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歲的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推翻了武則天的統治,後來下場如何?

程萬慧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推翻武則天的統治,其實這事說道根子上,這就是廢帝。咱就說,歷史上幹廢帝這事,您別管是懷著好意還是歹意,這都不會落個好的。

畢竟前車之鑑不是,後來者咋也會想,這老爺子有著廢帝的本事,不可不防啊!所以廢帝這就是一虎口拔牙的買賣,做這事的人不管過程咋樣,這結果都不會太好。

您要問張柬之的結果咋樣,俺可以直接告訴您,他是被氣死的。

如果您想聽聽過程,接下來咱就把這事嘮叨嘮叨。

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的倆原因

話說張柬之這人屬於大器晚成的主,而廢帝這事說道根子上他也不是啥汙點,當然這是擱在咱普通老百姓的眼珠子上瞅這事的。

這也是張柬之為嘛被氣死後,他的後人沒啥大問題,而且都有官可做,不少都是大官。自己個死了之後,還入駐了廟庭,追贈為中書令和司徒。畢竟他沒啥壞心思不是。

而能讓他幹出神龍政變這事,這是由於他這性格決定,就一個字——直,眼珠子裡揉不得沙子,話說他也不喜歡和你彎彎繞,感覺費事,最喜歡的就是直言納諫,他可不管你當朝者喜不喜歡,聽不聽就這話。

就這性格最終導致他一手促成神龍政變的原因,畢竟好端端的李唐王朝,轉個臉的功夫這就變成了你武周這不合適。這是其一。

其二,這歷史上垂簾聽政的皇太后這聽過,但女皇到了大唐就這麼一位,所以他有這麼個心結在裡邊,咋說那會都是個男權社會不是。

不像現在,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存在,擱家裡邊婦女同志讓糙漢子們跪搓衣板,都不敢跪洗衣機的,家裡邊一堆同姓的愣是幹不過一個異姓的,這沒得比。

好了,咱接著說事。

張柬之這人有才,打年輕的時候就能瞅出來,他是補缺成為太學生的。

擱過去這太學生和科舉制出來的學生不一樣。這一但成為太學生,您這就屬於天子門生,這如果不想繼續深造下去(繼續科舉下去),當官已經夠格了,當然也只能是一些個基層小官。

所以這太學生您可以看做是現在的大學生,甚至於研究生這一級別。

那麼掌管太學的祭酒,也就是這校長令狐德棻,接觸了張柬之之後,都認為這人是個奇才,絕對是個輔佐帝王的材料。

但他這仕途就不順,開頭做了一個小小的縣丞之後,基本上就是靠熬資歷,才熬到了鳳格舍人這個位置。中間您就別提了,他就擱這縣丞的位置,一熬就熬到了六十五歲。就這事說起來都沒地解釋去。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好奇:“嘛鳳閣舍人?沒聽過!是不是一個小到沒譜的官。”

這您可就多想了,這鳳格舍人,其實就是大傢伙熟悉的中書舍人,這不已經是武則天當政嗎?她老人家把中書省給改成了鳳閣了,所以順道這中書舍人,也就變成了鳳閣舍人了。

就這位置也是可以參與到核心的機密會議和討論當中了。

說有一天,突厥首領要拿自己的女兒和武則天他們家和親。武則天很高興,她就想把這閨女嫁給自己個的侄子武延秀。

張柬之腦瓜這麼一不愣,愣是不同意,閉著眼睛慷慨激昂的說道:“這自打老祖宗有記錄開始,就沒聽過不是天子的人就能娶其他民族的閨女,這不合禮法。”

拉倒吧,武則天她本身就不合禮法,你擱這裡上眼藥,她能開心嗎?

“那好吧!你去合,蜀二州瞅瞅,那裡地勢險要,民眾不知禮法,你去哪裡教化禮法去吧!”

得咧,張柬之被武則天一腳丫子踢出了朝局,跑到這倆州做起了刺史。

話說這地方那叫個窮山惡水,大唐每年都會派五百兵丁駐守,去的時候是五百,到了地頭壓根就不到五百,至於被他們換防的人,也用不著回去了,沒幾個人了。

為嘛呀?

很簡單,走道上不是掉懸崖下邊了,就是被毒氣給燻死了,畢竟這嘎達瘴氣他也多,冷不丁就遭道了,就這麼邪乎。

聽到這裡,您就知道武則天對張柬之是多麼的氣惱。

而張柬之到了地頭上就給武則天來一個摺子:“以後啊!咱不興給這地派兵了,勞民傷財不說,還不討好!”

好吧,武則天這氣還沒消呢?他這又跳出來說三道四的。

“看來刺史壓根就不適合你,擱荊州做個長史吧!”

好吧,刺史變長史,就換了一個字,這就從封疆大吏變成了一個坐冷板凳的幕僚。

這傢伙越混越回去了。

這要是沒個啥變化,張柬之這輩子估計就得在這地終老了。

可後邊有人還想著他呢?狄仁傑啊!

想當年武則天瞅著狄仁傑越來越老了,她就想讓狄仁傑推薦個人上來做宰相。

狄仁傑開始不說話,後來問了幾次之後,狄仁傑冷著臉說:“俺給你舉薦過,卻被你給擼到了地方坐冷板凳去了。”

“誰呀?”武則天表示很好奇。

“張柬之!”

“啊!曉得了!”

這不張柬之又回到了朝堂之上,這還不算,後來狄仁傑又推薦了一堆人給武則天。

其中有四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聯合張柬之發動了神龍政變,趁著武則天生病的時候,把人家給廢了。

那麼神龍政變的導火索是啥呢?

其實就是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

這倆人憑藉這漂亮的臉蛋,擱朝堂上弄權不說,還不把大傢伙放眼珠子裡。

你說你為了權利,還謀害了太子李顯的兒子李重潤?所以張柬之就感覺讓這倆貨在這麼折騰下去,李唐王朝可就沒有李家這波人了。

所以就想著要除掉這倆人,可除掉這倆人,必然會觸怒武則天。

“那咋辦?”

涼拌!一不做二不休逼武則天退位,至於弄死武則天,他們還沒這膽,武則天雖然是女皇,但她真要是和你較真,張柬之他也有點慫。

這事成功之後,他們就扶持太子李顯上位。

這事最終成功了,武則天退位,權利還給了老李家,李顯成功繼位。

那麼作為有功之臣的五大臣,這就得論功行賞不是,得咧,五個郡王就這麼誕生了。

郡王,這可是所有臣子能夠登頂的最高爵位了——巔峰。

那麼這朝堂可就一家獨大了,而這個時候武氏一族,雖然武則天不在了,但人家的根基還有。

對這張柬之這幫人恨啊!所以他們又聯合李顯的老婆——皇后韋氏(李顯壓根就是個傀儡,啥事都聽這韋氏的),要搬倒五大臣。

說道這估計有人要問了:“這韋氏為嘛要幫著武家人呢?他們不應該是死敵嗎?”

韋氏這可不是啥好鳥,她也想把持朝政做武則天那樣的女人,既然倆家人的目的一樣,這就不妨先合作一把。

所以五大臣被誣陷之後,張柬之的宰相帽子丟了,被擠出了朝堂,去了襄州做刺史去了。

後來張柬之這就想把王爵的帽子辭掉,結果李顯不同意,好吧,那麼就這麼呆這吧!

可沒幾天張柬之又被貶了,這回可是流放,一傢伙就流放到了瀧州,這事把個張柬之氣的不清,歷史記載是憂愁憤懣而死,這不就氣死的嗎?死的時候,八十有二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八十歲的張柬之沒有忘記摯友狄仁傑的囑託,為了保住“李唐天下”,毅然決然發動了“神龍政變”將武則天趕下了帝位。

張兼之是一個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在他沒有獲得狄仁傑等人的垂青之前,只是一名普通的“太學生”和“清源縣丞”,直到六七十歲以後,才開始擔任要職!

那麼發動“神龍政變”的張柬之最後怎麼了?

  1. 事件回顧――如何逼宮促使武則天退位!當年武則天問狄仁傑,從哪裡可以找到奇士使用,狄仁傑就給武則天推薦了張柬之,之後張柬之上任洛州司馬,再升任侍郎,又經過宰相姚崇的舉薦,張柬之終於進入權力中心,晉升為鳳閣侍郎。到了武則天晚年,她已經基本上不理朝政,而是任用兩個權臣張易之和張昌宗,導致群臣怨聲載道,張柬之覺得時機已到,就把太子李顯推倒了前臺,用禁軍完成了權力的更迭。

  2. 有功之臣,待遇如何?張柬之用兵諫把天下還給了李唐,更把太子李顯推到了前臺,李顯繼位之後,張柬之當然算做是首功,新皇繼位,論功行賞,張柬之被提拔為天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漢陽郡王,封有五百戶的食戶,然而不久之後,因為韋后的中傷,張柬之被免除了宰相職務,下放為刺史,然而不久以後,張柬之又遭到了貶嫡,最後憂憤而死。
  3. 歷史不會忘記有作為的人!李顯當了皇帝,但是軟弱無能,被自己的老婆韋后給毒死了,可見,張柬之肯定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唐睿宗追授張柬之為中書令,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唐玄宗下詔張柬之配享中宗宗廟!

所以說,雖然張柬之80歲的時候,完成了“神龍政變”,82歲憂憤而死,算起來也算是高壽,當朝沒有什麼待遇,但是李家天下的人並沒有忘記他,歷史強也有他的一筆可書寫的記載!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80歲的張柬之,推翻了81歲的武則天政權,兩個耄耋老人的巔峰對決,史上唯有此例。

然而,張柬之的輝煌人生卻如同流星一閃,在武則天侄子武三思的報復下,接連遭貶,82歲時被流放邊疆,不久憂憤而死。

這事還得從武則天的晚年說起,當時的她沉迷享樂,常犯糊塗,重用新寵張易之、張昌宗二兄弟。但是,張氏兄弟不以侍寵感恩,反以侍寵而驕,已囂張到與大周武氏、大唐李氏作對的地步。

據《資治通鑑·則天順聖皇后》記載:唐大足元年(701年),年僅17歲的永泰公主李仙惠,也是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因為她的丈夫武延基在酒桌上對張氏兄弟頗有微詞,張氏兄弟得知後,便在武則天耳邊中傷武延基夫婦,從而引發武則大怒,最終迫使二人自殺謝罪。從此,再也沒有人敢於公眾場合議論張氏兄弟的不是。

俗說話:“事無絕對!”就在這時,狄仁傑以年老體弱為由,上書武則天,打算御任致仕,也有可能是他不想捲入朝廷政治鬥爭中的藉口,也因此得以安享晚年。當時,武則天讓他舉薦治國賢才,狄仁傑又再次推舉張柬之。在此之前,狄仁傑也曾兩次推薦張柬之“是一位奇士,可為宰相,而非司馬”,只是武則天均未重用。同時,靈武軍使姚崇也向武則天舉薦張柬之“深沉穩重有謀略,能決斷大事。”所以,武后當天就召見了張柬之,封其為鳳閣鸞臺平章事,接著又升任宰相。

如此以來,想要專權的張氏兄弟和張柬之便不可避免地對上了。不久,宮中傳出武則天生病臥床,張氏兄弟不分日夜於床上侍候。一直忠於大唐的張柬之,早有擁立太子李顯登基之心,見有如此良機,遂找到右羽林將軍李多祚,相約密議。

張柬之對李多祚道:“高宗在世時委你重任,令你掌管北門禁軍,時至今日已有30餘年,不知你可還記得高宗之恩。”李多祚流著淚道:“無時不敢相忘,只恨沒有機會盡忠罷了。” 張柬之聞言,心下暗喜,遂告訴他誅殺“二張”計劃,既可為大唐盡忠,而且還可榮享權貴。李多祚欣然同意,並當即以妻兒安危立誓,剷除張氏兄弟,決不相背。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情加重,臥床不起,張氏兄弟更是時刻不敢離開。這時,張柬之以宰相身份對外詐稱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陰謀造反,企圖殺害陛下(武則天)。接著,張柬之又夥同大臣崔玄暐、敬暈、桓彥範、袁怒己等人,在李多祚率領500禁軍的護衛下,將武則天寢宮包圍,眾人又衝進迎仙宮,在走廊將張易之、張昌宗兩人誅殺。同時,又派李多祚、李湛、附馬都尉王同皎等人前去東宮迎接太子李顯,還以武氏年邁為由,要求她退位,並禪讓帝位於太子李顯,史稱“神龍政變”。

之後,逮捕張氏兄弟同黨張昌期、張同休、張昌儀等人,並盡數斬殺。李顯登基為帝,是為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氏在上陽宮病逝,享年82歲。

接下來就該論功行賞了,張柬之為誅除張易之、張昌宗的首功,被提拔為天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漢陽郡王,封邑500戶。不久,又以漢陽郡王加“特進”銜,免除治理政事。

按理來說,張柬之的人生大好機遇已經到來。誰知:“事實多變,福禍難料”。半年後,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向李顯告密,說張柬之等大臣想要誣陷韋皇后。其實是武三思和韋皇后有染,又在一起賭錢,被張柬之撞見。但是,李顯出於不願得罪武氏一族勢力的目的,雖然心中存疑,但還是免去了張柬之的宰相職務。

為此,張柬之上書李顯,請求回襄州老家養病。李顯自然也不願落下一個“卸磨殺驢、鳥盡弓藏”的罵名,所以又任命他為襄州刺史。後來,張柬之上書要求辭去漢陽郡王爵,但是李顯依舊沒有同意。

神龍二年(706年)夏,因武三思之故,張柬之再次遭貶,並被流放到邊疆瀧州。不久,抑鬱而終,享年82歲。

晚年的武則天雖然有點糊塗,但她求賢之心卻不糊塗,本著量才使用,不問年幼的原則,大膽任用80歲的張柬之為相,結果張柬之卻以自身大才,令武則天遭遇人生最大的“滑鐵盧”。真不知該感嘆武則天年老識人不足好呢,還是該讚歎張柬之發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大才”算計提攜他的武則天好。但此事卻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生永遠不怕晚。

俗話說:“福不能享盡,權不可用盡。”古之帝王,幾乎都想將手中的權利力用幹榨盡,直到死的那一刻才會放手。從而造下多少殺孽,留下多少詬病。若能提早放手交權,做個“扶上馬,送一程”的“太上皇”,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自身,或是接班人,或是臣民百姓,都將帶來巨大的福運。


祥子談歷史


神龍元年,當年邁體衰的武則天向還政太子、棄周復唐的目標逐漸走近時,卻出現了一場對於武則天、對於李唐皇室,甚至對於政變發動者本身都是一場悲劇的政變。

這次政變,除首謀是宰相張柬之外,還有崔玄珪、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官吏為其骨幹。這幾個人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弄權憤恨已久,所以很自然地走到一起。很明顯,張柬之等人的政變目的,是乘女皇病重之機,以誅“二張”為名,逼迫女皇退位,擁立中宗李顯復位。

政變很順利,大體經過是:

新年正月22日,張柬之、崔玄珪兩位宰相與桓彥範、敬暉等人率領左威衛將軍薛思行所轄右羽林軍500餘人至玄武門。又派遣李多祚、李湛及太子李顯的女婿、駙馬都尉王同皎等人,到東宮迎接太子李顯亦到玄武門。集合完畢後,隊伍斬關而入。眾人擁著太子進至女皇臥室長生院,逼迫女皇讓位於太子李顯。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士兵當即斬首。

政變很成功,張柬之等人滿腹正氣、躊躇滿志,準備輔佐他們心中正統真龍天子,復興大唐,建功立業。

可惜,他們的手腕比女皇遜色多了。女皇對政死,雄獅博兔亦盡全力,乾淨利落,洞察秋毫。張柬之等人卻缺少這種果敢和洞察力,遲疑縮手,終成禍患。二張被誅之後,洛州長史薛季昶曾勸張柬之、敬暉說:“二張雖剷除,呂產、呂祿尚存,去草不除根,終會復生。”

呂產、呂祿本是西漢呂太后之侄,在此藉以喻諸武,薛季昶勸張柬之等人趁勢除掉武姓諸王。但張柬之與敬暉對政變的輕易得手正自鳴得意,便輕鬆地說:“大事已定,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這些人現在就像案板上的肉,還能成什麼大事!”

薛季昶一聽,氣洩大半,退後而嘆道:“如此一來,我輩恐無死所了。”

朝邑縣尉劉幽也曾勸桓彥範說:“武三思還在朝中,公等終究會死無葬身之地的。若不早圖,終為禍患,悔之不及。”桓彥範也不在意,把此話當耳邊風。

高枕無憂沒幾天,情勢突變,變化的根源就在他們的正統天子和中興之主李顯身上。中宗無才無德,是雖有賢臣也扶不起來的阿斗。

中宗主政的第一招,就是讓韋后參預朝政。韋后野心勃勃,儼然以武則天第二自居。大臣們群起勸諫,但中宗鬼迷心竅,就是不聽。

武三思為人狡詐,韋后隨心所欲,兩人縱其淫慾。武三思針對韋后想掌握朝政的野心,出謀劃策,深得韋后倚重,韋后又勸中宗重用武三思,以免為大臣所制。由此,宰相之權事實上就操在武三思手中。

在中宗即位的第24天,武三思被任命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武攸暨被任命為司徒、定王;武懿宗也受到重用,典掌軍權。後又將武三思、武攸暨和張柬之等16人同稱為立功之人而賜以鐵券,規定如非反逆之罪,可恕十死。

張柬之等人這才發現不妙,但為時已晚,來不及了,他們數次勸中宗誅諸武,中宗都不予理會。

曰後,武三思和韋后說張柬之他們恃功專權,不利社稷,中宗信以為真,將張柬之、敬暉、桓彥範、袁恕己、崔玄玩等5人都封為王,罷其政事,調離京師,表面上不失為尊寵功臣,實際上是奪回了他們的實權。武三思排除異己,拉攏那些被諸王壓制的人,於是,武三思和韋后掌握了朝廷大權,成了朝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張柬之等5王,終未能逃脫一死。先是張柬之退回原籍為襄州刺史;敬暉也出為滑州刺史;袁恕己出為豫州刺史;桓彥範出為洛州刺史;崔玄珪為梁州刺史。

駙馬王同皎,目擊時事,心中不平,常與親友談及國政,多次指斥武三思及韋后,被武三思誣告“謀廢皇后”而被斬。

武三思隨後又誣桓彥範、敬暉等人與王同皎同謀,張柬之等人一月內一連三貶,最終流放嶺南。張柬之與崔玄珪死於道,其他三人均被處死,死得很慘。

敬暉是被剮而死的;桓彥範被杖斃;袁恕己被逼吃毒汁不死,後被錘死。五人被殺的時間是神龍二年(公元706年)七月,即他們發動政變一年半以後。

他們雖擁立了一個正統的皇帝,但他們自己馬上就死在了這個皇帝的手上,也就是死在他們的“功績”上。


千形萬象


張柬之老而彌堅,在八十歲高齡幹了一件大事,發動了神龍政變,將81歲的武則天趕下臺,使李唐得以恢復統治,然而懦弱的唐中宗李顯不僅喜歡戴綠帽子,還是個糊塗蛋,使得幾位功臣都遭人陷害,落得個悽慘結局。


自從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後,武則天幾乎將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的兒子們全部斬盡殺絕,李治共有8個兒子,其中四個是武則天所生,四個是李治和別的妃嬪所生,對於不是自己所出的皇子,長子李忠、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節均遭到武則天迫害至死,而悼王李孝因為早亡的原因,才沒有成為武則天迫害的對象。

武則天為了權力,為了奪取帝位,下令毒死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李弘,逼二兒子李賢自殺。而另外兩個兒子,一個李顯當了一個月的皇帝就被武則天貶斥到房州,一個李旦在當了六年傀儡皇帝后,被武則天拉下來軟禁起來,而武則天終於是不再遮遮掩掩,坐上皇位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雖然拼命的打壓李唐,然而忠於李唐的人還是大有人在,只不過面對強勢的武則天,這些人都只能等待著機會,武則天當了幾年皇帝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武則天身體狀況自然也越來越差,面對選擇武氏還是李氏做接班人,武則天思考了很久,問到大臣的時候,大臣們都紛紛勸告武則天將皇位傳給兒子,問到狄仁傑的時候,狄仁傑勸道:“姑侄和母子的關係,哪個更親?如果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則千秋萬歲之後常享宗廟,立武三思為太子,宗廟中就沒有陛下這位姑母了。”

聖歷三年(698年),武則天派人將廬陵王李顯接到京城,藏到宮中簾幕後,再次召狄仁傑等人前來,武則天帶點恫嚇的口氣讓他們再選擇立誰為太子,狄仁傑並沒有被嚇住,依然堅持請立李顯為皇嗣,說到激動處是涕淚俱下,武則天也被感動的流下眼淚,然後將李顯推到狄仁傑面前,說道:“還卿儲君。”

這皇儲是定下了,不過武則天並不願意讓出權力,繼續維持著模糊的局面,這是因為武則天擔心身後武家子弟的歸宿,希望在她死後武氏勢力能夠牢牢的控制政局。


而另一方面,武則天慾望卻沒有隨年齡的增長而退化,在她晚年依然對男色縱情享受,年輕且容貌俊美的張昌宗被太平公主進獻給她,隨後張昌宗的哥哥張易之也成了武則天的裙下之臣,這兩人服侍的武則天極為舒服,而武則天給他們的回報是官職迅速躥升,張氏兄弟得到武則天寵信,開始干涉朝政,逐漸勢傾朝野!

不僅朝廷百官爭相巴結,連武三思等武氏家人都搶著為張易之兄弟牽馬執鞭,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和妹妹永泰郡主只不過是在私底下抱怨了張氏兄弟兩句,被張易之兄弟知道後,向武則天打小報告,武則天竟然下令殺死自己的親孫子和親孫女,連帶永泰郡主的老公武延基也被下獄逼死。



張氏兄弟囂張跋扈的行為引起了許多人不滿,只不過有武則天在誰也奈何不了他們,不過也因為武則天對他們的寵信,對朝政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身染重病,居住在洛陽宮中長生殿,武則天的兩位男寵張氏兄弟陪侍左右,而太子李顯和宰相張柬之卻難以近身,這使得朝臣們很是擔憂,害怕張氏兄弟會趁機發起篡奪帝國最高權力的陰謀。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已是80高齡的張柬之毅然聯合崔玄暐、敬暉、恆彥範、袁恕己等人,推舉太子李顯發動政變,眾人帶著羽林軍衝入宮中,正好遇上張易之兄弟,二話沒說就將他們斬殺,隨後帶兵包圍了武則天居住的長生殿,武則天猛然驚起,問道:“是誰作亂?”



當聽說張氏兄弟已經被殺,武則天盯著李顯說:“這兩人都已被殺了,你可以回東宮去了。”恆彥範怕李顯發怵,趕緊接話說:“太子哪能再回東宮了,群臣不敢忘懷太宗、天皇(李治)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誅殺逆賊,願陛下傳位給太子,以順上天和下民的心願。”

聽到這席話,知道大勢已去的武則天不再說話,在政變後第三天,武則天下詔傳位給太子李顯,次日李顯即位,第二次坐上了皇位。

張柬之等人在政變後,四處搜捕張易之兄弟的黨羽,張易之的另外三個弟弟全部處斬,其餘同黨都被逮捕下獄,當時有人提議將武三思等武氏家族也一併剷除,以免留有後患,然而張柬之卻認為留著給李顯處置,這樣可以給唐中宗李顯一個立威的機會,這卻讓幾位功臣陷入了悲慘的結局。

唐中宗李顯被貶房州的時候,整天提心吊膽,和妃子韋氏相依為命,每當武則天派使臣前來,李顯怕的就想自殺,這時候都是韋氏開解勸慰,李顯因此和韋氏感情非常深厚,李顯重新坐上皇位後,馬上封韋氏為皇后,還讓韋后參預朝政。

韋后也是個淫亂的主,和武三思通過上官婉兒牽線搞在了一起,而李顯為了制衡功臣,居然重用武氏族人,還將安樂公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對於武三思和韋后的事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政治上毫無作為,在生活上窩窩囊囊。

神龍政變後,張柬之五人都被封王,武三思得勢後,勾結韋后對張柬之等人進行打壓,先採用明升暗降手段,削了他們的權,將他們外放,張柬之被任命為襄州刺史,不久又遭貶,流放到隴州,憤懣憂愁而死,時年八十二歲。而崔玄暐流放到嶺南病死,敬暉、恆彥範、袁恕己都遭到殺害。


歷史紅塵


神龍政變始末

神龍政變,也叫五王政變。

神龍元年期間(705年),以宰相張柬之為首,聯合御林將軍敬暉、恆嚴範,崔玄暐、袁恕己五人,發起逼武則天退位,扶持李顯上位的政變。

張柬之聯合的這四個人,都是有實際兵權的。發動神龍政變時,張柬之已經八十歲了,這老頭還是蠻有魄力的。

從歷史的角度看,張柬之的這次政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沒有他這次政變,也許我們的歷史都會改寫。

武則天晚年時,已經變的有些糊塗了,尤其是她晚年經常生病不上朝。她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仗著武則天的寵愛,干涉朝政,甚至替武則天上朝聽政傳旨。

這兩個小白臉其實沒有什麼才能,原來只是太平公主的菜,太平公主為了討武則天的歡心,送給武則天的做男寵的。

這兩兄弟登堂入室後,變得為非作歹,殘害忠良。

張柬之是忠於李唐皇家的人,看到此情景,怕江山因武則天的縱容,毀在張易之、張昌宗手裡,於是變發起了神龍政變,誅殺了這兩個禍害。

武則天被迫退位,被封殺多年的李顯再次登上皇位。

曾有後人評論,張柬之此舉應該是有高人指點,憑他沒有這樣的謀略,幕後操盤手很有可能是狄仁傑。

據《新唐書》相關記載,五王政變裡的三王包括張柬之本人,都是狄仁傑舉薦上去的。

尤其是張柬之,他本來因為耿直,官場上屢不得志,他在六十歲時被狄仁傑極力推薦,才做上宰相的。

如果,這樣的猜測成立,那說明狄仁傑真是深謀遠慮了。

留下後遺症

李顯上位後,張柬之因功被封為漢陽郡公,可是好景並不長。

當年神龍政變時,有人提出斬草除根,要把武氏餘孽一網打盡,可張柬之心軟了。他偏偏留下了武三思這個禍害,同時也為自己慘淡餘生留下了禍根。

李顯上位後,找了一個老婆韋后,這個韋后也想學武則天做女王,於是韋后就開始蓄謀,拉攏幫手,武三思剛好跟他臭味相投。

韋后和武三思兩人,一陰一陽,禍害了不少忠臣,張柬之當然的成為了目標。李顯這個人沒什麼主見和魄力,聽風就是雨,也活該他最後被韋后毒死了。

(武三思劇照)

在武三思和韋后的排擠下,李顯聽信韋后之言,張柬之被削權降職做了他老家襄州的刺史。

被貶為刺史後的張柬之,關心百姓民生,在一次抗洪請求軍營幫助時,再一次被武三思一夥借題發揮,將張柬之定罪流放。

張柬之在流放時,憂憤的死去了,享年82歲。

後人對張柬之為國為民的一生予以高度的評價,其中以徐鈞的一首詩這樣評價他:

八十衰翁氣尚存,揮戈一整舊乾坤。惜哉千載多遺恨,餘燼猶存竟燎原。

張柬之下場雖然淒涼,可幸運的是他本身已經是垂暮之年了,受苦的時間還不算長。


歷史小地主


神龍政變是一場長期醞釀,一朝發動的政變,雖然這場政變的操縱者是以張柬之為首的五王集團。

但在神龍政變之前,還有一個隱藏的高手,悄無聲息的在武則天身旁,種下了政變的種子。而這麼一個愛玩陰謀詭計的老狐狸,居然成為武則天晚年最器重的大臣。

狄仁傑的精妙佈局

狄仁傑在歷史上屢遭貶謫,卻在晚年成了肱股之臣。

狄仁傑在從政期間,的確做到了不負李唐,不負武氏。面對著武氏集團氣勢洶洶,狄仁傑軟硬兼施,一面對戰武氏集團,一面進諫武則天,終於保住了太子的地位,這是狄仁傑埋下的,最關鍵的一顆棋子。

但狄仁傑也在考慮,武則天死後,這一顆獨苗,必須有足夠的根基,這些人必須忠誠於李唐,有足夠宦海沉浮的經驗,而且懂得韜光養晦。

於是,他經過觀察,決定埋下第二顆種子,這個人就是張柬之。

他幾乎符合狄仁傑所有標準。而且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很難讓人產生警惕心。

武則天很信任狄仁傑,但不信任張柬之,雖然調到了中央,卻只是一個小官。這引起了狄仁傑的不滿,於是,他繼續進諫,直到張柬之進入丞相的行列。

這是狄仁傑重要佈局之一,卻不是所有,在狄仁傑先後兩次拜相期間,先後推薦了姚崇,敬輝,袁恕己,崔玄瑋等多個大才。

這些人,除了為武周王朝服務,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另一個方面就是為李唐宗室,積蓄力量。

這場佈局非常精巧,而且很隱蔽。雖然狄仁傑在公元700年死去,但他推薦的班底,依然存在。這是神龍政變最大的優勢。

張柬之的致命漏洞

狄仁傑看人用人的眼光,非常獨到,因此,他推薦的人,都可以稱得上是中興名臣,隨便拿出來一個,就可以獨當一面。

而張柬之等人,在五年後,趁著武則天重病,發動神龍政變,一舉推翻武周王朝,李唐王朝重獲生機。

但張柬之以及其他的四個人,都有著相當強的能力,卻比狄仁傑差了一點圓滑。這種圓滑,讓狄仁傑可以在酷吏脅迫下,故意招供,也可以在疑心很重的武則天面前,也可以讓她非常信任。

而狄仁傑的領導,是武則天,這個人要比絕大多數皇帝優秀得多,她很明白自己需要什麼,很明白國家需要什麼,也明白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他可以為了控制朝局,對唐朝名臣名將進行血腥清洗,也可以為了穩定局勢,提拔大量棟樑之才。

於是,無論是狄仁傑一類的能臣,還是來俊臣一類的酷吏,無論是兒子,侄子,還是情人。始終都受到武則天的控制,沒有一方可超出限制。

一個深謀遠慮的老狐狸,一個拿的起放的下的女強人。這對組合非常靠譜。可張柬之卻沒有這般運氣。而這個小小的紕漏,成了張柬之等人致命的漏洞。

一個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

張柬之的致命疏忽,還得倒退許多年,那一年,太子李顯被貶謫到房陵,和他在一起的,只有他的妻子韋氏,那一年,在被貶謫的路上,大女兒出世,取名李裹兒。那一年,他們一家人生活在房陵,那些年,他們一家人都生活在房陵。

在李顯眼中,王權富貴遠不如妻子和女兒在他的心中地位。而當了皇帝之後的李顯,把幾乎所有的信任和愛,都給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兒。而這種信任和愛,是毫無保留,毫無原則的。

一個剛正不阿,卻少了幾分圓滑的張柬之,碰上了一個對妻子和女兒的愛勝過權力的皇帝,悲劇就發生了。

至於源頭的李顯,他並沒有覺得不妥。他很愛自己的妻子和女兒,所以,他就要給她們最好的。作為一個父親,一個丈夫,李顯的確是好樣的,但作為一個君王,李顯完全不夠格。

而李顯的愛,並沒有得到一個正當合理的回應。韋氏是一個非常賢惠的妻子,但她卻不像李顯那樣,淡泊名利,只喜歡享受天倫之樂。

她和女兒,在武則天的影響下,想到了像武則天一樣當皇帝。很顯然,從李顯當上皇帝的那一時開始。這個愛情故事,變了味道。

一次結盟,讓五王集團土崩瓦解

五王集團顯然沒有意識到,現在的情況和武則天時代的情況有著很大的區別。而正直的張柬之,也沒有棒打落水狗的覺悟,他雖然推翻了武周,卻並沒有對武氏集團斬草除根。

而失去權力的武氏集團,並沒有因為張柬之的仁慈,而心存感激,而是想要推翻五王集團。

另一個瞧著五王不順眼的集團,就是韋后。因為武則天的緣故,韋后想要享受武則天一樣的權力地位。也因為武則天的緣故,五王極力反對韋后當權,於是,兩個集團的樑子結下了。

兩大集團,悄然聯手,後派新銳和已經蟄伏起來的武氏集團,突然爆發出強大的破壞力,這是五王集團沒有想到的,五王集團被打的措手不及。在神龍政變只過了一年,五王全部倒臺,並且下場極為悽慘。

作為神龍政變的執行者,張柬之被貶謫,最終憂憤而死。而整個朝局,又變成了韋氏集團的天下。大唐的政局再次變得紛繁複雜。狄仁傑的佈局,五王的執行,一切都相當順利,只是出了一個拎不清的李顯。於是,一切努力,付之東流。


小小嬴政


答:提起“神龍政變”,就不得不說武則天這個人。

武則天是一個極其狠毒的女人。

她為了攫取世間最高的權力,心狠手辣,無所不用其極,不但幾乎將唐王室李氏兒孫斬盡殆絕,就連自己生育的兒子也下得下狠手。

她和唐高宗李治共生有四個兒子,長子李弘被她下令毒死;次子李賢被她逼迫自殺;三子李顯被她貶斥到房州,也多次嚇得要自殺;四子李旦的帝位被她奪過來後,先是被逼令改姓武,後又被軟禁起來,生不如死。

只能說,武則天,狠人哪。

有人歌頌武則天偉大,是個偉大的政治家。

但這個政治家,所使用的政治手腕,就是把丈夫留下的傳國玉璽先交給三兒子玩;等三兒子過了會兒癮,又奪過來交給四兒子玩;等四兒子過了會兒癮,又奪過來留給自己玩。

不過呢,等她真正掌管了玉璽,改國號、改年號,登位稱帝,她也已經66歲高齡了!

在古代,這是個逾花甲奔古稀的年齡,該考慮後事了。

那麼,自己蹬腿之後,這大周國的帝位應該傳給誰呢?

雖然她還有兩個兒子,但她差不多已經屠絕李唐宗室的成員,是李唐的仇人,而且篡唐代周,她是不願意再傳回給兒子的,這兩個兒子,甚至如四兒子李旦,即使已經改姓為武,但誰能保證他們繼承了帝位後,不會“去周返唐”?

從這一點上說,她是萬萬不願意。

自己費了這麼大周折,死了這麼多人,到底來,終點又回到起點,白費勁!

她也想過把帝位傳給女兒。

她是非常寵愛女兒太平公主的,但想來想去,這個帝位如果傳給了太平公主,以後更不知是屬於哪家哪姓的了。

另外,她對孃家的武承嗣、武三思等人,也是心存忌諱的,畢竟,這兩位侄子的父親都是她整死的。

所以,關於選誰做接班人的問題,武則天坐了15年帝位,就思索了15年,煎熬了15年。

最後,是名臣狄仁傑給她指了條明路,說:“姑侄與母子相比,哪樣更親?您立親兒廬陵王為皇太子,那麼您在千秋萬歲後仍能常享宗廟;您立侄子為皇太子,武氏宗廟裡是不會有您這姑姑的神主牌位的。”

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就把糾結了武則天15年的死結打開了。

武則天於是派人到房州(今湖北省房縣)迎廬陵王李顯回京。

可笑的是,膽小如雞的李顯,聽說母親派人來迎自己,以為是老妖婆要來索自己性命,拿出準備已久的繩子,準備上吊。

是他的妻子韋氏撫著他的背脊說:“禍福無常,不見得就一定是賜死,何必如此驚恐。”

李顯這才沒有死成。

李顯回京後,被定為了皇儲。

可以說,“去周返唐”,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但狄仁傑還擔心節外生枝,事有反覆,充分利用武則天對自己的信任和依賴,向武則天舉薦了許多棟樑之才。

這裡面,就有張柬之、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忠貞廉潔之士。

這些人上臺,頓使朝中的歪風邪氣為之一空,滿朝盈正。

久視元年(公元700年)秋,狄仁傑病重,張柬之、桓彥範、袁恕已、敬暉、崔玄暐五個人去看望狄仁傑。

狄仁傑特別交待: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還掌著大權,一定要盯緊他。

狄仁傑交待完畢,不久病逝。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82歲的武則天臥病不起,張易之、張宗昌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內。

以張柬之為首的桓彥範、敬暉、崔玄暐、袁恕己五個大臣們抓住時機,聯合右羽林衛大將軍和左威衛將軍發動兵變,來到了迎仙宮武則天的寢宮,殺死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武則天讓位,擁立李顯。

武則天也自知去日無多,帝位傳給兒子李顯只是早晚的事,遲一日不如早一日,宣佈退位。

於是,大周帝國終結,大唐復興,史稱“神龍政變”。

政變成功,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時稱“五王”,因此,神龍政變也被稱為“五王政變”。

這“五王”根本就不把狄仁傑臨終前惇惇告誡的話入在心上,即沒及時剷除梁王武三思,以致於僅在一年之後,武三思後來勾結了李顯的皇后韋氏,對五人發起了報復,五人全部被貶官。

張柬之被貶新州,不久憂憤病死。

敬暉被貶到崖州,不久就被殺害。

崔玄暐在嶺南病死,桓、袁二人則被李顯派遣的使者殺害。

回頭細思,總覺得“五王政變”的政治意義並不是特別大,道理顯而易見:帝位傳李顯本來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五王政變”不過是讓五個王風光了一把,然後悲慘死去,僅此而已。


覃仕勇說史


都別搶,我來答。

他的下場不好也不壞,事情是這樣的,張柬之和崔玄暐、桓彥範等人成功的發動了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禪位給李顯。當時張柬之他們擊殺了張易之、張昌宗、張昌期、張同休、張昌儀這些人,實際上是為這一次的政變找一個藉口。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武則天看到眾大臣擁戴李顯,只能無奈的把帝位讓給了他。但這時候張柬之等人做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那就是沒有清算武三思等人,那倒不是張柬之等人看在武則天的面子上沒有殺武三思他們。

而是張柬之他們為了給李顯留幾個磨刀石,讓李顯繼位以後親自處理武三思他們,以便樹立這位新皇帝的威信,以威懾群臣。但是李顯當了皇帝以後變得十分昏庸,非但沒有清算武三思,反而愈發器重起武三思來。

一來是因為他和武三思是親家,李顯的女兒李裹兒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

二來就是武三思通過討好李顯的皇后韋后,以及昭容上官婉兒,三人長期保持著不正當的男女關係,武三思也是厲害,一次就給唐中宗李顯戴了兩頂綠帽子。

唐中宗李顯為什麼對韋后這麼寬容放縱呢?原來是當年李顯被廢為廬陵王以後,被武則天囚禁在均州長達十四年。這段時間他和韋皇后相依為命,日子過的心驚膽戰,隨時都擔心可能被武則天殺死。

所以當時李顯看著自己這位妃子陪著自己吃了這麼多的苦,就對他發誓說:

上嘗與後私誓曰:“異時幸復見天日,當惟卿所欲,不相禁制。”——《資治通鑑》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李顯復位以後,對韋氏簡直是百依百順,百般放縱。武三思由於巴結韋皇后和上官婉兒,因此才得到李顯的器重,這位昏庸的皇帝不但忘記了以前武氏對他的所作所為,還和武三思成為了好基友。

張柬之在發動神龍政變時原本把武三思留給李顯祭刀,但他萬萬沒有想到是這麼一個結果。所以隨著武三思勾結韋皇后再次權傾朝野時,張柬之非常後悔的說:

主上疇昔為英王時,素稱勇烈,吾留諸武, 冀自誅鋤耳。今事勢已去,知復何道——《舊唐書·張柬之》

武三思重新掌控大權以後,開始處處針對當初幫助李顯復位的五位大臣張柬之、桓彥範、敬暉、袁恕己、崔玄暐,而頂著一片青青大草原的李顯居然昏庸的聽從了武三思的誣陷,把這五位對自己有功的大臣全都罷免了。

雖然這五個人都被封為王,但實際上在朝廷中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權力,不過空有一個王爵而已。

三思與韋后日夜譖暉等,雲“恃功專權,將不利於社稷。”上信之——《資治通鑑》

張柬之面對這樣一個情況,感到已經是無力迴天。只好向李顯提出要回襄州養病,於是就被封了一個襄州刺史打發過去了。最後在悶悶不樂中去世,享年八十二歲,也算是一個高齡了和善終了。至少沒有被武三思等人陷害至死。

而後來太子李重俊因為受到韋皇后和武三思的排擠,心裡非常憤怒,就發動景龍政變殺死了武三思父子,他原本要殺死韋后。但是由於李顯的策反,士兵們都倒戈了,李重俊兵敗被殺。李顯去世後,韋后想做第二個女皇,但是被臨淄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唐龍之變殺死。

於是相王李旦復位,成為唐睿宗,從武則天時代開啟的政治亂局才算結束,但是在唐玄宗時代又立馬發生了安史之亂,大唐王朝也算是命運坎坷。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唐朝是一個名相輩出的朝代。由於唐朝採用的是群相制,終唐一朝(包括武周時期)共有300餘位宰相。在這長長的宰相名單中,名相不勝枚舉。“房謀杜斷”的房玄齡、杜如晦、“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的敢於直諫的魏徵、舉賢薦才、匡正則天的狄仁傑等宰相們都星光熠熠,被人們稱為千古名相。

在武周朝,還有一位名相,他就神龍政變的主導者張柬之。他主導的神龍政變,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李顯登基。他在八十之際的這次壯舉,被杜枚稱為“手提社禝、上還中宗”。那麼對大唐有中興之功的功臣張柬之會迎來怎樣的命運呢?


張柬之同狄仁傑一樣,都是大器晚成之人。張柬之高中進士後,任清源縣丞。直到永昌元年(689年)才被招考錄用為監察御史,當時張柬之已64歲了,按現在的政策早到了退休年齡了。後又經過多年的升遷才升至鳳閣舍人,即中書舍人。

張柬之不畏龍顏,敢於直諫。萬歲通天元年(696年),突厥默啜可汗趁契丹等反唐之際,便請求以其女與武則天之子和親、悉歸突厥降戶為條件,表示為唐效力。武則天正值外憂內患,意欲以侄孫武延秀(武承嗣次子)迎娶可汗之女為妃。張柬之認為從未有天子迎娶過異族女子,這是對王朝的侮辱,從而表示強烈反對。

觸怒了武則天的張柬之被趕出了朝廷,被外放到地方任合、蜀二州刺史、荊州長史等職。在狄仁傑和姚崇的推薦下,張柬之再度入朝,歷任司刑少卿、秋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晉升鳳閣侍郎,成為宰相。


張柬之為相時,當時朝廷的政治格局是這樣的。武則天已屆晚年,精力倦怠,對朝政的控制力也日趨減弱。而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倆卻倚仗武則天的恩寵,干預朝政,飛揚跋扈,連武則天的子侄們都要看他們的臉色行事。

由於張易之的挑撥離間,太子李顯還失去了一子一女和一婿。李顯的嫡長子邵王李重潤與妹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婿武延基(武承嗣長子)暗地議論張氏兄弟干政,被張易之在武則天面前煽風點火,搞得太子李顯被武則天痛罵。李重潤、李仙蕙、武延基均被武則天賜死,在二張的蠱惑下,武則天對自己的子孫都痛下殺手,可見二張的存在對李氏宗室構成了多大的威脅,連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兄妹都服軟,上書武則天請求封張昌宗為王。


張氏兄弟不但離間太子李顯與母親武則天之間的母子關係,還大肆陷害不依附於自己的朝廷重臣,造成武則天與朝臣之間的君臣關係緊張。

當時二張兄弟有意提拔自己的弟弟張昌期任雍州長史,但宰相魏元忠以張昌期能力不濟加以反對,這可是把張氏兄弟得罪透了。於是張氏兄弟就構陷魏元忠和司禮丞高戩兩人暗地稱皇帝垂老,應站隊太子。張氏兄弟還拉來張說作證。

張氏兄弟的這招可是一石兩鳥啊。要知道宰相魏元忠還是太子左庶子,是輔佐太子的官員,而司禮丞高戩還是太平公主的相好。張氏兄弟對魏元忠和高戩的誣陷一旦做實,不但去除了眼中釘,還間接打擊了太子李顯和太平公主。


哪知,證人張說立場不夠堅定,臨場變卦。於是氣急敗壞的張氏兄弟指認魏元忠、高戩、張說三人共同謀反。武則天為了維護張氏兄弟的顏面,就把魏元忠三人趕出朝廷,魏元忠被貶為高要縣尉,而張說和高戩被流放嶺南。

張氏兄弟倚仗武則天的寵愛作福作威,打擊皇族,構陷重臣,造成武則天與李氏宗室、朝臣關係緊張,也使武則天還政於李唐的決定充滿變數。因此剷除張氏兄弟勢在必行。雖然倒張派也抓到了張氏兄弟貪汙鉅款的把柄,但由於有武則天這個強硬的靠山,張氏兄弟毫毛未傷,反而倒張派折了兩位大將。宰相韋安石被下放到揚州,宰相唐休璟被貶到東北。看來通過正常的途徑扳倒張氏兄弟是行不通的。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重。臥病中的武則天幾乎跟外界斷絕了聯繫,只有二張兄弟服侍,別人一概謝絕探視。當時鸞臺侍郎崔玄暐認為這樣不妥,上書武則天稱讓太子李顯與相王李旦服侍武則天,武則天卻不以為然。


武則天病重,又與外界斷絕聯繫,這讓忠於李唐的朝臣和李唐宗室都惶恐不安。雖說此前武則天已立李顯為太子,但此時的武則天被二張兄弟控制,說不定二張兄弟又會鼓搗出什麼么蛾子。再說二張兄弟如果再與武氏兄弟聯手,那局勢更不堪設想。於是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右羽林將軍敬暉、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等五大臣決定聯合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發動兵變,誅殺二張,逼武退位。

張柬之對這場政變進行了精心的部署。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兵變開始。張柬之兵分三路,他自己親帶一路指向玄武門;另一路則護送太子李顯前往玄武門;第三路由李旦、袁恕己等領兵控制外圍局勢。

政變將士衝進皇宮後,首先殺死了張氏兄弟。張柬之告知武則天,張氏兄弟謀反已被誅。隨後,桓彥範請求武則天讓位於太子李顯。武則天眼看大勢已去,只得答應。


在這場政變中,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服誅,他們的三個弟弟也被殺死。其親信也被李旦、袁恕己等抓捕,張氏兄弟的勢力被徹底剷除。但此次政變也留有遺憾,那就是張柬之等人沒有乘勝追擊,除惡務盡,剷除武三思等武家勢力。

在誅殺張氏兄弟後,洛陽長史薛季昶曾提醒敬暉藉機剷除武三思,以除後患。敬暉也曾向張柬之提及此事,但張柬之認為剷除武三思一事留給皇上李顯做比較好,這樣李顯借鋤奸一事可以確立皇威。薛季昶聽後感嘆,日後不知會身死何地。薛季昶一語成讖,正是因為沒有藉機誅殺武三思,為日後政變五大功臣的慘死埋下了隱患。

政變的第三日,李顯在時隔二十二年之後再度登上皇位。參與政變的朝臣張柬之、崔玄暐、袁恕己、敬暉、桓彥範都升官進爵,位列郡公。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也分別被加封為“安國相王”和“鎮國太平公主”。這些朝臣和宗室都是政變的功臣,此時都權勢煊赫。這時中宗李顯為了加強皇權,壯大自己的力量,制衡這些功臣,就開始重用武三思等人。


李顯為籠絡武三思,還曾親自到訪武府,對韋后和武三思的好事也是睜一眼閉一眼,並且還把女兒安樂公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中宗李顯睜眼說瞎話硬說武三思也是神龍政變的功臣,並賜給他丹書鐵券,也就是免死券。

武三思成了李顯的紅人,他在朝中的勢力迅速崛起。 武三思的再度崛起引起張柬之等五大臣的高度警覺。張柬之等五大臣與武三思數度交鋒,武三思在李顯面前數進讒言,指責張柬之等為權臣。在武三思的建議下,張柬之等五大臣由郡公升格為王,但被革除了宰相職務。五大臣沒有了實職,成為手無寸權的人。

張柬之等被削除實權,明升暗降後,武三思為防五大臣東山再起,仍不罷手。張柬之等人先後被趕出京城,下放地方擔任刺史,其中張柬之來到襄州擔任刺史。


神龍二年(706年),中宗李顯的女婿王同皎憤恨武三思專權,意圖除掉武三思。但由於宋之問、宋之遜兄弟倆的出賣,王同皎事洩被害。這樁案又被武三思利用,稱張柬之等五大臣也參與其中,於是張柬之等人被前去王爵,流放偏遠的嶺南。

張柬之此時已屆八十二歲高齡,他和六十七歲的崔玄暐經不起路途艱辛,在流放途中憂憤而死。這也正好逃過了隨後武三思派來的御史大夫的毒手。而敬暉、桓彥範、袁恕己三人死狀甚慘。敬暉被凌遲處死;桓彥範被在竹槎上反覆拖行,骨肉分離而不死,又被亂棒打死。而袁恕己被逼喝下野葛汁,毒發疼痛難忍,指甲抓地時全被磨盡,受盡折磨仍不能死,後又被打死。


在神龍政變中,張柬之等沒有藉機剷除武三思等武家勢力,導致失勢的武三思與韋后勾結再度崛起,打擊張柬之等五大功臣,最終導致了五大功臣的慘死。

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終不會缺席。亂政的武三思在神龍三年的景龍政變中,被太子李重俊殺死。睿宗李旦即位後,武三思又被掘墓暴屍。而張柬之等五大臣在李旦即位後,被平反昭雪,追復官爵。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他們又被配享中宗廟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