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闊成、單田芳、劉蘭芳之後,還有誰能撐起評書藝術?

楊樹150220271


個人認為,評書之所以沒落,與其本身的形式是分不開的,不是某一個人能支撐起來的。

評書能流傳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娛樂方式的稀缺。

在沒有什麼東西能拿來消遣的情況下,聽評書就成了一種打發時間的利器。再加上評書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讓人慾罷不能,於是就出現了很大的市場。

有人聽,那自然就要有人說。

於是很多優秀的評書表演藝術家就應運而生了。

在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以袁闊成、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為首的一大批評書表演藝術家,共同撐起了一個屬於評書的時代。

但為什麼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九零後、零零後的成長,評書開始逐漸淡出大眾視野了呢?

很大原因就是生活節奏的加快。

當今社會可以娛樂的方式太多了,遊戲、蹦迪、唱K,無論哪一種拿出來,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極大的快感,誰有會靜下心來,去聽那動輒上百集的評書呢?

如果說現在哪個十八九歲的年輕人喜歡聽評書,恐怕都會被人當做怪胎來看。

而相聲同為傳統表演藝術,卻能至今依舊火爆呢?

就是因為相聲的快節奏方式,一個節目的時間很短,而且沒有很強的前後銜接性,還容易加入現代元素,所以可以依舊火爆。

而評書,他就是個長篇大論的東西,講究前後鋪墊,講究起承傳合,這就從根本上違逆了現在潮流,沒落也就是再所難免了。

那麼拋去評書的現狀,但從評書本身的角度來講,繼老一批評書演員退場之後,能接過這杆大旗的,我個人比較看好張少佐。

張少佐生於1962年,至今不過57歲,正值當打之年。而且他是評書世家出身,不但師從過袁闊成,其父張振佐、其叔張慶生都是名噪一時的評書演員。

至於張少佐本人,評書上的成就猶在父叔之上。其代表作《崑崙劍俠》、《亂世恩仇》、《神劍驚天刺雍正》、《鍾凌傳》、《多情劍客無情劍》、《笑傲江湖》、《楊家神槍》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而且在評書式微的今天,張少佐先生依舊堅持創作,近些年連續推出了《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金庸武俠小說改編變作品。

所以若是問在評書四大家之後,有誰能扛起評書大旗,我認為非張少佐莫屬。


盜帥夜留香YE


記得剛改革開放時對評書和古書放開了,一些話劇影視也多了起來。那時還在生產隊幹活,個別富裕的人有半導體了,歇著時聽隋唐演義,岳飛傳,三國演義,後來聽夜幕下的哈爾濱。那時候剛從八個樣版戲中解放出來,聽評書那個上癮入迷。

那時袁闊成,單田芳,劉蘭芳,王剛都是很出名的。

到83年後個別富裕的人開始買電視機了,那時看霍元甲,射鵰英雄傳,日本血疑,望鄉,後來中國的渴望,西遊記,那幾年一到晚上真是萬巷空寂無人都去看電視劇了。記得電影院演少林寺……—些武打片一場接一場,從上午演到晚上十一點。電影院工作人員工資很高,一縣長夫人很快就調到電影院了。

現在是多元世界,百花齊放,萬物復甦,電影電視劇,情景喜劇,小品,相聲,雜技,歌舞,戲曲。手機,電腦,汽車,輪船,火車,地鐵,高鐵,飛機,通訊工具交通工具高度發達,給人民經商貿易,戀愛婚姻,旅遊帶來無限方便。洗腳城,游泳池,廣場舞,交際舞,按摩師,球館,讓人們有更多選項保護身體健康。

評書的興盛產於文誤虧乏文革以後,在多元化百花齊放的今天,再出像袁闊成劉蘭芳單田芳這樣的大師級人物難上加難。

科技創新越多越快,對老行業衝擊越大,電視機電腦衝擊電影院。手機功能越大沖擊電視電腦滑坡,微信,支付寶,京東,阿里巴巴,網上購物網上存款讓國企銀行系統頭痛不以,有好多銀行不得不和京東等聯合。微信免費視頻通話對郵電書信,電報,長途電話是毀滅性打擊,手機今日頭條新聞對報刊報紙也有很大沖擊。

評書不可能消失,聽覺上是優勢視覺上是短板,再想達到改革開放初期的興盛不可能了。


杯子裡的葉子


沒有了,因為時代在變化,評書與我們漸行漸遠。本人90後農村人,我們這代人記事起電視已經基本普及,即使在農村。同齡人沒有一個聽評書的,我是異類,不愛出門,小時候村裡經常停電,別的小夥伴都出去一塊玩,我躲在家裡聽收音機看書看報。

我聽的第一部書就是袁闊成的三國演義,還有單田芳的三俠劍,之後是劉蘭芳的岳飛傳。當時非常入迷,上了初中以後,一直是寄宿制學校,沒法聽收音機,評書與我漸行漸遠。那時候知道了互聯網,心裡想著以後條件好了有了網一定要把沒聽過聽全的評書都聽一遍。

現在有條件了,但是我一回書也沒聽過。

小時候信息匱乏,我對知識特別渴望,但是電視機只能收到有限的幾個臺,書也買不起多少,收音機成了瞭解外界的主要渠道。現在已經不需要了。

就是因為聽眾一個個離去,評書也漸行漸遠。

說說我小時候聽過覺得不錯的作品吧。

袁闊成:三國演義,非常經典,三國評書第一。

劉蘭芳:楊家將,岳飛傳。小時候聽很著迷,劉比較會煽情,聽到悲劇的地方都想哭了。

單田芳:白眉大俠,亂世梟雄,百年風雲,三俠劍,隋唐演義。但是我挺煩他一個背景題材說好幾部書,還情節雷同或者相矛盾,比如最出名的是白眉大俠,同樣背景的還有三俠五義小五義七俠小五義龍虎風雲會大破沖霄樓。


我在外面124


一提起評書人們自然而然會想起中同公認的評書四大名家:袁闊成、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這幾位名家中袁闊成與單田芳先生已經仙逝,剩下的兩位包括不在四大家之外的連麗如也已年事已高,不可能再有新的評書作品了。

人們喜歡聽評書但感覺這門藝術有些後繼乏人。青年評書演員沒有幾個能叫的上名字來,這說明年輕評書演員沒有拿的出手的經典作品。

感覺評書藝術有些像前些年的相聲,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局面。所幸相聲藝術裡橫空出世出來個郭德綱算是拯救了日趨沒落的相聲,德雲社的存在重新喚醒了人們對相聲的熱情。但是評書藝術似乎就沒這麼幸運了,還沒湧現出類似郭德綱這樣的青年才俊。王玥波可能算一個,但其功力與老一輩評書藝術家相去甚遠。

除了老一輩評書名家,目前中生代的評書藝術家中我覺得張少佐、孫一還是非常不錯的。像張少佐先生出身於評書表演藝術世家,他有不少代表性的作品深受聽眾喜歡,比如《童林傳》《東漢風雲》;現代評書《懸崖》《中國血案》。孫一先生評書基礎紮實,藝術特色鮮明,語言功底深厚。代表作品有《血滴子》《劍膽忠魂》《七六風雲》《民國風雲》等。

王玥波是新一代評書演員中的佼佼者,他的《聊齋》系列還是很好聽的。評書界只有一兩個王玥波這樣的新秀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湧現出更多的評書青年才俊,耐得住寂寞與誘惑,潛心研究,真下苦功才有可能重現評書昔日輝煌,目前來看評書藝術任重道遠!


鄭非夢妙文


袁闊成先生走了,單田芳先生走了,劉蘭芳先生也已經75歲,連麗如先生更是77歲高齡。

對於中青年一代評書藝人,我唯獨看好的是王玥波,連先生的義子。

王玥波是相聲評書兩門報的青年演員,早年間曾經與郭德綱搭檔說相聲,但是,其對於評書藝術的追求更甚於相聲,現在,他主要歸根到評書舞臺,而且以現場說書為主,年紀輕輕,已經有了一大波的作品,粉絲眾多,雖不敢說自成一派,但其評中帶哏的藝術特點,非常受年青人歡迎。

玥波曾經表演過的作品,包括傳統評書《隋唐演義》《雍正劍俠圖》等,除受連派評書影響外,很大程度上,融入了相聲的語言方式,其實,評書與相聲,實際上是同出一門,後來演化成兩個獨立的曲藝形式,玥波將其又巧妙地融為一體,故事性、趣味性、教育性等方面,與老藝術家相比,都有非常獨特之處。

同時,玥波還表演了許多《聊齋》裡的故事。

許多人會感覺,因為屬於文言文的作品形式,讀《聊齋》比較吃力,而且許多聊齋的故事,都是比較短小,蒲松齡又惜字如金,所以更加深了現代讀者的閱讀理解的難度。 玥波表演的《聊齋》系列作品,在吃透原著的基礎上,能夠將是非、善惡等傳統文化理念,通過現代語言,精準地表達出來,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優秀演員。

《明朝那些事兒》,是紅極一時的優秀網絡作品,有許多藝人將其表演出來。玥波也錄製了這個作品的第一部(我只聽到過他表演的第一部,不知道是否有其他錄製部分),《明朝那些事兒》,本身就是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表達歷史,這是其廣受歡迎的最大特點。玥波的評中帶哏的表演形式,非常契合這部作品,可以讓人回味悠久。

想當年,劉蘭芳先生的《岳飛傳》,曾合全國人民按時守在收音機前。

想當年,袁闊成先生說《三國演義》,說到火燒赤壁時,我曾經聽著收音機,緊張到自己蜷縮著自己的身子,小心翼翼地聽,生怕錯過任何一點細節。

想當年,單田芳先生的《亂世梟雄》,說到張大帥在被日本鬼子炸死的時候,自己曾經憤怒地拍桌子。

這些老先生,都已經成為了傳奇,留給我們永恆的經典。

玥波需要繼續挖掘傳統,開拓創新,潛心作品,不要介入曲藝江湖上的紛擾。

同時,希望玥波控制好自己的體重,無論如何,臺上表演是一件耗費體力的事情,過胖會影響到長期的伊朗與事業。也期待連先生保重身體,將連派評書的精華,以及江湖上的險惡,更多地匡正年青的玥波,使其不至於走向偏斜。

我們有理由相信,如同評書中的童林,玥波具備別開生面,另立一家門戶的條件,更期待他能夠有更多優秀的作品,以饗聽眾。

關注行學組,給你不一樣的觀點。


行學組


1,劉蘭芳的《岳飛傳》,《楊家將》,打小聽,很喜歡。長大了反而聽不下去。缺點是,聲音過於高昂,刺耳。故事情節太虛假,與真實的歷史出入過大,騙騙婦孺可以,不知道別人怎麼認為。

單田芳的啞巴嗓耐聽,每次開車的時候路上聽,不管哪部書,都饒有趣味。他的表演張弛有度,風格明顯。

小時候聽袁闊成的《三國演義》,也很好。可惜現在電臺播的少了。不敢評論。

2,小時候,村裡經常來說書的,吃過晚飯,大傢伙聚集在大隊廣場,聽一段《王慶明尋親》等等,伴著鼓點聲,看飛蛾在藝人前面撲火,感覺這就是外面的世界。後來是收音機一統天下的年代,聽評書是放學後的最愛,孩子們都是撒丫子往家裡趕。現在,這些都一去不復返,電視,網絡,手機日新月異,年輕人有幾個聽評書的?我也只是開車的時候聽,相信很多人也是這樣。平日裡,誰有空聽評書?市場沒了,藝人存在的基礎就不好,這是客觀的事實。時代在變,在發展,總會誕生一些新行業,沒辦法的。

3,評書界的後起之秀,接觸不多,田連元不錯,最近好作品不多了,看過一次電視裡劉蘭芳和她的兒子合作的小段,感覺技藝不錯,關鍵還是要有新作品。郭德綱的評書也聽,感覺個人風格太過分了,雜話多,玩意多,不夠利落。其他的恕我孤陋寡聞。

4,評書想生存,與時俱進最關鍵。沒有新作品,就會慢慢沒落。所以,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選材編劇最重要。要貼近年輕人,希望看到好的作品和藝人大量出現。


才辰日月



題主列及的三個人當中,袁闊成先生、單田芳先生已然作古,只有劉蘭芳先生尚在人間。

其實這話說起來真是挺無奈的。目前來看,真的沒有一個人可以客觀而堅定地說:我能繼承和發揚古老的評書藝術。

袁闊成先生,是近代以來公認的評書大家,被稱為一代評書大師。世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之說,足以證明袁闊成先生在評書界評書泰斗的歷史定位。

個人記憶最深的,是改革開放之初,劉蘭芳先生以一部《岳飛傳》技驚四座,舉國上下收聽者數以億計,她那高亢、脆快的聲音也傳遍了大街小巷,天南地北。受她的影響,一時間評書演播如雨後春筍,各大廣播電視媒介都在相應的位置預留出了評書表演的空間檔位。

曾看過新聞消息,說袁闊成先生收過幾個徒弟,但後來的結果是都沒說出來,甚至有消息傳出來,說老人家的那幾個徒弟,連老人家的皮毛都沒學得來,徒有其表,名不副實,不過是依附在老人家的名下,以求得自身的功成名就,身價不菲。

單田芳先生可謂是一位著作等身的評書大家。他的離世讓全國上下掀起了不小的風潮,人們只能從大師的語音裡再去回味大師的技能,卻再也不能看到大師仙風道骨的表演了。

劉蘭芳先生一直任職於文化界的高層,也有後繼力量培植,但還是苦於技藝的後繼乏人,至今也沒有人能憑藉一口上佳的演繹贏得讚許。

應當說,評書藝術真的到了青黃不接的嚴酷地步,古老的藝術生命漸趨羸弱明滅,實在是評書表演藝術的悲哀,也是舉國之中文化精粹的悲哀。

幸而還有大師們留下來的珍貴影像資料和聲音,不然的話,這門古老的藝術恐怕真的要壽終正寢了。惟願喜愛評書藝術的人們,能夠祭起評書表演的大旗,學得先生們留下來的寶貴身手和技藝,將演義進行到底。

也給古老的藝術留下一脈香火延續。阿門🙏🙏🙏


圖片來自網絡


龍吟148119260


我只聽單田芳單老的評書!個人有個人的愛好!個人有個人的喜好!其他藝術家們的評書我是真心不愛聽也聽不進去(個人觀點)!

就像手機一樣,有喜歡華為的!有喜歡OPPO和vivo的!還有喜歡蘋果的!但我喜歡小米!這不是抬槓純屬個人行為!

我喜歡單老沙啞的聲音,喜歡他幽默的風格,喜歡他說的人物的描述和人物的特點!喜歡聽他講述土匪強盜的江湖黑話!總之每個細節我還喜歡!像袁闊成袁老,劉蘭芳劉老也有很多人喜歡啊!大家都可以聽聽!

單田芳,袁闊成,他們二位已經過世了!至於今後誰能撐起評書藝術?我看很難了,因為現有的評書藝人的造詣可以說是差之甚多!不喜勿噴!



簡約com


評書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了吧!

想當年,評書是人們生活中的大事,不可或缺的事。

《三國演義》《楊家將》《岳飛傳》《三俠五義》《白眉大俠》都是家喻戶曉。我在上初中的時候,每到晚飯時間學校的廣播都播放《楊家將》,同學們都傾耳細聽,場面蔚為壯觀。

可惜,隨著人們生活娛樂的多樣化,評書已經沒有了那樣的重要性,也就沒有了那樣的興盛場面,。隨著袁闊成、單田芳的逝去,田連元、劉蘭芳的老去,後繼乏人,已經沒有了可以與之比肩的評書大師。

當前,比較不錯的評書演員,大概要算王玥波了。此人隨評書大家連麗如學習評書,功底紮實,深得評書之妙,颱風沉穩,是當前比較受歡迎的評書演員。

而且,王玥波不光深得傳統評書之妙,還開拓創新,講了不少適合青年人的新書,更是值得稱道。

相信,隨意王玥波的不斷努力和積累,他一定能夠不斷成長,成為有成就的評書演員。但是,能不能達到那些評書大師的高度,本人並不樂觀。



生活亮亮眼


袁闊成、單田芳、劉蘭芳和田連元走紅的年代,是評書藝術的黃金時代。那時候電臺節目評書收聽率非常高,有了電視又出現電視評書,因此也湧現出很多深受全國觀眾喜愛的評書演員。如今回看,這些人都已經成為評書大家。而評書發展到現在,已經失去了當年那樣的欣賞優勢和關注度,專業從事評書表演的人也沒有黃金時代那麼多。

如果從中青年評書演員中找出一位代表人物,那隻能選連麗如的徒弟王玥波。但他究竟能不能撐起評書藝術,恐怕也沒有那麼簡單。

評書藝術的黃金時代

八十年代評書盛行的時代是什麼時代?劉蘭芳在廣播裡演播《岳飛傳》,公安部門能為此給劉蘭芳頒發獎狀,表演她為穩定社會治安做出了貢獻。怎麼回事?劉蘭芳並沒有直接幫助抓賊,而是在她說評書的時間裡,社會上可以說是萬人空巷,大家都貓在家裡聽評書,關心岳飛將軍的命運,這時候不法分子也不例外,因此社會秩序大有改觀。在今天看來,這種情況簡直難以想象。

單田芳在回憶錄中也多次提到,那時候他到全國各地演出受到的歡迎,簡直都難以形容。有一次在地方演出,他由於受到觀眾熱情的感染有些忘乎所以,在表演的時候一不小心把假牙噴了出來。演出暫停找到之後安上,單田芳這才接著演出。

王玥波是新時代評書演員代表人物

那時候的評書演員有多麼受歡迎,如今的評書演員就有多麼受冷落。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看視頻的年代,人們已經不滿足於聽評書演員乾巴巴地靠嘴說來論說故事,展示武功,他們需要的是直接的東西,不假思索的東西。這些方面,評書盡顯劣勢。

但也不能說沒有優秀的演員。比如王玥波。

王玥波從小學評書也學相聲,因此他的評書表演融會貫通,經常加入一些相聲包袱兒,這使得他的評書自成一家。非常難得的是,王玥波對市井人情洞悉在心,也非常善於觀察生活,因此在表演很多評書尤其是《聊齋》的時候,總是能在合適的時候穿插講述自己的見聞和體會,與現代社會進行勾連,觀眾對此非常感興趣。

王玥波如今也就四十出頭,但舉手投足已經顯得非常老派,在臺上表演給人以信任感。能在這樣一個娛樂化時代,每週堅持在書場現場說書,多年如一日,這非常不容易。衝王玥波這份堅持以及自身本領,他在當今的中青年評書演員中已經算是佼佼者。

郭德綱和閻鶴祥說評書太少

還有一位說評書的演員其實比王玥波名氣大,但很難說他是評書演員,那就是郭德綱。

郭德綱年輕時候說過評書,這些年也經常表演一些有頭無尾挖坑無數的評書作品,但由於他說評書並非主業,大部分時間還是在表演相聲,因此他應該沒有辦法也不太可能作為評書的扛旗之人,儘管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那裡。

郭德綱的徒弟閻鶴祥也存在這個問題。都知道閻鶴祥說評書有自己的特點,他講一件事就要把這件事弄懂,不惜花費時間到故事發生地進行調查,還做大量的案頭工作,這功夫下的,不是所有評書演員都能夠做到。從表演來看,閻鶴祥也是不緊不慢,深得很多新觀眾的喜歡,只不過他的主業也是相聲,沒有那麼大的精力和時間顧及評書。

個人表現和時代侷限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評書表演無法給出演員影視表演那麼豐厚的回報,而且也沒有辦法與相聲觀眾的回報相比,因此它就不太容易引起足夠多演員的動力來將評書進行到底。

王玥波評書又說評書又說相聲,但說起來還是以評書為主,因此他算得上是當今中青年評書演員中的執牛耳者。不過靠王玥波以及其他少數人,能不能夠將評書振興,支撐起評書藝術的大業,恐怕還是要打問號。這不單純是演員的問題,更主要還是時代所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