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為什麼有些80歲的老人還要下地幹活?

陝北這些事兒


我是“農人小匠”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其一,因為下地幹活就是這些80歲老人的生活,這些是他們生活的方式,已經根深蒂固了,在加上這些老人世世代代都是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他們的生活方式彰顯著中國農民樸實,勤勞的一面。

其二,老人自己身體康健,有勞動能力,下地幹活有一份收入可以自己養活自己,儘量不給子女添負擔。

其三,在農村依舊是傳統的養老模式,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的子女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生活壓力也很大,老人們看到子女有難處,自己還能動就少給子女添麻煩,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其四,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地幹活並不都是為生活所迫,有的家庭條件也不差,但是,老人勞作慣了,閒不下來,習慣成自然。力所能及的乾點活,有規律的生活,晚年生活的更充實。

因此,農村還有七八十歲年齡的老人忙碌在田間。

第一,有些80歲的老人過慣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下田幹活就是他們的生活。也絕決了他們生計的問題。

首先,這些80的老人從小就生活在農村,每天耳渲目染的生活就是種地,下秧苗。在父輩的引導下,他們從小就是開始幹這些農活。年復一年,他們也就適應了這樣的生活,也成為了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的農民。

其次,人要吃飯,都離不開錢,八十歲的老人家也需要生計。他們種植的農產品,一些供自己生活用,一些拿到集鎮上去賣。雖然掙的不多,但是基本的小開銷還是能夠應付的過去。

所以說,下田幹活是這些80歲的老年人的生活,不僅使他們自給自足。也讓他們掙了些菜米油鹽粗的錢。現在的老年人下田地,更多的是因為這是他們過慣了這樣的生活。

第二,有些八十歲的老年人一輩子生活在農村,老人的認知也只有農村那些事,缺乏更廣的視野。

“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大多數農村老人一生的真實寫照。農村八十歲的老年人一輩子可能也沒出過遠門,更別提坐飛機和高鐵了,他們的認知只侷限於自己的鄉鎮,在說好點可能就只到過縣城裡,所以在他們的世界裡縣城大城市,就是全世界。

在生產生活上,老人只知道種地才是活路,而不知道還有別的活路。這也是受父輩的影響,從小種到老。

有個故事這樣說的,有個人給了兩個窮人,一人一頭母牛,第一窮人殺了直接吃了,牛就沒了,另一個窮人則是擠母牛的牛奶,把牛奶拿到村鎮上去買,換去生計的錢,有了生計的錢,牛還活著。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認知的問題,認知的侷限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再說一真實的故事,我一個初中同學他父親,也是近80高領的老人,現在是我們當地蔬菜合作社社長、蔬菜交易大市場理事會會長,蔬菜公司總經理。這位同學的父親年青時在生產大隊上種菜園,後來分田到戶了,別人都種小麥、玉米、棉花,他就在自己的地裡種菜、種瓜,農村有一俗語“一畝園,十畝田”,老人種菜收入比別人高。當時的生產條件,露地蔬菜基本都是集中在夏秋兩季,冬春幾乎沒有蔬菜。老人是個有頭惱,愛學習的人,從電視和報紙上看到山東壽光搞成功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報道後,覺得眼前一亮,心想這不就解決了冬春無菜的難題了嗎。於是,老人自己前去學習,回來後自己建起了本地第一個冬暖式蔬菜大棚,當時很多人不看好,投資這麼大,靠種菜什麼時候收回成本?誰也沒想到,老人一個冬季就掙了幾萬,那可是上世紀80年代啊,老人成了我們當地第一個萬元戶。後來許多村民紛紛效仿也搞大棚,種大棚的多了,蔬菜銷路又成了困難,前來拉菜的菜商,不是來的不及時就是壓級壓價,老人就合計成立了蔬菜合作社,成立蔬菜交易市場。一是聯合本地菜農抱團經營,二是為廣大菜農提供方便蔬菜交易場所,成立蔬菜公司,自己搞起了蔬菜外消,專供北京、天津。這樣的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模式,即順應了市場要求,也帶活了當地經濟發展。老人成了全縣有名的致富帶頭人,多次受到上級表彰。同樣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確活出了別樣的出彩人生。

有些老年人是因為認知的侷限,不知道或不敢想,不敢做別的營生,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從年輕幹到老,從來沒有想過除了種地還有其他的活法。

第三,有些下地幹活的80歲老年人,兒女不差錢,下地是也是為了鍛鍊身體,在勞動中有快樂,身心愉悅,益壽延年。

有些80歲的老年人,家庭殷實,兒女也不差錢,老人家裡多少有點地,這些老人為了鍛鍊身體,為了不讓自己閒著,就下地幹農活,種點西紅柿,和辣子,不僅給家裡增添了食材,也讓這些老人過的怡然自得。

第四,有些80歲的老人下田種地,是因為他們熱愛生活,體現出了中國人傳統的勤勞,樸實。

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勤勞樸實,是首當其衝的,因此,我們有些80歲的老年人自小就繼承了這兩樣品質,一生勤儉節約,一生辛勤勞動。粗茶淡飯度素日,雙手老繭活一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懇懇地勞作,艱苦樸素地生活。知足而樂。這也是農村大多數老人一生的真實生活寫照。

第五,有些地方交通不便,自然環境條件不好,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全民小康一個都不能落下,扶貧攻堅正在落實。

我國是一個56個民族,十三多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一個也不會落下。對自然條件艱苦,自然災害頻發,交通不便,經濟發展落後的地區,國家正在加大扶貧力度。政策扶貧、產業扶貧、移民搬遷、社會保障等諸多扶貧舉措的正在貫徹落實。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總上所述,下地幹活就是這些80歲老人的生活,這些是他們生活的方式,已經根深蒂固了,在加上這些老人世世代代都是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他們的生活方式彰顯著中國農民樸實,勤勞的優秀品德。無論社會怎樣發展,勤勞、樸實、節儉的優良傳統都應該傳承下去。


農人小匠


幼年飯不飽,童年失學早,壯年交公糧,老年沒社保。兒孫各要盤兒女,不幹誰來養我老?老年農民多貧困,各位積德行行好。


陽佳8


農民不是中國人,同樣一個人為什麼要分工薪階級,農民是無奈的,誰不想當個工作人員啊,那是條件不允許,當時的我們青年時期也很出去工作啊,但是我們是農村人的戶口,沒有資格,只有是幹農活了,我們農村一個社員比你們工作人員真是相差太遠了,在農村每月幹足30多天沒有休息也沒有星期天之分,工作人員有星期天有節假日農民有這待遇嗎?但是我們的收入低得可慘了,農民做三個月也不如工作人員一個月工資啊,這些有退休金的工作人員還說農民一好過,你們吃什麼農民吃的什麼,農民生活如何,你們的生活又如何呢?天地良心,是你們有福氣不用當農民好了。


tangjg


農村80歲的老人還要下地幹活?以前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直到去年真實發生在我身邊的幾件事,我才覺得不可思議。

去年我們村有一次發樹苗,看到一個80多歲的人扛了一捆樹苗走路回家,大概有三公里左右,那一捆樹苗不輕,年輕人都不一定能扛那麼遠的路程;還有一次,是在山上栽柏樹,有兩個八十多歲的在那幹活,那個坡比較陡峭,並且沒什麼遮擋物,看上去比較危險。但是老爺子說是自願要求去幹的,身體沒問題,活也幹得了。



後來我就在想,都80多歲了,為啥還要下地幹農活?原因如下:第一種是因為在農村幹了一輩子農活,身體好,閒不住;第二種是因為想減輕子女負擔,趁著還幹得動,就多幹點;另外一種就是為了生活,不得不幹的,這種情況在我們這不多。

目前我們這農村80多歲的人,養老金一個月有一百多塊,高齡補貼每個月100元,在農村種的有菜園,子女每個月多少在給點零用錢,最基本的生活還是有保障的。


鄖陽小李


只要身體條件允許,農村上百歲的人也可以下地幹活。我家的老鄰居伯母輩的今年91歲,天天到田裡幹活,種了很多菜。我媽媽今年88歲,天天拖地板,我勸她不要那麼勞累,她說活動活動筋骨才不會四肢退化無力。我認為勤勞的人多會長壽,也會更幸福,因為有事做少生病,也不會寂寞,好吃好睡,活出精彩!


梁山寶樹堂xiety


8O老人下地幹活,也不單純是為了餬口,能幹多少幹多少,也樂在其中,他們沒有城市裡人的享樂觀念,我今年8O啦,在城裡住幾天不慣,慎至幾乎閒出病來,對他們又跳又唱看不慣,幹活農活成了我的職業病,乾點活吃飯香,但一定力所能及。


膠柱齋


"能扛得起鋤頭就下地幹活"!這是農村人的真實寫照,不管是80歲還是90歲。別問他們為什麼,問了會讓他們傷心落淚!

我是農村人,我幾乎每天都見到肩扛鋤頭手拿鐮刀的老人,或走在路上,或在地裡幹活,時不時用一張毛巾抹臉上的汗水!至於他們為什麼那麼老了仍然幹活,我不能一一說起,這裡簡單說一說我堂爺的一些小事。

堂爺今年83歲了,兒孫滿堂,按理應享受天倫之樂。可他一天到晚馬不停蹄,不是看稻田水就是去除甘蔗草,村裡人個個勸他別幹了,再幹都不知道老骨頭掉在哪!可他就說三個字:幹到死!原因是堂叔堂嬸以及他們的兒子兒媳都外出打工了,每年就寄些錢給堂爺做生活費和請人做工,而堂爺除耕種請人外,其它都是自己管理,所以全家兩畝多好地讓他整天忙碌(邊角地全丟荒了)。

其實,我的堂爺也並非那種生活所迫而幹,他每個月也有百來元國家補貼,還有兒孫供給,但他就是死守一生帶來的勞動本色。

唉!關於農村老人堅持下地幹活真不是什麼好事,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生活所迫。如果他們都像城裡老人那樣有豐厚的養老金,哪怕是五百都好了,也許七八十歲的人絕對不會下地幹活,很渴望國家能給農村老人適當提高享老補貼!


椰島農事


在農村,在城市公園,很多80多歲的爺爺奶奶在勞動,在跳舞,證明他們身體健康。

我到泰國探親,我的四叔母88歲還在幫兒子做事,我的一住堂叔90多歲還去爬山。

老人老了身體健康,能自理,不用兒孫扶持,是最大的幸福。

老人,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鍛練身體,生命在於運動,應祝賀這些老年人老當益壯。


黃爺30


這個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貧窮。我家旁邊就有一個老人,七十多歲了仍然在種地,雖然動作遲緩,但是身體卻很硬朗。


在農村,老人的待遇不像城裡那樣,退休後一個月有好幾千的退休金,可以全國各地去旅遊。農村的老人,國家雖然有補貼,但是對於日常的生活開銷是遠遠不夠的。


老人要想生活下去就必須得有收入,種地就成了唯一的選擇,可能有的人會說難道沒有子女嘛,要子女幹嘛。其實,在農村只要老人能幹得動,沒有幾個是會去麻煩子女的。

我家旁邊那個爺爺就是,自己平時種點蔬菜種點糧食,等收穫了糧食用來自己吃,菜則是拿到集市上賣點錢,然後買點日用品之類的。


一大把年紀了還要種地,實屬無奈,同時也是生活所逼。這些老人一般都有六七個女子,去投靠哪個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意見,再說老人也不會去,所以很多老人就趁著自己還能動,種點地攢點小錢。

另外,他們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對土地有著無法割捨的濃厚感情,讓他們放棄土地就像是放棄自己的生命,簡直太難了。所以種地就成了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就像有的人喜歡攝影,旅遊一樣。

當然,幸福是肯定的。因為土地不僅能夠為他們提供必要的食物和收入,還能為他們的生活增添一些樂趣。也算是一種苦中作樂吧。也許只有土地才能讀懂他們的心。


鄉村創農阿劍


有一部分人是為生活所迫,年老體衰,沒有掙錢的能力了,被子女嫌棄,或者沒有子女了。這世道,能活著就算是幸運的了,為了活著,能有口飯吃,只能下地幹活。不幹活就沒有飯吃。

有一部分人完全是出於本能,只要身體能動,就得幹活,不幹活就不舒服。我父親就是這樣的人,孩子都長大成家了,家裡也不缺吃的喝的,但是他依舊堅持每年自己種糧食。勸都勸不住。他不能閒下來,把他弄到城市裡來待不到一個星期就得生病。而且還待不住。所以就喜歡在農村待著,喜歡給自己找點事情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