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手下有哪些謀士?

史海深處


朱元璋手下的謀士比較有名的主要有:李善長、劉伯溫。



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

朱元璋佔據滁州之後,當地一位德高望重的書生前來投靠,起初朱元璋也沒有把他太當回事兒,只是看他有點學問,便安排他做了軍中的文書。在某一個夜晚,朱元璋獨自一人坐在軍營的營帳中,自言自語“天下紛亂,何時才能平定?”此時,外面一人答道“秦末戰亂四起,漢高祖劉邦崛起於微末,但他生性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亂殺人,僅僅5年就一統天下,成就了帝王基業。現在元朝的情況和秦末相差無幾,只要您效仿劉邦,也定能平定天下,成就萬世霸業。”這個人就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朱元璋一聽,有道理啊,於是這番話就成了朱元璋平定天下的指導思想。

《明史》說李善長“從下滁州,為參謀,預機畫,主饋餉,甚見親信”、“太祖威名日盛,諸將來歸者,善長察其材,言之太祖”。來歸順的將領,李善長都協助朱元璋予以妥善安排,諸將之間產生了矛盾,李善長也極力勸解調和。也就是李善長成為了朱元璋的秘書,和很多將領關係都比較好,而且掌握著許多機密。朱元璋開創大明之後,李善長作為第一功臣,被封韓國公。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朱元璋實力弱小之時,佔據南京後,四面環繞都是敵人,比錢比人都不行。劉伯溫為他定下了九言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無疑朱元璋後來的成功離不開這9字的烘烤。

劉伯溫和唐朝的李淳風、袁天罡併成為歷史上三大預言家。最著名的是和“推背圖”齊名的“燒餅歌”,預言了從明朝創建到滿清滅亡整個過程中的主要歷史事件,如燕王朱棣造反稱永樂皇帝,明朝滅亡,滿清入關等等。


朱元璋手下還有很多其他謀臣,但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李善長和劉伯溫。


說歷史的小嫂子


劉基、

明朝開國元勳,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是朱元璋的機密輔佐,精於謀略,擅長兵法,封誠意伯,被稱為神人,諡號文成。 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

李善長

明朝開國功臣。投靠朱元璋,通曉法家學說,預計事情,出生入死,功勞頗多,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最大功績是給朱元璋提出的的“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戰略思想,他裁決事務非常迅速,又善於辭令

宋濂、

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性格慎密,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太子朱標的老師,奉命主修《元史》,死後追諡“文憲”,文學以散文創作著稱,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方孝孺

字希直,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機警敏捷,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最後因靖難之役,被朱棣誅滅十族,方孝孺的政論文、史論、散文、詩歌都有很高的成就,機警敏捷,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最後因靖難之役,被朱棣誅滅十族,方孝孺的政論文、史論、散文、詩歌都有很高的成就

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心想事成身體健康闔家歡樂


小嘉自媒體


朱元璋對開囯元勳殺戮過重,而且他本人是天才政治家、軍事家,連偉人毛澤東都說過,古代帝王指揮用兵打仗,除了唐太宗,就是明太祖了。這樣,把朱元璋手下謀士都顯沒了,像光武帝劉秀,有蕭何、韓信、張良之才,劉秀手下謀士也顯沒了。

朱元璋建立了大一統朝代,身邊岀謀劃策還是有一些。

劉基作為謀士有人稱其為張良、陳平之才,也有人對劉基才能表示懷疑。我認為劉基是朱元璋陣營第一謀士。

朱升也很有名,“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就是朱升提出來的。1972年,,偉人毛澤東提到了朱升,又提倡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朱升是高人,1369年,在明朝建立第二年就離開了朱元璋,免於陷入明初功臣被殺局面。

李善長是明初功臣之首,智勇雙全,算於謀士也可,他更和蕭何相似,擅長行政事務和後方後勤管理保障工作。

宋濂明初開國文臣之首,又擅寫文章,能出謀畫笨。

章溢、葉琛也是朱元璋手下謀士。


大白白野


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寧人,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文學家,明代開國謀臣,官至翰林學士。元末被鄉舉薦為池州學正。避棄官隱石門,學者稱楓林先生。後因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被採納而聞名。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定遠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宋濂,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後遷居金華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小小軍迷用戶


朱元璋手下的謀士主要有4位:

1.劉基(1311-1375年),字伯溫,浙江青田人。他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是最為人所熟知的謀士,時人比之諸葛亮。歸朱元璋後,劉基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備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及北伐中原等軍國大計,被朱元璋稱之為“吾之子房也”,把他比作漢代的張良。朱元璋稱帝后,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綱紀。朱元璋曾有意遷都鳳陽,劉基力諫阻止。洪武時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是明朝的開國元勳。

由於他的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所以在民間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的說法。

2.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寧人。元末隱居於石門。朱元璋親自上門拜訪求賢。朱升給朱元璋制定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字策,這成為明初開邦定國的國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又把朱升召入京城充當謀臣,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翰林學士。明朝建立之後,國勢穩定後,朱升毅然選擇了退隱。

3.李善長(1314-1390年),字百室,安徽定遠人。為人愛讀有智謀。朱元璋平定滁州時,李善長前來投靠,由於他常年跟隨朱元璋征戰,在身邊出謀劃策,時人比之漢代的蕭何。有來投靠朱元璋的將領,朱元璋都先讓李善長來考察才能,彙報給朱元璋,量才使用。洪武初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洪武三年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進爵韓國公,位極人臣。洪武二十三年因牽涉胡惟庸案,李善長全家被誅殺,年七十六歲。

4.陶安(1315-1368年),字主敬,安徽當塗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召見陶安,陶安獻議:“方今四方鼎沸,豪傑並爭,攻城屠邑,互相雄長,然志在子女玉帛,非有拔亂安民,救天下之心。明公率眾渡江,神武不殺,以此順天應人而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朱元璋任之為幕府參軍。朱元璋問策於陶安:“吾取金陵如何” ? 陶安答“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而有四方,向何不克?”。於是朱元璋聽從陶安建議,攻佔金陵,最終明朝建立後也定都於此。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曾賜給陶安一副對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對他的功績做出了極高的肯定。


田學涵99


謀士:

1、朱升(1299~1370年),安徽休寧人,字允升,號楓林。元末的1357年舉鄉薦,為池州學正,棄官隱石門,朱元璋得知朱升遁居石門,親自到朱升家去拜訪他。朱升就給他提了包含了一整套策略的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言策”是明王朝開邦定國的國策。朱元璋南征北戰十餘年,終於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都於南京,朱升被徵召入京充當謀臣,先後被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翰林學士,並與諸儒編修《女誡文》、《齋戒文》。明王朝建立後,朱升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退隱。

2、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省青田縣人,祖籍陝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將領劉光世的後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正德時追贈太師,諡文成。和宋濂、方孝儒合稱“明初散文三大家”,亦和宋濂、高啟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Amor愛米


朱元璋於至正十二年(1352年)參加郭子興的義軍,第二年帶淮西二十四將南下定遠,在定遠張家堡驢牌寨,收編地主武裝三千人,後來又收繆大亨二萬人,這二萬三千人是他軍事政治生涯的第一桶金。

馮氏兄弟:

在攻打定遠中,定遠人馮國用、馮國勝兄弟怕紅巾軍,組織鄉兵自保,慕朱元璋之名來投,他們是小地主,也是讀書人,向朱元璋獻計:重德才之人,施仁義之師,佔金陵之地。這是朱元璋手下最早的謀士,從此,朱元璋南征北戰有了文人的幫助。

李善長:

朱元璋南下滁州過程中,定遠人李善長來投,李善長從小讀書,很有智謀。勸朱元璋效仿劉邦,說劉邦布衣起兵,五年平天下,朱元璋留很高興,留在身邊做幕僚,被朱元璋稱為蕭何。

朱升:

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改為應天,第二年佔徽州,當地名流朱升來歸,向朱元璋提出了九字方針: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為霸業提供了方向。為朱元璋採納。

劉伯溫、宋濂:

1359年,朱元璋攻浙東,得劉伯溫、宋濂等名士,特別是劉伯溫,被朱元璋稱為吾之子房,神一樣的隊友,最終幫朱元璋平定天下。

歷史證明,無論哪一個政治力量走上歷史舞臺,都會有文人謀士的支持,如劉邦的張良、蕭何,劉備的諸葛孔明、龐統,曹操的荀彧、郭嘉,孫權的周瑜、魯肅等,朱元璋也不例外。

個人粗解,歡迎點評!


金烏木木


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寧人,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文學家,明代開國謀臣,官至翰林學士。元末被鄉舉薦為池州學正。避棄官隱石門,學者稱楓林先生。後因向朱元璋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被採納而聞名。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定遠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宋濂,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後遷居金華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lxl加油相信自己


朱元璋之所以能打下江山,開創大明王朝,除了他個人的努力之外,也離不開那些文臣武將的輔佐。著名的謀臣有以下幾個:

劉基(劉伯溫):很多戰略都出自劉基,因功封誠意伯。天下初定之時,劉基就退隱山林了。後人將其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其為:“吾之子房也”。病死。

除了劉伯溫之外,朱元璋身邊還有3大頂級謀士,其中一人比劉伯溫還厲害。

張中,字景華,早年並沒有表現出過人之處,他曾想通過科舉考試混個一官半職,但幾次都未能金榜題名。從此之後,他就放棄了科舉這條路,追求心中想要的生活,遊歷名山大川。在一座大山中,他遇到了一位道士,該道士傳授給張中許多道術。

朱元璋帶兵駐紮在滁州的時候,派人將張中請到軍營。張中笑著說道:“您相貌異於常人,具有帝王之相,以後定能登基稱帝。”在與陳友諒作戰時,張中為朱元璋提出了許多計策,均被採納。明朝建立後,張中突然就消失了,或許他看出朱元璋會對功臣下手。據說,張中是劉伯溫的師父,劉伯溫的奇門遁甲、陰陽順逆、星斗分野等知識,都是張中傳授的,足以看出張中有多牛。

李善長,元末濠州定遠人,具有過人的謀略和才華。與朱元璋算是半個老鄉。為了找到施展才華的舞臺,李善長投奔了朱元璋的起義軍,很快就得到了重用,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朱元璋曾這樣評價他:“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明朝建立後,李善長被封為韓國公,官至中書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可以說是位極人臣,達到了仕途上的巔峰。然而,由於胡惟庸案的牽連,76歲的李善長被處死,下場不是一般的慘。

朱升,自幼聰明過人,十幾歲就考中了秀才,後來又在會試中金榜題名,考中了進士,曾做過幾年的地方官。由於他看透了朝廷的腐敗,果斷辭官回家,並在家鄉辦學堂。當朱元璋帶兵攻打婺源時,許久都沒有攻破城池,心裡不是一般的鬱悶,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大將鄧愈就對朱元璋說道:“我聽說有一位叫朱升的人,別人都稱他為孔明在世,何不請他出山輔佐呢?”朱元璋聞之大喜,親自帶著禮物來到朱升家中,兩人一見如故,並進行促膝長談。朱升提筆寫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個字,從戰略上提出創基立國的策略。公元1370年,朱升在家中去世,他是明朝極少數能夠得以善終的功臣之一。





馬遷老師講歷史


文有:朱升、劉基(劉伯溫)

武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廖永忠、湯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