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死刑要在“午時三刻”執行呢,這一說法有何意義?

瀚海說史


午時三刻

我們常說時刻時刻,事實上,時和刻是兩套完全不同的計時單位,按照古人的劃分,一晝夜可劃分為十二個時辰,也可劃分為一百刻。而一刻則相當於現在的15分鐘。

所謂午時,即現在的11點至13點。

所謂午時三刻,即現在的11點45分。


古代死刑為何要在午時三刻執行呢?

這裡面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古人比較迷信,認為殺人是陰事,不管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總之,被殺者的鬼魂會糾纏判決的法官、行刑的劊子手以及所有和他被殺有關的人員,甚至前來觀看的無辜群眾也有可能惹上死者的鬼魂。

而古人認為午時三刻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刻,按照古代迷信的觀點,這個時候的陽氣可以沖淡因殺人而產生的陰氣。

這樣,判決的法官、監刑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以及圍觀的群眾,都不會受到死者鬼魂的糾纏,而這,正是古代在處死犯人時,選擇在午時三刻問斬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可以減少犯人行刑時所受的痛苦。

午時三刻,也就是正午十二點左右,這個時間點往往是人的精力最為蕭索的時刻,人們往往很容易呈現昏昏欲睡的狀況。

所以選擇在午時三刻處死犯人,可以略微減少犯人的痛苦,而這,也體現了在古代的殘酷法治下,尚存的一絲絲人道主義。

秋後問斬

而古代在行死刑時,除了午時三刻,還很講究秋後問斬,這也是有原因的。


所謂的秋後問斬,即一般的死囚要等到秋冬兩季才處死,而不是在春天或者夏天。

這裡面同樣有迷信的成分,而且還牽扯到了一個五行學說,按照五行學說的說法,秋天對應五行中的金,而金的本性是冰冷。

秋天是金旺、水相、土休、火囚、木死。

從五行上看,秋天是肅殺沉寂的季節,選擇在秋天行死刑,則是順應天時的體現。

再有,春夏兩個季節,人們忙於耕種,沒有時間出來觀看死刑,而秋冬兩季,人們相對比較清閒,有時間來觀看。只有百姓前來觀看,才能發揮死刑殺一儆百的效果。


金兔歷史


電視上每次看到有行刑的場景的時候,就會發現有一個劊子手站在執行者的後面。而主斬官手裡拿著一個令牌。當聽到一聲:“午時3刻到”!主斬官就會把令字牌往地上一扔,劊子手就像聽到命令一樣就舉起了他的大刀,砍向了面前的犯人!

那麼為什麼死刑要在“午時三刻”執行呢?早上或者晚上可以嗎?其他時間呢?回答當然是都不行只能是午時三刻!那麼這個午時的三刻時間到底是什麼時候呢?午時是12點過,三刻就是45分,一刻為15分,所以在這個午時三刻的時候正是這個12:45分那時候太陽正大!

而且為什麼一定要選在“這個午時三刻”執行死刑?

第一:古代人都相信陰陽輪迴,人死後還是有靈魂的,被執行死刑的人心中充滿著怨恨,雖然犯人罪有應得,但是主斬官和劊子手仍然怕其報復,為防患於未然,選著午時的這個三刻時間,其實陽氣是最旺盛的,陰氣最弱的時候,去世的人連鬼基本上都做不成的,更別提報復了,所以一般這個時候死的人也都是什麼都做的人或者是無辜的背鍋俠,惡人不得報復,無辜者也無處申冤!

第二:古代人都相信因果輪迴,如果到了大錯會被午門斬首,那輪迴就不可能了!所以午時三刻的這個時間裡斬首也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對於那些懷揣希望的古人來說,他們是萬萬不想自己不能輪迴轉世的,這是不孝,也是對生命的不尊重不負責!

午時三刻的這個執行死刑,是為了防止犯人靈魂報復,也是為了震懾到一些百姓吧!

但仔細想想,我們又會發現,如果人真的有靈魂可以報復殺人,那世上怎麼會那麼多的冤假錯案?死者直接就可以報復殺害他的人了!如果真的有靈魂,古代還要什麼大將軍,也不需要打仗,直接讓被殺得人去報仇豈不更加省時省力?再者說世上真的有靈魂,那世上豈不亂套了?你殺了我,我再殺了你?然後再報復你的家人,如此循環往復,估計人類都可能不存在了,更別說人類的發展了!

但是做為人,敬畏之心很重要,增加問心無愧就可以的,相信人有靈魂也是對死者的一種尊敬吧或許!


一史千金


咱們看古裝劇的時候,每每處決犯人,都會選擇在午時三刻,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咱們先看看午時三刻是什麼時間。

我們現在的人想計時的話很方便,有手錶有手機,幾點幾分顯示的很清楚。但是古人沒有這些現代化儀器,怎麼計時呢?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兩個小時,這樣一天正好二十四個小時。這就是古人的“時”。那午時是幾點呢?從午夜十一點到凌晨一點是為子時,一點到三點是為丑時,以十二地支排列,午時正好是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時”確定了,而“刻”呢?“刻”是古人在“時”的基礎上再次細分,相當於現在的分鐘。一個時辰分為四刻,(也有說分為八刻的,一刻十五分鐘),一刻是三十分鐘。這樣時間就出來了,午時三刻就是現在的十一點四十五分到十二點半。時間確定了,我們再說說為何古人處決犯人要在中午十一點四十五到十二點半之間。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也看出點什麼了,這個時間段正是一天之中的正午時分,一天之中陽光最旺陽氣最盛的時候。古人是非常迷信的,因為被處決的犯人,不管是罪有應得還是千古奇冤,反正都是橫死的,不是非正常死亡,所以怨氣比較重,在一天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處決他們,能夠大大的壓制他們的陰氣,所以古代處決犯人都是選擇在午時三刻。

大家知不知道為何犯人都要在秋後問斬呢?咱們下期再聊。


趙家盼盼


在午時三刻執行死刑的原因有二:第一、陰陽學家講究這一刻的陽氣最重,去世的人連鬼都做不成,這也算是對罪犯最嚴厲的懲罰,所以說在這個時刻被執行死刑的人一般都是犯了大罪的犯人。第二、古人信奉因果輪迴,就算被處死的是罪有應得的罪人,但是那些劊子手和監斬官也擔心自己會被惡鬼報復,為了不讓犯人的陰魂回來作祟,所以自然要選擇地上陰影最小,陽氣正盛的時候來做陰事。

首先要知道,這午市三刻到底是個什麼時間。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代表兩個小時,這一刻代表十五分鐘,所以推算下來,午市三刻就是中午的十二點四十五。照古代陰陽家的說法來看,這個時間點地上的陰影最短,人間的陽氣最重。而且古人很講究世道輪迴,人們相信亡者會去往另一個世界,然後繼續投胎轉世。

但是,在這個時間點去世的人,因為靈魂被陽氣灼傷,甚至是魂飛魄散,所以他們不僅不能再投胎,甚至是連鬼都沒得做,所以這個時間點去世的人,要麼是惡貫滿盈的大惡人,要麼就是被人冤枉的超級背鍋俠。沒有輪迴也不能做鬼的人,自然就是受到了最大的懲罰,而那些背鍋俠自然也不能回來伸冤。這樣做一來說是為了懲罰惡者,二來說就是為了威懾生者,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

而且,正是因為古人相信輪迴,所以也會擔心自己被人報復。舉個例子就可以說明這是個什麼情況。話說當年李隆基的寵妃武惠妃為了把自己的兒子送上皇位,所以就出手害死了其他三位皇子。但是心理素質一般的武惠妃自此一直覺得自己被冤魂纏身,後來就因心病而去世了。這樣的例子就足以說明鬼神之說對人們的影響有多大。

像監斬官或者是劊子手雖然也是奉命行事,但是他們畢竟是直接出手殺人的人,所以自然擔心亡者回來報復。而選在午市三刻這樣陽氣大盛、陰魂退散的時刻,自然也是為了保護自己。要說是這樣的說法其實也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如果真的有陰魂報復的話,那麼那些軍功累累的將軍們不早就在戰場上被鬼魂殺死了麼?還怎麼建功立業。只是說,這樣的說法,能給人心理安慰,從而減輕思想負擔。

《漢典》


汗青正浩


中國古人做什麼事都要講究一個時間,無論出生、處死,都要算一算吉凶禍福。就是說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什麼時候不該做什麼,都有說法。其實,我們現在也有很多人信封這個,不是嗎?

那麼古人行刑是為什麼要選在午時三刻呢?

其實,也不都是在午時三刻,古人行刑也分量刑輕重,而選擇不同的時刻,午時三刻處決的一半都是罪大惡極的犯人。

古時候,人們極其依賴天文地理,根據天文說,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不是正午時刻,二十午時三刻,也就是我們現在的12時45分,這個時候,太陽掛在天空中,地上的陰影最短,也就是陽氣最盛的時刻。

不管犯人犯下了什麼滔天大罪,處死犯人總是不吉利的,被處死的人死後都要變成厲鬼,總有一天會找上和處死他有關的人。

這樣看來,最受威脅的就是劊子手和監斬官了,所以人們一般都選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處死這些無惡不赦的罪犯,讓陽光壓制他們,一生就此了結,死後連鬼也做不成,自然也不會找劊子手和監斬官的晦氣了。

看來鬼怪之說,從古至今就一直影響著人們的行為。也可能中午時熾烈的陽光曬在人們身上,也可以為死刑者和行刑者,抹去一點對於死亡的恐懼吧。


歷史也好玩


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時當裡面演到犯人被帶上刑場砍頭時經常看見有“午時三刻處斬”這種臺詞,這個時間點是什麼概念?選在午時三刻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古代一天分為二十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午時三刻就是現在的中午二十點,是“陽氣”最強烈的時候。

古人認為斬首是一件有損陰德的事,尤其是判決官、劊子手、監斬官等工作人員,害怕被處斬的犯人怨氣太重鬼魂回來報仇,午時三刻這個時候正是陽盛陰衰的時候,可以沖淡刑犯死後的怨氣。還有一種比較人道的說法是,午時三刻一般都是在吃過午飯之後,讓死刑犯做一個飽死鬼上路,而且中午吃過午飯一般都昏昏欲睡,整個人意識比較懶散,人犯在受刑的時候也會少受一些苦,故而選擇在這個時間。

“秋後處斬”的概念跟“午時三刻”差不多,都是要在限定的時間裡處決犯人。在古代犯重罪是要即刻處斬的,除此之外的其他的都是秋後處斬,即秋冬兩個季節。因為春夏生機勃勃,生命茂盛,而秋季是萬物凋零的時候,比較符合自然規律,慢慢的就形成了一條制度叫“秋訣”。


陸棄


古代斬首要在午時三刻的原因有兩種,一是因為在迷信的思想中這個時候陽氣比較旺盛,陰氣比較弱,能夠讓犯了罪的惡人們得到應有的懲罰,這一生連鬼都做不成;二是這個時候斬首不痛苦。

先說第一種陽氣旺盛。根據迷信的說法這個時候陽氣比較旺盛,陰氣比較容易消散,所以這個時候斬首,最能夠把人的魂魄衝散,壞人們連鬼都做不成,這也算是給他們應有的懲罰了。

再說第二種不痛苦。在人們的印象中,斬首這種刑罰非常殘忍,而且令人心生畏懼,所以一般人不敢犯什麼大罪,不然就要遭受這種痛苦的懲罰。但還是有人以身試法,在人間作惡,所以最終就被抓起來斬首了,在斬首的時候為了減輕犯人的痛苦,所以就把時間選在了午時三刻,這個時間人的意志比較消沉,而且精神渙散,有種昏昏欲睡的感覺。趁著這個時間給他的頭上來一刀也不會有太明顯的感覺,說不定還會死在夢中,也算是比較人性的一種刑罰了


夏洛特玲玲


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判官對罪犯宣佈:明日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示眾!

那麼,為什麼是古代的斬首要定在“午時三刻”呢,這個世界有何玄機?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午時三刻”是幾點鐘?

古代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大約是今天的2小時。

這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


除此以外,古人還將還將一晝夜等分為一百刻,每刻約等於現在的14.4分鐘。

因此,我們就可以據此推算,午時三刻大約是當日11點45分左右。

這個時間點,其實也是古人普遍認為陽氣最盛的時候,太陽正當頭,光線照在地上的陰影最短。

死刑屬於“陰事”。

因此,古時候的人們在處理死刑時,都會選擇陽氣最盛的時分,通過陽氣壓制死者的陰氣,以免出現不必要的麻煩。

午時三刻,在古代認為是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能夠將死者的陰氣即時打散,不會留給他們做鬼糾纏凡人的機會。

這就是為什麼死刑多在午時三刻舉行的原因,再怎麼理直氣壯也是怕鬼作祟啊。


HuiNanHistory


午時三刻是什麼時候?

午時三刻,推出午門斬首示眾!

這句話是我們看古裝劇和舊小說時經常看見的,就是說古時候斬首犯人的時候常常是午時三刻。為何會在午時三刻斬首,而不是其他時間了,其實這是很有講究的,我們先去看看午時三刻是什麼時候。

現在的每晝夜有24個小時,而在古時候為12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時辰有兩個鐘頭。子時為晚上11時至1時,丑時為午夜1時至3時,寅時為後半夜3時至5時,卯時為早上5時至7時,辰時為上午7時至9時,巳時為上午9時至11時,午時為上午11時至中午1時,未時為中午1時至下午3時,戌時為晚上7時至9時,亥時為晚上9時至11時。

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也就是說每刻是現在的14.4分鐘。

午時三刻就是現在的11時43.2分左右。

為何要在午時三刻斬首犯人?

在午時三刻斬首犯人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要避免犯人的鬼魂惹事:午時三刻的時候太陽掛在正中央,地上的影子最短,這個時候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陰氣自然也就消散了,而殺人是陰事,被斬首的犯人一般都是罪大惡極的人。選擇陽氣最旺盛的午時三刻可以避免死者的鬼魂來找劊子手,找監斬的人,找圍觀的人,找和斬首有關的官員。這是要在午時三刻斬首犯人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為被斬首的犯人考慮:午時三刻的時候人的精力最為蕭索,犯人精力不集中,甚至是昏昏欲睡的,這個時候犯人被斬首相對其他時辰來說會減輕痛苦,午時三刻斬首犯人,是有點減輕犯人痛楚的人道主義了。

如何看待這件事?

古時候的科技不發達,很多人是很相信鬼神說的,選一個陽氣旺盛的午時三刻斬首去避免鬼魂的糾纏也就很好理解了,況且還為減輕人犯的痛苦考慮了,也算人道了。

只是不管怎麼樣,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罪大惡極的犯人都會被斬首了,而人的生命是很寶貴的,還是要老老實實做人才好。


湘西小木魚


《水滸傳》相信大家都看過,裡面有很多精彩的場景,就比如“劫法場”,每次看到梁山好漢劫法場的時候就特別激動。

四十四回中,“報道一聲:‘午時三刻!’...梁山好漢一齊發作”;六十二回,“'午時三刻到了!'一聲喊,儈子手就要動手...石秀吼一聲‘梁山泊好漢在此!‘”。

那為什麼死刑犯一定要在“午時三刻”才問斬呢?

先來說說午時三刻是什麼,其實很好理解,就是太陽在天空正上方的時候。

我們都知道這個時間段一般在中午十二點左右,影子也是一天中最短的時候。

在古代,死刑犯是分為好幾種的,主要看他犯的事有多麼嚴重。而且古代是封建迷信社會,特別信鬼神說,覺得人死後會做鬼。

殺人是“陰事”,被殺的人會有鬼魂,在他死後,鬼魂會一直糾纏參與殺他的人。而午時三刻則是一天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被殺的人也不會有鬼魂。

於是就會在問斬上下一番功夫。犯事嚴重的死刑犯,便會讓這個死刑犯做不了鬼,也就是午時三刻問斬,這是最嚴重的。如果犯事輕,一般選擇正午,還給他留個做鬼的機會。

還有一種說法,每天的“午時三刻”是人們最累的時候,也是最想睡覺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將犯人處決,會減少犯人的痛感

最後說一個極其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不存在“午時三刻”。

在過去只有“午初三刻”和“午正三刻”,“午初三刻”是11點45分,而“午正三刻”則是12點45分。

所以“午時三刻”這一說法有很大的可能是小說家們杜撰的,或者說改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