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是怎麼形成的?

點亮醫道的翅膀


這個提問,是我入駐《今日頭條》這麼久以來碰到的,必須要普及健康知識的醫學問題。

一、中風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其人動脈已經硬化了(僵硬了)。

二、什麼叫動脈硬化呢?就是因為其人的血管失去了彈性或腐朽了。

它會導致兩種症狀,一種是腦梗,一種是腦溢血。

三、因為血流經過血管的時候,它扛不住這個壓力,極易衝破血管,這個發病就是“腦溢血”。

四、還有一個,血管猶如接飲用水的鐵管一個道理,它們用久了會生鏽,這叫年老失修。

鐵管它裡面會生鏽,它的鏽塊每時每刻都在掉落。如果是大塊,經流的血管時候它就通不過去,從而導致堵塞,積壓太多通不過去,這就叫“腦梗”。

五、猶如現實社會中堵車一樣,一個堵、大家堵、天天堵、堵死了,叫腦梗。堵不住,撐破了,就叫腦溢血。

六、總之的核心是因為他(她)的腦血管已經硬化或者說退化了。這是生理性的退變,沒有任何人,能違背這個生理規則。

所以既然出現這個問題,就應該好好對待。


岐黃傳承—龍籽江


腦梗是如何發生的?首先我要知道腦梗是大腦動脈發生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使血液無法流通造成腦細胞缺血缺氧壞死。那麼什麼原因能引起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呢?

1.高血壓病人的血管痙攣,腦動脈硬化血管壁失去彈力都能夠是血管變細變窄。

2.糖尿病,高血脂,血液粘稠度高,血糖升高,膽固醇,甘油三酯升高,血液的有型成分血細胞增多,再加上喝水少血液得不到稀釋,血液粘稠。血脂,血糖,細胞血小板容易附著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

3.房顫,風溼性心臟病,心內膜炎。這些心臟病引起心臟內膜的改變破壞是血小板附著在心臟內膜上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脫落,就會被血流帶到其他器官上,形成栓子造成栓塞。

4.久坐缺乏運動,血流緩慢。血小板細胞都容易附著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

5.氣血不足,血液循環緩慢同樣也能引起血小板細胞聚集形成血栓。

6.情緒劇烈波動,勢必影響血壓升高。

7.吸菸飲酒,尼古丁,酒精都能引起動脈硬化。

上述原因均可造成動脈硬化,血管變窄血流緩慢,血栓形成。心臟病內的血栓脫落,形成栓子走到腦血管發生堵塞,最終引起腦梗。所以有以上疾病的人一定要及時治療,預防腦梗的發生。


健康的翅膀


腦梗,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指各種原因所致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而出現相應神經功能缺損的一類疾病。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殘率的特點。

腦梗的病因有兩大類,一是腦血栓形成,二是腦栓塞。

腦血栓形成

腦血栓形成,是腦梗死的常見類型,它的根本病因,就是我們常說的動脈粥樣硬化。在動脈粥樣硬化不斷加重的過程中,斑塊越來越大,腦血管腔則越來越小,當不穩定斑塊破裂後,就會引起急性腦血栓形成,嚴重阻塞血流,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而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吸菸、嗜酒,則是促發動脈粥樣硬化的元兇!

腦栓塞

腦栓塞,約佔全部腦梗的1/3,同樣是腦血管血流受阻,但發病機制卻有不同。腦栓塞,腦部血管可以沒有斑塊、沒有狹窄,也可以有,但造成血管阻塞的,是來自其他部位的栓子,不是腦血管本身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心源性栓子。比如,房顫的患者,左心房內容易形成附壁血栓,血栓脫落後,隨著血流進入腦部血管,造成血管阻塞。

腦梗的發病率很高,是中老年人的頭號殺手,預防腦梗,要從控制基礎疾病入手,比如控制“三高”、戒菸戒酒、低鹽低脂綠色飲食、保持正常體重等等。


用心做科普-真情為群眾-張醫生在線-歡迎你的關注!


重症行者阿鋒



腦梗死是指血液中的各種栓子,隨血流進入腦動脈而阻塞血管,當側支循環不能代償時,引起該動脈供血區腦組織缺血性壞死,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簡單的說就好比供應稻田的水突然沒水了,這部分稻田隨之枯萎了。臨床表現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語障礙、智力障礙為主要特徵。


腦梗的原因有很多:

1.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最常見的病因是動脈粥樣硬化。

2.其次為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等。

3.腦栓塞的患者常見的病因為心臟疾病,包括心房顫動、心臟瓣膜病、感染性心內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臟手術、先天性心臟病和心臟黏液瘤等等。

4.另外,主動脈弓和顱外動脈的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也可引起腦栓塞。

5.腔隙性腦梗死的患者主要的病因為高血壓,一部分患者有糖尿病史,腦分水嶺梗死的患者常見的病因包括各種原因引起的休克、麻醉藥過量、降壓藥物使用不當、心臟手術合併低血壓以及嚴重脫水等。

6.腦梗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小孩也會,小孩中風病因與成年人不同,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外傷、先天性腦血管畸形、潛在性卵圓孔未閉、遺傳性代謝異常及原因不明等。若頭部外傷不注意處理,血栓阻塞動脈可能是造成腦梗。所以要預防頭、頸部外傷,外傷後,一旦發現出現手腳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嘴眼歪斜、語言不清、抽搐等症狀後不要在家自行觀察,應儘早就醫爭取治療時機。


避免腦梗要注意那些: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低鹽低脂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控制好高血壓、糖尿病、房顫等疾病,定期體檢。


如何保持腦血管的活力呢?介紹四個動作:

手指的各類運動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延緩腦神經細胞的老化,促進理解、記憶等功能。


1.手心相對,上下摩擦,手心搓手背,用拇指及食指抓住另一隻手的小指基部正中,揉捏10次。

2.雙手十指交叉用力相握,然後突然猛力拉開。

3.雙手十指交叉握拳,順時針轉動。單手握拳,擊打另一手掌心。

4.一手握拳,一手五指散開。一手手心按壓一手指尖。兩手拇指、食指做爬梯動作。刺激手心,每次捏掐20次。

5.玩玩手指遊戲,一支槍打四隻鳥。


如何檢測是否為腦梗呢?

這三個動作,若有一個完不成,立刻就醫檢查:

1、是否能複述一句完整的話?

2、是否能露出牙齒微笑?

3、是否能舉起雙臂,保持10秒以上?

最後,謹記一句話,早發現早治療,即:“言語含糊嘴角歪、胳膊不抬醫院來。"


【自我介紹】

針灸推拿學碩士

“超過10萬餘根針灸針在我手上飛舞,解決了近千人疼痛問題,關注我,呵護脊柱健康!”

如有不懂,請繼續諮詢我,祝您早期康復!


真匯艾健康號


腦梗是怎麼形成的?

在臨床上由於病因不同,常見的腦梗有腦血栓形成、腦栓塞等。

【腦血栓形成】是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血液流動速度減慢,血小板凝固,逐漸形成血栓阻塞動脈所致。

【腦栓塞】則是由於大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疾病有心房顫動、心臟瓣膜病、感染性心內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臟手術)的斑塊脫落,隨著血流腦部血管狹窄處時出現嵌頓現象,阻塞腦血管,血流中斷而引起。除心臟因素外,當機體有脂肪栓塞(骨折患者)、空氣栓塞以及羊水栓塞等原因時,也會造成腦梗死。

引起或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有哪一些呢?

高血壓病、吸菸、肥胖、喜食肉類、缺乏體育鍛煉、糖尿病、過量飲酒、過度的精神壓力及抑鬱、高脂血症等。

對於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要採取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嚴格控制目標值!

過度勞累、吸菸、出汗多、不良情緒、高熱、腹瀉都會影響血流,使我們體內的血液流暢度變慢,進而引發血栓形成!

對於心臟病患者,特別是房顫及心臟瓣膜病患者,其控制和治療,是預防腦栓塞的關鍵!

科普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嚴謹的地方,歡迎賜教指正。



大內科馮醫生


腦梗怎麼辦?

如果\u0001已經成為腦梗了,那麼直接拍百會。拍百\u0001會,可以振開很多地方\u0001。

比如,因為腦梗造成的半癱、活動不便,在拍百會的過\u0001程中\u0001就會恢復一部分功能\u0001,但全部恢復需要很久的時間。

如\u0001果得腦梗時間已經很長了,有一部分的腦細胞已經死亡了,那麼我們就沒有辦法了,只能擴展你\u0001的功能。比如\u0001昏迷不醒,振動之\u0001後,血\u0001液\u0001活動起來\u0001了,就甦醒了,甦醒後你的功\u0001能慢慢就恢復了。

如果是腦梗剛發,拍百會就行了,可能連後遺症都不會留下。如果已經超過兩個月後\u0001,已經有腦細胞壞死\u0001,這時修復就需要更長的時間\u0001,但要確定得的是腦梗而不是腦溢血,腦溢血堅決不能拍。

一般血脂粘稠會伴隨血\u0001壓高,為什麼有的腦\u0001梗血壓並不高呢?

一般腦梗是\u0001血脂粘稠帶\u0001來的高血壓,造成的腦梗。血質不稠血壓不高的腦梗\u0001,主要是\u0001恐懼心理太強造成的。因為恐懼\u0001使腦神經緊\u0001張,因緊張\u0001造成了阻礙形成腦梗。

確定是腦血栓的話,直接拍打就可以,連著拍打一個月\u0001,幾乎不留後遺症,但必須保證不是腦溢血,腦溢血時拍打會\u0001有生命危\u0001險,腦血栓面發紅,有紅血絲,腦溢血\u0001,面部發黃發\u0001白沒有血色,身體皮下出\u0001血癥\u0001。 

為啥會腦溢血腦血栓的?

腦溢血,腦血栓多數人是愛生氣\u0001,腦溢血出血\u0001時不能拍,等不出血以\u0001後再拍(醫院診斷腦溢\u0001血已經痊癒),可以用手掐下患者的手臂\u0001,看\u0001是\u0001否有瘀紫,如果有瘀\u0001紫出現還不能拍。如\u0001果手臂沒有\u0001瘀\u0001紫出現,就可以拍了,先拍患者胸部以下的位置包括四肢,然後再輕拍頭,讓患\u0001者慢慢適\u0001應拍頭的力度再逐漸加\u0001力。





張小小的vlog


腦梗,即為缺血性腦卒中,是最常見的腦血管意外事件。腦梗發生時,患者即使是經過急性期治療後,也常留有嚴重的後遺症,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

腦梗是怎麼形成的?

腦梗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和病殘率,因此其預防遠比治療更重要。腦梗的發生時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預防也應從多方面入手。

1、不可控因素:包括遺傳、年齡等因素。腦梗具有一定的家族性,家有腦梗患者,腦梗發生的風險更高。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逐漸老化,隨之出現病變,且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發生率增加,這些危險因素都是導致腦梗發生風險增加的原因。因此,老年人更易發生腦梗。

2、疾病因素:腦梗的發生是由於各種栓子阻塞血管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所致的病變。腦梗的發生誘因包括心源性病因和非心源性病因,其中心源性病因常見於房顫、風溼性心臟病、心內膜炎、心肌病、先心病以及心臟手術併發症等。非心源性病因最常見於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或斑塊脫落,其他也可見於肺靜脈血栓、肺部感染、敗血症、異物栓子、腎病綜合徵高凝狀態等。另外,常見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會加速血管病變,長期血壓、血脂等控制不佳,也會大大增加腦梗的發生風險。

3、可控因素:腦梗的發生還與人們長期不當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首先不當的飲食、作息等會加速血管老化,導致三高症等,而這些因素都是導致腦梗發生的高危因素。其次,一些不當的生活習慣會直接導致斑塊或栓子脫落而誘發急性腦梗。因此,高危人群一定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應該是飲食應以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熱量、低鹽、低糖為原則,少食動物性食物、油炸食物,多食蔬果、粗糧等;加強鍛鍊,堅持每天運動30min;戒菸戒酒;注意規律作息;保持良好心態。同時,應注意規避一些風險因素,如暴飲暴食、飲食過飽;寒冷或驚嚇刺激;長期熬夜、過勞;情緒劇烈波動等。


王藥師心血管講堂


腦梗死舊稱腦梗塞(腦梗、缺血性腦卒中)是指由於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的侷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腦梗死的臨床常見類型有腦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腦栓塞等,腦梗死佔全部腦卒中的80%。與其相關性較大的幾個疾病是:糖尿病、肥胖、高血壓、風溼性心臟病、心律失常、各種原因的脫水、各種動脈炎、休克、血壓下降過快過大等。腦梗塞患者首先能要得到及時的治療,在此基礎上配合食療,會有很大的收效,其飲食應注意給予易消化、高維生素飲食。可給些新鮮蔬菜切成細末,水果壓汁頻服。如腦梗塞患者超過24小時不能進食者,可給鼻飼維持營養。

基本信息

中文名:腦梗塞

英文名:cerebral infarction

別名:腦梗、缺血性腦卒中

發病部位:腦

症狀體徵

症狀體徵



腦梗死多發者為50~60歲以上的人群,常有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風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菸、飲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約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驅症狀,表現為頭痛、頭暈、眩暈、短暫性肢體麻木、無力。起病一般較緩慢,患者多在安靜和睡眠中起病。多數患者症狀經幾小時甚至1~3天病情達到高峰。

腦梗死發病後多數患者意識清醒,少數可有程度不同的意識障礙,一般生命體徵無明顯改變。如果大腦半球較大面積梗死、缺血、水腫,可影響間腦和腦幹的功能,起病後不久出現意識障礙,甚至腦疝、死亡。如果發病後即有意識不清,要考慮椎-基底動脈系統腦梗死。

1.主要臨床症狀 腦梗死的臨床症狀複雜,它與腦損害的部位、腦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嚴重程度、發病前有無其他疾病,以及有無合併其他重要臟器疾病等有關,輕者可以完全沒有症狀,即無症狀性腦梗死;也可以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肢體癱瘓或眩暈,即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重者不僅可以有肢體癱瘓,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變影響大腦皮質,在腦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現為出現癲癇發作,以病後1天內發生率最高,而以癲癇為首發的腦血管病則少見。

常見的症狀有:

(1)主觀症狀:頭痛、頭昏、頭暈、眩暈、噁心嘔吐、運動性和(或)感覺性失語,甚至昏迷。

(2)腦神經症狀:雙眼向病灶側凝視、中樞性面癱及舌癱、假性延髓性麻痺如飲水嗆咳和吞嚥困難。

(3)軀體症狀:肢體偏癱或輕度偏癱、偏身感覺減退、步態不穩、肢體無力、大小便失禁等。

2.腦梗死部位臨床分類 腦梗死的梗死麵積以腔隙性梗死最多,臨床表現為:亞急性起病、頭昏、頭暈、步態不穩、肢體無力,少數有飲水嗆咳,吞嚥困難,也可有偏癱,偏身感覺減退,部分患者沒有定位體徵。


中等面積梗死以基底核區、側腦室體旁、丘腦、雙側額葉、顳葉區發病多見,臨床表現為:突發性頭痛、眩暈、頻繁噁心嘔吐、神志清楚,偏身癱瘓,或偏身感覺障礙、偏盲、中樞性面癱及舌癱、假性延髓性麻痺、失語等。

大面積梗死患者起病急驟,臨床表現危重,可以有偏癱、偏身感覺減退,甚至四肢癱、腦疝、昏迷等。

(1)頸內動脈閉塞:頸內動脈閉塞可以沒有症狀。有症狀的閉塞可以引起類似於大腦中動脈閉塞的表現如病灶對側偏癱、偏身感覺減退、同向偏盲,優勢半球受累可產生失語。顱內或顱外頸內動脈閉塞佔缺血性腦血管病的1/5。

在頸內動脈動脈硬化性閉塞的病例中,近15%的病例有先兆,包括TIA和同側視網膜動脈缺血引起的單眼盲。由於顱底動脈環的作用,使頸內動脈閉塞的症狀複雜,有時頸內動脈閉塞也可不出現局灶症狀,這取決於前後交通動脈、眼動脈、腦淺表動脈等側支循環的代償功能。也可伴有一過性失明和Horner徵。

(2)大腦中動脈閉塞:由於大腦中動脈供血區是缺血性腦血管病最常累及的地方,發生的臨床徵象取決於累及的部位。

①大腦中動脈主幹閉塞:發生在大腦中動脈發出豆紋動脈的近端。因為整個大腦中動脈供血區域全部受累,此為該動脈閉塞發生腦血管病中最為嚴重的一種。主幹閉塞的臨床表現是引起病灶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優勢半球側動脈主幹閉塞可有失語、失寫、失讀。如梗死麵積大時,病情嚴重者可引起顱內壓增高、昏迷、腦疝,甚至死亡。

②大腦中動脈深支或豆紋動脈閉塞:可引起病灶對側偏癱,一般無感覺障礙或同向偏盲,優勢半球受損,可有失語。

③大腦中動脈各皮質支閉塞:可引起病灶對側偏癱,以面部及上肢為重,優勢半球可引起運動性失語、感覺性失語、失讀、失寫、失用,非優勢半球可引起對側偏側忽略症等體象障礙。

(3)大腦前動脈閉塞:大腦前動脈閉塞並不多見,可能因為來自顱外或心臟的栓子更傾向進入管徑大、血流大的大腦中動脈。一側大腦前動脈近端閉塞時,如前交通動脈循環良好,可無症狀。前交通動脈後閉塞時可有:

①皮質支閉塞:產生病灶對側下肢的感覺及運動障礙,伴有尿瀦留。

②深穿支閉塞:可致病灶對側中樞性面癱、舌肌癱及上肢癱瘓,亦可發生情感淡漠、欣快等精神障礙及強握反射。

(4)大腦後動脈閉塞:大腦後動脈閉塞引起影響對側視野的同向偏盲,但黃斑視覺保留,因為雙支動脈(大腦中、後動脈)供應支配黃斑的皮質,同大腦中動脈區域的梗死引起的視覺缺損不同,大腦後動脈引起的更加嚴重。

①皮質支閉塞:主要為視覺通路缺血引起的視覺障礙,病灶對側同向偏盲或上象限盲。

②深穿支閉塞:出現典型的丘腦綜合徵,病灶對側半身感覺減退伴丘腦性疼痛,對側肢體舞蹈樣徐動症等。

此外,在中腦水平的大腦後動脈閉塞可引起的視覺障礙,包括垂直凝視麻痺、動眼神經麻痺、核間型眼肌麻痺和垂直眼球分離。當大腦後動脈閉塞累及優勢半球枕葉皮質時,患者表現為命名性失語。

(5)基底動脈閉塞:由於基底動脈主要供應腦幹、小腦、枕葉等的血液,所以該動脈發生閉塞的臨床症狀較複雜。 常見症狀為眩暈、眼球震顫、複視、交叉性癱瘓或交叉性感覺障礙、肢體共濟失調。若基底動脈主幹閉塞則出現四肢癱瘓、眼肌麻痺、瞳孔縮小,常伴有面神經、展神經、三叉神經、迷走神經及舌下神經的麻痺及小腦症狀等,嚴重者可迅速昏迷、中樞性高熱、去腦強直、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椎-基底動脈因部分阻塞引起腦橋腹側廣泛軟化,則臨床上可產生閉鎖綜合徵,表現為患者四肢癱瘓,面無表情,緘默無聲,不能講話,但神志清楚,能聽懂人們的講話,並以眼球活動示意理解。 (6)小腦後下動脈閉塞:小腦後下動脈主要供應延髓背外側血液,當閉塞時可引起延髓外側部綜合徵(Wallenberg綜合徵),表現為眩暈,噁心,嘔吐,眼震,同側面部感覺缺失,同側霍納(Horner)徵,吞嚥困難,聲音嘶啞,同側肢體共濟失調,對側面部以下痛、溫覺缺失。小腦後動脈的變異性較大,故小腦後下動脈閉塞所引起的臨床症狀較為複雜和多變,但必須具備2條基本症狀即:一側後組腦神經麻痺,對側痛、溫覺消失或減退,才可診斷。

3.臨床表現類型 根據腦梗死發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穩定以及嚴重程度,將腦梗死分為以下5種類型。

(1)完全型腦梗死:指腦缺血6h內病情即達到高峰,常為完全性偏癱,一般病情較重。

(2)進展型腦梗死:指缺血發作6h後,病情仍在進行性加重,此類患者佔40%以上。造成進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擴展、其他血管或側支血管阻塞、腦水腫、高血糖、高溫、感染、心肺功能不全、電解質紊亂,多數是由於前兩種原因引起。

(3)緩慢進展型腦梗死:起病2周內症狀仍在進展。

(4)穩定型腦梗死:發病後病情無明顯變化者,傾向於穩定型腦卒中,一般認為頸內動脈系統缺血發作24h以上,椎-基底動脈系統缺血發作72h以上者,病情穩定,可考慮穩定型腦卒中。此類型腦卒中,腦CT掃描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的梗死灶機會多,提示腦組織已經有了不可逆的病損。 (5)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缺損(RIND):是指缺血性局灶性神經動能障礙在24~72h才恢復,最遲在4周之內完全恢復者,不留後遺症,腦CT掃描沒有相應部位的梗死病灶。

類型

腦梗塞通常表現是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常見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偏癱等症,易發腦梗塞的多為中老年人。

腦血栓(血栓性腦梗塞)



腦血栓形成,屬於腦梗塞的一種。是由於腦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內腔逐漸狹窄乃至完全閉塞所引起的疾病。由於腦血管內有血栓形成,使局部腦組織供血不足,進一步軟化、壞死。根據腦內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症狀亦不同。腦血栓是中風發病率最高的,佔全部中風病例的半數以上,多發生在55~85歲的中老年人身上,男性多於女性。多在安靜狀態下發病。初期可有肢體麻木、無力、頭暈、頭痛等表現,2~3日內可出現半側肢體失靈、失語、意識障礙、昏迷等情況,嚴重者造成死亡。腦血栓與腦出血的臨床症狀有許多相似之處,極易混淆,但治療方案截然相反,前者需溶血,後者需凝血。腦血栓預後比腦出血要好,但一部分病人也會留有偏癱等後遺症。

腦栓塞(栓塞性腦梗塞)

腦栓塞與腦血栓的差異很大。它的原發病不在腦內,而是身體其他部位(多為心臟與四肢血管)形成的“栓子”進入血管後,流入腦動脈血管,堵塞了管腔,從而發生腦栓塞,使腦組織局部發生缺血、軟化、引起與腦血栓形成的相同後果。什麼是“栓子”呢?有血凝塊、脂肪、空氣、心臟瓣膜上的贅生物等。腦栓塞發病率也很高,發病年齡以20~40歲的中青年為多。它起病急,多無先兆,症狀和腦血栓形成相似,有頭痛、嘔吐、意識不清、偏癱等症狀。病人如有風溼性心臟病、心房纖顫、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疾病史,患腦栓塞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多。

腦腔梗(腔隙性腦梗塞)

腔隙性腦梗塞是腦梗塞的一種特殊類型,是在高血壓、動脈梗化的基礎上,腦深部的微小動脈發生閉塞,引起腦組織缺血性軟化病變。其病變範圍一般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為多見。臨床上患者多無明顯症狀,約有3/ 4的患者無病灶性神經損害症狀,或僅有輕微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輕度頭痛頭昏、眩暈、反應遲鈍等症狀。該病的診斷主要為CT或MRI檢查。而多發性的腔隙性腦梗塞,可影響腦功能,導致智力進行性衰退,最後導致腦血管性痴呆。

多發性腦梗塞

多發性腦梗塞是指腦內有多個缺血性軟化梗塞灶而言,又稱為多發性腦軟化。除常見的癱瘓、感覺與語言障礙外,還可能出現痴呆。醫生們就將這種痴呆稱為多梗塞性痴呆(即動脈硬化性痴呆)。多發性腦梗塞好發於50~60歲的男性,高血壓以及動脈硬化是主要病因。本病的病灶越多,痴呆的發生率越高,雙側梗塞較單側容易發生痴呆。所以,應該積極預防腦梗塞的復發。


fighting兜兜媽咪


腦梗主要是由於氣血虛弱和瘀滯導致的。


老樹瘦馬454


我認為腦梗主要是由於氣血虛弱和瘀滯導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