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十洲分漲

 十洲,名為黃花、華林、煙波、羅溪、劉公、清水、文星、龜鹿、玉皇、千家,位於今東門外資江江面,因明大學士趙貞吉以其數合圖而得名。資水繞城而過,流至十洲,江面益闊,每當春水盛漲,洲界分明,砂石壘壘,饒有“分漲”之態,因名“十洲分漲"。為資江十景之一。據《益陽縣誌》記載:當年十洲附近,兩岸塔影映潭,長堤垂柳,漁唱櫓聲,晨夕無歇。歷來是人們遊覽的勝地。

  北岸的三臺塔,由明末江西巡撫郭都賢等倡眾創建於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原址在千家洲江岸。十四年,此塔及同時修建的三臺閣均毀於火。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重建於今處。不久傾頹,嘉慶18年又建。塔身七層,內有石梯可上。登上塔頂,極目遠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真是心曠神怡。

郭都賢登三臺塔詩

  畫中樓閣鏡中開,小隊輕飄破浪來。

  豈為黃花償九日,欲隨絳節擁三臺。

  僧吹寒火留煙語,雁點蒼波帶影回。

  擊楫中流橫野渡,旁求已審濟川才。

  劉瀾詩

  信有星辰履底收,城東高處共名流。

  一江風雨登孤塔,雙眼乾坤俯十洲。

  小語猶防驚上界,朗吟應許續前遊。

  座中豪氣誰人擅,最憶元龍百尺樓。

  南岸的斗魁塔,始建於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雷震塔頂,重建於龜台山龍洲書院河邊一巨形盤石上,塔高五層。明天啟年間(公元1621年一1627年),於煙波洲上建斗魁閣。後圮。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知縣高自位於其故址建魁星樓。民間曾有“水漲樓高”之說。清同治間許芷臣詩中有“魁星樓上楓葉秋,魁星樓下資水流。”之句,說明了魁星樓是浮在資水上的建築物。上接會龍之雄,下控十洲之勝。為資江水口巨鎮。樓高三丈七尺,亭亭峙立,氣宇軒昂,舟楫往來,無不嘖嘖稱讚!

  建國以後,資江吞吐量與日俱增。五十年代疏通河道時,清除了十洲,拆掉了魁星樓。1967年斗魁塔頂兩層,毀於“文革”浩劫。1981年省城建處撥款一萬二幹元,今已修復。儘管十洲已成歷史陳跡,但古塔碧水,交相輝映。風光綺麗,不減當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