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如果沒有發生內訌,曾國藩是他們的對手嗎?

萊茵之纓


我是逐夢,我來解答。

我的觀點是太平天國如果沒有發生內訌,曾國藩也是他們的對手。

一、領導者的缺陷

通過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領導者,佔領南京之後做的一些操作,可以看到雖然洪秀全他們也想打倒滿清,恢復漢族自由。但是他在人格和才能上的缺點很大。例如在封爵上,太平天國開創了一個大的記錄,分封幾千個王。從太平天國興起到滅亡十幾年時間內,沒有真正的進行過什麼改革,雖然提出過《資政新篇》和《天朝田畝制度》等等,畢竟洪秀全只是一個落地的秀才,受他的性格、學識和他的階級地位限制。

二、太平天國最大的問題

太平天國存在最大的問題,史學家通過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要毀滅全部中國文化。以錢穆為代表。認為太平天國想要推翻清王朝,是可能成功的,但是要全部推翻中國的歷史文化,就不會成功了。他舉例說:“洪楊集團,,,,,,到處焚燬孔廟,孔子的書讀都被稱為妖書,他們想將民族傳統文化全部推翻......當時的洪楊,並不是推不翻清朝,但是他們同時又要推翻中國全部歷史,所以他們只能失敗。”

太平軍所到之處,必定會將孔廟焚燬、拆掉神像。在起義前期將中國書籍盡定為妖書,都要焚燬。

三、太平天國治理地方能力薄弱

太平天國運動雖然持續十多年,但是對於地方的治理能力較清朝極為薄弱。以財政來源來說,從始至終都沒有建立起正規的地方財政體系,物資供應全靠搶劫或者“包租”。

在太平天國後期,對於新佔領的地區,通常會進行大肆搶掠,一般以三日為期。搶掠過後才會在地方建立所謂的“包租制度”。這些包租的成員以地方上的舊衙役、官紳甚至是地痞流氓構成,太平天國需要什麼東西,就讓他們代為籌備。聽上去還是不錯的,但是這些人操作起來就不一樣了,加上太平天國缺少監督考核,他們的殘忍勝過清政府徵收者的十倍,百倍。

四、太平天國的享樂

定都天京之後,太平天國的官僚隊伍迅速膨脹,從上到下開始大肆追求享樂。這些享受一是瓦解了統治者的鬥志,二是加大了基層百姓的生活負擔。

五、曾國藩創建湘軍

如果去研究一下曾國藩創立的湘軍,就會發現其與眾不同的地方。

1、兵員構成

曾國藩的湘軍採取“選士人領山農”的原則。 軍官都用沒打過仗的讀書人,兵員絕不用當過兵或是退伍軍人,而是採用年輕力壯、樸素的山農。

2、厚餉制度

湘軍士兵的收入,每月四兩到六兩白銀,是國家正規軍的三倍。湘軍軍官的收入是國家正規軍同級別的六倍。

3、將必親選,兵必自募原則

曾國藩的軍隊中軍官由其挑選他認識和欣賞的人,軍官再去挑選自己信得過的下級,這樣層層挑選直至普通士兵。這樣做到了“上陣父子兵”。

這些上級和下級知根知底,且有選拔之恩,下級忠於上級。

4、重視政治教育

曾國藩將軍隊的訓練,分成“訓”和“練”兩部分。“訓”就是訓話,政治教育。“練”才是練兵。曾國藩不僅經常對軍隊進行思想教育,還親自編寫了《愛民歌》,用民謠的方式進行愛民教育。

5、武器

湘軍採用大量的西方武器。



《中國近代史大綱》

《思親補讀錄-走近父親錢穆》

《曾國藩》張宏傑

《湘軍記》


帶志逐夢


可以確定的說如果太平天國沒有發生內訌,曾國藩絕對不是他們的對手。

太平天國的失敗實際上在打下南京定都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伏筆。太平天國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具有傳奇性的隊伍。正如很多外國對於它的報道一樣。從太平天國的核心開始講,幾乎沒有一個人擁有系統的軍事學習,甚至於沒有一個人擁有當時社會承認的學問資歷。洪秀全屢試不第,楊秀清是燒炭工出身幾乎沒有文化。可就是這兩個人,一個聚斂起了數以十萬計的人心和上百萬的信徒。另一個率領千軍萬馬,勢如破竹,打得清政府的正規軍節節敗退。可以說這在整個世界歷史中的都是很少見的。但是,在進入南京後,他們就逐漸放棄了擊敗清廷,統一中國的念頭。林鳳祥、李開芳率部北伐,原本的計劃是楊秀清和石達開站穩腳跟後立刻揮師北上接應林李二人。可是,在林李二人孤軍深入時,楊秀清卻將主要的力量都留了下來對付向榮的江南大營。事實上,此時的天平天國就已經以偏安一隅作為自己的發展策略,而不是進一步北伐進取。在當時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由楊秀清坐鎮天京與向榮對峙,讓石達開由安徽北上接應林李。可是,他們卻放過了這個最好的時機,讓清政府緩過氣來,坐等曾國藩羽翼漸豐。

從軍事能力上來講,曾國藩遠不如楊秀清。曾國藩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依靠的是自身的耐力。可是,太平天國方面卻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代際更替。楊秀清之後有石達開,石達開後有陳玉成。如果不發生內訌,這三代人逐漸交接,那麼太平天國的力量將會堅不可摧。因為這三個人聚在一起,是曾國藩萬萬也打不過的。只是可惜,內訌中楊秀清身死,石達開出走,只有陳玉成苦苦支撐,所以最後太平天國才會滅亡。


經典守望者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模糊。如果在軍事方面,曾國藩並不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軍事家,太平天國中的石達開、楊秀清、李秀成、陳玉成都可以與曾國藩一較高下,甚至有的人要比曾國藩略勝一籌。但是如果在政治軍事各方面的綜合水平,那太平天國可能沒有一個人是曾國藩的對手。

太平天國失敗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內訌,而是文化鬥爭。

曾國藩是宋明理學的實踐家,也是理學大師,同時還是個實幹家。他曾經在禮部、兵部、工部、刑部、吏部都當過官。曾國藩18歲就進了朝廷,可見曾國藩在當官方面還是有天賦的。

太平天國造反時,正好曾國藩的父親去世了,他還在家裡守孝,後來皇帝立即召他回京,讓他統兵平定太平天國造反。

當時的大清,已經到了無兵可以用的地步,八旗是指望不上了徹底的腐朽了,綠營也快完蛋了,大清把所有的希望都壓在了曾國藩的身上了,當時的大清是要錢沒有,要政策可以放鬆。

於是曾國藩從一個草根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後來曾國藩東拼西湊組建了一直湘軍。

而這支湘軍和其他軍隊都不一樣,因為上下級和平級之間都是親戚、朋友關係,所以這支軍隊可謂是上陣父子兵,這支湘軍的戰鬥力非常的強悍。

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時,他並沒有告訴他的手下太平天國是叛軍,他只是代表清政府名正言順的鎮壓太平天國。因為當時很多人對大清是恨之入骨,他們並不支持曾國藩。而曾國藩也非常聰明,他將這場階級鬥爭轉化為了文化鬥爭。他到處宣揚太平天國是反孔的政權,不許中國人祭拜孔子。

曾國藩就是要瓦解洪秀全內部的團結。而實際上,洪秀全手下什麼人都有,但是就是沒有高級知識分子,所以洪秀全所領導的農民起義的水平根本就高不到哪裡去。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從來不反封建,他們只反地主,因為地主是剝削農民的第一條戰線。農民起義有兩種結果:(1)被地主鎮壓,(2)鎮壓他們之後建立更為專制的地主統治。所以農民起義不能解放自我,只能被解放。由此來看,太平天國的失敗是必然的。


公元前


太平天國就算沒有發生內訌,也無法推翻清朝。但是最後剿滅他們的誰,這個就不好說了,也許是曾國藩,也許是其他人。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太平天國無法滅亡滿清。

這是為什麼呢?

自古以來,造反是風險最大,收益也是最大的投資。一旦造反失敗,造反者萬劫不復,自己被凌遲、腰斬等酷刑處死不說,還落得親朋好友也被誅連的地步,就是我們常說的夷滅九族。但是造反帶來的收益也非常巨大,自己及自己旗下的造反集團獲得政權,掌握天下所有人生殺予奪的大權,將昔日的仇家一拳打翻,踩在腳下;天下所有的資源財富就盡歸己有,天下所有的美色也應有盡有,三宮六院,前呼後擁,好不氣派!並且子子孫孫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家人及追隨者也一個個雞犬升天,權勢熏天。所以,儘管造反的風險巨大,堪稱世上風險最大的投資行為,但是還是擋不住數目繁多的亡命之徒,野心家,陰謀家一個個前仆後繼,勇往直前。為造反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是造反的高風險性註定了這些投機者,亡命之徒絕大多數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很多人看到劉邦,朱元璋極少數人成功了,卻沒有看到他們成功背後的累累白骨。

中國曆次的改朝換代,均有一個規律:就是王朝末期,該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第一個大規模造反的卻從來沒有成功的,沒有例外。(小規模的不說了,當地的地方長官就可以搞定)秦末農民戰爭的陳勝吳廣,王莽時期的赤眉軍,東漢末年的黃巾軍,隋朝的瓦崗軍,唐朝的黃巢,元朝的紅巾軍,明朝的高迎祥等等。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簡單說說為什麼有這個規律,就是朝代的慣性,王朝末期雖然政治腐朽,但是爛船也有三斤釘,對比剛剛興起的大規模造反集團,相對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實力的,並且戰爭潛力遠遠要超過新生的造反政權。當王朝面臨造反集團的威脅,生存壓力劇增,舊王朝的統治階級會紛紛放下成見,擰成一股繩,不惜一切代價,甚至通過飲鴆止渴的方式來撲滅這場暴動,例如說將軍權政權人事權都放開給地方,給地方先斬後奏的權利,給予平叛有功的大臣封疆裂土,封王封侯。這個時候,新生的暴動造反集團是無法抵擋住這場來自舊政權的反撲和圍剿的。造反被平定後,往往就是諸侯割據,軍閥混戰的時刻了,改朝換代也迫在眉睫,舊王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至於說滿清為何是這個特例,太平天國滅亡後沒有出現豪強割據,加速覆滅的現象,那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老賈先聲


我是歷史心學,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太平天國即使沒有內訌,也不可能打得過清軍。

第一、從軍事實力對比來看,清軍較強。清軍擁有曾國藩訓練的湘軍和李鴻章訓練的淮軍,而且清朝軍事武器確實要比太平軍先進很多,並且清朝對太平軍武器的進口進行了軍事封鎖,太平軍槍支彈藥全靠走私。

第二、太平軍軍事戰略不行。太平軍定都天京以後,在未發生內訌前,就已經偏師北伐,但卻沒有有效的支援林鳳祥、李開芳的隊伍,雖然孤軍北上的北伐軍也一度牽制了大量的清軍,但是畢竟還是讓幾萬戰鬥力最為強悍的軍隊白白葬送在北方,也沒有摧毀清政府的老巢。而且太平軍打仗常常是打一地,丟一地,再回去打,不如武漢是三進三出。這樣流動作戰,消耗實力不說,很難積攢財富,且受老百姓厭惡

第三、讀書人對太平天國的恨意。對傳統文化的過分破壞,讓讀書人萬分厭惡太平天國政權,一場反清起義演變為傳統文化與“西洋文化”的鬥爭,成為漢族人自己的鬥爭。

第四、外國由中立轉為支持清軍。在華洋人由中立轉為支持清軍,因為太平天國禁止販賣鴉片且清朝統治維護更利於外國人在華利益,在華西方國家組建洋槍隊幫助清軍鎮壓天平天國


歷史心學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看太平天國內訌事件“天京事變”的直接後果。

“天京事變”太平天國自己殺自己人,對太平天國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就像歷史書說的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首先,造成了內部的巨大分裂,楊秀清、韋昌輝被殺,石達開率眾出走,原核心領導力量基本解體,太平天國內部變得四分五裂,再也沒有了團結一心打天下的氣勢和勁頭。

其次,事變對骨幹力量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洪秀全、韋昌輝對楊秀清的大屠殺,加上後來洪秀全對韋昌輝及其下屬的殺戮,共造成兩萬人多名太平軍中堅被殺。這些人,絕大多數是從廣西出來的,勞苦功高,久經考驗。殺了這些人,太平軍是自毀長城。

第三,如果天京事變沒有發生,太平軍挾破江南大營之勝勢,攻佔蘇常富庶地區,還可以擊敗被切分在湖北武昌和江西南昌兩個地方的湘軍。而且,這時湘軍還處於成長中,還沒有完全形成巨大的戰鬥力。假使太平軍乘銳而進,幾乎百分百一舉破之。

第四,天京事變直接導致軍事重鎮武昌失守。因為武昌當時是韋昌輝的弟弟韋志俊守著,石達開也在距武昌十里以外的洪山督師。洪山大軍應石達開之命回師南京殺韋昌輝,武昌的敵我均勢被打破,迫使太平軍不得不放棄武昌。武昌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就此放棄,造成了太平軍日後被動挨打的局面。

而這時的湘軍,在江西樟樹鎮被太平軍西征軍打敗,曾國藩被困南昌城,隨後清軍江北大營、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攻破,清軍損失慘重。

如果,不發生天京事變,曾國藩基本是百分百會被太平軍打敗。

但話又說回來,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核心層失去了進取心,腐化墮落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以這樣的形勢,雖然一時他們可能會取勝,但最終也難逃被消滅的命運,只是時間問題。






雲端白楊


太平天國起義是一件中國近代史上的大事,這次起義經歷了15年,涉及中國的半壁河山,傷亡人數難以計數,對歷史進程的影響極為深遠,是中國封建專制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但是它最後失敗了。

現在假設,太平軍內部沒有發生分裂,曾國藩能不能打敗它?應該是可以的,理由如下:

第一,雙方的目標不同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目的是要建立“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人間天國,有頭腦的人都會明白這是做不到的,這個口號和理想只能把社會最底層衣食無著的人吸引到他的旗下,而且他還廢除科舉,這等於絕了讀書人的仕途了,社會精英——知識分子群體是不會與他合作的。

再看曾國藩,組織湘軍的時候就在思考,提出什麼口號才能得到讀書人的支持?最後確定打出“保衛名教”的旗號,保衛名教就是要保持儒家傳統,那肯定要開科取士,而且曾國藩攻下天京以後立即就著手開科取士,這是天下讀書人的仕進之路,有了這條路天下讀書人都會支持他曾國藩的。

第二,二者的指導思想不同

太平天國起義的指導思想是混亂的,說他是基督教吧,他是把基督教的內容和中國自古以來形成的小農經濟的平均主義思想相結合,用中國的農民要求平等、要求公正的社會思想與基督教的教義相互混雜,實際就是一套大雜燴,沒有清晰明確的指導思想,更談不上科學理論。對於如何建設天國也只是籠統的說“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具體執行上很難操作。

曾國藩那是理學大師,指導思想非常清晰就是孔孟之道,雜以黃老之術,講的就是忠君愛國,靠得就是艱苦奮鬥,提倡的就是不怕犧牲,敢於鬥爭,目的就是恢復清王朝的統治秩序。

第三,文化修養差距大

洪秀全是個屢試不第的落魄書生,讀過書但是沒有讀通,所以在佔領南京以後的很多年裡,太平天國沒有什麼思想文化產品,洪秀全作為起義軍領袖除了批閱聖經,沒有任何系統闡述他的思想和建國方略的理論著作,在個人修養和治國、治軍方面也沒有任何理論建樹。南京的文化生活一片空白,沒有產生優秀的文化產品。

曾國藩就不同了,這傢伙是進士出身,理學大師,自己本身就是文壇領袖,在詩文書法方面都有一定造詣,而且還在教子、治家、治軍方面頗有建樹,留下了著名的《曾國藩家書》而且流傳至今,還有《曾胡治兵語錄》,連蔣都認真學習這部兵書。

至於他手下人的各種理論著作和科學產品就更多了,近代第一艘我國完全自主製造的輪船“鴻鵠號”就出自曾國藩的幕僚徐壽和華蘅芳之手。

第四,人才培養上差距不小

洪秀全的小朝廷聚集了一些人才,從早期的楊秀清、石達開、韋昌輝,到後期的李秀成、陳玉成、洪仁玕等,數量不大,質量不高,而且很不全面。到了後期洪秀全身邊就沒什麼精英了。

曾國藩就很不同,他採取各種手段網羅了大批人才,在他的幕府之中有彭玉麟、李續賓、楊載福這樣的猛將,還有李鴻章、黎庶昌、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這樣的謀臣,還有一批科學家,如近代化學之父徐壽,近代數學大師華蘅芳。

曾國藩的幕府臥虎藏龍,集中了當時中國最優秀的人才,而且數量很大多達數百,質量超高,結構科學合理。和曾國藩比洪秀全的決策顧問班子就太小兒科了。

第五,理想不同

洪秀全的理想是報復社會,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洪秀全弄了個七十三妃,他的理想就是吃喝玩樂,在天京十幾年就是窮奢極欲的十幾年,他已經把解放社會的理想忘記了。

再看曾國藩,以當聖人為人生理想,不但是這樣想的而且還身體力行地去做。生活上很艱苦,衣服鞋襪都是家裡的婦女做的,飲食也不講究基本吃素,戰爭期間經手大量軍費也不貪汙。

最後,曾國藩成了中國歷史上半個聖人,洪秀全還是個凡人,那麼聖人打凡人,聖人肯定贏。如果太平天國不發生分裂,只不過需要在軍事上增加幾十萬兵力而已,本質上的思想是不會變的,遲早會被曾國藩打敗,只不過時間長一點,困難多一點,但是反過來曾國藩的功勞也更大一點。

從以上幾個方面分析一下,太平天國如果沒有發生內訌,曾國藩照樣能打敗太平天國。


小小嬴政


太平天國運動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一個靠邪教蠱惑和欺騙民眾的手段來作為政治根基,從而達到個人的最高·目的,這樣的政權是不會長久的。

太平軍剛一佔領天京,領導集團就原形畢露,相互爭權奪利,盡情享受,殘害百姓,根本沒有志在天下的胸懷。

憑這樣一個邪教政權,就算沒曾國藩的湘軍,滅亡也是遲早的事。


草堂信步慢行靜思


太平天國如果沒有發生內訌,仍然會被清朝剿滅,只是時間會久一些。

太平天國起義於1850年秋,此時清朝人口達到驚人的4.3億,由於生產力水平沒有進步,工商業又不發達,東北、蒙古地區又不允許漢人移民開發,導致人多地少,大量人口終日勞作卻不得溫飽,為太平天國起義創造了條件。

此時道光帝駕崩,咸豐帝繼位,太平天國趁此良機,揭杆而起。

由於拿破崙戰爭的影響,拉美地區趁西班牙本土被法國佔領,紛紛起來反抗西班牙的統治,導致拉美戰亂不斷,對華貿易也深受影響,流入清朝的白銀大幅度減少,導致清朝通貨緊縮,政府常年財政困難。

但是,進入十九世紀中期後,拉美地區逐漸穩定下來,對華輸入白銀數量逐年增長,為清政府剿滅太平天國提供了財政支持。

1861年,在第二鴉片戰爭中清軍失利,清朝內憂外患,岌岌可危。慈禧被迫放墾東北,緩解了關內的人口壓力,同時清廷宣佈開始洋務運動,救亡圖存,師夷長技以制夷,使清朝的國力,尤其是軍事力量迅速提高。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法等列強支持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佔領南京之後,偏師北伐,主力西征,此舉給了清朝喘息之機,犯了戰略上的錯誤。

太平天國推崇拜上帝教,排斥包括儒教在內的其他一切宗教。因此,漢人士人與洋人都被太平天國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太平天國只能裹脅底層民眾為其作戰,焉能不敗?

曾國藩大量引進燧發槍,實行結硬寨打呆仗,開啟了陣地戰時代,先進的裝備與先進的戰法,再加上清朝相對強大的後勤,以及漢族士人與洋人的支持,太平天國的滅亡,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當代曹植


這裡可能有一個誤會,認為太平天國就是曾國藩平定下去的,其實不然,曾國藩是平定太平天國的主力,但太平天國最後覆滅還是因為清王朝的全面統籌

曾國藩並不是孤軍作戰更不是以一人之力扶大廈於將傾,太平天國的北面有源源不斷的滿蒙騎兵進攻,比如僧王蒙古兵和黑龍江馬隊,它的東面有非曾國藩系統的清軍和洋槍隊,不然如果他真有曹操或袁世凱的實力,就算他自己謙虛,想當聖人,他手下也不會願意的,斷然不可能輕易就把湘軍裁了

歷史其實是有一定巧合的,太平天國面對的形勢和元末朱元璋很相似

朱元璋西邊是陳友諒 實力比較強,作戰意志比較高;東邊是張士誠,雖然富裕,但是小富即安

太平天國也類似,才拿下南京的時候,西邊曾國藩便以湖南部分江西為基地,尾隨而至,隨著屢戰屢敗但是屢敗屢戰,作戰意志很高,南京以東以南有江南大營和浙江清軍,作戰意志不太高,但也沒有崩潰,還可以牽制清軍

這裡說句題外話,太平天國早期的腐敗,可能被誇大了,最近發現的曾國藩的幕僚記載了天王府被焚燬以前,他去看過,並不怎麼金碧輝煌,就是比普通富人家的房屋多一些大一些而已

後來的描述可能是出於醜化敵人的目的

為什麼要說朱元璋呢?因為,天京變亂時太平天國實際是處於一個歷史關口的,如果像朱元璋那樣全力西征打敗殺死曾國藩,是可以重複元末朱元璋先打敗陳友諒再攻破張士誠,然後北伐統一全國的局面的

事實,太平天國也是這樣做的,他們兩度西征,到第二次,曾國藩在祁門大營險些投水自盡,被石達開一路追打死死圍在南昌,如果不是洪秀全調石達開回去攻打其實危險不算大的向榮的江南大營,曾國藩基本死定了

可見有太平天國早期團隊在,曾國藩連石達開一個人都打不過,別說整個太平天國了

然而問題就出在這裡,江南大營被攻破,整個太平天國瀰漫著樂觀氣氛,缺乏了生於憂患,轉進了死於安樂,忘記或者忽視了最危險的敵人——曾國藩,以至於讓他滿血復活

由於江南財富地的穩定,將領們也傾向於享樂,這和朱元璋的選擇恰恰相反

更致命的是楊秀清因此居功自傲(石達開是配合,楊秀清是攻破江南大營的主力),據說逼封萬歲,因此導致了一個月以後的太平天國內訌,早期團隊的悍將和創始人幾乎全滅: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陳承瑢

碩果僅存的石達開帶著剩下的精銳負氣出走

其實領導人創業團隊的死亡和出走還不是致命的,更為要命的是韋昌輝屠殺兩萬多楊秀清的部屬實際是太平天國幾乎全部的行政團隊和一般的(中級)軍事將領團隊,大部分早期從廣西出來久經戰陣磨礪和政治考驗的客家老兄弟沒有死於清軍之手而死於以前戰友之手,太平天國沒有因此滅亡也是奇蹟,而曾國藩正式趁此機會坐大,實力發生調轉

當然最要命的還是精神方面的,太平天國的中下層士兵也因此喪失了早期造反的精氣神和被拜上帝教洗腦出來的戰鬥意志,發現以前對他們循循善誘的領袖是如此自私愚蠢

於是也開始墜入享樂、腐化、爭功、爭權奪利,這是後來不得不封了兩千多個王的始發原因

洪秀全沒有支持石達開全力西征,也許是個偶然,但是生死抉擇中的失誤恰恰證明他的戰略眼光不如朱元璋

後來的新生代將領雖然李秀成、陳玉成雖然也是一世雄傑,但基本也是無力迴天,更何況他們也重複著前輩的失誤:

比如李秀成沒能和陳玉成合力繼續西征,盡全力去滅掉曾國藩,而是帶領自己的團隊去進攻浙江,但他又不是楊秀清那樣能夠殺伐決斷的帥才,他的才能不足以御下,拿下富庶的浙江並沒有多改善太平天國的財政狀況 卻加劇了部下的腐化、畏戰(怕惡戰,只願意打好打的),後來竟然出了殺了他們的上司譚紹光的八王叛逆——這實際讓自己陷入張士誠的處境

最嚴重的後果還是給了曾國藩進一步坐大的時間以至於誰也收拾不了

最後曾國藩配合李鴻章、左宗棠把他們全部收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