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診所:“七月流火”注新義


語文診所:“七月流火”注新義


“七月流火”能形容天氣炎熱嗎

趙丕傑


導 讀

自漢魏以來,認為“流火”就是指“大火”西沉、天氣轉涼。但是近年來,“七月流火”在媒體上卻悄然走紅,常常被用來形容天氣炎熱。

“七月流火”語出《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對於這句詩,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都有明確的解釋。今人郭錫良等編《古代漢語》的註釋說得更清楚:“七月:指夏曆七月。流:指向下運行。火:星名,即心宿二,又稱‘大火’。每年夏曆六月黃昏時候,心宿二在中天,方向最正,位置最高。到了七月,就偏西向下行。這時暑熱開始減退。授衣:指分發寒衣,因為到了九月蠶績之功已成,天開始寒冷了。”後因用“七月流火”指天氣轉涼。例如明·曹學佺《陳生招到北樓避暑》詩:“七月流火火不流,屋中如甑心煩憂。”清·裘璉《熱極假寐紀夢》詩:“六月徂暑日更長,七月流火風未涼。”李宗信《入秋保健講養收》:“‘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入秋後加衣不要過早、過多。要適當減慢添衣的速度,讓機體經受涼氣的鍛鍊,增強耐寒能力。”王育恆《厲兵秣馬迎盛會》:“七月流火,暑氣漸消。然而,在德州大地上,迎接第四屆世界太陽城大會的熱潮卻更加高漲。”

“七月流火”的出處是清楚的。自漢魏以來,認為“流火”就是指“大火”西沉、天氣轉涼,也是確切無疑的。古詩文中使用“七月流火”的並不多見,看來還沒有成為習語被廣泛使用。但是近年來,“七月流火”在媒體上卻悄然走紅,常常被用來形容天氣炎熱。例如:

1

在炎熱的夏天,內地正是七月流火,而西寧市氣候涼爽,天氣晴朗……正是旅遊的好季節。(《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11月4日)

2

七月流火的日子,全家人熱得滿頭大汗,我卻縮在沙發上,顫抖如葉,懷裡還抱著一個熱水袋。(《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7月30日)

3

七月流火,灼人的烈日並沒有影響我們的心情,在“藝術名家”金懷獎活動期間,我們有幸拜訪了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市場報》,2006年1月28日)

4

我們的夏天越來越長也越來越熱,“七月流火”已經變成七、八、九月連續的“流火”。(人民網,2009年7月31日)

5

七月流火對於常人來說是酷暑的難耐,而對於遊戲行業而言則意味著火爆的ChinaJoy展會。(《江南時報》,2010年8月6日)

2

七月流火,頭頂烈日,汗流浹背,相信沒有人喜歡這樣的感覺,隨著氣溫不斷攀升,不少人都有出行避暑的打算。(中國網,2014年7月25日)

這些作者把“七月”理解為陽曆七月,把“火”理解為“火熱”,用來形容天氣炎熱,同“七月流火”的原意恰恰相反。這在訓詁上是沒有任何根據的,純屬望文生義,任意曲解。

2005年夏天,北京一位大學校長在接待來賓的講話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氣炎熱,立即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這個事實說明這種用法還沒有為廣大群眾所接受,並沒有約定俗成。遺憾的是,現在有的詞典既肯定這條成語指夏去秋來,天氣轉涼,又說現也用來形容天氣炎熱。一條成語不能同時表示兩種截然相反、互相排斥的意義,這樣釋義只能造成社會語文應用的混亂,使讀者無所適從。

其實形容天氣炎熱的成語很多。其中帶“火”字的有“驕陽似火”。例如鄧友梅《煙壺》三:“北京這地方,地處沙漠南緣,春天風沙蔽天,夏日驕陽似火,惟有這秋天,最是出遊的好季節。”比較生僻一點的還有“火傘高張”(語本唐·韓愈《遊青龍寺贈崔太補闕》詩:“光華閃壁見神鬼,赫赫炎官張火傘”)。例如戴聰譯《伊凡·蒲寧短篇小說選·三等車》:“早晨,還剛剛七點多鐘,可是已經火傘高張,燠熱異常。這是一種凝重的、呆滯不動的暑氣。每當要下可怕的暴雨前,總是會出現這樣的酷熱。”帶“流”字的有“流金鑠石”(意思是金石都被熔化了,形容天氣極為炎熱)。例如清·李寶嘉《文明小史·楔子》:“雖然赤日當空,流金鑠石,全不覺半點歊熱。”也作“爍石流金”。如元·施耐庵、明·羅貫中《水滸傳》二十七回:“如今來到孟州路上,正是六月前後,炎炎火日當天,爍石流金之際,只得趕早涼而行。”為什麼放著這些形象生動的成語不用,偏偏要用一個形容天氣轉涼的“七月流火”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