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如果没有发生内讧,曾国藩是他们的对手吗?

莱茵之缨


我是逐梦,我来解答。

我的观点是太平天国如果没有发生内讧,曾国藩也是他们的对手。

一、领导者的缺陷

通过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领导者,占领南京之后做的一些操作,可以看到虽然洪秀全他们也想打倒满清,恢复汉族自由。但是他在人格和才能上的缺点很大。例如在封爵上,太平天国开创了一个大的记录,分封几千个王。从太平天国兴起到灭亡十几年时间内,没有真正的进行过什么改革,虽然提出过《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等等,毕竟洪秀全只是一个落地的秀才,受他的性格、学识和他的阶级地位限制。

二、太平天国最大的问题

太平天国存在最大的问题,史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要毁灭全部中国文化。以钱穆为代表。认为太平天国想要推翻清王朝,是可能成功的,但是要全部推翻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不会成功了。他举例说:“洪杨集团,,,,,,到处焚毁孔庙,孔子的书读都被称为妖书,他们想将民族传统文化全部推翻......当时的洪杨,并不是推不翻清朝,但是他们同时又要推翻中国全部历史,所以他们只能失败。”

太平军所到之处,必定会将孔庙焚毁、拆掉神像。在起义前期将中国书籍尽定为妖书,都要焚毁。

三、太平天国治理地方能力薄弱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持续十多年,但是对于地方的治理能力较清朝极为薄弱。以财政来源来说,从始至终都没有建立起正规的地方财政体系,物资供应全靠抢劫或者“包租”。

在太平天国后期,对于新占领的地区,通常会进行大肆抢掠,一般以三日为期。抢掠过后才会在地方建立所谓的“包租制度”。这些包租的成员以地方上的旧衙役、官绅甚至是地痞流氓构成,太平天国需要什么东西,就让他们代为筹备。听上去还是不错的,但是这些人操作起来就不一样了,加上太平天国缺少监督考核,他们的残忍胜过清政府征收者的十倍,百倍。

四、太平天国的享乐

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的官僚队伍迅速膨胀,从上到下开始大肆追求享乐。这些享受一是瓦解了统治者的斗志,二是加大了基层百姓的生活负担。

五、曾国藩创建湘军

如果去研究一下曾国藩创立的湘军,就会发现其与众不同的地方。

1、兵员构成

曾国藩的湘军采取“选士人领山农”的原则。 军官都用没打过仗的读书人,兵员绝不用当过兵或是退伍军人,而是采用年轻力壮、朴素的山农。

2、厚饷制度

湘军士兵的收入,每月四两到六两白银,是国家正规军的三倍。湘军军官的收入是国家正规军同级别的六倍。

3、将必亲选,兵必自募原则

曾国藩的军队中军官由其挑选他认识和欣赏的人,军官再去挑选自己信得过的下级,这样层层挑选直至普通士兵。这样做到了“上阵父子兵”。

这些上级和下级知根知底,且有选拔之恩,下级忠于上级。

4、重视政治教育

曾国藩将军队的训练,分成“训”和“练”两部分。“训”就是训话,政治教育。“练”才是练兵。曾国藩不仅经常对军队进行思想教育,还亲自编写了《爱民歌》,用民谣的方式进行爱民教育。

5、武器

湘军采用大量的西方武器。



《中国近代史大纲》

《思亲补读录-走近父亲钱穆》

《曾国藩》张宏杰

《湘军记》


带志逐梦


可以确定的说如果太平天国没有发生内讧,曾国藩绝对不是他们的对手。

太平天国的失败实际上在打下南京定都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太平天国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具有传奇性的队伍。正如很多外国对于它的报道一样。从太平天国的核心开始讲,几乎没有一个人拥有系统的军事学习,甚至于没有一个人拥有当时社会承认的学问资历。洪秀全屡试不第,杨秀清是烧炭工出身几乎没有文化。可就是这两个人,一个聚敛起了数以十万计的人心和上百万的信徒。另一个率领千军万马,势如破竹,打得清政府的正规军节节败退。可以说这在整个世界历史中的都是很少见的。但是,在进入南京后,他们就逐渐放弃了击败清廷,统一中国的念头。林凤祥、李开芳率部北伐,原本的计划是杨秀清和石达开站稳脚跟后立刻挥师北上接应林李二人。可是,在林李二人孤军深入时,杨秀清却将主要的力量都留了下来对付向荣的江南大营。事实上,此时的天平天国就已经以偏安一隅作为自己的发展策略,而不是进一步北伐进取。在当时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由杨秀清坐镇天京与向荣对峙,让石达开由安徽北上接应林李。可是,他们却放过了这个最好的时机,让清政府缓过气来,坐等曾国藩羽翼渐丰。

从军事能力上来讲,曾国藩远不如杨秀清。曾国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依靠的是自身的耐力。可是,太平天国方面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代际更替。杨秀清之后有石达开,石达开后有陈玉成。如果不发生内讧,这三代人逐渐交接,那么太平天国的力量将会坚不可摧。因为这三个人聚在一起,是曾国藩万万也打不过的。只是可惜,内讧中杨秀清身死,石达开出走,只有陈玉成苦苦支撑,所以最后太平天国才会灭亡。


经典守望者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模糊。如果在军事方面,曾国藩并不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家,太平天国中的石达开、杨秀清、李秀成、陈玉成都可以与曾国藩一较高下,甚至有的人要比曾国藩略胜一筹。但是如果在政治军事各方面的综合水平,那太平天国可能没有一个人是曾国藩的对手。

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内讧,而是文化斗争。

曾国藩是宋明理学的实践家,也是理学大师,同时还是个实干家。他曾经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吏部都当过官。曾国藩18岁就进了朝廷,可见曾国藩在当官方面还是有天赋的。

太平天国造反时,正好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了,他还在家里守孝,后来皇帝立即召他回京,让他统兵平定太平天国造反。

当时的大清,已经到了无兵可以用的地步,八旗是指望不上了彻底的腐朽了,绿营也快完蛋了,大清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在了曾国藩的身上了,当时的大清是要钱没有,要政策可以放松。

于是曾国藩从一个草根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后来曾国藩东拼西凑组建了一直湘军。

而这支湘军和其他军队都不一样,因为上下级和平级之间都是亲戚、朋友关系,所以这支军队可谓是上阵父子兵,这支湘军的战斗力非常的强悍。

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时,他并没有告诉他的手下太平天国是叛军,他只是代表清政府名正言顺的镇压太平天国。因为当时很多人对大清是恨之入骨,他们并不支持曾国藩。而曾国藩也非常聪明,他将这场阶级斗争转化为了文化斗争。他到处宣扬太平天国是反孔的政权,不许中国人祭拜孔子。

曾国藩就是要瓦解洪秀全内部的团结。而实际上,洪秀全手下什么人都有,但是就是没有高级知识分子,所以洪秀全所领导的农民起义的水平根本就高不到哪里去。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从来不反封建,他们只反地主,因为地主是剥削农民的第一条战线。农民起义有两种结果:(1)被地主镇压,(2)镇压他们之后建立更为专制的地主统治。所以农民起义不能解放自我,只能被解放。由此来看,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必然的。


公元前


太平天国就算没有发生内讧,也无法推翻清朝。但是最后剿灭他们的谁,这个就不好说了,也许是曾国藩,也许是其他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太平天国无法灭亡满清。

这是为什么呢?

自古以来,造反是风险最大,收益也是最大的投资。一旦造反失败,造反者万劫不复,自己被凌迟、腰斩等酷刑处死不说,还落得亲朋好友也被诛连的地步,就是我们常说的夷灭九族。但是造反带来的收益也非常巨大,自己及自己旗下的造反集团获得政权,掌握天下所有人生杀予夺的大权,将昔日的仇家一拳打翻,踩在脚下;天下所有的资源财富就尽归己有,天下所有的美色也应有尽有,三宫六院,前呼后拥,好不气派!并且子子孙孙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家人及追随者也一个个鸡犬升天,权势熏天。所以,尽管造反的风险巨大,堪称世上风险最大的投资行为,但是还是挡不住数目繁多的亡命之徒,野心家,阴谋家一个个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为造反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造反的高风险性注定了这些投机者,亡命之徒绝大多数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很多人看到刘邦,朱元璋极少数人成功了,却没有看到他们成功背后的累累白骨。

中国历次的改朝换代,均有一个规律:就是王朝末期,该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第一个大规模造反的却从来没有成功的,没有例外。(小规模的不说了,当地的地方长官就可以搞定)秦末农民战争的陈胜吴广,王莽时期的赤眉军,东汉末年的黄巾军,隋朝的瓦岗军,唐朝的黄巢,元朝的红巾军,明朝的高迎祥等等。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简单说说为什么有这个规律,就是朝代的惯性,王朝末期虽然政治腐朽,但是烂船也有三斤钉,对比刚刚兴起的大规模造反集团,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并且战争潜力远远要超过新生的造反政权。当王朝面临造反集团的威胁,生存压力剧增,旧王朝的统治阶级会纷纷放下成见,拧成一股绳,不惜一切代价,甚至通过饮鸩止渴的方式来扑灭这场暴动,例如说将军权政权人事权都放开给地方,给地方先斩后奏的权利,给予平叛有功的大臣封疆裂土,封王封侯。这个时候,新生的暴动造反集团是无法抵挡住这场来自旧政权的反扑和围剿的。造反被平定后,往往就是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时刻了,改朝换代也迫在眉睫,旧王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至于说满清为何是这个特例,太平天国灭亡后没有出现豪强割据,加速覆灭的现象,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老贾先声


我是历史心学,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太平天国即使没有内讧,也不可能打得过清军。

第一、从军事实力对比来看,清军较强。清军拥有曾国藩训练的湘军和李鸿章训练的淮军,而且清朝军事武器确实要比太平军先进很多,并且清朝对太平军武器的进口进行了军事封锁,太平军枪支弹药全靠走私。

第二、太平军军事战略不行。太平军定都天京以后,在未发生内讧前,就已经偏师北伐,但却没有有效的支援林凤祥、李开芳的队伍,虽然孤军北上的北伐军也一度牵制了大量的清军,但是毕竟还是让几万战斗力最为强悍的军队白白葬送在北方,也没有摧毁清政府的老巢。而且太平军打仗常常是打一地,丢一地,再回去打,不如武汉是三进三出。这样流动作战,消耗实力不说,很难积攒财富,且受老百姓厌恶

第三、读书人对太平天国的恨意。对传统文化的过分破坏,让读书人万分厌恶太平天国政权,一场反清起义演变为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的斗争,成为汉族人自己的斗争。

第四、外国由中立转为支持清军。在华洋人由中立转为支持清军,因为太平天国禁止贩卖鸦片且清朝统治维护更利于外国人在华利益,在华西方国家组建洋枪队帮助清军镇压天平天国


历史心学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看太平天国内讧事件“天京事变”的直接后果。

“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自己杀自己人,对太平天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就像历史书说的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首先,造成了内部的巨大分裂,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率众出走,原核心领导力量基本解体,太平天国内部变得四分五裂,再也没有了团结一心打天下的气势和劲头。

其次,事变对骨干力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洪秀全、韦昌辉对杨秀清的大屠杀,加上后来洪秀全对韦昌辉及其下属的杀戮,共造成两万人多名太平军中坚被杀。这些人,绝大多数是从广西出来的,劳苦功高,久经考验。杀了这些人,太平军是自毁长城。

第三,如果天京事变没有发生,太平军挟破江南大营之胜势,攻占苏常富庶地区,还可以击败被切分在湖北武昌和江西南昌两个地方的湘军。而且,这时湘军还处于成长中,还没有完全形成巨大的战斗力。假使太平军乘锐而进,几乎百分百一举破之。

第四,天京事变直接导致军事重镇武昌失守。因为武昌当时是韦昌辉的弟弟韦志俊守着,石达开也在距武昌十里以外的洪山督师。洪山大军应石达开之命回师南京杀韦昌辉,武昌的敌我均势被打破,迫使太平军不得不放弃武昌。武昌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就此放弃,造成了太平军日后被动挨打的局面。

而这时的湘军,在江西樟树镇被太平军西征军打败,曾国藩被困南昌城,随后清军江北大营、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清军损失惨重。

如果,不发生天京事变,曾国藩基本是百分百会被太平军打败。

但话又说回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核心层失去了进取心,腐化堕落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以这样的形势,虽然一时他们可能会取胜,但最终也难逃被消灭的命运,只是时间问题。






云端白杨


太平天国起义是一件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这次起义经历了15年,涉及中国的半壁河山,伤亡人数难以计数,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极为深远,是中国封建专制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但是它最后失败了。

现在假设,太平军内部没有发生分裂,曾国藩能不能打败它?应该是可以的,理由如下:

第一,双方的目标不同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目的是要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间天国,有头脑的人都会明白这是做不到的,这个口号和理想只能把社会最底层衣食无着的人吸引到他的旗下,而且他还废除科举,这等于绝了读书人的仕途了,社会精英——知识分子群体是不会与他合作的。

再看曾国藩,组织湘军的时候就在思考,提出什么口号才能得到读书人的支持?最后确定打出“保卫名教”的旗号,保卫名教就是要保持儒家传统,那肯定要开科取士,而且曾国藩攻下天京以后立即就着手开科取士,这是天下读书人的仕进之路,有了这条路天下读书人都会支持他曾国藩的。

第二,二者的指导思想不同

太平天国起义的指导思想是混乱的,说他是基督教吧,他是把基督教的内容和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的平均主义思想相结合,用中国的农民要求平等、要求公正的社会思想与基督教的教义相互混杂,实际就是一套大杂烩,没有清晰明确的指导思想,更谈不上科学理论。对于如何建设天国也只是笼统的说“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具体执行上很难操作。

曾国藩那是理学大师,指导思想非常清晰就是孔孟之道,杂以黄老之术,讲的就是忠君爱国,靠得就是艰苦奋斗,提倡的就是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目的就是恢复清王朝的统治秩序。

第三,文化修养差距大

洪秀全是个屡试不第的落魄书生,读过书但是没有读通,所以在占领南京以后的很多年里,太平天国没有什么思想文化产品,洪秀全作为起义军领袖除了批阅圣经,没有任何系统阐述他的思想和建国方略的理论著作,在个人修养和治国、治军方面也没有任何理论建树。南京的文化生活一片空白,没有产生优秀的文化产品。

曾国藩就不同了,这家伙是进士出身,理学大师,自己本身就是文坛领袖,在诗文书法方面都有一定造诣,而且还在教子、治家、治军方面颇有建树,留下了著名的《曾国藩家书》而且流传至今,还有《曾胡治兵语录》,连蒋都认真学习这部兵书。

至于他手下人的各种理论著作和科学产品就更多了,近代第一艘我国完全自主制造的轮船“鸿鹄号”就出自曾国藩的幕僚徐寿和华蘅芳之手。

第四,人才培养上差距不小

洪秀全的小朝廷聚集了一些人才,从早期的杨秀清、石达开、韦昌辉,到后期的李秀成、陈玉成、洪仁玕等,数量不大,质量不高,而且很不全面。到了后期洪秀全身边就没什么精英了。

曾国藩就很不同,他采取各种手段网罗了大批人才,在他的幕府之中有彭玉麟、李续宾、杨载福这样的猛将,还有李鸿章、黎庶昌、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这样的谋臣,还有一批科学家,如近代化学之父徐寿,近代数学大师华蘅芳。

曾国藩的幕府卧虎藏龙,集中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人才,而且数量很大多达数百,质量超高,结构科学合理。和曾国藩比洪秀全的决策顾问班子就太小儿科了。

第五,理想不同

洪秀全的理想是报复社会,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洪秀全弄了个七十三妃,他的理想就是吃喝玩乐,在天京十几年就是穷奢极欲的十几年,他已经把解放社会的理想忘记了。

再看曾国藩,以当圣人为人生理想,不但是这样想的而且还身体力行地去做。生活上很艰苦,衣服鞋袜都是家里的妇女做的,饮食也不讲究基本吃素,战争期间经手大量军费也不贪污。

最后,曾国藩成了中国历史上半个圣人,洪秀全还是个凡人,那么圣人打凡人,圣人肯定赢。如果太平天国不发生分裂,只不过需要在军事上增加几十万兵力而已,本质上的思想是不会变的,迟早会被曾国藩打败,只不过时间长一点,困难多一点,但是反过来曾国藩的功劳也更大一点。

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太平天国如果没有发生内讧,曾国藩照样能打败太平天国。


小小嬴政


太平天国运动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一个靠邪教蛊惑和欺骗民众的手段来作为政治根基,从而达到个人的最高·目的,这样的政权是不会长久的。

太平军刚一占领天京,领导集团就原形毕露,相互争权夺利,尽情享受,残害百姓,根本没有志在天下的胸怀。

凭这样一个邪教政权,就算没曾国藩的湘军,灭亡也是迟早的事。


草堂信步慢行静思


太平天国如果没有发生内讧,仍然会被清朝剿灭,只是时间会久一些。

太平天国起义于1850年秋,此时清朝人口达到惊人的4.3亿,由于生产力水平没有进步,工商业又不发达,东北、蒙古地区又不允许汉人移民开发,导致人多地少,大量人口终日劳作却不得温饱,为太平天国起义创造了条件。

此时道光帝驾崩,咸丰帝继位,太平天国趁此良机,揭杆而起。

由于拿破仑战争的影响,拉美地区趁西班牙本土被法国占领,纷纷起来反抗西班牙的统治,导致拉美战乱不断,对华贸易也深受影响,流入清朝的白银大幅度减少,导致清朝通货紧缩,政府常年财政困难。

但是,进入十九世纪中期后,拉美地区逐渐稳定下来,对华输入白银数量逐年增长,为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提供了财政支持。

1861年,在第二鸦片战争中清军失利,清朝内忧外患,岌岌可危。慈禧被迫放垦东北,缓解了关内的人口压力,同时清廷宣布开始洋务运动,救亡图存,师夷长技以制夷,使清朝的国力,尤其是军事力量迅速提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列强支持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占领南京之后,偏师北伐,主力西征,此举给了清朝喘息之机,犯了战略上的错误。

太平天国推崇拜上帝教,排斥包括儒教在内的其他一切宗教。因此,汉人士人与洋人都被太平天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太平天国只能裹胁底层民众为其作战,焉能不败?

曾国藩大量引进燧发枪,实行结硬寨打呆仗,开启了阵地战时代,先进的装备与先进的战法,再加上清朝相对强大的后勤,以及汉族士人与洋人的支持,太平天国的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当代曹植


这里可能有一个误会,认为太平天国就是曾国藩平定下去的,其实不然,曾国藩是平定太平天国的主力,但太平天国最后覆灭还是因为清王朝的全面统筹

曾国藩并不是孤军作战更不是以一人之力扶大厦于将倾,太平天国的北面有源源不断的满蒙骑兵进攻,比如僧王蒙古兵和黑龙江马队,它的东面有非曾国藩系统的清军和洋枪队,不然如果他真有曹操或袁世凯的实力,就算他自己谦虚,想当圣人,他手下也不会愿意的,断然不可能轻易就把湘军裁了

历史其实是有一定巧合的,太平天国面对的形势和元末朱元璋很相似

朱元璋西边是陈友谅 实力比较强,作战意志比较高;东边是张士诚,虽然富裕,但是小富即安

太平天国也类似,才拿下南京的时候,西边曾国藩便以湖南部分江西为基地,尾随而至,随着屡战屡败但是屡败屡战,作战意志很高,南京以东以南有江南大营和浙江清军,作战意志不太高,但也没有崩溃,还可以牵制清军

这里说句题外话,太平天国早期的腐败,可能被夸大了,最近发现的曾国藩的幕僚记载了天王府被焚毁以前,他去看过,并不怎么金碧辉煌,就是比普通富人家的房屋多一些大一些而已

后来的描述可能是出于丑化敌人的目的

为什么要说朱元璋呢?因为,天京变乱时太平天国实际是处于一个历史关口的,如果像朱元璋那样全力西征打败杀死曾国藩,是可以重复元末朱元璋先打败陈友谅再攻破张士诚,然后北伐统一全国的局面的

事实,太平天国也是这样做的,他们两度西征,到第二次,曾国藩在祁门大营险些投水自尽,被石达开一路追打死死围在南昌,如果不是洪秀全调石达开回去攻打其实危险不算大的向荣的江南大营,曾国藩基本死定了

可见有太平天国早期团队在,曾国藩连石达开一个人都打不过,别说整个太平天国了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江南大营被攻破,整个太平天国弥漫着乐观气氛,缺乏了生于忧患,转进了死于安乐,忘记或者忽视了最危险的敌人——曾国藩,以至于让他满血复活

由于江南财富地的稳定,将领们也倾向于享乐,这和朱元璋的选择恰恰相反

更致命的是杨秀清因此居功自傲(石达开是配合,杨秀清是攻破江南大营的主力),据说逼封万岁,因此导致了一个月以后的太平天国内讧,早期团队的悍将和创始人几乎全灭: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陈承瑢

硕果仅存的石达开带着剩下的精锐负气出走

其实领导人创业团队的死亡和出走还不是致命的,更为要命的是韦昌辉屠杀两万多杨秀清的部属实际是太平天国几乎全部的行政团队和一般的(中级)军事将领团队,大部分早期从广西出来久经战阵磨砺和政治考验的客家老兄弟没有死于清军之手而死于以前战友之手,太平天国没有因此灭亡也是奇迹,而曾国藩正式趁此机会坐大,实力发生调转

当然最要命的还是精神方面的,太平天国的中下层士兵也因此丧失了早期造反的精气神和被拜上帝教洗脑出来的战斗意志,发现以前对他们循循善诱的领袖是如此自私愚蠢

于是也开始坠入享乐、腐化、争功、争权夺利,这是后来不得不封了两千多个王的始发原因

洪秀全没有支持石达开全力西征,也许是个偶然,但是生死抉择中的失误恰恰证明他的战略眼光不如朱元璋

后来的新生代将领虽然李秀成、陈玉成虽然也是一世雄杰,但基本也是无力回天,更何况他们也重复着前辈的失误:

比如李秀成没能和陈玉成合力继续西征,尽全力去灭掉曾国藩,而是带领自己的团队去进攻浙江,但他又不是杨秀清那样能够杀伐决断的帅才,他的才能不足以御下,拿下富庶的浙江并没有多改善太平天国的财政状况 却加剧了部下的腐化、畏战(怕恶战,只愿意打好打的),后来竟然出了杀了他们的上司谭绍光的八王叛逆——这实际让自己陷入张士诚的处境

最严重的后果还是给了曾国藩进一步坐大的时间以至于谁也收拾不了

最后曾国藩配合李鸿章、左宗棠把他们全部收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