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俗語故事:梅林湖沉船,甘露寺出米

桑浦山甘露寺在明代是潮州八景之一,稱“文峰飛翠”,《海陽縣誌》載“有巖迤西回,龍山有甘露寺,相傳孝子廬墓於此而甘露降,故名。”甘露寺又稱白雲庵或萬壽雲庵,所在的龍山又名玉簡峰或獅子巖,為何叫玉簡峰,因為龍山有石壁如上朝用的備忘錄稱為朝簡(古代朝見皇帝時怕上奏會緊張講不出或太囉嗦,官員們雙手捧朝簡不但表示對皇帝尊敬而且可在朝自己一面寫上備忘錄,奏請時簡單扼要。)自宋朝山上建有玉簡塔,明朝嘉靖年間林大欽重修,由於它是狀元讀書處,故也稱文峰,光緒五(1879)年雷擊塔毀,有一條巨大蜈蚣也被擊斃。

潮汕俗語故事:梅林湖沉船,甘露寺出米


傳說古代桑浦山有三隻獅,一隻是獅王,一隻獅母,一隻獅仔,獅仔長大了便和獅母很要好,這在人看起來是不行的,但動物卻有這個習性,潮州俗語“狗仔飼大甫狗母”以此現象諷刺那些欺侮師傅的徒弟。獅王看到獅仔與獅母性交便生氣,就張牙舞爪要咬獅仔,獅仔只好應戰,但畢竟鬥不過獅王,獅王正愛咬死獅仔,突然天上飛來一朵白雲,雲端坐著彌勒佛,彌勒佛對獅王說:虎狼雖惡,不傷其子,你嫉忌心重,敢傷骨肉,實是惡孽,我佛慈悲,叫我點化於你,不可傷你仔性命。那知獅王不聽,認為彌勒佛多管閒事,便乘他不備,一口連白雲吃進肚裡,那知“食噲得入吐唔出”,彌勒佛坐在獅口裡大笑:畜牲孽根未除,敢來傷人,既是如此,我就在此歇息吧!從此獅口再也合不擾。彌勒佛變成石佛,獅口的白雲變成庵寺,庵寺也叫白雲庵,玉簡峰也叫獅子巖。(TF按:以人倫論,獅仔死有餘辜。彌勒佛不至於如此錯判!該故事邏輯性不強。)

潮汕俗語故事:梅林湖沉船,甘露寺出米

雖然傳說是人們編造的,但從山下仰望甘露寺,便可覺得這獅子巖氣勢非凡;那片八百餘平方米的大石板橫空出世,形成天然屋頂,真象獅口大張,清代林大川在一百四十年前成書的《韓江記·獅子巖》中寫道:獅子巖在桑浦山頂,形狀若獅張口昂頭作嘯天勢,下有石洞、洞旁有天然石羅漢,大肚深臍,呵呵笑笑,相傳臍出米以供遊客餐,餘聞僧言,留題寺壁:異事流傳最好聽,子虛烏有總無憑,圓臍果出長腰米,不應人間乞食僧。


從巖下走上三百六十級臺階,便可上甘露寺,果然有個高八尺,寬一丈三尺的石佛坐東朝西於寺北,此佛像依寺後壁的岩石浮雕而成,潮州有一句俗語“梅林湖沉船,甘露寺出米”喻有失有得,就是從這石佛出實,傳說從前這個石佛的肚臍會流出白米供遊客飽餐,遊人多則多流,遊人少則少流,另一句潮州俗語“現米煮定飯”喻坐享其成,也來源於此。但後來有僧人貪心而把石佛肚臍眼挖大想多流一些,結果適得其反,米也不流了。佛前石桌現存刻有“千古鬥”石香爐,傳說是當年盛米容具。

潮汕俗語故事:梅林湖沉船,甘露寺出米


林大川也談到:甘露寺即獅子巖也,方丈堂朝鐘暮鼓,桑浦山之大僧寮也,凡遊山者無不投足而止宿焉,大殿懸有古聯佳絕:泡影乾坤妝成寶相色香世界幻出空花。但一百四十多年後的今天,不但這對聯沒有了,而且也無僧人管理,只是香火不斷而已。


潮州俗語也有“”桑浦山無賊,世上無人“喻綠林豪傑靠山險,因為桑浦山自宋末陳吊王至清末弓(香)蕉霸都名燥一時,傳說有綠林在梅林湖上劫了糧船,藏到這易守難攻的甘露寺中,佯稱石佛出米助其義行,也未可。(TF按:“也未可”是什麼意思?與前面句似無關?)而沉船出米的俗語,也有失去的東西總有人得到之意。


從寺中向西望去有二峰對峙,象二隻獅子相對承歡,寺旁有甘泉一眼,終年不竭,那就是孝子孝道感天而得到的甘露吧!從寺門向南沿石徑上山,可見玉簡塔遺址,眼下潮汕平原沃野片片,路渠如網,下山是彩塘鎮地界。


甘露寺石壁現有“玉簡書院”石刻,每字二尺見方,傳說是林大欽手書。還有“甘露洞天”石刻,每字一尺三寸見方,傳說是明代工部侍郎陳一鬆手書,還有“萬壽雲宮”石刻分二行,每字一尺五寸見方,有銘“溫震天題”。還有“玉簡峰趙師恕書獅子峰左”每字一尺見方。“威靈保障”、每字也一尺見方。


從甘露寺的題詩也知清末曾改名龍山寺,因寺壁《林大詮題句》是“甘露禪寺縹緲雲中,天然石窒鬼斧神工,同治庚午(1870年)十月乘興留言龍山寺,非人力也,乃神助之也。儒士林大銓。”(TF按:石窒?石室?)《趙師恕甘露寺詩》是寫石佛的“不涉程途來古洞,排石高眠成底夢,自從休歇到如今,任憑狂風吹不動”。


在甘露寺背後朝金石鎮的玉簡峰那一面也有很多碑記,如饅頭石上有萬曆辛亥(1611年)林熙春撰的《修玉簡塔記》,是長二米餘、寬一米半的大幅楷書。《修玉簡塔完登眺漫賦》也是他撰題的石刻,還有《陪林大諫先生登獅山塔三首》的石刻詩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