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怎麼形成的?

馨馨136875136


糖尿病,已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所熟知。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發病率逐年上升,且呈低齡化趨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糖尿病潛在的患病人群。

糖尿病是怎麼引起的呢?

有人認為,糖尿病是由於甜食吃多了而引起的。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它是一種慢性的非傳染性疾病。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家族遺傳、肥胖、多食、少動、妊娠、精神等因素,都有可能使人患上糖尿病。總之,糖尿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十分複雜,醫學尚未完全闡明。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糖尿病治療的目標。糖尿病治療的近期目標是通過控制高血糖和相關代謝紊亂來消除糖尿病症狀,防止出現急性代謝併發症;遠期目標是通過良好的代謝控制達到預防慢性並 發症、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的目的。接下來,我們來談談糖尿病的治療方法。

1. 糖尿病教育。糖尿病是一種複雜的慢性、終身性疾病,其治療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患者良好的依從性。通過糖尿病管理知識教育,可使患者重視血糖管理和血糖達標,從而更好地配合醫生給予的治療,最大程度地避免發生併發症。

2. 飲食治療講究個性化。糖尿病飲食的總體原則是:合理控制飲食總量;平衡膳食;定時定量進餐;少量多餐。但是在具體飲食方案的制定上,還需講究個性化,因人而異。

3. 運動要把握好度。適當運動可以改善胰島素敏感性,調節血壓和血脂,改善血糖控制病減少降糖藥物的用量。運動的原則是適量、經常性和個性化,以保持健康為目的的體力活動為每日30分鐘中等強度的活動,如慢跑、快走、騎自行車、游泳等。

4. 藥物治療是關鍵。降糖藥包括口服降糖藥、胰島素和胰島素類似物,還可以聯合中藥,如參芪降糖顆粒,適用於糖尿病患者的全程長期使用,一般不會導致低血糖,針對糖尿病併發症有很多的改善作用。注意,需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5. 做好血糖監測。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血糖監測的結果可被用來反映飲食控制、運動治療和藥物治療的效果,並作為調整用藥方案的依據。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可以對您有幫助~


話健康


糖尿病是由遺傳與環境等各種因素作用於機體導致胰島功能減退和/或胰島素作用不足等而引發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的綜合徵,臨床上以高血糖為主要表現,可造成多種器官的慢性損傷和功能障礙、衰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人口老齡化,糖尿病的發病率在世界範圍內顯著上升,已成為繼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癌症之後的第四號殺手。而2010年我國的研究也顯示我國20歲以上人群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也已經分別達到9.7%和15.5%。因此糖尿病已成為世界及我國所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典型病例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等表現,即“三多一少”症狀。

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併發症,導致腎、眼等部位的病變,並且糖尿病患者合併大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的風險也顯著增高。

糖尿病可分為1型、2型、其他特殊類型和妊娠糖尿病四類,其中最常見的一類是2型糖尿病。糖尿病診斷標準為:有糖尿病症狀,空腹血糖≥7.0 mmol/l,或口服糖耐量試驗時2小時血糖≥11.1 mmol/l,或隨機血糖≥11.1 mmol/l。在無明確高血糖症狀時,應通過重複檢測來證實。需要指出的是,在確診糖尿病時,需要參考的是靜脈血糖值,而非快速血糖儀所測得的指血血糖值。

糖尿病前期是介於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間的一種狀態,是糖尿病的預警信號。具體說就是口服糖耐量試驗時2小時血糖在7.8mmol/L到11.1mmol/L之間(即糖耐量低減),或空腹血糖在6.1mmol/L到7.0mmol/L之間(即空腹血糖受損)的狀態。已經屬於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會有很高的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並且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也顯著提高,如高血壓、冠心病等。但同時,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可以通過生活方式干預,如改變飲食習慣和增加體育鍛煉來防止發展為糖尿病。處於糖尿病前期的部分人群甚至可以使血糖水平恢復正常。

若確診是糖尿病前期,應該積極採取飲食、運動等干預措施。具體有:(1)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少食飲料、薯條等高熱量的食物,控制油類、肉類及主食攝入量,多食青菜。(2)適量運動,根據個體的耐受能力逐漸增加活動量。(3)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脂血症等。(4)注意監測血糖情況,定期複查糖耐量試驗。若飲食、運動干預無效,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適當的藥物進行治療。研究顯示,糖尿病前期者通過及時、合理的飲食、運動等干預措施,部分患者可以推遲或避免糖尿病的發生。


內分泌楊金奎教授


我覺得自己知道糖尿病是怎麼得的。

樓下鄰居,以前一直身體都特別好,還自己種地,什麼病也沒有。

後來就說自己血糖高了,好像也不全是糖尿病,但是血糖高。

誘因是她弟弟和她爸一起住,後來她弟弟要賣房子攆她爸,房子還是老頭的。因為她住的近,就參與進去了,估計氣的夠嗆。這以後,她就得病了。

嚴格地說,就是生氣鬱結,免疫力下降引起的。免疫力下降造成病灶,不一定都得糖尿病,但是大姐就趕巧了。

也挺鬧心的,吃不敢吃,沒啥事還得檢驗血糖。


畄畄咂


我是個糖尿病患者,二十多年了,我憑我的親身經歷,我認為飲食不節制,是罪魁禍首,愛喝酒不醉不罷休,愛吃肉,往飽吃,經常飯局不斷,越來飯量越大,慢慢的消瘦了,才知道是糖尿病,上輩人,下輩人都無病史,就我一個。


老邪57


你好,我是一名全科醫生,很高興為你解答。

糖尿病的發病是由遺傳+環境因素共同參與引起的。

糖尿病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遺傳因素占主導地位,這種類型的糖尿病是需要終身打胰島素的,容易發生酮症昏迷,因此控制好血糖是至關重要的。



2型糖尿病跟我們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有很大關係。肥胖,熬夜,過量的碳酸飲料,高脂肪飲食,比如蛋糕奶油巧克力,不愛運動的人都是高血糖的高發人群。我們知道,血糖高是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島素抵抗。胰腺有問題的人分泌胰島素能力減弱,所以這些人群也容易發生血糖問題,比如胰腺炎或者胰腺腫瘤的病人。2型糖尿病的病人可以口服一些降糖藥,如二甲雙胍,阿卡波糖等等。血糖控制不理想的需要打胰島素。

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熬夜,控制飲食,加強運動,祝願每個小天使們都能有健康的身體。

我是小魚eason,有問題可在下方留言或私信我,歡迎點贊+關注,祝您健康!


小魚eason


糖尿病是怎麼得的,有的人天天吃糖,也沒有糖尿病,可是有的人,不吃糖,得了糖尿病,這是為什麼呢?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的,就是說你的胰島素有病了,不能正常必泌血糖,使你的血糖增高,得了糖尿病。


聖伯




“少食多餐”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在古代,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是很高,常常是一日二餐或一日一餐,所以古代人很少有患上糖尿病(消渴症)的。古代即使有患上糖尿病的也都是富裕的人,當官的人。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士兵非常強壯💪,而古埃及人的身體素質卻很差。這是因為古希臘士兵和古羅馬士兵每日一餐(多食少餐),而古埃及人每日三餐甚至每日四餐五餐(少食多餐)。



人類的祖先常常在那種“飢一頓飽一頓”的環境中生存,這樣生存能力就會加強。但後來生活富裕起來之後,人們開始“有規律的生活”(起居有常,食飲有節),而這種“有規律的生活”反而造成了糖尿病、早衰、肥胖症、心腦血管疾病等各種問題。

所以不應該提倡“少食多餐”,而應該提倡“多食少餐”,就是把三頓飯合併成兩頓或一頓,每天吃的總量不變。也可以適當地嘗試“辟穀”,就是間歇性飢餓,故意餓自己一兩天,這也是預防糖尿病的一個有效方法。

下面我們來看看糖尿病到底是怎麼來的:


人的肝細胞和肌肉細胞外面都有一把鎖(胰島素受體),如果這把鎖打開,血液裡的葡萄糖就會進入肝細胞和肌肉細胞,血液裡的糖就會減少,血糖就會下降。反之,如果這把鎖打不開,血液裡的葡萄糖就無法進入肝細胞和肌肉細胞,葡萄糖在血液裡越積越多,血糖就會越來越高,而肝細胞和肌肉細胞裡卻嚴重缺糖,這就形成了糖尿病。

每次吃飯之後,食物裡的碳水化合物就會變成葡萄糖進入血液,這時候血液裡的葡萄糖(血糖)就升高了。血糖升高會使胰腺的β細胞分泌出胰島素,胰島素就如同鑰匙,能迅速打開肝細胞和肌肉細胞外面的鎖(胰島素受體)。



當鎖頭(胰島素受體)被打開,血液了的葡萄糖就會進入細胞,見下圖:


圖中圓球代表人體的細胞(包括肝細胞和肌肉細胞),鑰匙代表胰島素,鎖頭代表胰島素受體,藍色方塊代表葡萄糖。

當血液裡的糖進入細胞之後,血液裡的糖就會減少(血糖降低),而肝臟和肌肉都得到了糖,也就得到了能量。

上面說的是健康人的情況,而糖尿病患者:有一部分是β細胞不產生胰島素,這種糖尿病需要在吃飯之前自己注射胰島素;還有一部分是雖然有胰島素,但胰島素幾乎不起作用,這屬於“鑰匙”出了問題;另有一部分是雖然胰島素升得很高(高胰島血癥),但胰島素受體不配合,如同打不開的鎖頭,不論用了多少鑰匙,就是打不開。



因為以上的情況造成血液裡的糖無法進入細胞,所以每次吃飯之後血液裡的糖非常多,而肝細胞和肌肉細胞裡卻嚴重缺糖。血液裡的糖實在無法進入細胞,最後只能隨著尿液排除體外——這就是糖尿病。


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就開始不停的吃東西,特別是有些“專家”提倡的“少食多餐”,致使β細胞、胰島素、胰島素受體一直不停地工作,時間長了之後,β細胞、胰島素及其受體都會越來越懶惰,不願意工作(敏感性降低),漸漸就形成了糖尿病。

所以要適當故意捱餓,這樣才能提高胰島功能,才能預防糖尿病。


常行居士


糖尿病是怎麼得的?

健康苦行僧,開講啦!

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原因還挺複雜的,糖尿病就是一種以糖代謝紊亂為主的內分泌疾病。

主要是因為身體長期過度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或者過度勞累,喜食甜食。

中醫中有這麼一句解釋:糖尿病主要原因,身體陰虛,化燥傷津,引起脾胃失調,代謝紊亂。

那麼具體是什麼原因呢?

一:遺傳問題。

糖尿病具有家族遺傳的特徵,當然這也會受到身體本身因素的影響,但要是家族遺傳基本都有糖尿病的話,那麼這種病的概率會很大。

二:肥胖。

要想解決糖尿病的問題,最關鍵的一句話就是要控制自己攝入的總熱量。

原因很簡單,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原因,很容易引起二型糖尿病,尤其是對於那些經常喜愛甜食的人。

三:自身的情緒。

生活壓力過大,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很容易導致血糖出現波動。

情緒不穩定,情志失調自然也會影響到胰島素對抗激素的分泌,也會容易出現糖尿病。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調養身體呢?

1:合理安排膳食,堅持少食多餐,儘可能吃一些粗糧。

2:生活中應該控制油炸食品或者含糖量豐富的水果攝入,少食動物內臟。

3:生活中可以吃一些苦瓜,苦瓜能夠很好地防治糖尿病。

持續健康知識分享,希望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


健康行僧


要說糖尿病的病因至今仍不能完全解釋清楚,還是很複雜的,既有遺傳因素又有環境因素的作用。對於不同類型的糖尿病病因也不盡相同,即使在同一類型中也存在著異質性。總的來說,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共同參與其發病。

胰島素由胰島B細胞合成和分泌的,通過血循環到達身體各個組織器官中的靶細胞,並且與特異性受體相結合,發揮其特有的作用,在細胞內參與物質代謝,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異常都可能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在糖尿病的自然進程中,不論是哪種病因作用,都會經歷幾個階段:從最初發生糖尿病相關的病理生理改變,比如自身免疫抗體陽性、胰島素抵抗、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等等,雖然經歷了很長時間,但糖耐量仍然可能是正常的。慢慢隨著病情進展岀現糖調節受損(IGR),包括空腹血糖調解受損(IFG)和糖耐量減低(IGT),這兩種情況可能分別存在,也可能同時存在。IGR代表了正常葡萄糖穩態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間的中間代謝狀態,隨著這種異常代謝狀態的進一步發展,最後導致糖尿病發生。


所以一旦發現血糖出現異常一定要儘早干預,避免病情繼續發展。

原創作者 馮麗 主任醫師 臨床營養醫師擅長孕產婦、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飲食營養。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痛風、骨質疏鬆、肥胖等慢病人群營養治療。


營養百事通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逐漸遞增,到底是怎麼得的糖尿病呢?

遺傳:

糖尿病存在明顯的遺傳異質性。大多數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而且臨床上至少有60種以上的遺傳綜合徵可伴有糖尿病。

基因突變:

糖尿病已發現多種明確的基因突變,如胰島素基因、胰島素受體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線粒體基因等。

免疫系統異常:

有些免疫系統異常,會在遭受病毒侵襲後破壞胰島細胞而產生糖尿病。

飲食:

易感糖尿病人群,在飲食中糖分超過胰島細胞能代償的能力以後就會造成血糖升高。

運動:

運動可以減少體內糖分,但運動減少後可因糖分消耗過少而出現高血糖。

肥胖:

肥胖也是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因素。

某些藥物:

像激素等藥物會升高血糖,長期大量使用會誘發糖尿病。

總結,遺傳因素等沒辦法控制,但是我們只要做到管住嘴,邁開腿,還是對預防糖尿病有一定的作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