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導致性格偏激,對父母懷有怨恨,且認為自己做不到寬恕,我該怎麼辦?

陶金武


你想要什麼?你想要寬恕嗎?還是你現在不能寬恕。是你首先要確定的。如果你還不能寬恕,就不要強迫自己寬恕。給自己一些時間。如果你想要決定寬恕,寬恕的不是對方,而是解放了自己。當你不寬恕的時候,你是緊抓住對方不放的,你內在會充滿怨恨。當你寬恕的時候,你就放下了,能怨恨不再抓住你。記住,寬恕是讓你自己輕鬆。

所以你需要先選擇:是否寬恕?

下一步再看如何寬恕。

如果你不寬恕,那也是可以的。

如果你決定寬恕,我建議你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幫助。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觀點不同的人,以及你們的每一個觀點。


漢惠心理工作室但老師


”缺愛導致性格偏激,對父母懷有怨恨,且認為自己做不到寬恕,我該怎麼辦……”看到這個問題,我的心特別沉重,很不幸,我本人就是這樣的父母,承受著心底無法言語的痛苦,我把我的痛苦說出來,不知道你看後會怎麼想,我希望可以把你帶出你的痛苦,希望你能原諒父母,其實也是我自己的希望……

當我知道自己被小孩像你這般怨恨的時候我心裡特別難受,是那種欲哭無淚的痛苦,是那種刀割般的痛楚,並且這種痛苦毫無還擊之力,就像血一滴一滴的落下,抽血之痛……

我是70年的的人,我的小孩是90年代末出生。我因為自己家裡很窮,找的愛人家裡也是一窮二白,所以婚後我們拼命賺錢……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忽略了對小孩的“特別呵護”……我為什麼會用“特別呵護”來形容呢,因為小孩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是心尖尖上的人,怎麼會不愛,不呵護……我小孩說我沒有很好的呵護她,在她印象之中就沒全家一起出去玩過,她從沒感受過出去遊玩的樂趣,讓她的童年感受不到樂趣……這一點我無法否認,確實,因為生活困難,我們全家真的是沒有一家人出去遊玩過……可是你想一想,家裡錢都不夠用,會有心思出去遊玩嗎?也或許我們把錢財看的太重要了,如果在她少年時代放下工作偶爾來個全家集體出行就好……可是世間沒有後悔藥呀,她的童年已經回不去了……只是不能像其他的家庭一樣帶孩子出去遊玩就不代表愛嗎?我否認,我覺得只是愛的表現形式不同……還有一些問題我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提主孩子呀,我不知道你自認為缺愛的原因是什麼,可是我以一個被小孩譴責的父母的身份想對你說: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的肉,從你呱呱墜地那刻起,你的所有點滴都在父母的心裡:小時候小孩抵抗能力差,經常性的感冒發燒,這時的父母真的會想如果可以代替你們去生病的話情願生病的是自己呀……長大了你們需要讀書,父母就是再怎麼沒錢,但你們那份學費早早就備下了,從來不會說因為沒錢耽誤你們的學習,如果耽誤了的話,父母會很不安的……在父母的心裡,只會盡力想給你們一個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確實有些父母做的特別好,就是沒錢也會借錢滿足小孩任何要求,有可能像我一樣層次低一些的父母在這方面的做法有些欠缺,但是我們心裡是愛你們的,你們是父母的最愛……

缺愛確實有可能導致性格偏激,對於這一點我特別心疼你,就像心疼我自己的小孩一樣,我不希望你們承受這種痛苦……找一點自己的娛樂,放開心結,多來頭條看看,有問題,有鬱悶以問題的形式發出來,不要悶在心裡,這裡會有很多願意幫助你的人……或許我的回答不是最好的,但是我是以一個母親的心來回答你的,希望你能解開心結,原諒父母……


守候家人


看到這個問題,使人心裡沉甸甸的,很不是滋味。一句話,透露出的信息讓人感覺到當事人與父母之間的芥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缺失父母的關愛,導致個人性格的偏激,從而引發對父母的怨恨,並且認為自己做不到寬恕”。這一連串的問題,把責任全部推到了父母一邊,也就是說當事人是四邊淨,八面光,一塵不染,個人的種種不幸全部都是由父母給造成的。

這裡面首當其衝的核心問題是“缺失父母的關愛",因題目字數所限,語焉不詳。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缺失父母的關愛?根據一般情況推測無非就是兩種可能:一是父母離異。二是父母外出打工。

如果是前者情有可原。往往是父母離異,受到傷害最重的就是孩子,這種現象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假如確實是這種情況,作為當事者也不必讓心中的不滿與怨恨長駐心中。個人的人生之路還長著呢,先把個人的事情辦好,用工作和讀書來佔據思維空間。讓時間來化解和消弭心中的怨恨,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個人的年齡和閱歷增長,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假如是父母長期外出打工,忽略了對當事人成長的關愛。這種情況可以說在廣大的農村比比皆是,並非是你一家才發生的事。若是這種情況導致個人愛的缺失,從而使當事者耿耿於懷產生怨恨就不應該了。這就需要個人儘快調整心態,主動向二老誠認過錯,求得原涼。

無論是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上下兩代人之間的隔閡,作為晚輩首先從自身查找原因,難道說責任都在對方?民間有“家和萬事興”的古訓。就是與別人有過節,還講究怨仇宜解不宜結,更何況是個人的雙親。說到性格偏激,既然個人已經意識到,可以儘量控制或修正。不然將來吃虧的還是自己。

以上所言,是一個路人的見解,望你儘快從缺愛的陰影中跳出來,溶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2020/01/12)


吉祥如意


首先我想對你說的是,你真的已經很不容易了。做為一個成年人,你對自己在一些特質上的認知是清晰的,並沒有迴避否認自己可能存在的問題。同時,我也感受到,做為子女,因跟父母關係的不和,內心的痛苦與糾結。


有這樣一則故事。說一個小男孩脾氣暴躁,他父親讓他,每發一次脾氣,便在家裡的門框上釘上一根鐵釘。日子久了,小男孩慢慢開始能夠控制住發脾氣了。這時候,他父親又跟他說,每當你控制住一次不發脾氣時,就從門框上撥下根釘子。


慢慢的,門框上的釘子逐漸被撥完了。孩子的父親讓他看,問他門框上還有什麼嗎?孩子說沒有釘子了。而父親卻說,還有釘子釘出來洞眼吶,這是沒法抹平的了。

我的理解,這個故事是在說,傷害行為可以過去,但傷害所造成的影響,卻有可能是不會輕易過去的。


做父母的,不可能不愛孩子。但因他們自身的原因,他們對孩子的付出,有時無法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愛,甚至有時候還會讓孩子受到傷害。這種現象真的也是一種客觀存在。但是好在,我們都是大人了,不再是弱小的,只能聽憑於父母的孩子,所以,我們可以自己做選擇了。


我想說的是,不要用是非對錯,來評判當下自己對父母的情感,接受自己當下的這種狀態,不勉強自己去跟父母緩和關係。眼下這種境況,與父母保持一點距離,是比較明智的做法。當然,在父母需要你時,必須承擔的責任是不容推託的。


做不到寬恕,那就先允許自已不寬恕。但父母畢竟不是陌路人,所以,在自己心裡對父母還有怨念時,就先放下對親情的渴求吧,只盡到做為人子的責任好了。


電視劇《都挺好》的原著不知你看過沒有。我覺得原著的結尾是更真實和人性化的。被父母傷害之極的蘇明玉最後的心聲是這樣的:“與蘇家其他人的關係,也別避之唯恐不及了,既然都姓蘇,怎麼能避得開去。親情是撿不回來了,大家淡淡如水地交往吧,她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她和石天冬幸福就行了。”


所以,沒有人可以讓別人揹負著自己過一輩子,父母也不行。在跟父母和解之前,先跟自己和解吧。選擇過怎樣的生活,選擇幸福的生活,是我們自己的權利,和責任。


青暘谷


看到你的提問,首先我覺得你應該還很年輕,或許還沒結婚,不知道我想的對不對。

其實像你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我跟你也有點像,因為我自己的父母也是非常重男輕女,作為長姐,從小也沒感受到父母到底是否在乎過我,以前心裡也怨過也恨過,但是現在慢慢想開了。就算父母給的愛很少,至少是他們給了我生命,養育我長大,只是這個長大的過程有點艱難和苦澀,換個角度想,他們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也許他們也不懂得如何去養好一個孩子,試想一下,假如你當了父母,你會不會比他們做的好呢?其實誰也不敢保證,一定會比自己的父母做得好。只是我們有了自己的不愉快的童年經歷,在我們成為了父母之後,會更加用心的呵護下一代。

回過頭再想,你心裡一直怨恨他們,於你自己而言,只會讓自己更加痛苦,其他的都於事無補。時間久了,可能會出現精神壓力大,精神緊張甚至讓自己崩潰,所以應該及時的進行自我調理,或者找朋友訴說情緒,如果壓抑久了,終有一天會爆發的。

作為一個過來人,建議你找些自己喜歡的事做,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或者去旅遊,到處走走看看,其實外面還有很多值得做,值得你去感受的人和事。心情不好的時候,多做幾次深呼吸,可以去外面跑幾圈,再重新去看待問題,會有不一樣的發現說不定。

人生一世,苦也是過,樂也是過,學會放下,學會原諒,一生那麼長,你想一輩子成為仇恨的囚徒嗎?當然不能,只要你肯努力,願意去改,也許你會成為一顆小太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別人,永遠要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ppan媽咪


是你自己缺少愛心吧!理由不充分還理直氣壯,把你養大了反倒缺對你的愛了,自己吃奶的時候怎麼不早說呢?自己好好反省,先寬恕自己再談饒恕別人!其實你還是個明智的人,絕對不會讓頭條失望的,關鍵是不會讓你身邊的人失望。[微笑][微笑][微笑]


五好先生陳誓美


你的認知是有偏差的:

1.愛的表達形式是不一樣的,是不是缺愛是由你自己定的,並不是你父母定的。換句話來說,你認為某種行為是愛,那就是愛。如果你認為某些行為不是愛,那就一定不是愛。

驗證這句話很簡單,你說你父母不愛你,你的父母也說他們根本就不愛你,那麼你的認知可能是正常的。

2.如果你對父母愛的認知是正常的,那麼你的性格偏激,和父母是不是愛你,並不是絕對的正相關。

也就是說,父母從語言行為上對你的漠視,甚至是厭惡,並不會一定讓你形成偏激的性格。

性格只是人隨著認知的發展,對自己對他人的相對固定的看法,並不是絕對固定的看法。

也就是說,你會怎麼樣看待人和事,是由你決定的。通過學習,我們隨時可以改變自己的認知水平。

因此:

1.你對父母有怨恨是你自己的決定,你當然也可以決定愛他們。

2.你認為你寬恕不了父母,從倫理上來說,你是沒有資格寬恕父母的。因為寬恕代表著你比父母的地位更高,所以,你的確是不能用寬恕來對待父母的。

3.你的人生如果是因為你認為父母不愛你,就變得很糟糕的話,這是你的選擇。畢竟你願意怎麼樣別人無法決定你的思維,因為,你的世界你自己不做主,別人也完全沒有辦法。


博睿迪


看到你的提問就知道你內心的糾結和苦悶,同時能看出你是一個有愛心有孝心的人,在你的內心深處還是放不下自己的父母,我猜是你過往的很多情緒在內心存封太久難以釋懷,因為你沒有說明家庭什麼原因導致你愛的缺失,所以我只有試著和你聊聊,看看能否幫到你,以下幾種情況很容易導致孩子缺愛

1.父母為生活奔波外出打工,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陪伴孩子,孩子大都是老人照看,有些孩子一年都見不上父母一面,一個人在嬰幼兒和兒童時期父母的愛和陪伴是不可替代的,同時老人帶孩子更難照顧到孩子的一些情感和情緒的需求,這樣長久下去孩子的心裡和性格會有些缺陷

2.當父母的在處理家庭矛盾問題上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比如家庭瑣事、夫妻感情糾紛等問題,他們在處理問題時各種爭吵、謾罵、打鬧,孩子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中會變得焦慮、恐懼、敏感、膽小、孤僻,同時孩子很難走出這種受傷害的情緒

3.當孩子處於青春叛逆期時父母不懂得如何去溝通和陪伴,有些父母用打罵甚至用高壓手段限制孩子,這時孩子得不到大人的理解尊重,有些孩子就變得冷漠、暴躁、自私嚴重的導致輟學

如果你是第一種情況就要試著去體諒父母的難處,他們也是為了給你更好的生活而不得已外出工作,等你有了孩子就完全能理解他們了,正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如果你是後面兩種情況我猜你會受傷很深,這就要你在生活中慢慢去療愈自己,把堵在自己身體裡的各種情緒通過一些方式釋放出來,必要時一定去看專業的心理醫生,同時建議你堅持每天有一個小時的運動鍛鍊,因為運動時大腦會產生快樂激素,運動也是一種最好的療愈方式,最後我想告訴你試著去和自己和解,試著接受曾經的過往,接納自己的這種對父母愛恨交加的情緒,你要明白父母應該是愛你的,只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去當好父母,或者說他們不懂如何成長為合格的父母,換句話說這也是你的命,因為父母是沒法選擇的,你要帶著感恩的心試著和父母和解,感恩你父母給你生命讓你體驗人生,同時在體驗中成長,慢慢的你就不會再糾結對父母是否寬恕,你懂得接納性情就會變得豁達,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不急慢慢來,先試著處理好自己一切都會有改變的。


用戶悅心2307793


不能寬恕並不是你的問題,如果沒有父母真正的理解你的感受,明白你的想法,真誠的向你道歉,我覺得任何人可能都做不到真正的寬恕,我也做不到,所以我現在更在意自己的感受,首先要以自己的感受為先,愛自己,至於父母,他們的感受都應該由他們自己負責,我們沒有必須為了他們犧牲自己的義務!所以,自己開心起來最重要!


那小孩兒養成記


個人看法:沒必要心裡過分糾結,擰巴,和父母談不來就少交流,盡到贍養責任,做好自己,這樣大家心裡都舒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