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23:鄭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21位


鄭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 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周朝的 鄭桓公為姬姓鄭氏得姓始祖。


鄭姓在宋版《 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至2006年,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按人口排序,鄭姓在中國大陸為第二十一大姓(在臺灣地區是第十二大姓)。大陸鄭姓人口約為936萬,約佔大陸總人口的0.78%。


主要源流


1.源於姬姓,以國號為氏。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23:鄭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21位

鄭姓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後,子奠也稱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為商朝一方國。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後。


4.源於地名,以居邑名稱為氏。


5.源於改姓而來:①朝鮮族改鄭姓。②蒙古族改鄭姓。③裕固族改姓鄭姓。

④哈尼族改姓鄭姓。⑤滿族改姓鄭姓。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23:鄭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21位

鄭姓


得姓始祖


鄭桓公(-前771年),西周時鄭國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弟。周幽王當政時,鄭桓公預感到西周將亡,聽從太史伯建議,於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部族、家屬等東遷到雒邑以東,建立新鄭國(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鄭)。犬戎攻破西周時被殺。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諸侯以國為氏,因此鄭桓公被認為是姬姓鄭氏始祖。


郡望堂號


郡望


洛陽郡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因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


高密郡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23:鄭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21位

鄭姓書籍


又稱高密國,西漢漢宣帝時改膠西郡置高密國,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轄境包括今山東膠州和濰坊一帶。


雍州郡


東漢時期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關中、隴西地區,包括陝西省西安市、咸陽市西北部一帶地區。


隴西郡


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


南陽郡


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


滎陽郡


三國時期,曹魏正始三年(242年)將原有的河南郡分出一部分設置滎陽郡,轄地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即鄭地區。[6]


堂號滎陽堂:以望立堂。隴西堂:以望立堂。洛陽堂:以望立堂。高密堂:以望立堂。雍州堂:以望立堂。南陽堂:以望立堂。通德堂:史稱北海相孔融敬重鄭玄,在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稱之為“通德門”,因以為堂。博經堂:西漢朝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某一經,鄭玄卻力主博通諸經,因以為堂。安遠堂:漢宣帝執政時期,鄭吉為侍郎,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後封為安遠侯,派他衛戍西邊國境,是為西域都護使。


宗祠對聯


藝工三絕;文成一家。

上聯典出唐朝鄭虔,善畫、好書、工詩,唐玄宗譽為“三絕”。下聯典出宋朝鄭厚,工文詞,自成一家。


古之遺愛;號為司農。

上聯典出春秋鄭子產,孔子稱之為“古之遺受也”。下聯典出東漢鄭眾,官大司農,人稱“鄭司農”。


家傳詩教;系出滎陽。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為漢朝經學大師。下聯典指鄭氏望居滎陽郡。


家傳詩教;聲響蓬萊。

此聯為鄭氏宗祠滎陽堂通用堂聯。


畫荻歐母;乞巧採娘。

上聯典出北宋歐陽修四歲而孤,其母鄭氏守節教子。下聯典出鄭侃之女採娘乞巧日夢織女授其神針。


尚書世祿;通德名門。

上聯典自東漢鄭均,章帝賜尚書祿終其身。下聯典自東漢鄭玄,廣開門衢,曰“通德門”。


家著葩經;庭留松蔭。

全聯典出東漢鄭玄,遍注群經。


鄢陵世澤;心史家聲。

全聯典自南宋鄭思肖,著有《心史》。


鄢陵世澤;司農家聲。

全聯典出東漢鄭眾,章帝時為大司農。


一門尚義;九世同居。

此聯為浙江省浦江縣義門鄭氏碑亭聯元翰林學士祿帖木撰。


書畫留三絕;文史添五略。

上聯典出唐朝鄭虔,詩書畫,號稱“三絕”。下聯典出南宋鄭樵,著《通志》。


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

全聯典出清朝鄭燮。“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裡。


石井滿腔血;瀛臺寸草春。

此聯為清朝沈葆禎,題臺灣省臺南市鄭成功祠聯。


合族源流始;同居發朝初。

此聯為浙江省浦縣鄭氏宗祠“鄭義門”同居碑亭聯。


滎陽綿世澤;秋浦振家聲。

此聯為安徽省東至縣鶯山牌樓下村鄭氏宗祠聯。上聯典出鄭氏郡望。下聯典出本支鄭氏居住在秋浦河邊。


通德門聯閥閱;尚書履響蓬萊。

上聯典出西漢鄭崇,為尚書僕射。下聯典指東漢鄭玄。


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

清朝鄭燮自題聯。


北戰南征收寶島;船來帆往下西洋。

上聯典指明朝鄭成功。下聯典指明朝鄭和。


品析丨宗祠對聯欣賞23:鄭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21位

鄭氏宗祠


名高藝苑何由怪;德感黃巾不入鄉。

上聯典指清朝鄭板橋。下聯典指東漢鄭玄。


草隨愛日生書帶;蘭及春風兆筆花。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下聯典指西漢鄭崇。


威震西域封安遠;學傳北海集大成。

上聯典出西漢鄭吉,為安遠侯。下聯典出東漢鄭玄,學說集漢朝經學之大成。


三臺道學傳千古;六邑文章本一人。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史官不用春秋筆;天子親書孝義家。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三朝旌表恩榮第;九世同居孝義家。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孝友出張際之上;文章接吳宋以來。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宋元明三朝賜命;忠孝義百世流芳。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祈招誦歌,諫言忠直;灞橋風雪,詩思清新。

上聯典出周朝鄭丹。下聯典出唐朝鄭繁,為詩人。


孝而忠,政事無非德行;義且節,巾幗亦是丈夫。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看根石柯,桐樹猶不朽;撫膳鍾訓,鼓器豈空存。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昭代啟孫謨,經文緯武;格言承祖訓,移孝作忠。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出通德之門,輝聯閥閱;聽尚書之履,聲響蓬萊。

上聯典指東漢鄭玄。下聯典指西漢鄭崇,字子游。


名列八忠,享累朝之血食;才稱三絕,徵御筆之親題。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翼子貽孫,濟濟居同九世;規曾矩祖,綿綿義尚一門。

浙江省浦江縣“江南第一家”鄭義門“中庭”聯。


魯岱風高,千古鹿山同景仰;潛溪泒衍,一環麟水足淵源。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祖宗識遠,知此青山獨可家;詩禮恩深,宜其後世多佳士。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諫草有千言,自信丹青能悟主;歸囊只一拂,可知琴鶴亦妨人。

全聯典出宋朝鄭俠,曾以圖諫神宗。


義風彌振,喜鼎食鐘鳴,猶是三朝舊緒;祖澤連綿,看蛟騰鳳起,瑄鷹奕葉新綸。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孝義首江南,允矣皇言,世世對物其弗替;儉素為禮本。大哉聖訓,瞿瞿率履永無荒。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詡景運在南都,望重倫扉,制誥千言宣德主;竄孤忠於西蜀,神歸故里,馨香百世企師傅。

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派衍廣文之裔,文子文孫,克紹薪傳於此日;家垂經學之遺,學詩學禮,無忘庭訓於當年。

此聯為浙江省台州鄭氏宗祠聯。上聯指唐朝鄭虔,曾官廣文館博士。下聯指東漢經學家鄭興、鄭眾父子和鄭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