑格爾受到了東方哲學的很大影響,試圖超越西方哲學的侷限。不過,這個“絕對精神”仍然不如中國哲學中的“無”“空”來得徹底。絕對精神還是一種“有”,其實還是西方哲學中認為世界有一個決定一切又不被一切決定的實體或隱蔽的存在的說法的變種。

西方人總是相信世界背後有一個絕對的東西,他們的大腦似乎很難理解哲學上的空無這個概念。當地球中心說被科學摧毀之後,開始有一批人不再相信唯一的神,但是許多人又把既有的科學當作唯一正確的東西,把既有的科學當作唯一的神一樣來崇拜,不再相信科學既有結論範圍之外的東西。這並不奇怪,也是因為他們把萬事萬物都歸結為數字一的思維方式的結果,只相信唯一的東西。

《中華文化密碼》

鍾國興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