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徐無鬼》:做人要學陶朱公,美人相伴江湖中


莊子《徐無鬼》:做人要學陶朱公,美人相伴江湖中

《莊子.徐無鬼》:勾踐也以甲楯三千棲於會稽。唯種也能知亡之所以存,唯種也不知其身之所以愁。故曰鴟目有所適,鶴脛有所節,解之也悲。故曰風之過河也有損焉,日之過河也有損焉。請只風與日相與守河,而河以為未始其攖也,恃源而往者也。故水之守土也審,影之守人也審,物之守物也審。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是一對冤家世仇,先是越王勾踐打敗了吳國,老吳王含恨而死,臨死前要兒子夫差一定要替自己報仇雪恨。夫差勵精圖治,操兵秣馬,兩年後大敗越王勾踐,勾踐的三千殘兵敗將被困在會稽山上。勾踐欲拔劍自刎。謀臣文種勸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你活著,我和大夫范蠡就有辦法讓你東山再起,你要做的就是‘忍’。”

文種買通了吳王夫差手下的近臣,得以見到夫差,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把吳王說得心花怒放,夫差便答應留勾踐一命,讓勾踐為自己劈柴餵馬。雖然伍子胥當時極力反對,說這是養虎為患,但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吳王宣佈“反對無效”。


莊子《徐無鬼》:做人要學陶朱公,美人相伴江湖中

夫差讓勾踐以身贖罪,以戰敗國俘虜的身份為自己鞍前馬後。勾踐緊緊牢記文種的叮囑,一切就是為了活下去,因此也低三下四老老實實地幹了三年苦力。夫差看他那個熊樣,料他也翻不起大浪,便放虎歸山了。

回來後,勾踐勵精圖治,臥薪嚐膽,文種治國,范蠡治兵,國力蒸蒸日上。而夫差驕橫自大,窮兵黷武,勞民傷財,還殺掉了忠臣伍子胥。國力此消彼長。

越王勾踐經過了二十三年的韜光養晦,砥礪前行,終於打敗了吳國,逼得夫差羞愧自殺。

勾踐一雪國恥之後,大夫范蠡最聰明,急流勇退,在越國大擺慶功宴的時候,悄然而走,帶著西施泛舟江湖去了。

范蠡走後,當然不忘提醒並肩作戰的生死兄弟——文種,親自寫信給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越王長頸鳥喙,不可與共安樂,子何不去?”


莊子《徐無鬼》:做人要學陶朱公,美人相伴江湖中

故曰鴟目有所適,鶴脛有所節,解之也悲。

貓頭鷹是智慧的象徵,夜晚可以看到一隻跳蚤,但是在白天就無異於瞎子了;白鶴的腿很長,認為自己跑得快,但是再快也跑不過追捕它的獵物。很多自以為是的長處恰恰是悲劇的根源。

聰明無比的文種能夠預料到勾踐一定會東山再起,於是買進了一支強勁的潛力股,但也正是他的聰明要了他的命。

即便范蠡中肯提醒,文種卻不以為然,自恃勞苦功高,認為就是什麼也不幹,越王也得好好養著他。可他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他嚴重低估了越王夫差這個吃過大苦受過大罪的人的鐵石心腸,虎狼之心。

接下來的日子裡,文種雖然也能感覺到工作上的掣肘以及無形的壓力,但是總認為局勢都在自己的掌控範圍,群臣的刁難,王公的非議自以為還不足以撼動他的權利。


莊子《徐無鬼》:做人要學陶朱公,美人相伴江湖中

故曰風之過河也有損焉,日之過河也有損焉。請只風與日相與守河,而河以為未始其攖也,恃源而往者也。

莊子如此比喻:風吹過河面的時候會加速水的流失,太陽照在河面也會加快水的蒸發,可是河水卻認為即便天天風吹日曬的,也不見我減少什麼呀,他們撼動不了我。然而河水不知道它之所以能保持水量的均衡是因為仰仗著源頭之水不斷的供應和支持,一旦沒有了靠山(水源),那麼再看看你會不會因為風吹和乾旱而斷流?莊子藉此諷刺文種不知權衡輕重厲害之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靠山已經倒了,危險正在一步步逼近。

果然有一天,越王勾踐殺心頓起,賜給了文種一把劍,說:“你當初給了我7條建議打敗吳國,我也只用了三條,你處處以為都是你的功勞,好吧,你帶著剩下的四條去地下效忠我的老爹去吧!”越王勾踐用吳王賜死伍子胥的同樣方式殺了文種。


莊子《徐無鬼》:做人要學陶朱公,美人相伴江湖中

故水之守土也審,影之守人也審,物之守物也審。

水流的走向是由地形決定的,人影的形狀是有人決定的,萬物都是陰陽共存的,獨陽不長,孤陰不生。老子說“功成身退天之道;自恃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到達事業巔峰的時候要象范蠡一樣敢於急流勇退,敢於斷舍離,這才是大智慧。

望路遠山高,須退步抽身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