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聲稱“高價”收購玉米,農民辛苦拉去卻不見漲價!貓膩在哪?

新大風歌


這年頭你也信什麼高價回以,跳樓價拋售,清倉大甩賣什麼的,那就是真的落伍了。你只有貨比三家甚至五家六家,才能決定他講有多少可信度。


嶗山隱士3


企業聲稱高價收購玉米,那是有條件的,就農民家裡現在存放的玉米,都達不到人家的條件,就是玉米那個14%水分的問題,試問,農民家裡的玉米,哪家的玉米能達到14%的水分?所以,當你把玉米拉到那些收購的公司企業的時候,就這一條,就會把你的玉米的價格卡下來的,其實這不是貓膩,還是你的玉米沒有達到人家要求的標準,就是這個玉米水分的問題,你根本就達不到14%,你的玉米咋能賣上高價?

就說吉林省玉米價格吧,今天,也就是2020年1月14日,吉林省玉米價格每噸平均1729元,別說玉米的其他標準,就是玉米的水分也必須要達到14%,才可以達到這個價位的,但是就你玉米水分的這一個硬指標沒達到,你的玉就是不合格的,當然也就賣不到這個價位上的,玉米的水分有個扣除標準的,水分越大扣除的玉米就越多,而我們農民家裡的玉米,在多雪的冬天裡,玉米含水量可能會達到25%~30%的,各個企業扣除於水分的係數也是不相同,這樣通過七扣八扣的扣除的話,所以你把玉米拉到收購玉米的企業或者公司,當然也就賣不上他所說的那個價了!

如果玉米要想達到14%的含水量的話,是必須要通過玉米烘乾設備的,不通過玉米烘乾設備,玉米通過自然的風乾,在冬天多雪的時候,玉米的含水量會居高不下,玉米的水分是永遠不會達到14%的,所以當企業或者公司明碼標價收購玉米,他是有標準的,玉米達不到他要求的標準,當然也就賣不上高價的,達到14%的玉米收購價在每斤0.86元的話,那麼含水量在20%~30%的玉米價格,每斤在市場上也只能賣0.76元左右,每斤的玉價格相差0.10元也是正常的!

東北地區農民的玉米都放在玉米樓子存放的,數量少的,玉米樓子有蓋的玉米,由於冬天雪水進不去,玉米的含水量會低一些,而數量大的,沒有蓋的玉米樓子或者就地堆放的玉米,由於雪水的侵蝕,玉米的含水量相對說要高一些,不管是哪種情況的存放的玉米,都達不到14%水分,因為水分達不到14%,價格當然也就上不去,在這種情況下,你把玉米拉到企業或公司的時候,再加上其他的苛刻的檢測條件,玉米當然也就賣不上價了!

感謝您對從善如劉三農問答的關注和支持,歡迎您的評論留言!


從善如劉L


企業聲稱高價收購玉米,農民辛苦拉去卻不見漲價,貓膩在哪?目前,玉米市場正需要玉米,收購玉米企業按照原價,是根本收不到玉米的,只有通過提價收購,才能從種植戶手中套購到玉米。收購企業與種植戶的矛盾一直長期存在,雙方之間的“拉鋸戰”始終存在,很難化解。眼下玉米加工企業正需要玉米的時候缺料,按當前行價,是根本無法收到玉米的,只有通過稍微提一點價格,套來農戶手中玉米,再行使各地貓膩套路,嚴格驗質,達到玉米收購初終目的。結果,玉米收購企業的收購價格實質上仍然是按當前的價格,甚至低於目前的收購價格,種植戶被收購企業以高價的幌子騙購到手中的玉米,以吃虧而告終。收購的企業使用的貓膩招數是:


第一步,漲價套出種植玉米。目前玉米價格處於平穩狀態,收購企業正需要玉米的時候,在市場上是根本收不到玉米的。玉米收購企業,為了收到玉米,又不想多出價錢,只有利用“高價”的幌子,欺騙種植戶,讓玉米種植戶把玉米送上門來,再實施第二步嚴格的“驗質”關,把漲價的部分打壓刻扣下去,讓農民心服口服。這種收購方法實在不正常,是一種低劣的手段和方法,是不得民心的,也可以說,失去職業道德規範的,是不足取的。

第二步,嚴重驗質收購玉米。玉米收購企業驗質,以玉米的含水量、含雜質、含發黴等等方面,大力打壓,使玉米降質降級,才能達到降價的目的。這樣做,農民再好的玉米送過來,都要挑出一大堆的問題和缺點,表面上農民玉米品質達不到,低質低價,是合情合理,天經地義,無可厚非,實則是有意高價套出玉米,再以質打壓價格,才能達到低價收購目的。玉米收購企業慣用的驗質方法是:①含水量。一般情況下,種植戶玉米晾曬程度,玉米含水量均在14.5~14.8%之間,沒有通過烘烤,非常難達到14%以下。含水量就高出0.1%,就算是不合格的玉米,就要打壓降低收購等級,自然價格就降下來了。②是雜質。種植戶玉米出售時,都是多次通過風播除雜質。因為玉米胚根處的白色小包皮,是不容易除盡的,也根本不佔重,只要看見有一丁點存在,就算不合格的玉米,就會降級壓價。其實,合格的玉米同樣存在這種現象,為了降級壓價,就成為重要的依據。③含變質玉米。只要發現有一粒已經變質或剛開始變質的玉米,必然成為收購企業判斷玉米質量的重要依據,開始降級壓價。通過以上三種驗質過程,再優質的玉米都會定為不合格的低質玉米,當然收購價格達不到“優質高價”範圍,使種植戶無話可說,瞞天過海地收下了農民手中的玉米,達到收購的目的。



總之,玉米種植戶在出現這種收購騙局時,對不合情理的不合規的收購企業要說“不”,答案是兩個字,“不賣”。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達人鄂東三農,一起探討三農問題!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除。】

鄂東三農


從近期的玉米收購進度來看,基層農戶售糧節奏明顯加快,形成年前售糧“小高峰”,這跟玉米市場交易習慣有關,按照往年的情況,年前想要賣糧的,需要在農曆小年之前完成,過了農曆小年,玉米購銷會趨於平淡,進入“有價無市”的階段。截止2020年1月5日,主產區累計收購玉米4611萬噸,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9萬噸,而在2019年12月31日時,主產區累計收購的玉米量為4204萬噸,5天的時間累計收購玉米407萬噸,日均收購量81.4萬噸。

隨著企業年前補庫需求的增加,玉米價格出現“穩中有升”的現象,比如1月14日山東、黑龍江等地玉米深加工企業上調收購價6元/噸,然而對於基層農戶來說,似乎沒有感受到玉米價格上漲,量販在售糧時的價格變化不大。企業聲稱高價收購玉米,為何農民拉過去後卻沒有漲價?微塵微視界對此有以下幾個觀點。



一、雙方對玉米收購時水分標準的認識不一致

1月14日山東部分地區玉米深加工企業給出的收購價達到1元/斤,然而基層農戶售糧時的價格可能只有0.8-0.9元/斤,這裡面實際上會存在一定的偏差,企業給出的收購價是指廠門口的價格,而且水分含量為14%,而基層農戶賣糧時往往水分偏高,很難達到14%,水分超過20%也較為常見。需求企業給出的收購價是有一定條件的,價格高的,對水分的要求也往往高,含水量14%的玉米價格和20%的是不在一個等級上,但很多農民在賣糧時,往往忽視了這一點,而且雙方在玉米含水量的問題上存在一定的差異,農民認為自家的玉米已經幹了,水分應該是達標的,但需求企業收購時,測定出來的水分偏高,給出的收購價自然會低於標準水分,這就造成了基層農戶售糧時的價格低於預期。

二、玉米收購均價上漲,不代表基層農戶賣糧時的價格會明顯上漲

很多農民在賣糧時,會覺得自己賣糧時價格跟網上其他地方的價格有出入,而且有時差異較大,明明在網上看到玉米深加工企業不斷上調收購價,有的甚至突破1元/斤,可糧販給出的收購價只有0.8-0.85元/斤,價格差達到0.15-0.2元/斤。出現這種差異也是正常的,需求企業給出的收購均價達到1元/斤時,農民是很難直接將玉米賣給需求企業的,這裡面牽扯到的環節比較多,中間往往通過糧販來撮合交易。可以說糧販是基層農戶與需求企業直接溝通的橋樑,但糧販不是義務勞動,而是要從中獲取利潤的,所以有的時候玉米深加工企業上調了收購價,可糧販為了利益最大化,利用中間的信息差,未同步上調基層的收購價。



三、各地玉米品質與價格存在差異

雖然玉米在我國從南到北都可種植,但由於各地的氣候條件、物流交通、消費水平等存在差異,玉米價格也呈現出階梯狀,南方銷區玉米價格為0.97-1.04元/斤,華北黃淮產區玉米價格為0.87-0.97元/斤,東北主產區玉米價格為0.76-0.87元/斤。其中東北、華北是我國玉米糧源的主要產區,但各地之間的差異也是較為明顯的,比如說黑龍江地區,玉米產量佔據全國玉米總產量10%以上,而當地的玉米價格卻是處於墊底位置,玉米收購價只有0.76-0.82元/斤。山東、河北地區聚集了大量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再加上區位優勢,玉米價格表現相對較好,收購價為0.9-0.94元/斤,企業在收糧時會根據當地的產銷情況、玉米品質等給出市場價。

四、需求企業收購玉米時存在一定的壓價現象

自從2016年對玉米收購制度改革後,市場化收購成了主角,企業想要長期經營下去,那就需要創造利潤,無論是飼企還是玉米澱粉類的深加工企業,由於下游消費相對穩定,價格不太可能有明顯的上調,反而是消費淡季時需要降價促銷。需求企業想要有利潤,那就得從原材料採購上下功夫,如果把玉米收購價由1元/斤壓價至0.9元/斤,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利潤增加了0.1元/斤,有時哪怕只有0.05元/斤的利潤空間,但由於採購量基數較大,也同樣是不小的金額。當需求企業廠門口到貨量明顯增多時,企業會趁機進行壓價,下調幅度在0.05-0.1元/斤較為常見,有的雖然沒有直接下調收購價,但在水分測定上做文章,明明含水量只有14%的,收購時定為16%甚至更多,無形中壓價了。



總之,玉米企業給出的收購價相對高些,而基層農戶賣糧時的價格卻達不到預期,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有多種的,有的是雙方信息不對稱引起的,有的是人為因素,從實際情況看,農民在賣糧時的話語權是相對偏弱的,更不具備定價權。短期來看,國內的玉米市場供應量相對充足,玉米價格想要上漲難度很大,特別是東北主產區大部分糧源還未轉移至貿易商手中,後期玉米價格下行壓力較大,為了穩定種糧收益,農民在賣糧時需合理把握售糧節奏。

以上為微塵微視界對“企業聲稱高價收購玉米,為何農民拉去不見漲價”問題的理解。如有不妥之處,歡迎多多指導交流。

微塵微視界


企業聲稱高價收購玉米,他是什麼心理貓膩在哪?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是打著高價收購的旗號。忽悠老百姓!比如,玉米稻穀都有優質品種,價格有高有低這很正常。但是在收購時你玉米時再好也是低價的,商家就是狡猾,為了多賺錢什麼話都說得出來。說你玉米這不達標那不達標,又是水份不達標質量不達標,好像你玉米稻穀就是低價。這種情況在農村很常見,他不說高價收購你會賣給他嗎!等你賣給他頭腦事就多了。他還會說,現在行情不好玉米稻穀很難出售,為了掙點過手錢也很幸苦,說得條條是道讓你相信。其實他在暗中掙錢,你農民根本不知道他掙多少,因為糧價又沒有國家規定。價格多少都是企業和糧販子說了算!農民倖幸苦苦就這樣被忽悠了。


專長古玩


這只不過是糧食企業用"高價″收購玉米為誘餌,吸引玉米出售者。抓住農民想多賣錢的心理,然後壓價的一種手段,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

不管賣家還是買家,都想利潤最大化,高價賣出,低價買入,這樣才能達到多賺錢的目的,這是所有商人的共性。

有些農民為了讓玉米多賣點錢,在高價收購玉米的誘惑下,就把玉米拉到了收購點,收購商就會以玉米水份高、雜質多、出糧率低為理由忽悠你,說服你,一張嘴跟抹了油似的,讓你認為自已的玉米質量確實不行,或是動搖了信心,反正你沒他懂得多,就相信了,你就會以較低的價格賣了,收玉米的就多賺了。

個別玉米收購商,在玉米水份測試議上做了手腳,可以人為讓玉米增加水份含量,更有甚者,在地磅上做了手腳,在這倆方面多數農民都不知道或是不懂,就會上當受騙,希望自己去交糧食的農民注意。

如果你和收玉米的不是特別熟悉,總會比去農村收購糧食的販子少交錢,這也是一個潛規則,因為玉米收購商主要指望他們收購玉米,是主力軍,必須另眼相看,不敢怠慢,否則販子就會去賣給別人,誰給的錢多就給誰,能賣多少錢他們心裡有數。

農民自已去賣玉米的畢竟是少數人,對行情和標準瞭解不多,在玉米收購商的眼裡也不足輕重,收購商就會盡量壓價。

多數玉米收購商還是好的,公平交易,童叟無欺。

在我們日常各方面都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什麼高價收購,超低價處理,如果你不瞭解,貪便宜,就容易受到損失,落入騙局。

快過年了,多數玉米加工廠陸續停收,漲價已不可能,玉米價格基本穩定。現在的農村玉米收購商就是為了囤積玉米,等待明年春天漲價銷售,農民朋友可根據自己的意願和條件是否銷售。

以上這些就是我瞭解到的高價收購玉米的一些貓膩,希望對農民朋友有所幫助。


初心老聶


企業聲稱 “高價” 收購玉米,農民辛苦拉去卻不見漲價!貓膩在哪?

前天週末 1月18日家裡出售掉今年收穫的玉米,共計3950斤,出售價為0.97元/斤,相當於今年所種的夏玉米一共收益3785元。據瞭解,去年同等數量的種植面積產量為4100斤,根據數據比較較去年的產量每畝地減少了50斤,摺合畝產量為1350斤!

市面上一般是農民朋友底價出售玉米,企業高價收購玉米,有人說去賣玉米每斤才0.95元,而市面上的企業收購價接近1.0元,你知道這是為何麼?究竟是不是存在著“貓膩”?

市面上的玉米收購價為1947.3元/斤,摺合每斤0.978元,而實際的農戶出售玉米均不及此價。這是為啥呢?

玉米種植朋友們出售玉米並不是直接出售給收購企業,他們多出售給中間商,反而是各玉米收購商再販賣至玉米深加工企業。在華北地區玉米的單位面積產量高,可機械化程度低,屬於戶戶種植的類型,意味著家庭收穫量的規模少。而企業的玉米收購規模量大,普通農民朋友出售玉米不能直接滿足企業需求。所以,農戶賣玉米多出售給中間商販!中間收購商的存在也是有一定的理由,其方式就是低買高賣,通過流通緩解賺取利潤差價,實現收購的目的。


另外,企業收購的玉米價格高,多半是上等的優質玉米,其含水量低於15%。縱觀各玉米種植農戶你會發現,倉儲的玉米含水量均不及14%、15%,可以說含水量與玉米各深加工企業收購的標準差距較大,農戶朋友出售玉米只能因質定價,偏離多少含水量下降多少價位。比如當前東北黑龍江、吉林等地雖然也是玉米重要的產區,可偏偏玉米的成熟度不佳,含水量2-3成左右,可以說遠遠偏離收購的標準,並不是存在貓膩現象,所以出售市場的玉米不及玉米均價。
上述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文字原創,圖片來之網絡!!謝謝


小希時間


企業聲稱“高價”收購玉米,農民辛苦拉去卻不見漲價!貓膩在哪?

一方面,從市場主要參考且較為透明的玉米掛牌收購價格來看,截至1月15日,東北港口如錦州港新產玉米主流收購價在1810-1830元/噸,要求水分15%、容重700-720;鮁魚圈港口主流收購價在1805-1810元/噸,要求容重690-700,水分15%。壽光中慧大車送的禽料玉米掛牌價1970元/噸,要求容重720以上,豬料玉米價格1980元/噸,容重710以上,700-710的低一克扣2元/噸,低於700的拒收。山東六和華北產玉米掛牌收購價0.983元/斤,要求容重700以上,水分14-16超1扣1,水分超16%退貨,毛糧和東北玉米拒收。深加工企業沂水大地掛牌價0.975元/斤,要求新玉米烘乾玉米水分15%以上,新陳玉米不能混裝車。

另一方面,從題主關心的問題來看,農民對於玉米的價格變化是很難做到實時掌握的,關於收購標準的要求也很容易產生困惑。雖然最近幾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信息的傳播很快、很方便,但也很難覆蓋到所有的賣糧農民。再加上,很多用糧企業在收購的時候,包括糧庫,都更願意收大車送來的糧食,農民一家一戶直接賣糧給這些企業的,除了一部分種糧大戶之外,很少。那麼,發揮從農民手中收糧集中到一定量之後,然後再用半掛車等拉到企業門前排隊出售的角色的,就是貿易商了。而貿易商收購農民的價格,基本上要參考用糧企業、糧庫的掛牌價,或者東北港口的平倉價等等,然後再把運費、裝卸、人工、利潤等考慮進來。從這個層面來看,農民看到的企業玉米掛牌價格相對比較高,但自己賣糧的價格卻與之差距較大,就是這個道理。

再者,還有一種情況,貿易商也好,種糧大戶也好,直接送到用糧企業的結算價格,與其掛牌價格也會不同,基本上都會低於企業的掛牌價。這其中的原因,就是牽扯到質量標準的不對等了。比如上面提到的扣量問題,水分、雜質、容重等關鍵指標,如果超過了企業掛牌價要求的指標標準的話,就會進行相應的扣量或扣價,有的一斤相差3、5分錢也是常見的事情。這也是讓很多賣糧主體很苦惱的主要原因。那麼也要求我們農民在賣糧前,能把糧食的水分、雜質等儘量的整曬一下,不讓收購方找到扣價的理由。

綜上所述,企業的玉米掛牌收購價與農民的實際賣糧價,大多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的,要說“貓膩”有沒有,有,也不算有。看企業的性質、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企業的規模和品牌效應等等。當然,大多企業玩的還是陽謀。糧小咖也建議農民朋友在種好糧的同時,也能賣好糧、賣好價。


糧小咖


何止是玉米啊?其他的類似水稻、黃豆等大田作物,想要壓下您的價錢是很容易的事情。含水量高、雜質含量高、容重不足,還有最直接的就是比正常價格低幾分錢收購。而且,這也不是貓膩,這是很多農民朋友都知道內幕的情況。

我國的水稻、黃豆等大田作物,每年都會制定一個保護價,一方面是穩定物價,一方面是為了保證農民朋友的收益。但是,很多的農民朋友在出售自己糧食的時候會發現,實際上的收購價格都要比保護價格低一些。而且,這些收購方壓低價格的原因都是有理有據的,您還沒什麼辦法反駁,要麼就在這賣,要麼您就把糧食拉走去別處賣。對於這個問題,在我國的中儲糧下屬的各個糧庫,表現的極為突出,甚至要比一些私人的糧油加工企業更加的明顯。

總的來說,大田糧食的收購價格高低受保護價、糧食品質等幾方面的影響。比如說水稻的保護價如果國家制定的高點,售價也能相應的高點。但是玉米貌似這幾年沒有保護價的政策,都是走的市場價格,這也對一些糧庫、糧油加工企業、飼料企業壓價提供了有利的基礎。

首先是從含水量方面來壓價。玉米的含水量相對於其他的農作物籽粒要高一些,對於一些直接脫粒收割的玉米籽粒來說,用手捏一把恨不得能捏出來水,即便是經過晾曬之後,含水量也比較高。這樣的玉米送到糧庫、企業,在水分上就能扣幾分錢;其次是容重。不同的農作物籽粒容重不同。容重越大,說明糧食的品質就越好、有機物積累的更充分。如果容重低呢?產量也不會高。而且,在收購玉米時測定容重是需要與含水量結合在一起的,都要比實際的容重低一些,還能剋扣幾分錢;還有就是雜質含量的多少,一般的糧食收購對雜質的要求不是很嚴格。不管是人工還是機械收割,雜質必須扣。如果雜質含量太高,還是會繼續扣,還能扣幾分錢;還有就是是否有黴變粒。對於玉米這類籽粒含水量較高的農作物籽粒來說,出現少量的黴變粒是很正常的。即便是水稻或者黃豆也會出現少量的水黃粒和紅眼豆情況。一旦被檢測出黴變的籽粒,還是會繼續的扣錢。

所以,糧庫、企業想壓價收購糧食是很正常的,而且還都是有理有據、有明目的。比如說水稻測出米率,多磨10秒和少磨10秒對出米率的影響是比較大的。而且,在農民朋友即將進入集中還貸款的時間段,壓價會更狠。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得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首先,賣糧人的原因。玉米也是糧食,衡量玉米質量優劣有它的一套指標。如水分、破損度、黴變率以及玉米品種不同其營養物質含量的差異。而這些在不同的農戶所售玉米之間是有差別的。有幾家的玉米粒又幹又淨,無有黴粒並達到標準呢?若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的好玉米是能和企業討價還價的。畢竟好貨不愁主,好東西是能賣犟價的!

其二,作為玉米的收購者來說,企業收玉米會遇到達標或不達標的千家萬戶的玉米,而管理措施不一致或品種不同肯定會造成收購到的玉米不一樣的,收購價格本身就是浮動的價格,價格是靈活的。這無可厚非,人家高價收的是達標的玉米,而玉米粒不達標,價格自然不同。換位思考一下,誰會一樣的高價收不一樣的玉米呢?

其三,不排除收玉米的企業有故弄玄虛的成份,也可以說是他們的一種經商手段。商業社會,玉米也是商品,農民想賣高價,提高種地收入,而企業是經商的,他們也想少花錢,多收玉米,進而多掙利潤。而掛出高價收玉米,博得‘‘嚎頭’’,引得賣糧人售賣,即是他們的辦法喲!

自古以來,無商不活。買賣雙方作為對立的人不會是一樣的心眼,也難得和諧。一個錢字,不可能沒有誤解!實事求是說‘‘貓膩’’,好貨賣高價是天經地義的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