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為"深愛",誰會真的去買旅行車?

每一款進口旅行車的引入,幾乎都帶著"眾望所歸"的光環。刷刷網頁,你甚至會有一種"瓦罐情懷",已經滲透至普羅大眾的錯覺。


如果不是因為

今年1月,彭博社發佈了一組數據。數據顯示:2013至2018年間,全美境內旅行車年銷量的漲幅達到了29%,甚至超越了全尺寸皮卡的漲幅。


然而另一組反應市場份額變化的數據,卻迅速為"旅行車很火"這種假象,奉上了當頭一擊。數據顯示,即便是在銷量達到近五年峰值的2017年,旅行車所佔據的(美國)市場份額也不過只有1.4%。


如果不是因為

圖片來自Edmunds.com

一、旅行車的出身,一點都不"高貴"


優雅和經典,是媒體在描述旅行車外觀時最常用到的兩個詞彙。如果從二十世紀初,第一輛脫胎於福特Model T底盤的旅行車誕生算起,那麼這種身材纖長的車型,其實已經擁有百年的歷史了。


如果不是因為

在問世之初,旅行車只是一種普通的商用交通工具。在製造上,廠商們也顯得非常"隨意"。資料顯示,直到二戰之後,仍有大量的旅行車是以木頭作為車身材料的。而旅行車真正成為一輛"大眾之車",則要追溯到1949年第一輛基於乘用車底盤打造而來的Plymouth Suburban誕生了。


在美國市場,旅行車最為輝煌的時代,大約是在上世紀70-80年代。當時,旅行車迅速取代中級轎車,成為了許多家庭的首選。


如果不是因為

也同樣是在這時,旅行車上的性能"基因",開始初現端倪。比如1979年福特汽車推出的Country Squire。這臺外觀看起來"斯斯文文"的旅行車,卻搭載了一臺排量達到5.8L的V8發動機(還有5.0L版本)。


如果不是因為

不過要說真正將"高性能旅行車"這個概念帶到一個全新高度的品牌,奔馳、寶馬、以及大眾家族這些德系品牌,全都功不可沒。


奧迪RS4、奔馳AMG E63、保時捷Panamera、高爾夫R旅行版......這些高冷的旅行車,幾乎每一輛都能引發車迷的騷動。


二、如果只為大空間,為什麼不買SUV


從拉貨到載人,旅行車最初的優勢就在於空間。然而在Minivan和SUV車型相繼問世後,旅行車所標榜的"大空間",一下子底氣不足了起來。特別是在"加長"成為慣例的中國市場,旅行車的空間賣點更顯平庸。


如果不是因為

作為過去二十年間,最具"官車"範兒的一款車型,奧迪A6L幾乎已經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步。而這款車型的成功,離不開奧迪的一個極具開創性的決定——加長。在加長之後,奧迪A6L的車長突破了5米。


雖然近些年,"軸距加長"這種做法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鄙夷,但不可否認,這一策略的誕生,正是因為中國市場需求的存在。


如果不是因為

然而在旅行車身上,"加長"這種事卻十分少見。我們可以以奧迪A6 allroad為例。和奧迪A6、A8以及保時捷Macan一樣,這款車型也是基於MLB平臺打造而來的。軸距方面,奧迪A6 allroad的尺寸為2919mm,正好介於A6和A8之間,但如果和國產車型對比的話,那麼A6 allroad的軸距尺寸,也就和奧迪A4L相當。


如果不是因為

當然,影響車內空間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軸距,前懸長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而恰恰,很多讓大家發出"真香"感嘆的旅行車,都採用的是短前懸的設計。這種設計的一個劣勢在於,它會一定程度上犧牲掉車內的乘坐空間;但好處在於,它可以為車輛帶來更加出色的外觀和操控。


所以就今天而言,"出色的外觀+還可以的空間+遠超SUV的操控",恐怕才是旅行車真正的賣點。而為了這些賣點,你可能動輒就要付出30、40萬,甚至更高的價格。


如果不是因為

旅行車不僅昂貴,且幾乎沒得選。放眼市場,你能選擇的國產旅行車,非常有限。不外乎斯柯達明銳、一汽-大眾C-Trek蔚領、榮威Ei5還有駿派CX65。而真正能夠挑起你購買慾望的,無一例外都是進口版車型。即便2019款奧迪A4 allroad quattro時尚型已經降了快9萬,它的價格也仍在30萬以上。


三、旅行車很好,就是和市場環境犯衝


除了貴,旅行車在中國市場 "叫好不叫座"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它與市場大環境之間存在巨大的"隔閡"。


如果不是因為

圖片來自JATO

就目前而言,旅行車的主要市場,還是在歐洲。數據顯示,2017年有近72%的旅行車,都是在歐洲市場售出的;其中,德國市場就貢獻了36%的市場份額。這一方面是因為德系品牌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旅行車選擇,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旅行車這種車型本來也非常貼近於歐洲人的用車場景。


如果不是因為

我們知道,歐洲人一向對後備箱空間充裕的車型,喜愛有加。這其實就像美國人曾經鍾愛皮卡一樣,與他們的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繫。而除了實用性這層原因,歐洲人均收入較高,也為旅行車的走俏提供了條件。


如果不是因為

旅行車在中國市場的"水土不服",是顯而易見的。在2010年以前,很多人對車輛外觀最大的要求就是,"不能沒屁股"。直到今天,這個觀念仍然有著眾多的支持者。所以對於旅行車,有人第一眼就將其pass 掉了。


同樣,在很多數人的觀念中,汽車可以是工具,可以是身份的象徵,但它唯獨不是"玩具"。換句話說,會開車的人很多,但真正把開車視作一種享受的人,至少在今天仍然算不上主流。旅行車將"操控"作為一個賣點,無異於本身就選擇了一條小眾之路。


評中評說:


馬斯洛需求理論告訴我們,"需要"和"需求"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一個人從"需要"這個角度出發,那麼他不得不考慮一輛車的性價比和實用性。這時,旅行車可能就不是最好的選擇了。而這並不就意味著他就"不懂車",且"沒有品位"。其實讓旅行車保持一種小眾的姿態,也沒有什麼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