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是一本戰國末期到西漢形成的書籍,目前許多人認為它是一本史書,如《百度百科》介紹到:“《戰國策》,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但是在《中國史學史》一書中並沒有說它是一本史書,而是“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辯士的活動及他們的策謀權變”。嚴格來說,《戰國策》是一本縱橫家的著作,屬於百家書之一,不是史書,不過它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司馬遷的《史記》很多內容就是原封不動地摘抄了相關內容。
在戰國時代,由於國家之間的外交關係十分複雜,戰爭和和平瞬息萬變,外交說辭也就是變得重要起來。於是就出現了張儀、公孫衍、蘇秦、范雎等說客,他們被稱為“縱橫家”。諸侯之間聯合抗衡秦國為“合縱”,秦國和東方國家聯合為“連橫”。在戰國末期,就逐漸形成了這些縱橫家的說辭總集,主要是作為縱橫家學習的範本。
西漢時期,劉向就將這些說辭進行了整理、編訂,形成了33篇,按照國別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一部分。《戰國策》的時間跨度上接春秋,下啟楚漢,基本涵蓋戰國時代。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了一批類似於《戰國策》的戰國辯士說辭帛書。經過整理,有27篇,11000多字,被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該書記載的時間最早是前345年,最晚到戰國末期的前225年。《戰國縱橫家書》可能就是《戰國策》的早期版本。
《戰國策》既然是一本縱橫家說辭的總結,那就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史書,因而就缺乏史書最基本的求真意識。史書儘管在思想觀念和事件解讀上會出現分歧,但是在最基本的史實記載上沒有多大問題,《春秋》、古本《竹書紀年》等就是先秦最組重要的史書。而《戰國策》在基本的史實方面出現了虛造、誇張等,可以說是一本故事集。
《戰國策》中最有名氣的人物就是蘇秦和張儀。從書中的記載來看,蘇秦和張儀是同時期的人物,並且是對手。蘇秦主要從事於“合縱”,張儀從事於“連橫”。《史記》根據《戰國策》的內容加以總結,說蘇秦與張儀同出鬼谷子師門。後來蘇秦先名揚天下,而張儀卻窮途末路。後來蘇秦指引張儀去秦國,於是成功。然而根據《戰國縱橫家書》的記載,張儀比蘇秦要早幾十年,張儀很早就在秦國效力。張儀去世於前310年,蘇秦出生於前337年,去世於前284年,張儀去世之時蘇秦只有26歲,兩人並無交集。張儀的對手,應該是公孫衍才對,《孟子》將他們並列:“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根據《戰國縱橫家書》的記載,蘇秦的主要活動於燕齊之間,並沒有到達其他國家。而《戰國策》卻說遊說了各國,佩戴六國相印。實際歷史上只有公孫衍曾經“佩五國相印”。《戰國策》極有可能將公孫衍的事蹟都歸於蘇秦的身上。司馬遷在《蘇秦傳》後曰“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
為了體現說客言辭的高深莫測,體現縱橫家“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書中往往對縱橫家遊說的結果進行了無限的誇大。甚至一國的滅亡都是因為縱橫家的言語造成的。書中的說客到達各國後,往往會對各國的國力進行誇張的描寫。如《秦攻宜陽》中,說一個地方八里的宜陽城“材士十萬,粟支數年”,顯然是巨大的誇張。書中記載蘇秦遊說各國,並且對各國的國力有無限誇張的描述,如秦國:“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齊國“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臨淄之卒,固以二十一萬矣”;楚國“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趙國“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魏國“武力二十餘萬,蒼頭二千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韓國“地方千里,帶甲數十萬”。
《戰國策》不僅會誇大事實,還會偽造歷史。在《魏策》中記載了“唐雎劫秦王”的事情,也就是唐雎秦國宮殿中拔劍要挾秦王(秦始皇)不要吞併安凌君之地,秦王被迫答應。此事十分荒唐,類似於武俠小說。
不過,《戰國策》作為研究縱橫家的思想卻是非常具有價值的。我們翻閱這本書,可以看到許多寓言和故事,中國古代的許多成語也是來源於此。西漢時期《史記》在和許多方面抄襲了《戰國策》的內容,說明它也為提供了許多史料,同時這也讓我們注意《史記》的內容並非完全是真實的。
閱讀更多 北斗維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