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手下有哪些谋士?

史海深处


朱元璋手下的谋士比较有名的主要有:李善长、刘伯温。



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

朱元璋占据滁州之后,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书生前来投靠,起初朱元璋也没有把他太当回事儿,只是看他有点学问,便安排他做了军中的文书。在某一个夜晚,朱元璋独自一人坐在军营的营帐中,自言自语“天下纷乱,何时才能平定?”此时,外面一人答道“秦末战乱四起,汉高祖刘邦崛起于微末,但他生性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乱杀人,仅仅5年就一统天下,成就了帝王基业。现在元朝的情况和秦末相差无几,只要您效仿刘邦,也定能平定天下,成就万世霸业。”这个人就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朱元璋一听,有道理啊,于是这番话就成了朱元璋平定天下的指导思想。

《明史》说李善长“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来归顺的将领,李善长都协助朱元璋予以妥善安排,诸将之间产生了矛盾,李善长也极力劝解调和。也就是李善长成为了朱元璋的秘书,和很多将领关系都比较好,而且掌握着许多机密。朱元璋开创大明之后,李善长作为第一功臣,被封韩国公。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朱元璋实力弱小之时,占据南京后,四面环绕都是敌人,比钱比人都不行。刘伯温为他定下了九言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无疑朱元璋后来的成功离不开这9字的烘烤。

刘伯温和唐朝的李淳风、袁天罡并成为历史上三大预言家。最著名的是和“推背图”齐名的“烧饼歌”,预言了从明朝创建到满清灭亡整个过程中的主要历史事件,如燕王朱棣造反称永乐皇帝,明朝灭亡,满清入关等等。


朱元璋手下还有很多其他谋臣,但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李善长和刘伯温。


说历史的小嫂子


刘基、

明朝开国元勋,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是朱元璋的机密辅佐,精于谋略,擅长兵法,封诚意伯,被称为神人,谥号文成。 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

李善长

明朝开国功臣。投靠朱元璋,通晓法家学说,预计事情,出生入死,功劳颇多,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最大功绩是给朱元璋提出的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战略思想,他裁决事务非常迅速,又善于辞令

宋濂、

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性格慎密,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太子朱标的老师,奉命主修《元史》,死后追谥“文宪”,文学以散文创作著称,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方孝孺

字希直,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最后因靖难之役,被朱棣诛灭十族,方孝孺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都有很高的成就,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最后因靖难之役,被朱棣诛灭十族,方孝孺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都有很高的成就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身体健康阖家欢乐


小嘉自媒体


朱元璋对开囯元勋杀戮过重,而且他本人是天才政治家、军事家,连伟人毛泽东都说过,古代帝王指挥用兵打仗,除了唐太宗,就是明太祖了。这样,把朱元璋手下谋士都显没了,像光武帝刘秀,有萧何、韩信、张良之才,刘秀手下谋士也显没了。

朱元璋建立了大一统朝代,身边岀谋划策还是有一些。

刘基作为谋士有人称其为张良、陈平之才,也有人对刘基才能表示怀疑。我认为刘基是朱元璋阵营第一谋士。

朱升也很有名,“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朱升提出来的。1972年,,伟人毛泽东提到了朱升,又提倡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朱升是高人,1369年,在明朝建立第二年就离开了朱元璋,免于陷入明初功臣被杀局面。

李善长是明初功臣之首,智勇双全,算于谋士也可,他更和萧何相似,擅长行政事务和后方后勤管理保障工作。

宋濂明初开国文臣之首,又擅写文章,能出谋画笨。

章溢、叶琛也是朱元璋手下谋士。


大白白野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宁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代开国谋臣,官至翰林学士。元末被乡举荐为池州学正。避弃官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后因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而闻名。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宋濂,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后迁居金华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小小军迷用户


朱元璋手下的谋士主要有4位:

1.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是最为人所熟知的谋士,时人比之诸葛亮。归朱元璋后,刘基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备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及北伐中原等军国大计,被朱元璋称之为“吾之子房也”,把他比作汉代的张良。朱元璋称帝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纲纪。朱元璋曾有意迁都凤阳,刘基力谏阻止。洪武时授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由于他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所以在民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的说法。

2.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宁人。元末隐居于石门。朱元璋亲自上门拜访求贤。朱升给朱元璋制定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策,这成为明初开邦定国的国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又把朱升召入京城充当谋臣,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翰林学士。明朝建立之后,国势稳定后,朱升毅然选择了退隐。

3.李善长(1314-1390年),字百室,安徽定远人。为人爱读有智谋。朱元璋平定滁州时,李善长前来投靠,由于他常年跟随朱元璋征战,在身边出谋划策,时人比之汉代的萧何。有来投靠朱元璋的将领,朱元璋都先让李善长来考察才能,汇报给朱元璋,量才使用。洪武初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洪武三年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进爵韩国公,位极人臣。洪武二十三年因牵涉胡惟庸案,李善长全家被诛杀,年七十六岁。

4.陶安(1315-1368年),字主敬,安徽当涂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召见陶安,陶安献议:“方今四方鼎沸,豪杰并争,攻城屠邑,互相雄长,然志在子女玉帛,非有拔乱安民,救天下之心。明公率众渡江,神武不杀,以此顺天应人而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朱元璋任之为幕府参军。朱元璋问策于陶安:“吾取金陵如何” ? 陶安答“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而有四方,向何不克?”。于是朱元璋听从陶安建议,攻占金陵,最终明朝建立后也定都于此。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曾赐给陶安一副对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对他的功绩做出了极高的肯定。


田学涵99


谋士:

1、朱升(1299~1370年),安徽休宁人,字允升,号枫林。元末的1357年举乡荐,为池州学正,弃官隐石门,朱元璋得知朱升遁居石门,亲自到朱升家去拜访他。朱升就给他提了包含了一整套策略的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言策”是明王朝开邦定国的国策。朱元璋南征北战十余年,终于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都于南京,朱升被征召入京充当谋臣,先后被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翰林学士,并与诸儒编修《女诫文》、《斋戒文》。明王朝建立后,朱升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退隐。

2、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省青田县人,祖籍陕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将领刘光世的后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保持国家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授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正德时追赠太师,谥文成。和宋濂、方孝儒合称“明初散文三大家”,亦和宋濂、高启合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Amor爱米


朱元璋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的义军,第二年带淮西二十四将南下定远,在定远张家堡驴牌寨,收编地主武装三千人,后来又收缪大亨二万人,这二万三千人是他军事政治生涯的第一桶金。

冯氏兄弟:

在攻打定远中,定远人冯国用、冯国胜兄弟怕红巾军,组织乡兵自保,慕朱元璋之名来投,他们是小地主,也是读书人,向朱元璋献计:重德才之人,施仁义之师,占金陵之地。这是朱元璋手下最早的谋士,从此,朱元璋南征北战有了文人的帮助。

李善长:

朱元璋南下滁州过程中,定远人李善长来投,李善长从小读书,很有智谋。劝朱元璋效仿刘邦,说刘邦布衣起兵,五年平天下,朱元璋留很高兴,留在身边做幕僚,被朱元璋称为萧何。

朱升:

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改为应天,第二年占徽州,当地名流朱升来归,向朱元璋提出了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霸业提供了方向。为朱元璋采纳。

刘伯温、宋濂:

1359年,朱元璋攻浙东,得刘伯温、宋濂等名士,特别是刘伯温,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神一样的队友,最终帮朱元璋平定天下。

历史证明,无论哪一个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都会有文人谋士的支持,如刘邦的张良、萧何,刘备的诸葛孔明、庞统,曹操的荀彧、郭嘉,孙权的周瑜、鲁肃等,朱元璋也不例外。

个人粗解,欢迎点评!


金乌木木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宁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代开国谋臣,官至翰林学士。元末被乡举荐为池州学正。避弃官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后因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而闻名。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宋濂,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后迁居金华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lxl加油相信自己


朱元璋之所以能打下江山,开创大明王朝,除了他个人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那些文臣武将的辅佐。著名的谋臣有以下几个:

刘基(刘伯温):很多战略都出自刘基,因功封诚意伯。天下初定之时,刘基就退隐山林了。后人将其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其为:“吾之子房也”。病死。

除了刘伯温之外,朱元璋身边还有3大顶级谋士,其中一人比刘伯温还厉害。

张中,字景华,早年并没有表现出过人之处,他曾想通过科举考试混个一官半职,但几次都未能金榜题名。从此之后,他就放弃了科举这条路,追求心中想要的生活,游历名山大川。在一座大山中,他遇到了一位道士,该道士传授给张中许多道术。

朱元璋带兵驻扎在滁州的时候,派人将张中请到军营。张中笑着说道:“您相貌异于常人,具有帝王之相,以后定能登基称帝。”在与陈友谅作战时,张中为朱元璋提出了许多计策,均被采纳。明朝建立后,张中突然就消失了,或许他看出朱元璋会对功臣下手。据说,张中是刘伯温的师父,刘伯温的奇门遁甲、阴阳顺逆、星斗分野等知识,都是张中传授的,足以看出张中有多牛。

李善长,元末濠州定远人,具有过人的谋略和才华。与朱元璋算是半个老乡。为了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李善长投奔了朱元璋的起义军,很快就得到了重用,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朱元璋曾这样评价他:“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明朝建立后,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官至中书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可以说是位极人臣,达到了仕途上的巅峰。然而,由于胡惟庸案的牵连,76岁的李善长被处死,下场不是一般的惨。

朱升,自幼聪明过人,十几岁就考中了秀才,后来又在会试中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曾做过几年的地方官。由于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果断辞官回家,并在家乡办学堂。当朱元璋带兵攻打婺源时,许久都没有攻破城池,心里不是一般的郁闷,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大将邓愈就对朱元璋说道:“我听说有一位叫朱升的人,别人都称他为孔明在世,何不请他出山辅佐呢?”朱元璋闻之大喜,亲自带着礼物来到朱升家中,两人一见如故,并进行促膝长谈。朱升提笔写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个字,从战略上提出创基立国的策略。公元1370年,朱升在家中去世,他是明朝极少数能够得以善终的功臣之一。





马迁老师讲历史


文有:朱升、刘基(刘伯温)

武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廖永忠、汤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