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痛失好局的戰爭決策?

萊茵之纓


拋開政治觀點不談,只論軍事。

1、長平之戰。結果,40萬趙國士兵被活埋。

2、官渡之戰。結果,袁紹潰敗。

3、淝水之戰。結果,苻堅草木皆兵,風聲鶴唳。

4、潼關之戰。結果,高仙芝兵敗,安祿山叛軍獲勝。

5、雍熙北伐。結果,楊令公被俘,絕食而亡。楊氏一門忠烈。

6、黃天蕩之戰。結果,放跑了完顏宗弼(金兀朮)。

7、靖難之役。結果,朱棣攻陷南京,登極稱帝。

8、薩爾滸之戰。結果,明軍戰敗,努爾哈赤崛起。

9、平三籓之戰。結果,康熙平定叛亂,成為千古一帝。

10、甲午海戰。結果,北洋水師覆沒,大清國割地賠款。


歷史秀才劉伯虎


何騰蛟反攻湖南的戰役,典型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公元1648年,在大順軍的協助下,南明軍開始向清軍發動反攻。這年四月,堵胤錫、馬進忠利用孔有德等三王兵馬撤出湖南的機會,於十八日由湘西九溪衛(在今湖南慈利縣西北)、永定衛(今湖南大庸縣)出發,二十四日收復了常德。一度降清的將領陳友龍也在靖州反正歸明。


十七日,陳友龍派兵進入貴州黎平府,活捉會同縣清知縣宋雲梯,黎平府推官蔡珽逃往黔陽。清偏沅巡撫線縉向朝廷報告:“武岡、黎、靖、會同一帶猶屬舊治,響應神速,盡裹網巾。”又說:“寶慶一府所轄五州縣,今新寧、城步、新化陳友龍、王國柱作叛,已去三縣;武岡危困三月,亦在叵測,所存邵陽一縣半懷觀望。”七月初一日,陳友龍部攻克武岡州。八月初五日,陳軍又攻克寶慶府(府治邵陽)。


正當湖南局勢對南明處於極為有利的情況時,原先負有丟掉幾乎湖南全境的罪責,一直龜縮於廣西桂林的督師閣部何騰蛟卻急不可耐地妄圖竊取“復湘”首功。儘管何騰蛟位高兵多,卻庸懦無能,頓兵永州城下,久攻不克。他眼看堵胤錫部已經收復常德,陳友龍部連克靖州、武岡、寶慶等地,復湘大功很可能落入他人之手,竟不擇手段地加以破壞。

何騰蛟對陳友龍懷有很深的敵意。原因是劉承胤在武岡降清時,陳友龍本不情願,迫於當時的形勢勉強歸附清朝;清方為了使他死心塌地跟隨自己,故意責令他帶兵進攻何騰蛟的老家貴州黎平,俘虜了何的家屬。


陳友龍反正以後,先後佔領靖州、黎平、武岡、新化、寶慶,同收復常德地區的堵胤錫、馬進忠部互相呼應,大有一舉拿下長沙之勢。何騰蛟為了洩私憤、爭頭功,竟然指使南安侯郝永忠率部由柳州北上靖州地區偷襲陳友龍部。


郝永忠一介武夫,長期受何騰蛟籠絡,當即奉命行事。他以借道靖州恢復辰州為名,突然對陳友龍部發起攻擊;陳友龍毫無防備,全軍潰敗,帶著殘兵敗卒逃入廣西向永曆朝廷訴冤。陳友龍軍既在何騰蛟挑起的內戰中被打垮,不僅趁勝進攻長沙的計劃破滅,寶慶府也被清總兵張國柱、參將魏守職重新佔領。  何騰蛟導演的南明軍隊自相火併,使湖南清軍得以喘息。直到十一月初一日,何騰蛟指揮的軍隊才攻下永州,然後再次佔領寶慶,延誤了收復全湘、東救江西金聲桓、王得仁的時間,後果十分嚴重。

何騰蛟自以為自己能拿下長沙,攫取首功。然而,他情報不明,不知道清廷所派濟爾哈朗統率的滿、漢大軍正在向湖南推進。1649年(順治六年,永曆三年)正月二十日,清軍在濟爾哈朗統率下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進抵道林市,從活捉的明擺塘兵口中審問得知何騰蛟和馬進忠正在湘潭城內。次日清晨,清軍快速行進,出其不意地包圍了湘潭縣城。馬進忠見清軍勢大,率部南撤,何騰蛟成了無兵之帥。二十一日清軍進入湘潭,何騰蛟被俘。清鄭親王濟爾哈朗下令屠城,湘潭城中的百姓幾乎全被殺光。

何騰蛟被俘後,清方勸他投降,他堅決拒絕,正月二十七日被殺害於湘潭流水橋旁一個小坡下。據記載,何騰蛟死前“惟舉手拍地,呼:‘可惜!’兩掌皆碎”。大概他終於認識到由於自己的偏私心理作祟導致全局隳敗,追悔莫及吧。


何騰蛟被俘後堅貞不屈,保持了氣節,應當肯定。但縱觀他的一生卻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弘光時期他受制於左良玉,無所作為。隆武時期,他夥同湖北巡撫章曠排擠大順軍餘部,收羅一批散兵遊勇充當嫡系,又無將將之能,造成劉承胤、曹志建、黃朝宣等割據跋扈的局面。


隆武帝遇難,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反攻湖南之役取得節節勝利之際,作為全軍統帥的何騰蛟卻處處私心自用,唆使郝永忠偷襲反正來歸的陳友龍部,挑起明軍自相殘殺,給清軍以喘息之機;又悍然調走圍攻長沙的忠貞營,一手斷送了復湘援贛的戰略大局,卒至以身予敵。


鄜延路節度使李


大家好,我是九州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因為戰爭決策失誤而造成痛失好局的案例數不勝數,筆者在這裡為大家列出三個:

一是宋襄公的“泓水之戰”;

二是“長平之戰”後的秦趙對戰;

三是安史之亂時期的“潼關之戰”。

下面,筆者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三個戰例中,原本掌握一手好牌的一方是如何因為決策上的重大失誤最後導致痛失好局的。

宋襄公的“泓水之戰”

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齊桓公駕崩之後,齊國陷入內亂,宋襄公瞅準了機會出兵協助齊孝公成功得位,雖然宋國國力尚弱,卻想借此“義舉”並憑藉其公爵國地位來壓服列國。然而,楚國卻不買賬,因為楚國也想趁亂稱霸中原。因此,隨後幾年間,宋、楚兩國圍繞中原霸權展開了直接的爭鬥,著名的“泓水之戰”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九州配圖:春秋時期列國地理示意圖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聯合衛國、許國和滕國等周邊小國共同討伐鄭國,當時的鄭國是楚國的保護國。於是,楚國出兵協助鄭國反擊。

九州配圖:泓水之戰示意圖

最後,兩國軍隊在宋國邊境的泓水(古河流名,故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遭遇,當時宋軍駐屯於泓水北岸,楚軍自南岸渡河北上。眼見著這麼好的進攻良機,公子目夷建議“半渡而擊”楚軍,定可不費吹灰之力重挫楚軍,然而卻遭宋襄公的堅決反對,眼睜睜的看著楚軍安然渡河。這還沒完,宋襄公看到楚軍陣容不整,擺出一副將“仁義”、“君子”之風進行到底的姿態,堅持等到楚軍完成列陣之後才下令發起攻擊,結果宋國軍隊慘敗,宋襄公負傷狼狽逃走,之後因傷勢過重沒多久便掛掉了。如此行軍打仗,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古奇作”,每每提起,無不讓人捧腹。

九州配圖:宋襄公的“仁義”之師

後世將宋襄公這樣謹守“武德”和“仁義”而不知戰機稍縱即逝的迂腐之舉,稱其為“宋襄之仁”。此戰之前,宋襄公完全是以逸待勞的狀態,而且如果趁著楚軍渡河過程予以截擊必然重挫楚軍,或者等楚軍剛上岸整容不整之時圍殺,也必然能取得大勝,可宋襄公犯了嚴重的兵家大忌,錯失好局,實在可悲。

“長平之戰”之後的秦趙對戰

“長平之戰”取得完勝之後,白起曾想著長驅直入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軍40萬大軍全軍覆沒被秦軍坑殺的震撼結局,讓趙國國內定然是舉目無措、張慌驚恐、一片哀嚎。白起清晰的知道,在趙國君臣尚未緩過神來的時候,如果迅速兵圍邯鄲,拿下趙國易如反掌。

然而就是在這樣有利的局面之下,秦國國內卻傳來了退兵回國的王命,這讓白起感到無比的遺憾,原本唾手可得的邯鄲城,卻因為范雎的嫉妒而不得不收兵。趙國也藉此緩過了勁兒,從新組織起抗秦的力量。

這個案例裡,雖然主將做出了正確的形勢判斷,然而其背後的最高決策者卻出現了重大的戰略決策失誤,導致好好的局面不得不倒退。

安史之亂時期的“潼關之戰”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同時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大藩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聯合同羅、契丹等外族之兵,統兵近20萬人之眾,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以“清君側”為由在范陽猝然起兵,“安史之亂”爆發。

安史叛軍趁勢一路西進,於同年十二月(起兵一個月後)順利攻下東都洛陽,震驚朝野。就在叛軍急攻潼關而不得之時,退守潼關堅壁不出的大將高仙芝、封常清又因宦官監軍讒言被唐玄宗以“失律喪師”之罪斬首示眾。

接替守衛潼關的是老將哥舒翰,他原本的策略是憑藉雄關天險以堅壁清野,同時等待叛軍後方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率領軍隊斷其後路形成合圍之勢,如此一來,叛軍必滅。

然而,令人無比惋惜的是,安祿山見強攻不行,便命崔乾佑把老弱病殘的士卒駐紮於潼關前不遠的陝郡(今三門峽市西),而將隱蔽精銳部隊,藉此誘使哥舒翰出戰。監軍的太監奏報唐玄宗說:“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唐玄宗很不高興便遣使令哥舒翰出兵儘快收復陝洛。哥舒翰立即上書玄宗說:安祿山久習用兵,今起兵叛亂,不會不作準備,一定是用羸師弱卒來引誘我們,如若進兵,正好中計。況且叛軍勞師遠征,利在速。官軍憑藉潼關天險抵擋他們,利在堅守。”但是唐玄宗在楊國忠的蠱惑之下選擇相信監軍的情報,又連續多道聖旨催戰。被逼無奈的哥舒翰撫膺慟哭,只好率軍出關尋戰,結果自然是羊入虎口、人地兩失。

至此,潼關天險告破,長安城門戶大開,不幾日,大唐都城長安宣告陷落,唐玄宗也只得向四川逃跑,叛軍之勢達到鼎盛。

這起案例中,哥舒翰的原本堅守策略原本無比正確,無奈最高統治者因聽信讒言和心態焦急而犯下兵家大忌,導致戰場形勢180度逆轉。

總結

三起案例都很好的印證了孫子所說的“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場形勢預判和決策上的一丁點失誤,都有可能導致滿盤皆輸的局面,讓原本掌握在手的一手好牌斷送殆盡。



九州歷史雜談


滑鐵盧一役,相信在絕大多數的拿破崙愛好者中絕對是痛失好局的最可惜的存在。

1815年3月20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逃到法國,依靠著無與倫比的個人魅力和在軍隊中超高的威望集結軍隊,把剛復辟的波旁王朝推翻,再度稱帝。

但是在1815年戰爭開始之前,拿破崙嚴重缺乏高級將領的支持,其中一個理由是大部分的拿破崙高級軍官(主要是元帥)都已經向新國王宣誓效忠,如果他們重新投靠拿破崙會面臨違背誓詞和叛國罪的危險。

而且拿破崙並未完人,拿破崙儘管傑出,但是身上有著各種天才的弱點,傲慢、自負等等,因此總共9位元帥拒絕為拿破崙工作,包括拿破崙最重要的參謀長貝爾蒂埃。

最終拿破崙麾下集結了:格魯希、達武、絮歇、蘇爾特、蒙塞、內伊、克勒曼、儒爾當、勒費弗爾、馬塞納等元帥。

當然能夠成為元帥的都不是泛泛之輩,達武是鋼鐵元帥,從無敗績;絮歇是一位優秀的野戰指揮員,拿破崙對他評價很高:"如果我有兩個象絮歇這樣的元帥,我將不僅征服西班牙,而且還可永遠佔有西班牙!”

肌肉美男繆拉也想繼續為拿破崙效力,他是一名非常勇猛的一線將領,但是拿破崙對繆拉1814年的背叛耿耿於懷,拒絕了他的效忠。

但在實際用人上,蒙塞只被任命為帝國議員,未擔任百日王朝的軍職;達武出任國防大臣兼巴黎防衛總司令;絮歇在阿爾卑斯山抵抗奧軍,最終實際拿破崙的選擇是內伊元帥指揮左翼,格魯希元帥指揮右翼,參謀長是蘇爾特元帥。

內伊性格魯莽衝動;格魯希猶豫不決,死守命令,缺乏主動果斷;蘇爾特性情疏懶,缺乏條理,更適合做一名戰地指揮官而不是擔任參謀長,錯誤的人員安排使得每個人都未能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

在滑鐵盧戰場上,內伊冒進,率領寶貴的騎兵陷入了威靈頓的空心刺蝟陣,卻沒有兵種配合,儘管內伊成功讓威靈頓的空心大陣遭遇重大損失,但寶貴的騎兵也損失代價;

格魯希率領3.3萬名法軍孤軍追趕普魯士老將布呂歇爾,卻一直無法追上布呂歇爾,掌握布呂歇爾的動向,導致拿破崙在戰場上始終擔心布呂歇爾會在何時出現。

蘇爾特作戰經驗豐富,曾經與威靈頓在伊比利亞半島鏖戰,對威靈頓的戰法比較熟悉,但是沒有擔任參謀長的經驗。

當然即便如此,拿破崙依然發揮出極高的戰術水準,法軍依然能夠取得不錯的戰績,隱隱有獲勝的態勢。但在布呂歇爾出現之後,戰場情況急轉直下。

當然這些都是事後諸葛亮,戰爭的失敗並不能歸咎於某一個人,不過滑鐵盧的失敗,依然是最讓人惋惜的。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曾經誕生過大量經典戰役,這些戰役雖然不少都源於優秀將領那令人拍案叫絕的臨戰決策,但同樣也有讓人捶胸頓足的糊塗決策,最終痛失好局。那麼歷史上都有哪些痛失好局的戰爭決策呢?簡單為大家介紹三例:

淝水之戰苻堅:命令軍隊撤退導致潰敗

東晉十六國時期的肥水之戰,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前秦出動八十萬大軍結果卻被東晉八萬軍隊擊敗,此戰過後東晉穩固了南方統治,而前秦卻迅速分崩離析,北方再度進入了群雄割據的局面。

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八月,前秦天王苻堅親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以弟弟苻融為先鋒,大軍南下進攻東晉。乍一看前秦的八十萬大軍似乎很唬人,但這八十萬大軍其實分為了四部分:一是苻融率領的先鋒軍團,以二十五萬大軍向壽陽進發,但由於慕容垂的五萬兵力尚在救援襄陽,因此到達壽陽的其實只有二十萬人。二是從幽州、冀州徵調的軍隊,原定計劃自彭城南下。三是從梁州、益州抽調的軍隊,順流而下進攻荊州。四是苻堅率領的主力部隊,由長安出發,然後在項城與全國各地抽調的軍隊會和。

苻堅到達項城之後,各地抽調的軍隊尚未完全集結,而幽州、冀州的軍隊仍在彭城尚未南下,梁州、益州抽調的水軍則連船隻都沒準備好。之後,在得知苻融已經攻破壽陽後,苻堅不等項城的軍隊集結完畢,便“留大軍於項城,引輕騎八千,兼道就融於壽陽”。結果,前秦雖然有八十萬之眾,但實際到達戰場的只有苻融的二十萬,而苻融還分出五萬兵馬跑去進攻洛澗的胡彬了,因此正面戰場前秦其實只有十五萬人。然而即使如此,前秦軍隊仍然佔據著絕對優勢,更何況後方還有大軍集結。

前秦天王苻堅本想利用龐大的兵力一舉擊敗東晉,因而一開始其實存在著嚴重的輕敵思想,然而當梁成所率的五萬人被劉牢之全殲於洛澗後,頓時軍心士氣大損,苻堅又產生了畏敵的情緒。他與前鋒軍統帥苻融登上壽陽城樓,望見晉軍“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憂然有懼色”,主帥尚且如此,普通士兵可想而知。

十二月,雙方決戰於肥水,苻堅不顧將領勸阻,認為應該誘使東晉軍隊渡河,然後趁其半渡之時發動攻擊,於是下令前期你軍隊主動後撤。結果,就在前秦軍隊後撤之時,東晉降將朱序在前秦軍中大喊“前線的秦軍敗了”,導致前秦軍隊瞬間陣腳大亂,晉軍趁機發動猛攻,前秦軍隊大敗,先鋒苻融被陣斬。前線戰敗之後,前秦那剩餘的六十萬大軍,也就此逃散的一乾二淨。

“靖難之役”李景隆:因為搶功而錯失破城良機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於北平起兵靖難,迅速以北平為中心活躍於河北地區,建文帝朱允炆先是以老將耿炳文為帥,統兵13萬北上伐燕,然而卻在河北滹沱河地區被燕軍擊敗。接到前線戰敗消息後,建文帝在黃子澄的建議下,以李景隆替換耿炳文,抽調各地兵馬組成50萬大軍北上。

李景隆雖是名將李文忠之子,但卻是個紈絝子弟,“寡謀而驕,色厲而餒”,根本沒有軍事頭腦,不過即使如此,50萬大軍北上帶來的壓力仍然不可小覷,憑朱棣手中現有的人馬,根本無法正面抵擋。於是,朱棣以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他自己則率軍先去救援永平,之後則趁勢偷襲寧王朱權的藩地大寧,以求增強本方軍力,再與南軍正面作戰。

聽說燕王駐地率軍進攻大寧,李景隆立即出兵北進,於鄭村壩(今大興以東二十里)紮營,築壘圍攻北平九門,北平城中燕王世子朱高熾率軍死守,就連城中婦女也都登城向下投擲瓦石,協助守軍死守北平。

當時,都督瞿能負責進攻張掖門(另說彰義門),甚至一度攻破城門,李景隆卻擔心瞿能搶得頭功,要求瞿能率兵駐守城門,等待大軍後方大軍一同前來,瞿能無奈只得依令行事。然而,朱高熾豈會給他等待大軍的機會,隨即抽調兵力將南軍擊退,並趁夜汲水澆於城牆上,結果次日城牆結冰,南軍就此錯失了靖難四年唯一一次攻破北平城的機會,而李景隆則在隨後的鄭村壩之戰中被回軍的朱棣擊敗。

“薩爾滸之戰”楊鎬,貿然分兵以致被各個擊破

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1618年)正月至七月,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誓師反明,率軍先後攻佔撫順、東州、馬根單等地,數月之間明軍損失達三四萬之巨。明廷於是急調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加派餉銀兩百萬兩之後,抽調川、甘、浙、閩等省兵力馳援遼東,同時通知朝鮮、海西女真葉赫部出兵策應。

經過長達半年多的準備,各路軍隊先後抵達遼瀋地區,明軍雖然號稱47萬大軍,但實際上只有11萬軍隊而已,其中宣府、大同、山西三鎮發精騎兵約三萬,延綏鎮、寧夏鎮、甘肅鎮、固原鎮四處發兵約2.5萬人,四川、廣東、山東、陝西、北直隸、南直隸發兵約2萬人,浙江發善戰浙軍步兵約0.4萬人,永順、保靖、石州各地抽調吐司兵及河東西土兵共約0.7萬人。此外則是海西女真葉赫那拉部約1萬人,朝鮮李氏王朝支援軍隊約1.3萬人。而後金方面則是傾巢而出,共計兵力約6萬。

明軍雖然集結完畢,但由於糧餉不足,士兵逃亡不止,再加上各支軍隊統屬不同,將帥之間掣肘極為嚴重。此外,由於朝廷根本無力負擔十萬軍隊長期作戰,因而自軍隊集結之後,明廷便不顧在遼東地區剛剛下過大雪的實際情況,不斷催促楊鎬進軍。

楊鎬在朝廷的不斷催促下,根本沒有時間整頓軍務,也顧不上道路泥濘,只得下令出兵。而為了防止各路軍隊之間相互掣肘,他下令分兵前進,其中總兵馬林率1萬5千人由北面發動進攻,總兵李如柏率兵2萬5千人由西南面進攻,總兵劉綎率兵1萬餘人會合朝鮮2萬軍隊由南面進攻,總兵官秉忠、遼東將領張承基、柴國柱等部駐守遼陽作為機動援軍,總兵李光榮率兵保障後方交通。結果,分兵前進的明軍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最終全面戰敗。


香茗史館


歷史上痛失好局的戰爭決策非常多,例如三國時期赤壁之戰,一統中國近在眼前卻被5萬孫劉聯軍大敗而歸,措施一統天下的機會。再如北宋初年“雍熙北伐”雍熙三年宋太宗乘遼朝新君初立之機,派三路大軍北伐。最初,三路大軍進軍順利,收復了不少失地。但隨著西北路軍米信部新城會戰失利及東路軍曹彬在岐溝關被遼名將耶律休哥擊敗,此戰的失利,使宋對遼的戰略關係由進攻轉為防禦。但歷史中痛失好局之最的戰役我認為應該是南宋時期的 郾城之戰

自靖康之變後徽欽二帝被俘中原淪陷,趙構在江南建立南宋政權與金對峙,在南宋的抗金將領中,岳飛的抗戰態度最堅決,功績、貢獻最大,但其結局也最悲慘。

南宋紹興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五月,金分兵兩路向陝西和河南大舉進攻,在很快奪回了河南、陝西之後,又率大軍向淮南大舉進攻。宋高宗急忙下詔讓已經辭職在家守母喪的岳飛從襄陽出擊,牽制向淮南及陝西進攻的金兵,並“圖復京師”

當年由岳飛率領的岳家軍數萬人,自湖北出發,很快進入河南中部,連敗金軍,佔領軍事重鎮潁昌府(今河南許昌)、淮寧府(今河南淮陽),並乘勝收復了鄭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東)等地。完顏兀朮見岳家軍兵力分散,又探知岳飛只帶有少量軍隊駐於郾城(今屬河南漯河),決定親率精銳騎兵一萬五千人以及步兵十萬,直插郾城。金兵在郾城與岳家軍對峙 完顏兀朮下令將披掛“重鎧全裝”的“鐵浮圖”軍投入戰鬥。“鐵浮圖”軍每三匹馬用皮索相連,他們護甲厚重,人馬超重甲、攻堅能力強,“堵牆而進”,主要用於正面衝擊。兩側以柺子馬(佈置在左右兩翼的騎兵)配合突擊。岳飛遣背嵬親軍和遊奕軍馬軍迎戰,並派步兵持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敵兵,下砍馬足,殺傷大量金兵,使其重騎兵不能發揮所長。岳家軍中的勇將楊再興單騎突入敵陣,打算活捉完顏兀朮,殺金兵數百人。雙方從下午激戰到天黑,金軍大敗。而後雙方又交戰數回合金兵大敗退兵,此戰最終以宋軍完勝而宣告終結!之後收復鄭州、洛陽,進至朱仙鎮,離開封只有四十五里。岳家軍士氣高昂,高喊“直搗黃龍”

但宋高宗不願岳飛繼續進軍,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駐軍於朱仙鎮之岳飛。其時,淮南東路之張俊軍已撤退,岳飛於孤立無援下忍痛退軍。退兵前,岳飛長嘆:“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1141年(紹興十一年),結果岳飛的北伐因為政治原因而失敗,岳飛亦被殺害。高宗和秦檜竟以“臨軍征討稽期”和“指斥乘輿”等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風波亭。岳飛死時,年僅39歲。


今說昨事


這種功敗垂成的例子有很多,但我第一個想到的是長平之戰,畢竟這是戰國時代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在冷兵器時期就能出現四十萬將士全軍覆沒的戰果實屬震撼,趙國也在此戰中徹底失去了趙武靈王改革以來的全部成果,從此失去了和秦國正面掰手腕的能力。

秦國遠征趙國在地理上是不佔優勢的,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古代,秦軍大部隊的補給註定不會輕鬆,所以在決定命運的長平之戰中趙國本來是有著天然優勢。因為秦軍只想迅速決戰,而趙國則可以以逸待勞。

趙軍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當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在長平修建工事採取防守。

當時的秦軍急於攻擊,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付出了很大的傷亡,這在士氣上其實是一種攻心,雖然趙國表面上失守了一部分要塞,但是秦軍付出的傷亡更大,這種避其鋒芒的戰法會逐漸將秦軍拖入戰爭深淵,如果秦國再來幾次攻勢但依然沒效果的話,秦國內部將會不戰自敗。

但是趙國統治者卻中了秦人的離間計,認為廉頗懦弱並且不積極出戰,如果換個激進的年輕將領就會大敗秦軍,況且趙國的經濟基礎本來就不如秦國,長期的持久戰趙國也會有很大壓力。

所以在戰爭關鍵的時候用年輕將領趙括代替老將廉頗。

說實話趙括也已經做到了極致,但是王命在身他不得不主動出擊,而這正中秦國人下懷,秦軍也悄悄換帥,換上了戰國時期的頂級將領白起。

這就成了一場大人打小孩的戰爭了,趙括在白起面前不堪一擊,最終趙軍被秦軍分割包圍,趙軍突圍無望,主帥趙括也戰死沙場。

因為無法處理趙國的四十萬降兵,白起決定將這四十萬人活埋以絕後患。

趙國的精銳部隊和青壯年在這場戰爭中喪失殆盡,趙國也從可以和秦國分庭抗禮變成了一蹶不振。

從此,天下將不再有秦國的對手,秦國的統一也成了時間問題。

長平之戰看似是一場戰爭的結果,但我個人認為也是封建形成中的一次歷史選擇。

封建統一集權註定是要到來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充滿變數,很多的選擇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有的戰役看似是一場戰爭,但更多的是一種權力的更迭和歷史選擇,就看幾位競爭對手中誰犯的錯更少。

顯然在長平之戰中,趙國犯了錯,而歷史選擇了秦國。

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建立也就成了秦朝,而非趙朝。





喜雨文創


小玥來回答:

要說痛失好局,再一次想到了滿清的懦弱無能。這裡說一下光緒年間的中法戰爭。

時光到了光緒帝年間,古老的中華帝國已是千瘡百孔,在多次的戰爭中,幾乎全部失敗,但是,在與歐洲列強之一的法國交戰時,卻打勝了,而且是大勝仗!

1883年,法國在蠶食了越南之後,仍然不收斂,繼續進攻中國。要知道,那個時候,南部的那個國家名義上還是中國的保護國,中國是正式的宗主國。換句話說,法國在吃定越南之後,又要打老子了!

戰爭開始之後,法國軍隊步步緊逼,在陸地、海上都先後贏得勝利,但是,都是局部性的,根本無法扭轉整個局勢。比如,在攻打臺灣的戰爭中,儘管佔領了基隆,但是,也僅此而已,無法繼續取勝。在陸地方向,也僅是小規模的勝利。

但是,此時的清王朝卻出現了一位悍將,那就是大將馮子才,在他的帶領下,取得了鎮南關大捷,重創法國軍隊,直接導致了當時法國的費裡政權垮臺!

然而,這樣大勝的背景下,簽訂的《中法新約》,卻是一次屈辱的條約,以至民間流傳,“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

1885年6月9日,李鴻章與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在天津正式簽訂《中法新約》,中國基本上接受了法國的侵略要求,所以中國是不敗而敗。而法國作為戰爭的失敗者,卻基本實現了發動這次侵略戰爭的主要目的。法國不僅奪取了整個越南,而且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還首次取得了在中國修築鐵路的特權,所以法國是不勝而勝。



小玥歷史


鴻門宴,項羽沒能殺了劉邦


東青71490437


拿破崙打沙俄時不該給士兵大衣用錫紐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