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之后,还有谁能撑起评书艺术?

杨树150220271


个人认为,评书之所以没落,与其本身的形式是分不开的,不是某一个人能支撑起来的。

评书能流传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娱乐方式的稀缺。

在没有什么东西能拿来消遣的情况下,听评书就成了一种打发时间的利器。再加上评书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人欲罢不能,于是就出现了很大的市场。

有人听,那自然就要有人说。

于是很多优秀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就应运而生了。

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以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为首的一大批评书表演艺术家,共同撑起了一个属于评书的时代。

但为什么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九零后、零零后的成长,评书开始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了呢?

很大原因就是生活节奏的加快。

当今社会可以娱乐的方式太多了,游戏、蹦迪、唱K,无论哪一种拿出来,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极大的快感,谁有会静下心来,去听那动辄上百集的评书呢?

如果说现在哪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喜欢听评书,恐怕都会被人当做怪胎来看。

而相声同为传统表演艺术,却能至今依旧火爆呢?

就是因为相声的快节奏方式,一个节目的时间很短,而且没有很强的前后衔接性,还容易加入现代元素,所以可以依旧火爆。

而评书,他就是个长篇大论的东西,讲究前后铺垫,讲究起承传合,这就从根本上违逆了现在潮流,没落也就是再所难免了。

那么抛去评书的现状,但从评书本身的角度来讲,继老一批评书演员退场之后,能接过这杆大旗的,我个人比较看好张少佐。

张少佐生于1962年,至今不过57岁,正值当打之年。而且他是评书世家出身,不但师从过袁阔成,其父张振佐、其叔张庆生都是名噪一时的评书演员。

至于张少佐本人,评书上的成就犹在父叔之上。其代表作《昆仑剑侠》、《乱世恩仇》、《神剑惊天刺雍正》、《钟凌传》、《多情剑客无情剑》、《笑傲江湖》、《杨家神枪》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而且在评书式微的今天,张少佐先生依旧坚持创作,近些年连续推出了《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金庸武侠小说改编变作品。

所以若是问在评书四大家之后,有谁能扛起评书大旗,我认为非张少佐莫属。


盗帅夜留香YE


记得刚改革开放时对评书和古书放开了,一些话剧影视也多了起来。那时还在生产队干活,个别富裕的人有半导体了,歇着时听隋唐演义,岳飞传,三国演义,后来听夜幕下的哈尔滨。那时候刚从八个样版戏中解放出来,听评书那个上瘾入迷。

那时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王刚都是很出名的。

到83年后个别富裕的人开始买电视机了,那时看霍元甲,射雕英雄传,日本血疑,望乡,后来中国的渴望,西游记,那几年一到晚上真是万巷空寂无人都去看电视剧了。记得电影院演少林寺……—些武打片一场接一场,从上午演到晚上十一点。电影院工作人员工资很高,一县长夫人很快就调到电影院了。

现在是多元世界,百花齐放,万物复苏,电影电视剧,情景喜剧,小品,相声,杂技,歌舞,戏曲。手机,电脑,汽车,轮船,火车,地铁,高铁,飞机,通讯工具交通工具高度发达,给人民经商贸易,恋爱婚姻,旅游带来无限方便。洗脚城,游泳池,广场舞,交际舞,按摩师,球馆,让人们有更多选项保护身体健康。

评书的兴盛产于文误亏乏文革以后,在多元化百花齐放的今天,再出像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这样的大师级人物难上加难。

科技创新越多越快,对老行业冲击越大,电视机电脑冲击电影院。手机功能越大冲击电视电脑滑坡,微信,支付宝,京东,阿里巴巴,网上购物网上存款让国企银行系统头痛不以,有好多银行不得不和京东等联合。微信免费视频通话对邮电书信,电报,长途电话是毁灭性打击,手机今日头条新闻对报刊报纸也有很大冲击。

评书不可能消失,听觉上是优势视觉上是短板,再想达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兴盛不可能了。


杯子里的叶子


没有了,因为时代在变化,评书与我们渐行渐远。本人90后农村人,我们这代人记事起电视已经基本普及,即使在农村。同龄人没有一个听评书的,我是异类,不爱出门,小时候村里经常停电,别的小伙伴都出去一块玩,我躲在家里听收音机看书看报。

我听的第一部书就是袁阔成的三国演义,还有单田芳的三侠剑,之后是刘兰芳的岳飞传。当时非常入迷,上了初中以后,一直是寄宿制学校,没法听收音机,评书与我渐行渐远。那时候知道了互联网,心里想着以后条件好了有了网一定要把没听过听全的评书都听一遍。

现在有条件了,但是我一回书也没听过。

小时候信息匮乏,我对知识特别渴望,但是电视机只能收到有限的几个台,书也买不起多少,收音机成了了解外界的主要渠道。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就是因为听众一个个离去,评书也渐行渐远。

说说我小时候听过觉得不错的作品吧。

袁阔成:三国演义,非常经典,三国评书第一。

刘兰芳:杨家将,岳飞传。小时候听很着迷,刘比较会煽情,听到悲剧的地方都想哭了。

单田芳:白眉大侠,乱世枭雄,百年风云,三侠剑,隋唐演义。但是我挺烦他一个背景题材说好几部书,还情节雷同或者相矛盾,比如最出名的是白眉大侠,同样背景的还有三侠五义小五义七侠小五义龙虎风云会大破冲霄楼。


我在外面124


一提起评书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中同公认的评书四大名家: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这几位名家中袁阔成与单田芳先生已经仙逝,剩下的两位包括不在四大家之外的连丽如也已年事已高,不可能再有新的评书作品了。

人们喜欢听评书但感觉这门艺术有些后继乏人。青年评书演员没有几个能叫的上名字来,这说明年轻评书演员没有拿的出手的经典作品。

感觉评书艺术有些像前些年的相声,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所幸相声艺术里横空出世出来个郭德纲算是拯救了日趋没落的相声,德云社的存在重新唤醒了人们对相声的热情。但是评书艺术似乎就没这么幸运了,还没涌现出类似郭德纲这样的青年才俊。王玥波可能算一个,但其功力与老一辈评书艺术家相去甚远。

除了老一辈评书名家,目前中生代的评书艺术家中我觉得张少佐、孙一还是非常不错的。像张少佐先生出身于评书表演艺术世家,他有不少代表性的作品深受听众喜欢,比如《童林传》《东汉风云》;现代评书《悬崖》《中国血案》。孙一先生评书基础扎实,艺术特色鲜明,语言功底深厚。代表作品有《血滴子》《剑胆忠魂》《七六风云》《民国风云》等。

王玥波是新一代评书演员中的佼佼者,他的《聊斋》系列还是很好听的。评书界只有一两个王玥波这样的新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涌现出更多的评书青年才俊,耐得住寂寞与诱惑,潜心研究,真下苦功才有可能重现评书昔日辉煌,目前来看评书艺术任重道远!


郑非梦妙文


袁阔成先生走了,单田芳先生走了,刘兰芳先生也已经75岁,连丽如先生更是77岁高龄。

对于中青年一代评书艺人,我唯独看好的是王玥波,连先生的义子。

王玥波是相声评书两门报的青年演员,早年间曾经与郭德纲搭档说相声,但是,其对于评书艺术的追求更甚于相声,现在,他主要归根到评书舞台,而且以现场说书为主,年纪轻轻,已经有了一大波的作品,粉丝众多,虽不敢说自成一派,但其评中带哏的艺术特点,非常受年青人欢迎。

玥波曾经表演过的作品,包括传统评书《隋唐演义》《雍正剑侠图》等,除受连派评书影响外,很大程度上,融入了相声的语言方式,其实,评书与相声,实际上是同出一门,后来演化成两个独立的曲艺形式,玥波将其又巧妙地融为一体,故事性、趣味性、教育性等方面,与老艺术家相比,都有非常独特之处。

同时,玥波还表演了许多《聊斋》里的故事。

许多人会感觉,因为属于文言文的作品形式,读《聊斋》比较吃力,而且许多聊斋的故事,都是比较短小,蒲松龄又惜字如金,所以更加深了现代读者的阅读理解的难度。 玥波表演的《聊斋》系列作品,在吃透原著的基础上,能够将是非、善恶等传统文化理念,通过现代语言,精准地表达出来,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演员。

《明朝那些事儿》,是红极一时的优秀网络作品,有许多艺人将其表演出来。玥波也录制了这个作品的第一部(我只听到过他表演的第一部,不知道是否有其他录制部分),《明朝那些事儿》,本身就是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历史,这是其广受欢迎的最大特点。玥波的评中带哏的表演形式,非常契合这部作品,可以让人回味悠久。

想当年,刘兰芳先生的《岳飞传》,曾合全国人民按时守在收音机前。

想当年,袁阔成先生说《三国演义》,说到火烧赤壁时,我曾经听着收音机,紧张到自己蜷缩着自己的身子,小心翼翼地听,生怕错过任何一点细节。

想当年,单田芳先生的《乱世枭雄》,说到张大帅在被日本鬼子炸死的时候,自己曾经愤怒地拍桌子。

这些老先生,都已经成为了传奇,留给我们永恒的经典。

玥波需要继续挖掘传统,开拓创新,潜心作品,不要介入曲艺江湖上的纷扰。

同时,希望玥波控制好自己的体重,无论如何,台上表演是一件耗费体力的事情,过胖会影响到长期的伊朗与事业。也期待连先生保重身体,将连派评书的精华,以及江湖上的险恶,更多地匡正年青的玥波,使其不至于走向偏斜。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同评书中的童林,玥波具备别开生面,另立一家门户的条件,更期待他能够有更多优秀的作品,以飨听众。

关注行学组,给你不一样的观点。


行学组


1,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打小听,很喜欢。长大了反而听不下去。缺点是,声音过于高昂,刺耳。故事情节太虚假,与真实的历史出入过大,骗骗妇孺可以,不知道别人怎么认为。

单田芳的哑巴嗓耐听,每次开车的时候路上听,不管哪部书,都饶有趣味。他的表演张弛有度,风格明显。

小时候听袁阔成的《三国演义》,也很好。可惜现在电台播的少了。不敢评论。

2,小时候,村里经常来说书的,吃过晚饭,大家伙聚集在大队广场,听一段《王庆明寻亲》等等,伴着鼓点声,看飞蛾在艺人前面扑火,感觉这就是外面的世界。后来是收音机一统天下的年代,听评书是放学后的最爱,孩子们都是撒丫子往家里赶。现在,这些都一去不复返,电视,网络,手机日新月异,年轻人有几个听评书的?我也只是开车的时候听,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平日里,谁有空听评书?市场没了,艺人存在的基础就不好,这是客观的事实。时代在变,在发展,总会诞生一些新行业,没办法的。

3,评书界的后起之秀,接触不多,田连元不错,最近好作品不多了,看过一次电视里刘兰芳和她的儿子合作的小段,感觉技艺不错,关键还是要有新作品。郭德纲的评书也听,感觉个人风格太过分了,杂话多,玩意多,不够利落。其他的恕我孤陋寡闻。

4,评书想生存,与时俱进最关键。没有新作品,就会慢慢没落。所以,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选材编剧最重要。要贴近年轻人,希望看到好的作品和艺人大量出现。


才辰日月



题主列及的三个人当中,袁阔成先生、单田芳先生已然作古,只有刘兰芳先生尚在人间。

其实这话说起来真是挺无奈的。目前来看,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客观而坚定地说:我能继承和发扬古老的评书艺术。

袁阔成先生,是近代以来公认的评书大家,被称为一代评书大师。世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足以证明袁阔成先生在评书界评书泰斗的历史定位。

个人记忆最深的,是改革开放之初,刘兰芳先生以一部《岳飞传》技惊四座,举国上下收听者数以亿计,她那高亢、脆快的声音也传遍了大街小巷,天南地北。受她的影响,一时间评书演播如雨后春笋,各大广播电视媒介都在相应的位置预留出了评书表演的空间档位。

曾看过新闻消息,说袁阔成先生收过几个徒弟,但后来的结果是都没说出来,甚至有消息传出来,说老人家的那几个徒弟,连老人家的皮毛都没学得来,徒有其表,名不副实,不过是依附在老人家的名下,以求得自身的功成名就,身价不菲。

单田芳先生可谓是一位著作等身的评书大家。他的离世让全国上下掀起了不小的风潮,人们只能从大师的语音里再去回味大师的技能,却再也不能看到大师仙风道骨的表演了。

刘兰芳先生一直任职于文化界的高层,也有后继力量培植,但还是苦于技艺的后继乏人,至今也没有人能凭借一口上佳的演绎赢得赞许。

应当说,评书艺术真的到了青黄不接的严酷地步,古老的艺术生命渐趋羸弱明灭,实在是评书表演艺术的悲哀,也是举国之中文化精粹的悲哀。

幸而还有大师们留下来的珍贵影像资料和声音,不然的话,这门古老的艺术恐怕真的要寿终正寝了。惟愿喜爱评书艺术的人们,能够祭起评书表演的大旗,学得先生们留下来的宝贵身手和技艺,将演义进行到底。

也给古老的艺术留下一脉香火延续。阿门🙏🙏🙏


图片来自网络


龙吟148119260


我只听单田芳单老的评书!个人有个人的爱好!个人有个人的喜好!其他艺术家们的评书我是真心不爱听也听不进去(个人观点)!

就像手机一样,有喜欢华为的!有喜欢OPPO和vivo的!还有喜欢苹果的!但我喜欢小米!这不是抬杠纯属个人行为!

我喜欢单老沙哑的声音,喜欢他幽默的风格,喜欢他说的人物的描述和人物的特点!喜欢听他讲述土匪强盗的江湖黑话!总之每个细节我还喜欢!像袁阔成袁老,刘兰芳刘老也有很多人喜欢啊!大家都可以听听!

单田芳,袁阔成,他们二位已经过世了!至于今后谁能撑起评书艺术?我看很难了,因为现有的评书艺人的造诣可以说是差之甚多!不喜勿喷!



简约com


评书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吧!

想当年,评书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不可或缺的事。

《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三侠五义》《白眉大侠》都是家喻户晓。我在上初中的时候,每到晚饭时间学校的广播都播放《杨家将》,同学们都倾耳细听,场面蔚为壮观。

可惜,随着人们生活娱乐的多样化,评书已经没有了那样的重要性,也就没有了那样的兴盛场面,。随着袁阔成、单田芳的逝去,田连元、刘兰芳的老去,后继乏人,已经没有了可以与之比肩的评书大师。

当前,比较不错的评书演员,大概要算王玥波了。此人随评书大家连丽如学习评书,功底扎实,深得评书之妙,台风沉稳,是当前比较受欢迎的评书演员。

而且,王玥波不光深得传统评书之妙,还开拓创新,讲了不少适合青年人的新书,更是值得称道。

相信,随意王玥波的不断努力和积累,他一定能够不断成长,成为有成就的评书演员。但是,能不能达到那些评书大师的高度,本人并不乐观。



生活亮亮眼


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和田连元走红的年代,是评书艺术的黄金时代。那时候电台节目评书收听率非常高,有了电视又出现电视评书,因此也涌现出很多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评书演员。如今回看,这些人都已经成为评书大家。而评书发展到现在,已经失去了当年那样的欣赏优势和关注度,专业从事评书表演的人也没有黄金时代那么多。

如果从中青年评书演员中找出一位代表人物,那只能选连丽如的徒弟王玥波。但他究竟能不能撑起评书艺术,恐怕也没有那么简单。

评书艺术的黄金时代

八十年代评书盛行的时代是什么时代?刘兰芳在广播里演播《岳飞传》,公安部门能为此给刘兰芳颁发奖状,表演她为稳定社会治安做出了贡献。怎么回事?刘兰芳并没有直接帮助抓贼,而是在她说评书的时间里,社会上可以说是万人空巷,大家都猫在家里听评书,关心岳飞将军的命运,这时候不法分子也不例外,因此社会秩序大有改观。在今天看来,这种情况简直难以想象。

单田芳在回忆录中也多次提到,那时候他到全国各地演出受到的欢迎,简直都难以形容。有一次在地方演出,他由于受到观众热情的感染有些忘乎所以,在表演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假牙喷了出来。演出暂停找到之后安上,单田芳这才接着演出。

王玥波是新时代评书演员代表人物

那时候的评书演员有多么受欢迎,如今的评书演员就有多么受冷落。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看视频的年代,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听评书演员干巴巴地靠嘴说来论说故事,展示武功,他们需要的是直接的东西,不假思索的东西。这些方面,评书尽显劣势。

但也不能说没有优秀的演员。比如王玥波。

王玥波从小学评书也学相声,因此他的评书表演融会贯通,经常加入一些相声包袱儿,这使得他的评书自成一家。非常难得的是,王玥波对市井人情洞悉在心,也非常善于观察生活,因此在表演很多评书尤其是《聊斋》的时候,总是能在合适的时候穿插讲述自己的见闻和体会,与现代社会进行勾连,观众对此非常感兴趣。

王玥波如今也就四十出头,但举手投足已经显得非常老派,在台上表演给人以信任感。能在这样一个娱乐化时代,每周坚持在书场现场说书,多年如一日,这非常不容易。冲王玥波这份坚持以及自身本领,他在当今的中青年评书演员中已经算是佼佼者。

郭德纲和阎鹤祥说评书太少

还有一位说评书的演员其实比王玥波名气大,但很难说他是评书演员,那就是郭德纲。

郭德纲年轻时候说过评书,这些年也经常表演一些有头无尾挖坑无数的评书作品,但由于他说评书并非主业,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表演相声,因此他应该没有办法也不太可能作为评书的扛旗之人,尽管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那里。

郭德纲的徒弟阎鹤祥也存在这个问题。都知道阎鹤祥说评书有自己的特点,他讲一件事就要把这件事弄懂,不惜花费时间到故事发生地进行调查,还做大量的案头工作,这功夫下的,不是所有评书演员都能够做到。从表演来看,阎鹤祥也是不紧不慢,深得很多新观众的喜欢,只不过他的主业也是相声,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和时间顾及评书。

个人表现和时代局限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评书表演无法给出演员影视表演那么丰厚的回报,而且也没有办法与相声观众的回报相比,因此它就不太容易引起足够多演员的动力来将评书进行到底。

王玥波评书又说评书又说相声,但说起来还是以评书为主,因此他算得上是当今中青年评书演员中的执牛耳者。不过靠王玥波以及其他少数人,能不能够将评书振兴,支撑起评书艺术的大业,恐怕还是要打问号。这不单纯是演员的问题,更主要还是时代所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