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中美互聯網差異

一直以來都有這麼一句話:世界上有兩個互聯網,一個是中國互聯網,一個是美國互聯網。

過年期間筆者在美國洛杉磯待了一週,一週時間讓首次踏上美洲大陸的我感觸頗豐,也讓我對這句話產生了更深刻的理解。整理所有思緒後,發現最大的感受在於:中美兩地巨大的環境差異與歷史背景,導致了兩國人的價值觀、生活觀有巨大的不同,正是這種差異決定了中美互聯網真正的差異。

本文不想引經據典,不想翻各類資料佐證,僅僅是和讀者朋友們聊聊我所觀察到的生活與價值差異,導致了哪些互聯網建設的不同。


01 線上購物的差異


這次的行程我們租了一輛車自駕遊,在從LA機場開出來的那一刻我以為開到了摩洛哥。難怪說美國是個大鄉村,但是沒想到LA這也太鄉村了吧。一眼望去都是低矮破舊的樓房,與我想象中的國際大都市格格不入。

來看看中美互聯網差異


直到我住了幾天之後才發現,這裡的村實際上描述的是一種地廣人稀的狀態,雖然看起來大家住的都是低矮平房,每家每戶帶個院子,一條街過去頂多也就住三十戶人家。但是在這樣的村子裡,每個地方開車15分鐘內都能到大型的商業圈,各種娛樂活動、逛街購物和餐飲酒吧街等等都是一應俱全,跟中國的鄉村有很大的不同。


來看看中美互聯網差異


饒是如此,習慣國內生活的朋友過去美國生活還是會覺得很“村”,因為去啥地方都要開車,商店晚上關門又早,半夜想吃個宵夜也不像國內一樣下個樓就行。另外,城市裡的市中心雖然高樓林立(其實也很少高樓)但地方不大,晚上街上全是流浪漢,沒有人願意住在市中心,這裡只是他們工作或者看球賽的地方。

這樣的環境導致美國和中國的物流成本有很大差別。

在美國快遞員開車一條街逐戶送快遞可能就需要花費一個上午的時間。而中國的快遞小哥開著輛三輪車到小區門口,再把快遞放到自提櫃中,一個上午能送完一個街區的快遞。

這樣的運輸效率再加上美國昂貴的人力成本,導致美國的快遞費真的很貴。反觀國內的物流環境,因為城市人口相對密集,且人力成本較低,電商平臺能夠用很低的成本做到“隔天送達”、“2小時送達”甚至是“江浙滬包郵”。

說完了供給側,再看消費者。

美國地廣人稀的環境導致他們的生活習慣就是定期的大采購,他們喜歡選個週末開著自己的小卡車到Costco這類的商超購買一週甚至是一個月的生活所需。按人均消費水平來算的話,這類商超的東西真是非常便宜,有點像國內的批發市場一樣,不僅東西便宜而已一應俱全,相比美國的線上購物來說確實能省不少錢。

儘管線上購物非常的方便快捷,坐在家裡動動手指東西就送上門了,但這種體驗恰好是美國人不需要的。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美國人對於購物的理解是一種很重要的家庭活動,是每個家庭增進親情維持家庭關係必不可少的環節。在這樣的文化差異下,導致網購在美國遠沒有在中國那麼普及。

但這種文化差異,在我看來並非會永久持續或者說沒有機會改變的。

就拿父輩和我們這一代人的消費習慣來說,我們的父母,特別是在廣東的父母對於“新鮮”這兩個字有著過分的執念,我媽喜歡去市場買最新鮮的雞鴨魚排骨。但是年輕一代的群體,特別是在城市上班的白領,在忙碌高壓的生活下,很難有那麼多的時間去市場買菜,線上送菜到家是解決我們的剛需。

所以隨著消費群體特點的改變,商業與市場環境也在不斷變化,不可知的是美國的年輕群體會朝著什麼樣的方向變化,也許也和我們一樣,變得更宅,更依賴線上。到那個時候,美國線上購物體驗可能也會發生巨大的轉變。


02 陌生人的社交差異


在LA度假的一週裡,去了趟有名的威尼斯海灘。在海灘邊上有一個運動公園,裡面有各種玩滑板、塗鴉、街舞、籃球甚至是說唱的群體,旁邊就是一條應運而生的購物街和酒吧街,聚集了各樣的人群,是個蠻有趣的地方。

在這樣一個地方最大的感受是:線下活動是陌生人交友最高效的方式。

在國內,社交真是互聯人經久不衰的話題。18年因多款社交產品的出現,更被大家稱為“社交元年”,眾多產品的湧現背後反映的是國人社交追求的強烈需求。

國內的年輕人,甚至是整個亞洲的年輕人,大部分是內斂悶騷的,渴望社交卻又害怕社交。

內斂是不善表達,學生時期我們忙於應試教育,出來工作後又疲於應對生活的壓力。而這兩個時期相識的同學和同事幾乎組成了一個人全部社交。在這種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以及內斂性格的雙重引導下,線上社交成為了廣受歡迎的方式。我們享受在線上做任何事情,線上交友、線上聊天甚至是玩線上聚會遊戲,總之就是不喜歡走到線下,懶得出門,這樣的感覺相信日本、北歐的朋友也懂。

反觀美國年輕群體的生活方式真的跟我們截然不同。

來看看中美互聯網差異


美國是不是有所謂的“Dating文化”我不清楚,但我所看到的美國年輕群體非常熱衷各類線下聚會活動。一到週末,喜歡運動群體的就組織幾個人一起開車去海邊徒步或露營,或者是在街頭玩滑板打籃球等等,在約書亞樹國家公園以及威尼斯海灘都能找到這群年輕人的身影;


來看看中美互聯網差異


不那麼愛運動的群體就逛逛展覽或者是晚上到酒吧街參加party,他們喜歡聚集在downtown,喜歡感受全世界相同的都市生活。這樣的社交方式很高效,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自來熟”的外國人。


在路過斯臺普斯外的酒吧街時發現,美國人真的很喜歡party,或者說真的很喜歡“喝一杯”。就算沒有party,許多人都會到酒吧坐坐,和陌生人聊聊天,有男性也有女性。就像美劇裡演的那樣,在這樣的氛圍下,年輕人很容易就熟絡起來了,他們沒有那麼多的社交情緒,就是喜歡說話喜歡聚會的感覺。如果你是在美國生活的留學生,相信在開學兩週內就會收到這樣的聚會邀請。

這樣的環境差異,決定了美國的陌生人社交市場不會有中國那麼大,因為美國人的線上陌生人社交需求並沒有國內那麼強烈。探探的鼻祖“Tinder”的母公司Match Group的市值僅有113億美元,並且這裡面還包括了美國最大的在線約會網站,從這方面來看,也能側面印證了美國陌生人交友相對於國內的冷淡。

我個人認為在美國,像Tinder這類的陌生人交友軟件的主要用戶群體應該是移居至美國,剛開始新生活的“外來客”。他們用這種低成本、即使失敗了也對現實生活沒有任何影響的方式,建立新的社交關係,一旦融入他們的群體以後,能接受這種美式文化的人則快速轉移到線下的活動中,轉移到facebook中;而那些不能接受的人,就會在線上交友軟件中徘徊。


03 支付習慣的差異


在美國的這些天,小費真是一個很尷尬又充滿哲學氣息的問題,給少了服務員不樂意,給晚了服務員翻白眼。

暫且先不談小費文化到底合不合理,各種服務行業的服務是不是值得這個小費。

從我們這些天的經歷來看,每家餐廳小費的標準不一樣,而且給小費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在LA的飯店吃飯時,用信用卡結賬後會給我一個清單,在簽名的同時需要填小費的比例是多少,通常是15%-20%之間。給我填完比例後,拿回我的信用卡,服務員自己回去操作扣錢。

這種方式我壓根不知道服務員到底扣了我多少錢,有時候離店很久以後才收到扣費的手機短信,發現扣多了,但這時候也沒法回店裡去找他們,感覺是不少黑心店宰遊客的路數。所以我儘量是給現金小費,實在是沒有零錢的時候才會填信用卡的比例。

如果是沒有打單出來的地方,服務生就會追著你問小費給多少,不同的餐廳比例不同,給少了感覺有點尷尬,給多了又覺得自己蠢了。儘管美國的信用卡體系十分發達,但我認為並沒有很好地解決小費這個問題。付款的時候非常方便,但基本上是兩眼一摸黑,別人扣多少是多少。

這個問題使用在線支付的方式很容易解決。打印出賬單後,掃一掃賬單下的二維碼,在顯示消費金額的界面再增加一個支付小費比例的選項就完事了。即解決了信息透明的問題,同時也避免了尷尬。

這麼描述可能有些抽象(懶得畫個原型),很多讀者可能覺得很麻煩,還要做二次的確認。但其實像小費這種非標的付費場景,在中國也有。

在國內的餐廳消費時我們經常會買優惠券,買單的時候直接掃碼就能看到消費金額,顯示扣除優惠券後還需要支付多少錢。但實際情況是很多餐廳的酒水以及部分菜品不在優惠券使用範疇的,所以這時候就需要服務員扣除這部分金額後,告訴我們實際支付金額,再由我們輸入到手機裡。儘管看起來有些費事,實際上解決了不少問題。


04 語言輸入的差異


在知乎上曾經看到一個問題,說的是為什麼全世界範圍內只有中日兩國的彈幕視頻網站成為流行。

高票答案的主要觀點在於兩個方面:

1.掃讀難度,我們閱讀中文時並非一個字一個字掃描的,而是成區域的掃視。因此我們看中文比看英文單詞要快很多;

2.視讀效率,中文作為一種象形文字是表意文字,在相同的文本長度下,表意文字的視讀效率就比表音文字的視讀效率高出很多。

其實想表達的核心意思就是英文通常要看完一整句話才能理解所表達的意思,而英文句子普遍比中文要長,閱讀效率也低,所以看中文彈幕不費勁,看英文彈幕很費勁。因為看英文彈幕太費勁了,所以導致彈幕在國外並不流行。

仔細觀察美國人的社交聊天會發現,他們早就發現了這個線上社交障礙,因此創造了很多代替英語短語的縮略詞。常見的如:

afaic = as far as I'm concerned 依我看來

afaik = as far as I know 據我所知

imo = in my opinion 我認為

imho = in my humble opinion 個人拙見

gtsy = glad to see ya 很高興見到你

有了這樣的一些縮略詞替代,英文的閱讀效率不見得會比中文差到哪裡去。因此個人認為,彈幕不流行的原因絕對不是閱讀效率的原因,因為每個國家多少都有像23333、tql、xswl這類的短語解決閱讀效率的問題。

我的猜想是這種彈幕文化在美國的年輕群體還沒有形成風潮,缺少這樣的載體或形式讓大家引起共鳴,畢竟在西方國家看電視或視頻的時候連字幕都非常少見。而且彈幕在國內流行前後也不過五六年的時間,別說在美國,就算是國內的90後老年人也很難接受這種模式。

來看看中美互聯網差異


雖說中文的閱讀效率確實比英文高,但這種滿屏幕密密麻麻的文字還是看著很累,遠遠沒有一行行清晰文字看著舒服,但這樣一來也就喪失了彈幕與視頻畫面互動的樂趣。相信以後的彈幕體驗能夠比現在做得更好,也相信不久的將來,美國互聯網企業能做出適合他們本土文化的彈幕。


05 寫在最後


在國內互聯網發展的初期,中國公司基本上都是copy美國的東西,美國的電商、美國的搜索引擎、美國的社交等等。國外的公司可以這麼玩,那麼我在國內也能夠這麼玩。

到了最近十年,互聯網的應用越來越本土化,國內的互聯網巨頭在深挖國民的特點,在一二線城市發展外賣和移動支付,在三四線城市發展電商與直播平臺。這種國內互聯網獨特的產品背後反映的是中美兩國文化、價值觀趨向、生活方式的不同。

隨著模式紅利的消失,可以遇見的是,未來幾年,國內的互聯網環境會和美國越來越接近,公司的價值靠的是技術驅動的硬實力,技術創新的競爭才是企業之間的核心競爭。而在我的主戰場,期待技術創新與數據挖掘,能夠發揮更大的力量。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